01
蘇軾一生中曾兩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自請離京,神宗讓他去杭州做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司馬光執政,新法盡廢,這次蘇軾是被貶官外放,出知杭州。
第一次通判杭州之時,恰逢供給市民飲水的六口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蘇軾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與知州陳襄對六井進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杭州百姓得以重飲六井水。
修井這個事情做得實在,算是蘇軾為杭州人民做的第一件實事,從此以後,他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諺云: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杭州之所以是人間天堂,與西湖是有莫大關係的。而西湖美景的存在,尤其是蘇堤的修築,那可是蘇軾的豐功偉績,當然那是多年後已經得名「蘇東坡」的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候的事了。
杭州後來甚至成了蘇東坡的第二故鄉。
02
初到杭州的蘇軾便寫出這樣的詩句: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蘇軾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繁華的街市、宏偉的廟宇,還有杭州人那江南特有的輕鬆愉快氣質,這些無不給蘇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杭州的美景和人文贏得了蘇東坡的心,蘇東坡也贏取了杭州人的心。
千百年來,蘇東坡已經融入了杭州,杭州也不能沒有蘇東坡。你不能想像沒有蘇東坡的杭州該是怎樣的單調和無趣,那更是一種遺憾。
03
北宋時,朝廷在各個重鎮設有公館,相當於政府辦事處。
杭州的公館位於鳳凰山頂,南面是錢塘江,每天出海的各種大船出沒於江面;站在此處向北望去,西湖四周環山,山頂隱約可見,廟宇與別墅點綴於山坡之上;東邊是錢塘江灣,有驚濤拍岸之氣魄。
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蘇軾攜家帶口風塵僕僕來到杭州。
作為判官、副市長,蘇軾的官邸在公館的北面,可俯瞰西湖,景色宜人。可以想見,剛剛脫身於朝廷爾虞我詐的蘇軾來到這樣的杭州,心情該是何等的愉悅、舒心。
官邸在鳳凰山下,夾於西湖與錢塘江灣中間。每天清晨起身,打開窗戶,蘇軾都能一眼就看到下面西湖平靜的水面和若隱若現的環山。
04
杭州城自北而南,城外一周以高牆環繞,城內有河道,河道上又架以橋梁相通。整個杭州城在西湖的映襯下悅人無數,好一幅寧靜安然的江南美景水墨畫。
一大清早,湖面上數艘遊船早已開張營業;到了晚上,推開窗戶,可以聽見有人吹簫,時而還傳來歌唱的聲音;北宋時已經出現了夜市,城內有些街道比別處顯得更為明亮,有幾處夜市甚至直到半夜三更才收市。
所有的這一切,都被居高而下的蘇軾盡收眼底。可以說,一天之內各個時段的杭州的樣子,蘇軾都知道。
蘇軾甚至有點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相信前生和來世,蘇軾也不例外。
有一天,蘇軾去遊壽星院,他一進門,便覺眼前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訴同遊者走九十二級便可到向懺堂,結果果然如他所說。
這個事情的真假倒是沒必要探究,但可以確定的是,杭州在蘇軾的心裡儼然成了第二故鄉,這裡就是他所嚮往的地方。
05
蘇軾在杭州寫了數十首詩詞,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水光瀲灩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與友人泛舟於西湖之上,天藍水綠,美酒作伴。喝著喝著,剛剛晴朗的天氣突然下起雨來,那雨點打在西湖平靜的水面上,這又是一副難得的美景。蘇軾有感而發,遂作《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這首詩被評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古往今來描寫西湖的詩詞中最好的一首。陳衍在《 宋詩精華錄》中評後二句:
「遂成為西湖定評。」
在杭州享受生活的蘇軾不會知道,那個寫下科學著作《夢溪筆談》的好友沈括在不久的將來會給自己帶來一個不小的麻煩。
這個麻煩就是「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