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技法」難以嫁接民樂?

2020-12-15 人民網

最近,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音樂廳演出了一場由一批音樂學院作曲家創作的現代派音樂專場。然而,刺耳的音響、喧囂的噪音、不和諧的旋律,讓這些操慣民族樂器的樂手頗感不適,有的樂手甚至出現感官不舒服症。

對此,指揮這場音樂會的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指出:"這些現代派的民族音樂作品,大多確實還處在並不成熟的實驗階段,現代派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的嫁接似乎還有些水土不服。"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中國民樂,早已不是新鮮事。王甫建記得,早在30年前,他就邀請作曲家郭文景用現代作曲手法來創作民樂。那時,傳統的民樂在"十年浩劫"之後,曇花一現地火了一下,很快又歸於沉寂。王甫建希望用大樂隊來演奏民樂,然而,苦於沒有適合大樂隊演奏的民樂作品。於是,他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四大才子"譚盾、郭文景、葉小綱、瞿小松等,一一"拉下水"。這4位作曲家用西方盛行的現代作曲技法構建民族音樂,推出了《西北組曲》、《滇西土風》等一批用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作品。這些民族音樂,與講究曲徑通幽、令人回味的傳統民樂迥然不同,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和實驗性。所謂先鋒性,即超越常人的審美習慣;所謂實驗性,則是這些作品還處在探索階段,並不成熟。

30年過去了,王甫建認為,當下的民族音樂創作,早應過了這些先鋒和實驗的階段。中國的作曲家應該早已能熟練掌握這些現代技法,適當運用這些技法創作符合中國觀眾審美情趣的作品。但是,從現實來看,還是有不少以現代西方作曲技法創作的民族音樂作品仍然處於實驗階段,沒有尋找到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兩者之間適當的嫁接通道。

同時身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副主任的王甫建認為,出現這種現象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當下的音樂教學過分看重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一些民族音樂的作曲教學對中國傳統的作曲技法也難得一提。因此,使得某些學生在創作民族音樂時,居然只知西方現代音樂技法,而不知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食"西"不化,令其創作出的民族音樂不中不西、難以入耳。

現代技法並非只有怪誕和作秀

自從當了上海民族樂團團長後,王甫建不斷被人建議演出《4分33秒》的民樂版,然而,每一次都被他果斷拒絕。《4分33秒》是美國著名先鋒音樂家約翰·凱奇最著名的作品,這是一部"無聲音樂"。原始版本演出時,鋼琴家坐到鋼琴前,打開琴蓋,默坐4分33秒,然後起身向觀眾鞠躬致謝。約翰·凱奇想用這個作品告訴人們:無聲中包含著有聲,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剔除。而王甫建拒絕上演《4分33秒》民樂版的理由很簡單:"這種方法,我們古人早就會了,老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大音希聲。"

在王甫建看來,西方現代音樂技法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如何消化運用。西方現代音樂技法也不只是作秀和只會發出怪誕刺耳的音響。事實上,西方現代技法的出現,是為了打破單調的和聲方式,開闊音樂創作的思路。這些現代作曲技法運用得好,是能達到令人愉悅的審美效果的。國內不少影視音樂創作已成功運用了不少現代作曲技法,也沒有讓人產生怪誕之感。譬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的主題曲,曲作者劉歡就巧妙融入了現代作曲技法,使其和弦結構比一般的流行口水歌來得更複雜,更能與電視劇複雜的人物矛盾相契合。

王甫建提出:"中國民樂在引入現代作曲技法時,不應盲目跟從西方,而應學會去偽存真,將它巧妙地融解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傳統中,這樣才會使中國民族音樂真正富有新意。"

(記者 張裕)

相關焦點

  •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現代技法"難以嫁接?
    對此,指揮這場音樂會的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指出:"這些現代派的民族音樂作品,大多確實還處在並不成熟的實驗階段,現代派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的嫁接似乎還有些水土不服。"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中國民樂,早已不是新鮮事。王甫建記得,早在30年前,他就邀請作曲家郭文景用現代作曲手法來創作民樂。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
    民樂要保持長久生命力,自然也要不斷創新。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任何藝術都是人類情緒的表達,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不同時代的人,生存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其審美需求各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比如,傳統民樂當中的宮廷音樂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民樂中的江南絲竹、河北吹樂、長安鼓樂等雖然是非遺,但因為沒有與時俱進,目前也面臨後繼乏力的困境。
  • 上海民族樂團:創作者不能僅「複製粘貼」民樂素材
    漸漸升溫的民樂促使專業院團思考:能不能滿足並激發觀眾對民樂的認知熱情和審美需求,創作出一批民族特色鮮明,表現手法新穎的民樂新作?  走過63年的上海民族樂團,嘗試在傳承與革新中推出新的民樂作品。近10年來樂團陸續引進民樂經典《西北組曲》《春秋》《愁空山》,同時加大委約和創作力度,創編了《龍躍東方》《太陽祭》《青銅樂舞》等保留曲目,推出一系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民樂代表作。
  • 民樂奏響《牡丹亭之夢的十二個瞬間》
    本場音樂會將音樂場景設置為三個時空,六個人物主題,將三對男女的愛情跨越現代、民國及明朝之間,音樂語言通過三個時空的轉換涵蓋了多種風格,並在夢與現實之間運用了複合調性的手法,將多主題與創作技法融合為一體,將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以多維空間的方式呈現。
  • 新樂府又帶來「民樂」新玩法
    本文採寫:新京報楊暢新媒體編輯:田偲妮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融合琵琶、二胡、古箏、笙、中阮等多門類民樂樂器的創新演奏形式,配以秦腔、戲曲的自由吟唱,加之皮影戲的映襯和先鋒影像藝術的布景……在北京疆進酒的舞臺上,先鋒民樂組合「名無虛」與兩位視覺藝術家一起,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即興上演了一場別具一格的三重奏演唱會。
  • 講臺上的良師,舞臺上的新星,在這場音樂會裡聽見民樂的未來
    此次音樂會不僅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2020民樂周」青年教師推進提升計劃的重要展現,也是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的重點項目。策劃者、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任劉紅坦言:「民樂在國內的發展定位要有非遺傳承和優質青年教師的培養推升。從而促進民樂學科的發展、民樂教學的交流與實踐、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國際化。」圖說:陸軼文在如何保留民族音樂特有的民間韻味和民族神韻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一直是歷代中國作曲家們上下求索、努力追尋的目標。
  • 有個性有實力,民樂新生代在這裡脫穎而出
    《脫穎而出》是樂團專門為青年民樂人才打造的展示平臺。兩年來,不少年輕人在這裡嶄露頭角,逐漸成熟,在樂團各大重要演出中擔當起主奏、領奏的重任。今年的《脫穎而出》較之往年更具規模。更多新人新作在這個舞臺湧現,展現了民樂新生代的不懈探索。
  • 「嫁接植入」 完全再生
    本篇記錄了用嶄新的技法來解決常規技術不能解決的問題。
  • 嫁接花卉、果樹,用什麼樣的嫁接刀最好
    嫁接工具,網上銷售的牌子很多,但是很多花友往往是自己製作的嫁接工具,特別是一些苗圃,往往也都是自己製作的,拋開材質、品牌,實用性我覺得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具體嫁接要用的的具體工具也是千差萬別的,不過只要用的順手、能順利嫁接成活,那就是好工具,如果用著不方便,就算做工精良,也只是一個觀賞品而已
  • 國風民樂 民樂樂器古箏文化之河南箏派與山東箏派的藝術比較
    民樂雜家帶您認識中國傳統民樂,了解中國傳統民樂的歷史以及各種文化知識。慢慢的大家會意識到中國民樂中的古箏 笛子 二胡 古琴 琵琶 吹打樂 揚琴 洞簫 葫蘆 絲竹音樂 嗩吶 巴烏 笙 壎 馬頭琴這些樂器不管是單獨演奏還是各種民樂合奏都是多麼美妙的聲音。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民樂樂器古箏文化之河南箏派與山東箏派的藝術比較。
  • 「大灣區民樂新勢力」系列音樂會9月啟動
    」 系列,展現粵港澳民樂名家對傳統音樂的創意傳承。2019年9月起,星海音樂廳全新推出「大灣區民樂新勢力」 系列,跳出國樂傳統框架,整合大灣區各地優質文化藝術資源,展現粵港澳民樂名家對傳統音樂的創意傳承,使國樂演出顯露多元、時尚、充滿活力的嶄新風貌。
  • 嫁接睫毛過敏怎麼辦?
    過敏這一件事情自身便是一個隨機並且個體差異非常大的事情,與產品、專用工具、技法、維護保養、天氣狀況、乃至是當日的身體狀態都是有關聯。醫院門診的眼部過敏問診中,80%的人都是易過敏性體質的季節性過敏,尤其是在3月、4月的花粉期。因而在嫁接前,我們可以判斷顧客是不是易過敏體質。如何來分辨,最簡單迅速的方法便是劃痕實驗!
  • 中國民樂作品《花好月圓》「安靜和諧」走西方
    一支26人的民樂隊伍,上月20日起開始了為期兩周的歐洲徵程。在巴黎、馬德裡等歐洲城市,它參加由中國文化部主辦的「歡樂春節」品牌活動,在巴黎多藝劇院、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巴黎榮軍院大沙龍廳、ESSEC高等商學院、西班牙國家音樂廳等劇場共舉辦12場音樂會、2場普及中國民樂講座,演出贏得了超過95%的上座率和最後三場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
  • 唐建平作品滬上集中上演 再現《赤壁》作曲技法
    此次音樂會中,上海民族樂團將上演他五首經典的民樂作品:打擊樂協奏曲 《倉才-風雲決》 琵琶協奏曲《春秋》、竹笛協奏曲《飛歌》與古琴協奏曲《雲水》以及民族管弦樂《后土》。  值得一提的是,唐建平和趙家珍曾在吳宇森導演的電影 《赤壁》中共同合作,創作了諸葛亮和周瑜精彩的古琴音樂。此次合作將更加展現古琴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
  • 創新傳統民樂的當代表達
    工作之初,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曹正送給我一支陶壎,並教導我說,演奏笛簫樂器的人應該同時掌握壎的演奏技法,因為壎有八千年歷史,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我隨即開始對這件古老樂器進行鑽研,從它的聲音中一次次感受到神秘遙遠的遠古神韻,之後我不僅用它獨奏,還為它改編和創作新樂曲,並在電影《菊豆》《霸王別姬》等配樂中展示這件古老樂器的魅力,在國際上獲得巨大反響。
  • 潘雲清的陶藝雕刻融合了現代陶藝的雕刻技法
    潘雲清的陶藝雕刻,既秉承了潘家坭興陶雕刻的八大技法、堆花、通花雕刻技術,又融合了現代陶藝的雕刻技法
  • 巧給花卉實施「移花接木」—嫁接
    將我們需要栽種的花卉的枝條或芽人工接在另一株花卉上的方法稱為嫁接,接上去的部分叫作接穗,被嫁接的花卉稱為砧木。嫁接常用於不易結實或種子繁殖容易變異、扦插或壓條難以生根、想讓一株上開出多種顏色的花卉等情況。
  • 當經典館藏遇上傳統民樂
    隨後,上海民族樂團為觀眾帶來了古箏獨奏《墨戲》、琵琶京胡與鼓《別姬》、阮族重奏《劍器》、二胡與大提琴《梁祝》、民樂重奏《蜂飛》、民樂合奏《絲綢之路》、民樂合奏《花好月圓》等曲目。 林女士帶著6歲的女兒從普陀區趕來,她告訴記者:「民樂和山水畫的結合,讓小朋友對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 「民樂新星」陸軼文開專場音樂會,她要用二胡對話交響樂隊
    音樂會海報12月9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青年二胡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師陸軼文將帶來專場音樂會「中國旋律」,用手中的二胡與雙管編制的西洋交響樂隊展開深層對話。指揮林大葉執棒杭州愛樂樂團同臺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