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國學,傳承命脈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者 / 江瀾
成都中醫藥大學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許琦
仲景之方為後世膜拜,被譽為「群方之祖」。綜觀其方,配伍精妙,方理明確,出奇制勝,蘊含著辨證論治的精髓。仲景方中有很多值得稱道之處。茲就小青龍湯中的芍藥配伍意義,略陳管見,以求證同行。白芍為養血藥,酸、苦、甘、微寒,歸肝、脾經。功效,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方劑學》和《傷寒論講義》對芍藥在小青龍湯中配伍意義的解釋皆以和營養血為要。如現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方劑學》所言:「芍藥養血和營,與五味子共為佐制之用」。然仲景立方,深思熟慮,求古訓,採眾方,集大成於一身,方中藥物運用深妙無窮。細觀小青龍湯中芍藥之用意,發現還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酸收斂陽於中小青龍湯為太陽傷寒兼裡停水飲證所立。
表未解,當散之,飲又停,應溫之。解表當用辛散走表之品,滌飲可借溫化建中之屬。故全方以辛溫之品為重,而此類多發散走表,飲停之人已多陽虛,汗解之法更易使陽隨汗洩,唯恐陽氣耗散殆盡,而致怨冢累累。故仲景方中,多有辛溫之品伍以芍藥的配方法度,誠如汪苓友在《傷寒論辨證廣注》中論及真武湯中芍藥之用,他認為「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藥之酸以少斂中氣」。小青龍湯於麻、辛、姜、桂之中用酸收之芍藥,一則防止辛溫解表化飲太過耗散,寓收於散;二則令姜、桂、甘草辛甘所化之陽留於中焦,不致走表,以助溫陽化飲。溼、痰、飲同為津液留滯所生,責之於脾失健運,治當在中焦,白芍又入脾經,實為妙用。
飲雖成於脾不健運,治之則不拘於理脾之法。水液代謝終應從小便而出,飲為津液之病理產物,給邪出路,未嘗不能從小便以解。《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溼淫所勝,佐以酸平」。《本經》言芍藥:「利小便,益氣」,《名醫別錄》記載芍藥:「利膀胱,大小腸」。《聖濟總錄》更有成方「赤芍藥湯」之記載,用以「治妊娠子淋。小便澀少,疼痛,煩悶」。小青龍湯證之寒飲雖在上源之肺,然可從下源而治。故方借芍藥之酸、苦,酸可湧洩水飲,苦可燥化溼飲,使水溼從其下流,而無以停聚,則飲難成矣。
3甘緩解急止痙芍藥味甘,甘能緩急解痙,《素問·髒氣法時論》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傷寒論》29條立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現代漢方醫學大觀》載現代藥理實驗證實,芍藥甘草湯「對橫紋肌、平滑肌的攣急有效,不僅對表在性的軀體和四肢的平滑肌,就是對深在平滑肌性的臟器,比如胃腸、輸卵管、子宮、膀胱、尿道或血管等也能緩解攣急」。《臨床中藥學研究進展》論及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苷「能使蟾蜍內臟血管和離體兔耳灌流擴張」。(本文由國學髓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小青龍湯為主治咳喘之方,氣道平滑肌攣急,則咳喘因之而作,故方用芍藥之甘緩,解氣道平滑肌之急,咳喘可平。推而廣之,其他各腔道平滑肌痙攣得芍藥之甘緩,則小青龍湯證之「噎」「小便不利」「少腹滿」等諸多或然證,亦可隨之而解,從標論治,效用良多。
4活血化淤通絡《本經》云:「芍藥除血痺,破堅積。」
5協肝升助肺降方名為小青龍,意在借龍之降雲服雨之意,喻小青龍湯能協調一身水液之代謝。
青龍在東,東方生風屬木,肝應風木,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以升發為順;肺屬金,其性沉降、肅殺收斂,其氣以清肅為要,故有所謂「肝升肺降」。小青龍湯證,痰飲停肺,感受外邪,引動留飲,致使肺之氣機紊亂,使肝肺之間的升降失衡。故方中之芍藥雖酸而入肝,養血斂陰,然肝體得養則肝氣疏洩升發有度,以助肺氣肅降有常。因此,一味芍藥,旁敲側擊,以疏理氣機之升降,使肝肺氣機以致人一身之氣機重拾平衡。氣機得衡則血脈通暢,津液運行無礙,小青龍湯證諸症可緩。(本文承蒙馬維騏老師指導,謹致謝意!)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時珍國醫國藥》2007年第1期。○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