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蘇軾在杭州,趕上了一次罕見的大雪

2020-12-11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今天上午,餘杭飄雪了。

朋友圈馬上有人曬出了徑山寺的雪。雪花挺大,鵝毛一樣,遺憾的是,才持續了十幾分鐘。

杭州的雪,下得並不難,年年都來報到,但大雪的機率很小。

900多年前,蘇東坡在餘杭,就趕上了一次難得的大雪,還寫進了詩裡。

落帆古戍下,積雪高如丘。強邀詩老出,疏髯散颼飀。僧房有宿火,手足漸和柔。靜士素寡言,相對自忘憂。銅爐擢煙穗,石鼎浮霜漚。我行雖有程,坐穩且復留。大哉天地間,此生得浮遊。

——《雪後至臨平與柳子玉同至僧舍見陳尉烈》

那是熙寧六年(1073年),當時蘇軾38歲,時任杭州副市長。

「積雪高如丘」,並不是詩人的誇張,古代杭州應確有如此冷的冬天,蘇軾還前往臨平賑災,這首詩就是此行所寫。

1930年的冰凍西湖

蘇軾是被貶到杭州來的。

熙寧四年(1071年),他因為反對新法,惹惱了王安石,被御史告了一狀。於是,蘇軾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那年六月,蘇軾滿懷失意的悲涼出發赴任,十一月二十八日才抵杭。

途中,舟過陳州,蘇軾去見了一個好朋友——柳瑾,字子玉。這位就是前面那首詩裡,與蘇軾雪後同行的那個人。

柳子玉也是一枚文藝男,「善作詩及行草書」,與蘇家兄弟是詩友,更是藝術上的知音。

他們不僅在文學藝術上有共同愛好,政治上也同病相憐。柳瑾在王安石當政的熙寧年間,並不得志,起初當的是汴京附近的小官,後又被貶壽春。

蘇家和柳家還有一層姻親關係,蘇軾有個堂妹「小二娘」,嫁給了柳瑾的兒子柳仲遠。蘇軾與柳瑾、柳仲遠、柳閎三代都有密切的交往,直至他去世,歷時30多年。

雖然是貶到杭州來的,但蘇軾生性曠達,到杭後跟太守陳襄也處得不錯,天天置身於西湖絕佳的山水之中,又遠離政治鬥爭的漩渦,這位大文豪吟誦出不少千古絕唱。

這時,蘇軾想起好朋友柳瑾——不如讓西湖山水也治癒他一下。

熙寧六年(1073年),柳瑾來杭,夏天來的,冬天才走,相從相遊了半年。蘇軾去餘杭賑災,他也同去。

《雪堂客話圖》南宋夏圭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那一年,杭州多雪。還有一場大雪,也被蘇軾用詩記了下來,因為來得特別遲——《癸丑春分後雪》。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這場大雪,居然下在春分之後,蘇軾有感於時令的反常而作。

這是一首「感事」詩——春分前後,桃李正將開未開。桃李雖然爭春,卻沒有梅花那樣耐寒傲雪的骨氣,經不起這場春雪的威猛欺凌,可見造物操縱的陰晴冷暖,變幻無常,難以預料。

蘇軾在詩裡的「內涵」隱隱暴露出一個貶官對於「聖上」不滿和幽怨,這也給他日後的「烏臺詩案」埋下更大不幸的種子。

之後的事,我們快進一下——

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蘇軾在杭州待了兩年零十個月後,赴密州任。

知密州、知徐州、知湖州;調至湖州時,蘇軾在給皇帝的謝恩摺子上發了幾句牢騷,「烏臺詩案」險些丟掉性命,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他取了別號「東坡居士」。

直至神宗死,哲宗即位,新黨被打壓,蘇軾才被召還朝。但多年外放,並沒讓他變得圓滑,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蘇軾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54歲,皇帝任命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領軍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轄浙西路的六州郡,包括今天的江蘇部分在內。

四月出發,七月三日到杭州任上,蘇軾再次回到他日思夜想的西湖山水的懷抱。

時隔15年,一到任上,復遊西湖。蘇軾看到的卻是菰草叢生,逐漸變小變破敗的湖面,於是有開葑西湖的念頭。

一算帳,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兩萬五千方丈,需要二十萬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算,每一工五十五個錢,加上三升米,全部計劃需要三萬四千貫錢。

他多方籌得一半經費,空缺的部分只得上書朝廷,請求撥款開湖,連上兩道奏摺。

他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

朝廷雖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請求,但只給了100張度牒(度牒即僧人出家的身份憑證)作為經費。蘇東坡用這100張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錢,帶領工人和船夫,開始了浩浩蕩蕩治理西湖的大工程。

元祐六年二月九日,杭州又下起了大雪,蘇軾邀友雪中遊湖,這一天他寫了好幾首詩。

比如這一首《次韻曹子方運判雪中同遊西湖》,開頭就有及開湖之事——

詞源灩灩波頭展,清唱一聲巖谷滿。

未容雪積句已高,豈獨湖開心自遠。

不過,讀來更有玩味的是這一首——

夜半幽夢覺,稍聞竹葦聲。

起續凍折弦,為鼓一再行。

曲終天自明,玉樓已崢嶸。

有懷二三子,落筆先飛霙。

共為竹林會,身與孤鴻輕。

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

禪老復何為,笑指孤煙生。

我獨念粲者,誰與予目成。

——《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二首》其一

對比蘇軾前後兩度仕杭時所作的西湖賞雪詩詞,不難看出,他的人生態度已經經歷了從積極入仕、奮發向上、過於感性化到淡泊豁達、「當下即是」的轉變。

收斂起年輕時的鋒芒,萬千世事放入心中,幾多通透,幾多無奈,都已不輕易吐露。

相關焦點

  • 蘇軾最好的一幅行書,驚豔世間900多年,現成臺北故宮鎮館重寶
    他就是蘇軾蘇東坡,名垂青史的文豪,當代無數人的偶像。當初,宋神宗在宮裡讀李白詩集的時候,對李白讚不絕口,他隨口問道左右侍臣:「我朝之中,有何人能與李白相比?」左右侍臣想了想,回應:「蘇軾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搖搖頭,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但是卻沒有蘇軾的學問。」
  • 蘇軾通判杭州,官邸在鳳凰山北側、可俯瞰西湖
    01蘇軾一生中曾兩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自請離京,神宗讓他去杭州做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司馬光執政,新法盡廢,這次蘇軾是被貶官外放,出知杭州。第一次通判杭州之時,恰逢供給市民飲水的六口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蘇軾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與知州陳襄對六井進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杭州百姓得以重飲六井水。修井這個事情做得實在,算是蘇軾為杭州人民做的第一件實事,從此以後,他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 蘇軾水平很高的詞,4句共有兩個千古名句,其中7字驚豔900多年
    年少時讀蘇軾,一直都覺得他其實是一個挺能「裝」的人,特別是在「裝」灑脫這件事上,他是高手。於是終於明白,灑脫和豁達其實就是是蘇軾骨子裡的東西,這一點與他身處何境,是得意還是失落其實並沒多大關係,所以林語堂才會用「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來形容他。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蘇軾的一首豁達之作,詞名《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是蘇軾水平很高的一首詞,全詞4句共有兩個千古名句,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7字更是驚豔了900多年。
  • 罕見!2020年2月2日回文日 為900多年來頭一次
    中新網2月3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2月2日是900多年難得一見的回文日,這一天不管是02022020,還是把年份寫在前面的20200202,都是罕見的回文、對稱。數字好像照鏡子,正著看、倒著看都一樣。
  • 蘇軾首創安濟坊——千年前的雷神山和火神山
    除了政治抱負難以施展以景寓情外,蘇軾對宋朝頻繁的瘟疫,表現極強的反感和對罹難者莫大的同情。全詞用幽人、孤鴻的出場營造了悽清的氛圍,間接地表現出瘟疫過後一派蕭索的景象。兩宋見於《宋史》等正史的瘟疫共發生42起,平均每七年就發生一次較大的瘟疫,其中發生在汴梁和臨安兩座京城的瘟疫就達20餘起,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 蘇軾在杭州,留下了哪些遺產?
    西湖和詩詞,是蘇軾給杭州留下的重要遺產。但在我去杭州前,有朋友問我:「蘇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你去杭州幹什麼?」我當時不能很好地解答,便帶著這個問題請教了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崔銘,她是《蘇軾傳》的作者之一。
  • 蘇軾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流傳了多年!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顯得珍貴。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關於人生的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
  • 杭州故事:蘇軾與三潭印月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第二次來到杭州,擔任杭州「市長」。距離他第一次在杭州為官已相隔15年,然而世事滄桑,曾經「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因保護不善、雜草叢生,湮塞大半,蘇軾痛心不已,大聲疾呼「再過二十年,西湖不復存在!」
  • 年輕的蘇軾去外地賑災,想老婆時寫下一首詞,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蘇軾初入仕途的時候,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變法派排擠到杭州做通判,不久,在公元1074年三月底到四月初的這段時間裡,當時全國旱災都比較嚴重,在杭州的蘇軾,就被朝廷派到潤州(現在的鎮江)賑濟災民。縱觀蘇軾一生,從杭州到密州易再到徐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等等,蘇軾這一路都是帶著自己妻兒的,但這一次去潤州賑災,不是正式調離,所以沒有攜帶家眷,便對妻子思念甚篤。這首詞的意思是:去年的時候,你相送我與杭州,那時候是大雪紛飛之際,我清晰記得當時大雪紛飛就像楊花一樣。
  • 一首千年經典,華羅庚曾質疑,詩詞大會教授幾句話解網友多年困惑
    900多年前,蘇軾寫了一首「謎詩」,名字叫《遊金山寺》。當年蘇軾聽說鎮江石盤陀景色壯觀,便前去玩了一陣。結果他看到江上突然有一團火升了起來,火焰如炬,這讓他十分不解,於是回到家怎麼也睡不著,便寫了這首《遊金山寺》。
  • 蘇軾留在杭州的珍貴人文遺產
    美育潤養人生 | 總第29期蘇軾曾兩度在杭州任職,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被任命為杭州通判
  • 900多年前的冬至,蘇軾冒雨到寺廟寫首趣詩,調皮得讓人會心一笑
    全詩雖只有短短28個字,卻有趣更有水平,調皮得讓人會心一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冬至日獨遊吉祥寺》北宋.蘇軾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這首七言絕句寫於熙寧五年,當時35歲的蘇軾已自請出京,任杭州通判,詩中的吉祥寺應該是杭州附近的一座寺廟。此時的蘇軾雖還沒經歷「烏臺詩案」,卻被迫離開了京城,然而東坡卻一點都不消沉,其平生灑脫之氣在這28個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句先從井底微陽起句,「微陽」二字出自《逸周書》,既可指陽光也可指暖陽之氣。
  • 蘇軾詩詞裡的冬天,有喜悅、有悲涼,寫盡人生百味
    蘇軾對朋友是真好,好友劉景文年邁不遇,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58歲。這首詩寫初冬景色,卻色彩鮮麗,充滿了希望,他說:荷花凋謝,連那荷葉也枯萎了,開敗了的菊花還在傲鬥寒霜。你一定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 900年前的杭州人有不同看法
    北宋時期,杭州以及西湖的面貌與現在大不一樣:首先,杭州的西城牆是臨湖而建的,像湧金、清波等城門均為水門,城牆與西湖之間沒有陸地;其次,當時西湖四周的湖岸也是與諸山相連,山腳直入湖中,並沒有如後世那樣修築堤岸或道路。因此,當時的杭州人若沿湖而行,等於在翻山越嶺,蘇堤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出行選擇,這便是蘇軾的功績。
  • 侏羅紀「活化石」在杭州植物園第一次開「花」了!曾經養活過恐龍
    這兩棵龍牙花是1958年定植於杭州植物園的,而杭州的冬季可是非常溼冷的,龍牙花捱過這六十多年的寒冬,多虧了植物園一線園林工人的精心照料。到了秋季,園林師傅會先給它理個髮,修修枝,一是為了第二年更好地爆新的枝丫來開花,二就是為了更緊湊地整個包裹龍牙花,使它在冬季有更好的禦寒效果。
  • 蘇軾被貶杭州,卻有閒情雅致作此對聯,不愧是東坡居士!
    蘇軾被貶杭州,卻有閒情雅致作此對聯,不愧是東坡居士!文|小丙聊歷史每當春節的時候,人們為了慶祝這一重大節日,都會在自己家門上貼對聯,其實這件事情就牽涉到一個關於歷史的小知識,對聯在古代是幹嘛的?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蘇軾被貶杭州,卻有閒情雅致作此對聯,不愧是東坡居士!這幅對聯的上聯是:「遊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蘇軾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比較好的,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很著名的文人,所以蘇軾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才氣十足了。當年蘇軾的父親帶著他和弟弟蘇轍一起進京,想在京城有所作為。
  • 蘇軾的這首詞很冷門,但描寫的杭州景色,卻美得讓人心醉!
    杭州以風景秀麗著稱,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歷代文人墨客更是在此留下了無數流傳至今的佳作。最為我們所熟悉的恐怕是蘇軾的那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千古名句,讓杭州西湖舉世聞名。
  •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蘇東坡
    年少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後來,越了解他越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才是蘇東坡。1057年,20歲的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 蘇軾的調皮你永遠不懂——這一次他替一女子寫了一首詞寄給自己
    這一次,蘇軾腦袋的某根筋又抽了一下,就寫了一首《少年遊》寄給自己。還是替一個女人寫的。我送你,在餘杭(杭州)門外,飛雪漫天,柔舞輕颺,多麼像柳絮啊。記住:這不是蘇軾說的,是蘇軾替一個美女說的——這是多柔靜的女子啊。我仿佛聽到了她的曼妙細語,看到了那汪深情秋水。
  • 一蓑煙雨任平生——追隨蘇軾人生地圖,走一遍蘇軾的人生之旅
    蘇軾就這樣錯過了一個做天下第一的機會。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不過在九百多年之後,我們再調轉回頭去看,這個當年的第一名與第二名,於蘇軾在後人心中的地位來講,又能有什麼差別呢?歐陽修真是一個可愛的老頭,他對蘇軾才華橫溢的欣賞毫不隱瞞,也毫無顧忌。他曾當眾對同僚高聲叫道:「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