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交友佛僧的故事3

2021-01-11 張家公子名無忌

蘇軾初到杭州結識的「五公」,除上面說到的海月惠辯和辯才元淨外,尚有所謂臻、璉、篙三位佛僧。「臻」,指的是梵臻,為天台高足,先住上天竺,遷金山寺,後住持南屏山興教寺。據《佛祖統紀》卷十二記載「東坡初來杭,與師最厚」。

蘇軾《九日尋臻閣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詩有雲「南屏老宿閒相過,東閣郎君懶重尋」。查注引《教苑遺事》雲「熙寧五年,實相法師梵臻,移居南屏興教寺」。熙寧五年蘇軾初到杭州任通判,「南屏老宿」即是他此次尋訪的「臻閣黎」梵臻法師。詩中以「閒相過」與「懶重尋」對舉,亦可作為蘇軾「與師最厚的」,儘管記錄兩人交遊的材料並不多。

「五公」之一的璉,即蘇軾赴任鳳翔之前在京師就結識的大覺禪師懷璉。懷璉離京渡江南歸後,先住杭州金山,後居明州阿育山。蘇軾悴杭期間,曾修書懷璉談舍贈禪月羅漢事,其辭雲「昨奉聞欲舍禪月羅漢,非有他也。先君愛此畫,私心以為舍施,莫如舍所甚愛,而先君所與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畫頗似靈異,累有所覺於夢寐,不欲盡談,嫌涉怪爾,以此不欲於俗家收藏」。蘇軾此信其實是一封回書,此前他接到懷璉的來信,「乃見疑欲換金水羅漢,開書不覺失笑,」同前書故信中詳述欲贈禪月羅漢的理由,一曰父詢所甚愛,與贈四菩薩與惟簡同一意趣二曰不欲於俗人收藏,皆盡孝道、續世交舊好之意,並無交換之想。然佛僧亦有禮尚往來之習,翌年,懷璉把一株羅漢木贈給蘇軾,不過蘇軾又把它轉贈給慈化大師了。

道潛《都僧正慈化大師輓詞》自注云「育王山大覺禪師以羅漢木贈蘇翰林,蘇反以贈師。凡植二十年,葉間生青如比丘形,謂之羅漢木」。蘇軾還曾把張方平送給他的一鼎轉贈懷璉,並在其化寂時作銘文以志之「樂全先生遺我鼎頗,我復以晌大覺老禪。在昔宋,魯,取之以兵。書曰部鼎,以器從名……抱山之泉,烹以其薪。為苦為甘,諮爾學人」。兩人的書信來往和相與饋贈,表現了世交的深厚情意。

蘇軾初到杭州所見的「五公」,還有一位就是契篙,號佛日,藤州譚津縣人,少年即出家得度並受具足戒,與大覺懷璉同輩,均為雲門宗禪僧。據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七記載,仁宋嘉枯六年,契篙進京上書仁宗皇帝,乞請將其所著《傳法正宗記》、《輔教篇》等編入大藏經,仁宗下詔準允其請,並賜其號曰「明教大師」,從現存的材料看,蘇軾與契高的交往不會太多,因為蘇軾悴杭的第二年,契篙即於靈隱寺去世。但是,蘇軾曾見過契篙則是可以肯定的。在蘇軾的心目中,契篙禪師的面容是「常鎮」,少有笑臉海月慧辯師則是「常喜'、少有怒容。「乃知二人以鎮喜作佛事也」。如果不是經常見面,難以形成這樣的印象。

北宋時期,江南佛教頗昌盛,蘇軾在這一帶為官時所交遊的方外之友,除初到杭州時所見的上述「五公」之外,還結交很多僧人禪師。他說「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據《西湖遊覽志餘》記載蘇子暗佐郡時,與僧惠勤、惠思、清順、可久、惟肅、義診為方外之交,嘗同泛西湖,關於這幾位佛僧泛遊西湖之事,蘇軾有詩作記,詩題為《五月十日,與呂仲甫、周那、僧惠勤、惠思、清順、可久、惟肅、義診同泛湖遊北山》,蓋《西湖遊覽志餘》之所本也。

其實,蘇軾第一次到杭州,最先造訪的佛僧應當就是惠勤,原因是歐陽修的介紹推薦。蘇軾《六一泉銘序》雲「予昔通守錢塘,見公於汝陰而南。蘇軾與清順、可久的交往也較為密切。清順,字怡然,為杭州祥符寺僧。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六雲「西湖僧清順,怡然清苦,多佳句」。知其亦有詩名。清順與同寺的可久均為蘇軾悴杭時的詩友,他有文字記載雲「祥符寺可久、垂雲清順二閣梨,皆予監郡日所與往還詩友也。清介貧甚,食僅足,而衣幾於不足也,然未嘗有憂色」。對兩位既是僧友,也是詩友者表達了敬佩之意。

蘇軾悴杭期間交往的僧人禪師,除以上說到之外,尚有很多。蘇轍詩《偶遊大愚見餘杭明雅照師舊識子瞻能言西湖舊遊將行賦詩送之》雲「昔年蘇夫子,杖展無不之。三百六十寺,處處題清詩。糜鹿盡相識,況乃比丘師。辯淨二老人,精明吐琉璃。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隨」。確實,蘇軾初往錢塘任通判,幾乎是遇佛寺則必遊歷,見僧禪便多交往,焉能一一列舉詳述?

相關焦點

  • 蘇軾交友佛僧的故事2
    蘇軾廣泛交往佛僧,是他出任杭州通判期間及以後。杭州在當時是佛教興盛之地,佛寺林立,高僧雲集西湖周邊山水優美,文人雅會,形成濃鬱的佛教文化氛圍。蘇軾甫到杭州,與僧人禪師相見是其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他說「我初適吳,尚見五公。講有辯、臻,禪有璉、篙」。蘇軾這裡所謂「辯」,指惠辯和辯才兩位法師。
  • 酷愛寫詞交友的蘇軾,不僅為人謙遜,而且吃肉的方式也很獨特
    ,不僅沒有任何的架子,而且還酷愛寫詞,交友,最知心的朋友就是佛印。可能很多人都不僅發問,一個詩人怎麼會和和尚交友,其實小編猜想,還是因為二人有一樣的興趣愛好,比如兩個人都有豁達的心胸,並且這兩個人有才也有趣,眾所周知,蘇軾比較幽默,據說有一次蘇軾看見佛印在打坐,於是就調侃佛印,說他打坐的樣子,特別像一坨牛屎,對於這樣的言語,佛印並沒有反駁,就回了一句,你像一尊佛,當時蘇軾還是滿心歡喜,就和自己的妹妹炫耀,因為蘇軾的妹妹也是很有靈性的人
  • 論文採,蘇軾力壓佛印;論機智,佛印永遠讓蘇軾吃癟!
    佛印:居士像佛。蘇東坡:大師似糞!蘇小妹:哥,你被罵慘了!論文採,蘇軾力壓佛印;論機智,佛印永遠讓蘇軾吃癟!蘇軾,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常與時為金山寺主持僧的佛印禪師來往,兩人結下了半世之緣。論文採,佛印禪師要稍遜東坡居士一籌;論機智、鬥嘴,東坡居士卻永遠遭佛印禪師輾壓。蘇東坡曾坦言,他遇到的是一位損友。關於兩人的「鬥智鬥勇」,民間就流傳著許多精彩的故事。
  • 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
    問: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答: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學習佛法的第一步。皈依三寶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如《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云:「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云:「佛言:梵志!以三自歸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所幹嬈也。」 二、諸戒之本三皈依是受戒的基礎,受持佛教戒律之前應當先受持三皈依。
  • 海濤法師:農曆七月慈悲、孝親、佛歡喜-供僧緣起,功德無量
    在佛歡喜日這天,如果能夠供養開悟或有修有證的僧眾,不僅是殊勝難得的因緣,所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大!因此,大多數的寺廟會在這一天供佛、齋僧,並依據《盂蘭盆經》所載而啟建「盂蘭盆法會」:「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 易佛補儒:從《交友論》看利瑪竇的傳教策略
    在傳教過程中,羅堅明認識到中國的思想傳統中「沒有天主的觀念以及第一與最高原則的觀念」,為了讓中國人明白陌生的天主觀念,羅堅明又採用了「自然推論」的原則,配合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和比喻傳播天主教義。羅堅明在推進教義東傳的過程中,比沙勿略更近了一步,但還是會產生問題,這主要是由於羅堅明穿僧服所的緣故。
  • 淨空法師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三寶,你是三寶弟子,三寶是「佛、法、僧」。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個法師,你就錯了,這個觀念有很大的過失。這個皈依受戒,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點頭?讓佛菩薩承認?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沒有關係,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沒有受這個形式,佛菩薩也承認。「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呢?依靠老師釋迦牟尼佛真實的教誨。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教給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 佛說: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有一天,李忱看到黃檗禪師對佛像頂禮膜拜,於是走上前去問:「住持,你一直教導我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為什麼你卻在這裡虔誠地禮拜佛像呢?」黃檗禪師生氣地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應該要如是求,你懂什麼啊?」李忱聽了很不服氣,嘲笑著說:「既然如此,那麼禪師以前說的話都是裝模作樣了?」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蘇軾愛熱鬧交友遍天下,想朋友了就寫首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果要用王勃的這首名句來形容愛熱鬧的蘇軾,那就應該改成「海內存知己,比鄰和天涯」。蘇軾太愛交友了。他天性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路「江湖人士」。不問出身,不分貴賤,在他眼裡,誰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
  • 南無羌佛說法 僧俗辯語
    僧俗辯語如是我明,僧諦和尚居三點魚鉤洞,坐菩提臺上與眾證法。一日,從本原心基來一女居士,求其印證圓覺。居士名俗見空,對僧合掌問曰:「吾聞和尚證得如來大定,有長生不老之術,求和尚慈悲開示。」僧曰:「吾所能告汝者,乃如來大樂了生脫死之法,非長生不老之術也。汝從何來,前者曾習何法?」
  • 佛典故事:首座僧伽藍——竹園精舍
    當時,國中有一位迦陵長者,見佛雖為諸天人所禮敬奉持,但卻無淨住說法的處所,心想:「我有一片清淨林園正好能供養無上士。」即刻前往禮拜祈請:「佛陀慈愍一切眾生,如父母慈愛己子,捨棄轉輪王位乃至世間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普度群生,至今仍無精舍淨住接眾。弟子有一竹園在離城不遠處,願供養世尊作為精舍。」
  • 蘇軾寫給佛印的一首開悟詩,看似上不了臺面,實際大有深意
    有一次,兩人一起打坐論佛。蘇軾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答道:「你就像一尊佛」。蘇軾沒想到自己在佛印眼中竟是如此高大,心中得意,又想捉弄對方,便道:「你在我眼中就像一坨牛糞」。佛印聽後笑而不答。蘇軾自以為終於勝過佛印,回到家後,向蘇小妹誇耀此事。
  •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有兩句話,「佛渡有緣人」和「佛不渡無緣之人」。怎麼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不是佛的問題,而是眾生的問題。按佛說的去做去修行,就是依教奉行,這就是佛渡有緣人。
  • 曹雪芹是蘇東坡「鐵粉」,《紅樓夢》故事框架,都從蘇軾一生取材
    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這絳珠草便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三生石」的故事出自蘇軾所作《僧圓澤傳》:「(節選)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甕而汲者,澤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為是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
  • 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早課上的僧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在佛教中,信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皈信或皈敬的對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所謂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體稱為皈依三寶。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 與蘇軾同遊北宋:蘇軾損徐凝,一個粉絲的挺愛豆的故事
    《東坡志林》記遊中的「記遊廬山」,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4年的謫居生活,去看望弟弟蘇轍,途中蘇軾和佛印,道潛兩位好友遊覽了當時大名鼎鼎的5A級景區廬山。有美景可賞,有好友相伴,廬山之行甚是愜意。剛剛到廬山,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迎接不暇,蘇軾暗下決心不寫詩了,而進山不久,山中的僧俗便奔走相告「蘇軾來了!」,可見蘇軾當年儘管在黃州戴罪謫居4年,仍然是紅的發紫。蘇軾不禁隨口做了一個絕句「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 供僧功德不是你想像的
    《四十二章經》上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 蘇軾轉世故事的異域迴響:日本五山禪僧對文人僧化典故的引用及誤解
    【注釋】[1]參見王水照:《蘇軾作品初傳日本考略》,《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第3頁。[2]五山文學如何分期,說法眾多,本文以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8頁)中的三期說為準。即「應仁之後為後期,代表人物有天隱龍澤、景徐周麟、橫川景三、月舟桂壽等,詩文尚引典故,盛行儒學研究」。
  • 蘇軾書法——在詩與禪的兩個世界裡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嘉祐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貶謫。後又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1082年出獄後,再被貶至黃州作團練副使,在此期間「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 佛只渡有緣人?佛說:眾生皆有緣!
    一切緣業所轉,故佛隨緣說法,只度有緣人;可佛又說自己以度化眾生為己任。到底佛度有緣人,亦或佛度所有人?這個問題不只困擾諸多弘法志士,早在佛陀時代,比丘僧眾中便有這樣的疑問。《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佛在拘深瞿師園說法時,優填王帶著舍彌夫人和五百妓女在園中遊玩。這時,舍衛國中有一比丘僧以神足通從虛空飛來,在園外停下,徒步入園準備前往禮佛。爾時,比丘僧見優填王等人,知道佛將為他們說法,無暇接見,便在園中找了一處僻靜之地,結加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