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養問題直接關係著寶寶的成長發育,影響著寶寶的身體健康。
執筆:輯香
編輯:羅梓花
定稿:楠楠
小寶寶在3、4個月之前存在著吸吮反射,這是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求生本能,也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所發展出來的一項能力。
正如寶寶擁有「覓食」的本能一樣,媽媽也擁有照顧寶寶的母性本能。這兩種本能的結合,讓人們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不過,再優秀的媽媽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不斷學習,並且在一次次的實踐磨鍊中成長起來的,而如何餵養寶寶就是媽媽們的第一堂「必修課」。
小寶寶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對於孩子的實際需求,家長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體驗感受來解讀,這就導致父母有時候會出現「誤讀」的情況,甚至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強加給予。
雖說父母本意是好心,但偏偏不一定就是孩子想要的。
樂樂的父母和公婆年紀都大了,因此樂樂生產後選擇了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小寶寶。可作為新手媽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
比如她聽別人說不能過度過量餵養寶寶,但卻不知道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才算吃飽,要是還餓著可怎麼辦?
別看寶寶小,其實也會通過「小動作」向媽媽傳遞「暗號」,爸媽快了解一下吧!
1)吃奶不專心
隨著寶寶的成長是能夠感受饑飽的,一般餓的時候,寶寶們滿腦子就是吃,什麼都別想讓他們分心,可一旦吃飽,他們就開始東張西望,即使嘴裡含著奶嘴,卻也不「下飯」。
2)餵奶時怎麼樣都不張嘴
有些媽媽一看寶寶哭了或睡醒了,就認為寶寶是餓了,急忙趕去餵奶,可寶寶卻怎麼也不張嘴,不用懷疑一定不是餓,媽媽快查看一下紙尿褲,是不是又尿或便了。
3)開始打瞌睡、打哈欠
小寶寶吃飽後也會出現類似於「食困」的情況,其實他們是吃飽後想要休息了,因為只有吃飽睡飽才能快點長大長高。
4)扭頭不願意吃
人家都把頭扭過去了,與餓時找奶吃正好呈現了相反的狀態,那寶媽們就不用再強迫寶寶喝奶了。
特徵一:排便狀況不好
無論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寶寶的「主食」中都含有大量水分,特別是母乳有90%的水分含量,因此寶寶如果正常情況下,每天要更換至少5-6片紙尿褲,如果寶寶排洩量每日低於5次,媽媽們可要注意了,有可能是餵養量不足導致。
特徵二:經常哭鬧
寶寶哭鬧的第一需求肯定是生理需求,如果寶寶邊哭邊用小嘴找奶喝,那一定是餓壞了,此時就趕快餵奶吧。
特徵三:睡覺睡不踏實
小寶寶每次喝足奶後,都會長時間睡眠3-5小時,如果出現睡覺不踏實,頻繁醒來並哭鬧的情況,有可能是餓了。
但如果出現餵奶不喝的情況,那麼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爸媽要多加觀察。
特徵四:體重增長緩慢
餵養量適度,身體的各項發育指標也能夠達標,如果出現發育遲緩,特別是體重增長緩慢的情況,多數是餵養量不足。
如果是母乳餵養,媽媽要適當增加營養,如果是奶粉餵養,也要適當增加餵養量或次數。
特徵五:精神狀態不佳
沒有吃飽睡好的寶寶大多精神狀態不佳,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愛玩耍等情況。反之,餵養充足的寶寶一般會精神飽滿。
【寫在最後】母乳雖好,但也不一定所有的媽媽都能夠堅持母乳餵養,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選擇安全的配方奶粉來餵養,只要寶寶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
今日話題:通過以上內容的閱讀,寶媽們掌握了判斷寶寶是否吃飽的技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