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音樂廳演出了一場由一批音樂學院作曲家創作的現代派音樂專場。然而,刺耳的音響、喧囂的噪音、不和諧的旋律,讓這些操慣民族樂器的樂手頗感不適,有的樂手甚至出現感官不舒服症。
對此,指揮這場音樂會的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指出:"這些現代派的民族音樂作品,大多確實還處在並不成熟的實驗階段,現代派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的嫁接似乎還有些水土不服。"
作曲教學忽視民樂文化傳統
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中國民樂,早已不是新鮮事。王甫建記得,早在30年前,他就邀請作曲家郭文景用現代作曲手法來創作民樂。那時,傳統的民樂在"十年浩劫"之後,曇花一現地火了一下,很快又歸於沉寂。王甫建希望用大樂隊來演奏民樂,然而,苦於沒有適合大樂隊演奏的民樂作品。於是,他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四大才子"譚盾、郭文景、葉小綱、瞿小松等,一一"拉下水"。這4位作曲家用西方盛行的現代作曲技法構建民族音樂,推出了《西北組曲》、《滇西土風》等一批用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作品。這些民族音樂,與講究曲徑通幽、令人回味的傳統民樂迥然不同,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和實驗性。所謂先鋒性,即超越常人的審美習慣;所謂實驗性,則是這些作品還處在探索階段,並不成熟。
30年過去了,王甫建認為,當下的民族音樂創作,早應過了這些先鋒和實驗的階段。中國的作曲家應該早已能熟練掌握這些現代技法,適當運用這些技法創作符合中國觀眾審美情趣的作品。但是,從現實來看,還是有不少以現代西方作曲技法創作的民族音樂作品仍然處於實驗階段,沒有尋找到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兩者之間適當的嫁接通道。
同時身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副主任的王甫建認為,出現這種現象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當下的音樂教學過分看重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一些民族音樂的作曲教學對中國傳統的作曲技法也難得一提。因此,使得某些學生在創作民族音樂時,居然只知西方現代音樂技法,而不知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食"西"不化,令其創作出的民族音樂不中不西、難以入耳。
現代技法並非只有怪誕和作秀
自從當了上海民族樂團團長後,王甫建不斷被人建議演出《4分33秒》的民樂版,然而,每一次都被他果斷拒絕。《4分33秒》是美國著名先鋒音樂家約翰·凱奇最著名的作品,這是一部"無聲音樂"。原始版本演出時,鋼琴家坐到鋼琴前,打開琴蓋,默坐4分33秒,然後起身向觀眾鞠躬致謝。約翰·凱奇想用這個作品告訴人們:無聲中包含著有聲,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剔除。而王甫建拒絕上演《4分33秒》民樂版的理由很簡單:"這種方法,我們古人早就會了,老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大音希聲。"
在王甫建看來,西方現代音樂技法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如何消化運用。西方現代音樂技法也不只是作秀和只會發出怪誕刺耳的音響。事實上,西方現代技法的出現,是為了打破單調的和聲方式,開闊音樂創作的思路。這些現代作曲技法運用得好,是能達到令人愉悅的審美效果的。國內不少影視音樂創作已成功運用了不少現代作曲技法,也沒有讓人產生怪誕之感。譬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的主題曲,曲作者劉歡就巧妙融入了現代作曲技法,使其和弦結構比一般的流行口水歌來得更複雜,更能與電視劇複雜的人物矛盾相契合。
王甫建提出:"中國民樂在引入現代作曲技法時,不應盲目跟從西方,而應學會去偽存真,將它巧妙地融解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傳統中,這樣才會使中國民族音樂真正富有新意。"
(記者 張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