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今年到6月份才第一次帶著孩子去上課。
時隔半年再看到親子圖書館,他自己著迷得坐下來選書看,而旁邊一位帶孩子過來上體驗課的家長看見以後很吃驚地 說:「這孩子真自覺,剛來就坐下自己選書看。」
這位家長回頭過來問我:「這麼小給他讀這種書,讀的是什麼?」
我只笑著回答:「我只想讓他從小養成閱讀習慣,但是他顯然從這裡學到了更多。」
這位家長恍然大悟和我交流起來。
說起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繪本,當然最初的原因是想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
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從繪本的圖畫裡認識世界。出去看到很多植物,花朵,動物,都是我們從來沒有單獨教過的,而再繪本中讀完了他就能記住,而在實際的對外界認知過程中,他總是用他善於觀察的眼睛,找到和書裡對於的物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圖畫是發展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手段之一,並且堅信兒童的圖片是通往邏輯認識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梯,同時有助於培養兒童對世界的審美觀點。
繪本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現在越來越多的親子共讀推廣機構,我想也並不是只有我認為的這兩點。而是大家都能在其他的地方達成共識,我們一起來看看這3點,你是否也認同呢?
這也是為什麼對幼兒來說,繪本很重要的原因。在幼兒的眼裡,世界就是一幅畫,而繪本又主要是色彩斑斕的畫卷。在他們眼裡,一切可見皆可入畫,所有人的臉,外面的世界,都是不同形狀的畫,玩具、字母、漢字等等一切符號,都是豐富多彩的畫。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拿起蠟筆就開始作畫,問他畫的是什麼,往往都能回答得頭頭是道。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大人的指點,不需要別人的幹預,他們是天然的畫家,隨意塗鴉,就可以創造出神奇的世界。
其實我相信,有過親子共讀繪本經歷的父母,都有這樣一些心酸的場景。遇到一件事情,怎麼給解釋講道理,孩子都無視,或者是無法理解你的情緒以及你說的道理。或者說是父母的說法,孩子就是不認同。
而我們換一種形式,如果用繪本裡看到的故事來敘述,往往想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就變得相當的容易了。比如想要給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無論如何苦口婆心的說,他就是不配合,不參與,不搭理,這種情況,相信不在少數。
而如果是換成一起看一本繪本,諸如《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等等繪本,多讀幾遍,孩子就會有有認同感。再要刷牙的時候,自己就能聯想出來很多繪本裡的場景,養成習慣。
對於幼兒來講,繪本都是需要父母進行講述的,講繪本的過程,就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
在講繪本的時候,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懷裡,看著繪本裡美麗的圖畫,靜靜聆聽著父母講述那些美麗的故事。他們通過眼睛看,敏感的耳朵聽,慢慢地去感知這個世界,而這樣的場景和形式,就是幼兒一生最美麗的時刻了。
松居直曾經就講過,兒童為什麼不喜歡聽電視裡的人講故事?因為電視裡的人不會像媽媽一樣把孩子摟在懷裡。
所以,好的父母一定是懂得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也一定是善於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而共讀繪本,就是為父母提供了這樣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閱讀觀》裡提到:
繪本給兒童一個無法直接觸摸、感知的世界,一個充滿神奇的人物、動物世界,一個真善美戰勝假醜惡的世界,在其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一顆顆善良的種子。這些種子,日後只要有陽光雨露,遲早會發芽、生根、結果。
所以,對於繪本的魅力,你還有什麼猶豫的呢?關於幼兒讀繪本,你有些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我是蘇風暖,我希望帶給你清風般的親子相處和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