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同遊北宋:蘇軾損徐凝,一個粉絲的挺愛豆的故事

2020-12-15 靖格格讀古典

《東坡志林》記遊中的「記遊廬山」,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4年的謫居生活,去看望弟弟蘇轍,途中蘇軾和佛印,道潛兩位好友遊覽了當時大名鼎鼎的5A級景區廬山。有美景可賞,有好友相伴,廬山之行甚是愜意。

剛剛到廬山,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迎接不暇,蘇軾暗下決心不寫詩了,而進山不久,山中的僧俗便奔走相告「蘇軾來了!」,可見蘇軾當年儘管在黃州戴罪謫居4年,仍然是紅的發紫。蘇軾不禁隨口做了一個絕句「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候」——前一刻還發意不寫詩,後一刻就自己打臉,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乾脆一發不可收拾的,又連寫了三首。

蘇軾的好朋友陳令舉被貶後,在廬山用60多天的時間,探訪廬山各處美景名勝,尋訪古蹟異人,寫了一本《廬山記》,這本書很有意思,裡面不厭其煩的詳細記錄了廬山的各處美景,故事,傳說,名人典故,蘇軾邊遊邊看好朋友寫的宋版廬山lonely planet,書中卷四將所有寫廬山的詩詞整理匯集的部分,其中李白和徐凝寫廬山瀑布的詩都赫然在列,蘇軾一看這簡直就是拿宋小寶和我偶像肖戰比顏值啊,這不能忍啊,立馬做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世傳徐凝瀑布詩云:「一條界破青山色。」至為塵陋。又偽作樂天稱美此句,有「賽不得」之語。樂天雖涉淺易,然豈至是哉。乃戲作一絕》,額,是的,這就是這首詩的名字,也側面看出蘇軾這是對徐凝的詩有多不屑,詩是這麼寫的: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可憐的徐凝,本來也是唐朝小有名氣的詩人,被蘇軾這一損,徐凝二流詩人的名聲一下延續了一千多年,後面還引發了綿延好幾代的口水戰,不過沒有蘇軾這一損,沒準早就沒人記得還有徐凝這位詩人。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徐凝的《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這首詩本是徐凝的得意之作,在與張祜鬥詩中最後KO對方的壓軸名句,結果蘇軾不僅說詩寫的不好,還乾脆不相信白居易讚美過這首詩,徐凝因而成了惡詩的代表,在後來的一千多年一眾詩人各種嘲笑。

平心而論,徐凝這首詩寫的還是不錯的,很有畫面感,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氣勢,可惜對比的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如果說徐凝的廬山瀑布是一副靜止的畫,那麼李白的廬山瀑布就是個3D IMAX巨幕影片,九天之上璀璨閃耀的銀河飛流直下,紫煙升騰,其氣勢,動態,絢麗,耀眼,怎麼比?沒法比?

蘇軾之所以如此貶徐凝的詩,其實未必是多討厭徐凝這首詩,而是他太愛自己的偶像李白。蘇軾曾經說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蘇軾給李白碑的背面寫記,他說李白「開濟明豁,包含弘大 。陵轢卿相,嘲哂豪傑。籠罩靡前,跆籍貴勢。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也。

蘇軾說李白是狂士,因為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說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蘇軾說自己「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一樣的狂傲,一樣的瀟灑,再看徐凝求官不得說「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這期期艾艾的調調,著實不是狂直的蘇軾喜歡的樣子。

李白遊廬山是手持綠玉杖,蘇軾遊廬山是芒鞋青竹杖, 一個是「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一個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說千年詩壇兩謫仙,李白和蘇軾兩個人雖然沒有生在一個時代,但是其性情稟賦,境界思想卻是極其相近。有一首《李白謫仙詩》到現在仍然有爭論,有人說是李白所做,所有收在《李白太全集》裡,也有人說這是蘇軾所做,收錄在《蘇軾文集》裡,看詩的內容大概率還是蘇軾寫的,因為蘇軾寫書法也很喜歡寫李白的詩所以和可能被誤認為是李白的詩了,這首詩寫出了作為頭號粉絲、知音對李白的傾慕。

《李太白謫仙詩》我居青空裡,君隱黃埃中。聲形不相吊,心事難形容。欲乘明月光,訪君開素懷。天杯飲清露,展翼登蓬萊。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對面一笑語,共躡金鰲頭。絳宮樓闕百千仞,霞衣誰與雲煙浮。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蘇軾愛李白,徐凝躺槍,真是可憐啊。

最後要說,自古寫廬山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光陳令舉的《廬山記》卷四收錄的內容就好幾百篇,那還只到北宋。而千古兩謫仙的詩才是孤標獨立,李白寫的水(瀑布),寫出了唐朝的盛世恢弘,蘇軾寫的山(廬山)寫出了宋朝的文脈雋永,一山一水成為千古絕唱,兩首詩,寫盡了兩個時代的文魂,真正是後無來者。

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雲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 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餘廬山詩盡於此矣。

相關焦點

  • 【北宋】蘇軾《臨江仙》
    【詩詞原文】《臨江仙》北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晚上蘇軾在東坡喝酒,估計是和朋友們聊得太開心了,他的酒量本來就不行,醒了酒再繼續喝,就這樣醒醒醉醉,酒局直到半夜三更才終於結束。       「仿佛」這個詞用得尤其可愛,活脫脫勾勒出一個醉態可鞠的蘇軾,半夜從野外回家的蘇軾,在醉眼朦朧中只能判斷出一個大概的時間,可能是三更天了吧       當他醉意醺醺告別朋友,晃晃悠悠回到臨皋亭的住處時,家人已經熟睡。
  • 大文豪蘇軾隨手寫一詩,差點葬送一首人人激賞、氣勢壯闊的名作
    因此總是很奇怪能夠寫出如此令人陶醉詩句的徐凝,為什麼詩紅人不紅,在整個大唐文學史上,好像並不太為人注目。難道是因為詩作的數量少?但是比他寫詩更少的張若虛、王之渙、張繼,好像都比他名氣大!查閱資料之後,好像找到了答案,覺得很可能與北宋大文豪蘇軾有關。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入選小學課本,百讀不厭
    遊覽廬山時,蘇軾看到了李白的詩和徐凝的廬山詩,寫就了第四首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對於李白的詩作,蘇軾大加讚賞,說李白的詩是千古名句。後兩句說廬山水再多,也洗不清徐凝的這首惡詩。徐凝的《廬山瀑布》並非真的是惡詩,只是蘇軾將李白詩與徐凝詩對比,認為李白的詩更為出色。
  •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2則幽默故事
    蘇軾成都府眉州眉山縣, 其母親程夫人是當地儒家閨秀,讀書很多,非常有學識,蘇軾深得母親教誨。到二十歲時,蘇軾博通經書史籍。1.與米芾的故事。米芾是大書法家,字元章,生性愛乾淨皇上賜給他一個硯臺,名叫瑤池,珍藏不敢隨便使用,經常拿出來觀賞,每一次觀賞,元章都要讓一起觀賞的人先行拜禮,然後才拿出來才給別人欣賞一天蘇軾請求米元章拿出來硯臺觀賞一下。
  • 北宋的蘇軾和米芾誰才是書畫第一?
    北宋的文化繁榮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史學家們稱為:中國版文藝復興,皇帝和官員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文人雅士、墨客騷人,書畫高手更是燦若星河、群星閃耀,北宋書法界有「北宋四大家」的說法,指的就是四位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他們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此四人,四人之中,蔡襄擅長楷書,風格有些接近唐朝的書寫風格
  • 蘇軾軼事二則
    韓琦為北宋大臣,與範仲淹一起抗禦西夏,時稱「韓範」。圖為清宮殿藏本韓琦畫像。一、蘇軾與宰相宋代治平二年,蘇軾進入登聞鼓院做判官。宋英宗還是藩王時,就聽過蘇軾的名聲。英宗說:「那麼,暫時給他一個修注(宋朝官名。宋初,門下省起居郎與中書省起居舍人為寄祿官,另置起居院,掌記錄皇帝言行,以三館,秘閣校理以上官從事,稱修起居注。)的職務,怎樣呢?」韓琦說:「修注與制誥,這兩種職務差不多,不可一下子就任命這樣的職務;不如派給他一個在館閣當中較能接近皇上的兼職職務。並且要先召他來考試。」英宗說:「考試是不知他是否有才能所採用的辦法。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名垂青史。 歐陽修對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有推薦之恩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以「好賢」著稱,一生薦才無數,而且推薦的人才如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包拯等都成為北宋政局的主宰者,這些人大多繼承了歐陽修的政治人格,所以說歐陽修的「好賢」對北宋政局影響很大。
  • 蘇軾寫《題西林壁》的由來和在廬山的筆墨風流
    此時史上也有徐凝和張祜較量詩藝的傳說,這裡不再贅述。那徐凝在廬山是寫了怎樣的詩作引起了蘇軾「不覺失笑」?我們來看一下徐凝寫的這首《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這首詩也不錯啊!用喻恰當,氣勢也大,蘇軾怎麼能斷定其為「惡詩」呢?惡詩是什麼?一是指拙劣或猥賤的詩。
  • 【北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究竟是如何面對這場風雨的洗禮的?快來收聽本期音頻吧。 【知識點·速讀】                                      1、「烏臺詩案」:北宋神宗年間,朝廷的政治矛盾主要集中在新黨和舊黨之間。王安石是新黨的領袖,展開了「熙寧變法」;而蘇軾作為舊黨的代表人物,很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
  • 蘇軾與《定風波》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北宋神宗元豐五年,時節為春,是蘇軾在貶居地黃州度過的第三年。從文中小序可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頗有些尷尬,唯獨蘇軾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是難得的際遇,用現在的話來說,屬於另類的生活體驗。
  • 蘇軾與姬妾不得不說的故事
    下面,我就來講講蘇軾與姬妾的故事。悲催的王朝雲王朝雲,女,字子霞,錢塘人氏,自小家貧,被父親狠心賣到青樓,成了一名清倌。清倌指的是從事歌舞表演的正當演員,賣藝不賣身,類似現在的演藝明星。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儘管日子十分清貧,蘇軾與王朝雲甚是恩愛,連生了遂禮、乾兒兩個孩子。可惜在惠州,王朝雲得了瘟疫,藥石無效,年僅三十四歲就去世了。她在咽氣前放不下對蘇軾的牽掛,用盡最後的力氣握住蘇軾的手,不斷念著《金剛經》上的謁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為蘇軾祈福祈壽。
  • 蘇軾科舉考試寫故事表達主題 高中第二名
    看看北宋的大文豪蘇軾是怎麼決定這一刻的?  應試作文  北宋英宗嘉祐元年(1056年),國都汴梁城,來了父子仨,四川人。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父子三人將會在大宋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老爸蘇洵,大兒子蘇軾,二兒子蘇轍。他們來參加大宋的進士科考試,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算是北宋的「高考」吧。
  • 蘇軾和兩位好友同遊,詩興大發寫首趣詩,其中14個字堪稱誇人典範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蘇軾一樣,將沉浮的人生活成一場生命的盛宴。林語堂先生說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從詩詞中讀到的他並不樂天,妻死後他也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之痛,面對困境他也會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灰心之語。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這是一首即景說理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廬山的千姿萬態的風景,得出一個結論:我之所以不能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被視野所局限。蘇軾的好友陳令舉曾寄《廬山記》給蘇軾,裡面描繪了廬山的景色,還提到了李白和徐凝有關廬山的詩。蘇軾如今親自到了才知道,才知道廬山真的是人間仙境。
  • 蘇軾寫此詩的原因,居然是被友妻趕出門,沒想到卻火了一個成語
    說起大文豪蘇軾來,不管是在現代可以擁有一大批粉絲,就算是在當時的北宋,蘇軾都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因為蘇軾在當時是一個全才人物,不用說他的詩詞才能,他就連琴棋書畫都是樣樣精通,這樣的全才人物就算是放在現代都是很受歡迎的。
  • 康震《蘇軾》(二)初出茅廬
    那你想蘇軾這臉上真是掛不住,挺尷尬的;第二,北宋它有一個規定,每年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叫做中元節,官府按照慣例市長、副市長、其他的一些官員,到了這一天大家來一個聚餐會,談談體會,談談感想,放鬆一下。前面不是剛把那位拖出去打了板子了嗎,蘇軾心裡就不高興,賭氣,我不去。你不來是不是,不來好啊,不來交錢,我罰你的款,按規定你不來我就可以罰你的款罰了蘇軾整整八斤銅。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北宋畫家李公麟畫作·金山寺蘇軾畫像蘇軾此次遊覽廬山,還寫下了一篇極具風採的遊記《記遊廬山》,這篇遊記文以詩貫,詩以文綴,詩文珠聯璧合,這篇遊記既有散文行雲流水的韻致,也有詩歌的韻味當天,有人把陳令舉的《廬山記》拿給我看,我便邊走邊讀,看到其中說到唐代詩人徐凝、李白的詩,不覺好笑。(註:李白寫的關於廬山的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望廬山瀑布》,原詩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蘇軾與王安石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古以來,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歷史上的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前兩次改革,直接促使了魏國和秦國的強大。
  • 蘇軾交友佛僧的故事3
    熙寧五年蘇軾初到杭州任通判,「南屏老宿」即是他此次尋訪的「臻閣黎」梵臻法師。詩中以「閒相過」與「懶重尋」對舉,亦可作為蘇軾「與師最厚的」,儘管記錄兩人交遊的材料並不多。「五公」之一的璉,即蘇軾赴任鳳翔之前在京師就結識的大覺禪師懷璉。懷璉離京渡江南歸後,先住杭州金山,後居明州阿育山。蘇軾悴杭期間,曾修書懷璉談舍贈禪月羅漢事,其辭雲「昨奉聞欲舍禪月羅漢,非有他也。
  • 蘇軾進寺廟大喊「禿驢何在」,小和尚回懟4個字,讓蘇軾老臉通紅
    蘇軾,就是北宋時期文壇中最璀璨的一顆星。蘇軾的詩詞作品流傳至今的至少兩千七百首,便是我國現在語文課本中也記載了許多蘇軾的詩詞,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都是我們現在人盡皆知的詩句,連小學生都會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