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公開信怎麼回事?馬化騰公開信說了什麼內容曝光

2020-12-17 海峽網

馬化騰在信裡提到了騰訊開放戰略在移動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新目標:接下來,我們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同時我們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夥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馬化騰稱,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以下是其公開信全文:

各位合作夥伴,大家好!

今年是騰訊成立20年周年。我們迎來了公司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這個消息已經在一個月前公布。在這裡,我想跟各位合作夥伴分享更多的想法。

這次調整,我們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思考和醞釀。

騰訊自2012年以來組建的七大事業群,目前已經重組為六大事業群。

在保留原有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基礎上,我們整合成立了兩個新的事業群: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同時,我們整合升級了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並將成立騰訊技術委員會。

騰訊每隔六七年就可能進行一次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以順應外界變化帶來的戰略升級。今天,我們兩個新成立的BG,分別承擔著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生態融合、社交與內容生態創新的重要探索。

我們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的上半場已經接近尾聲,下半場的序幕正在拉開。伴隨數位化進程,移動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

騰訊一直說專注做連接,希望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服務。我們越來越發現,除了實現人與人的連接,如果大量的「物」與「服務」不能全面數位化升級,那麼「人與物、人與服務的連接」就難以迭代。

要讓個人用戶獲得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我們必須讓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把數字創新下沉到生產製造的核心地帶,將數位化推進到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沒有產業網際網路支撐的消費網際網路,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

接下來,騰訊將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我們要繼續做好「消費端」的智慧連接,更要促成「供應端」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幫助各行各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

對於大量的傳統企業來說,要儘快打通從生產製造到消費服務的價值鏈,要實現從智慧零售到智能製造、從消費到產業(C2B)的生態協同,就不能僅僅滿足於一個完整的傳統產業鏈,未來更需要與網際網路公司進行跨界融合,真正觸達海量用戶,並實現硬體、軟體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生態化能力。

沒有消費網際網路助力的產業網際網路,就像一條無法與大海連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漸乾涸。

騰訊服務著數以十億計的個人用戶,具有連接國內最豐富場景和網際網路產品的生態服務能力,將致力於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

我們非常願意成為各行各業最好的「數位化助手」,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幫助傳統企業和公共服務機構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讓每一個產業都變身為智慧產業,實現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從2011年起,騰訊的開放戰略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而不斷演進。

七年時間,我們從「一棵大樹」成長為「一片森林」,與合作夥伴共建了一個開放的網際網路生態,可以說,我們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半場基本實現了開放戰略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

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

同時我們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夥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這是騰訊開放戰略在移動網際網路下半場希望實現的新目標。

產業網際網路的探索,將為我們與生態夥伴提供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我們希望,未來與企業和政府等機構客戶的合作中,騰訊的業務接口更加集中,合作規則更加清晰,資源能力更能形成合力。

騰訊將把數位化服務的潛能和差異化優勢,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我們不但能夠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基礎工具和能力作為「食材」;

還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將不同食材搭配起來「炒菜」;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夠提供一整套的「宴席」——多樣化、系統化、安全可控的商業解決方案(BaaS, 即Business as a Service)。

這不單單能夠幫客戶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還能夠幫助客戶在數位化轉型升級過程中,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增長點。目前我們已經在醫療、教育、交通、零售和製造業等領域進行初步嘗試。

與此同時,我們希望進一步打造年輕人喜歡的社交平臺和內容生態,與數字內容領域的合作夥伴建立更加緊密的新生態。

我們將藉助「社交×內容」的網絡效應,讓UGC與PGC彼此滋養,形成最有活力的IP創生土壤。

我們還希望與合作夥伴一起,幫助更多優秀的IP獲得跨平臺、多形態的發展機會,通過新文創的方式讓更多用戶和年輕人,獲得高品質的數字內容消費體驗,並以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護好未成年人,避免不健康的消費沉迷。

我們將更加重視科技驅動力。

幾天前,我受邀在知乎提問,非常高興看到很多網友針對基礎科學的突破、產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做了相當精彩的回答。

過去,中國網際網路與科技行業的創新,往往是「應用需求找技術支持」。未來,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創新來自「技術突破尋求產品落地」。

騰訊正在不斷引入各領域的優秀科學家,也希望通過加大基礎科學投入、建立公司技術委員會等措施,儘可能為科研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氛圍和團隊文化,真正讓「科技創新」與「數字工匠精神」成為更多人追求的方向。

我們有理由期待,數字時代能夠實現工業時代難以達到的工藝水平,創造出更高品質、更為獨特的產品與服務。

當然,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很多用戶與合作夥伴通過各種渠道對騰訊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在此,我要向關心騰訊發展的每一位朋友道一聲感謝。你們的期待和鼓勵,是騰訊多年來不斷迭代進步的重要動力。

希望我們一起攜手努力!謝謝大家!

馬化騰

2018年10月31日

相關焦點

  • 富二代還是中國首富,馬化騰的父母給了馬化騰什麼?
    擁有這樣背景的馬化騰年少時期當然不會為錢發愁,很多企業家小時候都因為沒有錢而上不起學或者需要半工半讀的,而馬化騰當然沒有這種擔憂,從小到大馬化騰成績都十分優秀,後來還考入了深圳大學。在深圳大學畢業之後就開始他的創業之旅。
  • 一張p過的馬化騰微信截圖,騙了全中國的網友
    一張普通的聊天截圖而已,怎麼就騙過了所有人?偽造一張和馬化騰「聊天」的截圖有多簡單?如今偽造微信聊天或朋友圈截圖的成本,幾乎為 0。我個人不知道有沒有人在最開始質疑過這張截圖的真實性,但大半天時間裡,騰訊官方自己也沒有人公開出面澄清過這件事,甚至連騰訊科技自己都參與了報導。最終,馬化騰在大眾眼中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 馬化騰公開信:7大關鍵詞打造「數字生態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沈光倩)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開幕在即,馬化騰今日發表致合作夥伴的公開信,就「深度融合」、「雲化分享」、「智慧連接」、「全用戶」、「大內容」、「新科技」、「寬平臺」七大關鍵詞,分享了自己過去一年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觀察和思考。
  • 東方網總編因為一隻「鴨子」撕X馬化騰:微信如此回應
    今日東方網總編、著名媒體人徐世平的一篇致騰訊CEO馬化騰的公開信刷爆了網際網路圈,公開信中痛陳微信的壟斷對於媒體生態造成的傷害,起因在於東方網旗下的《新聞早餐》公眾號因為一篇文章被用戶舉報造謠而被封號7天,被封號之後東方網多方申訴無果求助無門,所以只能發出這篇公開信。
  • 馬化騰公開信:七大關鍵詞打造「數字生態共同體」
    封面新聞記者高杲10月30日,在「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開幕之前,馬化騰發表了致合作夥伴的公開信,用「深度融合」、「雲化分享」、「智慧連接」、「全用戶」、「大內容」、「新科技」、「寬平臺」等七大關鍵詞,分享了過去一年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觀察和思考。
  • 馬化騰說的這三個關鍵詞,背後隱藏的是騰訊20周年的變革邏輯
    而如果我們能夠看懂馬化騰公開信背後的這三個關鍵詞,或許我們也就更能夠理解騰訊在20周年之際變革背後的邏輯。「公開信」中對騰訊這一角色的定位也十分清晰,「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 馬化騰的宇宙觀:混沌·灰度
    至於究竟什麼是網際網路思維,究竟網際網路思維對傳統企業有怎樣的作用,我認為,馬化騰那封致合作夥伴的信——「組建生物型企業,讓企業組織自我進化」很究竟,很到位。在短短的篇幅裡,這個領先網際網路公司的掌舵人,把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經營管理給說透了。他沒有用生僻的概念,而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說清楚了如何開發利用網際網路這個灰度空間。  功夫在戲外。
  • 恩施娃致信QQ之父馬化騰 騰訊方如此回應...
    昨天(5月29日),本臺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恩施籍華師男與百名同學叫板馬化騰「你欠我們一杯茶」》(點擊藍色字體即可查看連結)在朋友圈熱傳
  • 現實主義者馬化騰和理想主義者馬雲
    進擊的馬化騰先從馬化騰說起,他這一年的變化很大,一改往日的韜光養晦,不光出席公開活動和發表公開演講的次數達到歷史新高,而且在公開演講中主動挑起話頭,點評競爭對手。他說騰訊要做「去中心化」的賦能,騰訊「不擁有房子,不會說出租給你、讓你租我的櫃檯做生意,而是讓你建房子,粉絲、客戶,以後都是你的。」新金融功守道獲取了馬化騰2018年大約十次演講資料發現,有不下五次,馬化騰都會談到二者的市值對比,以及戰略思路的差異。
  • 馬化騰提出的「全真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
    近期,因身體原因許久未公開露面的馬化騰在騰訊出品的年度特刊《三觀》裡分享了自己的諸多思考。在書中,馬化騰向騰訊人提出了幾點要求,除了騰訊一貫倡導的的企業文化和行為準則,他還指出,騰訊人要向前看,並抓住關鍵機會。 站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高度,在馬化騰的眼中,未來的關鍵機會是什麼?
  • 馬化騰十小時拆彈 | 獵雲網
    本文作者根據已知信息將整個事件進行抽絲剝繭,騰訊作為中國巨頭公司雖此次擦槍走火,但根據作者分析,未來騰訊將會在內容領域不斷耕耘,加大投入。文章來源:AI財經社。原文如下:年前,馬化騰說騰訊的開放是「沒有疆界、開放分享的網際網路新生態」,此後他屢屢強調,騰訊會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孤木難成林」。
  • 騰訊「進化」的謎底,藏在馬化騰這7次講話裡
    如果細心觀察近年來馬化騰在各大公開場合的表態,可以發現,這步棋其實已布局許久。騰訊在To B市場隱藏的後手還有什麼?一方面,騰訊累積20年的產品+生態資源,讓騰訊雲作為後發者在企業端市場火箭般躥升;另一方面,大把的燃料和助推劑還遠未點火。從騰訊最擅長的遊戲、視頻直播再到金融、交通、智慧零售等領域,騰訊雲的既定優勢和上升空間非常明顯。而藉助在C端不可撼動的優勢,騰訊雲也在To G市場的勢頭也不容小覷。
  • 騰訊馬化騰有什麼不一樣?
    馬化騰創立的騰訊是中國最大的虛擬經濟代表,為何能入選?一見君思之良久發現,和馬雲、王興等企業家相比,馬化騰有三大非比尋常之處。其一、另類低調這些年,國內的很多企業家都低調。但一見君覺得,並不是不說話就是低調,低調分兩種。
  • 郵件採訪馬化騰:推進「開放戰略」
    昨天,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騰訊CEO馬化騰,他在郵件中稱「騰訊的業績增長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公司董事會對公司的財務表現感到滿意。」對於備受關注的開放戰略,馬化騰表示,騰訊開放的步調應該說還是比較快的,目前正在積極考慮更好地整合,將以更加清晰、統一的開放形象示人。
  • iDoNews 只說產品:馬化騰也「Yo」了
    導言:人們賦予「Yo」什麼意義,「Yo」就有什麼意義,它的目標就是連接一切,而這也正是騰訊微信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馬化騰們閒得無聊,或者錢多得沒處投,但可以肯定的是「Yo」確實在全球火了,而且是一款極簡的無聊應用。 很多人認為「Yo」也是一款「現象級」產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有著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Yo」既然被定義為「現象級」的產品,那它必定會帶來一股現象,那就是極簡社交。
  • 熱門問答:馬化騰|你覺得支付寶紅包之後,馬化騰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
    馬化騰在網絡上一向話題性十足,此前有多位網友曾對其進行發問,引來了大批網友圍觀討論,小編精選出以下幾個熱門問題供大家討論:你覺得支付寶紅包之後,馬化騰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為什麼最近馬雲與馬化騰,阿里與騰訊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 馬化騰「朋友圈」引發上級深夜交辦的「跨省大案」(上)
    一篇批評騰訊「為網路遊戲洗白」的文章引發的刑案馬化騰怒斥「黑公關」的文章和截圖,是怎麼來的呢?馬化騰朋友圈的截圖,就是嶽老師的這篇批評文章。一篇批評網路遊戲荼毒青少年的文章,竟然成為刑事立案的理由,甚至上升到「公然攻擊共青團中央等國家機關及其他企業」如此上綱上線的地步,我司兩名員工及北京某諮詢公司章某因此被刑事拘留,章某被刑拘長達200多天,直到在該地拘留所向騰訊寫下道歉信後,才被取保候審。
  • 揭密:馬化騰的發家史
    馬化騰出身富裕,其父親馬陳術生於1940年,潮汕人,曾擔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務局副局長,深圳市航運總公司總經理,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等,1997年還曾為鹽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至退休。 其母親黃惠卿,在騰訊公司創立時曾擁有60%的股份,並很長時間擔任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雖然家庭富庶,但馬化騰的創業資本更多是來自自己的積累。
  • 騰訊最新股權曝光:馬化騰8.6% 最大股東持股31%
    隨後,有媒體根據年報曝光了騰訊最新的股權結構以及主要控股人的持股比例。根據年報顯示,當前,騰訊執行董事為騰訊CEO馬化騰、騰訊總裁劉熾平;非執行董事為Jacobus Petrus (Koos) Bekker 、Charles St Leger Searle;獨立非執行董事為李東生、Iain Ferguson Bruce、Ian Charles Stone、楊紹信、柯楊。
  • 馬化騰抖出猛料:微信最初是個郵箱 名字是我想的
    對於微信,馬化騰稱微信最初就是一個郵箱。微信其實是郵件,是個快速的短郵件,只是它快到讓你以為不是郵件。  馬化騰還透露,「We Chat的名字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剛開始想到什麼信,還想到Q信,後來就叫微信,We和微同音,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