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講基金,來聊一聊我們之前講過的兩隻國泰基金公司旗下的明星基金—國泰中小盤成長混合基金和國泰成長優選混合基金。
我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對這兩隻基金進行了講解,那麼我們就先來回測一下兩隻基金今年的業績如何?
從今年1月第一個交易日開始計算,國泰中小盤的累計收益為47.21%,而國泰成長優選混合基金今年的累計收益為46.61%,單看結果似乎兩者的成績不相上下,跟同類基金比較也算是很不錯的,同時也都跑贏了滬深300指數基金。
不過從持倉風格看,兩者的投資方向卻大為不同。國泰中小盤的投資方向主要還是電子、科技和醫藥,尤其是第一季度的持倉,前十大重倉股80%都配置在5G直接或與相關產業連接較深的股票上。二季度雖有調倉,但仍然保留了滬電股份、恒生電子、深南電路等5G類相關個股,並增加了泰格醫藥、邁瑞醫療、智飛生物和華海製藥等近幾個月市場關注度極高的醫藥股,看來基金經理激進的投資風格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沒什麼不好,尤其是在大牛市初期,個股漲幅分化肯定是較為嚴重的,往人堆裡扎至少能分一塊肉吃,又不用太擔心風險的集中釋放。當然老伊這裡說的是基金公司,並不意味著每一位投資者都適合這麼做,畢竟在這樣的投資方式中,止盈的能力也很關鍵。
國泰成長的投資方向相對更寬泛些了,持倉中出現了醫藥、周期、農藥、科技和工程機械等等。一季度時候國泰成長的持股還算分散,5G中有立訊精密和恒生電子,醫藥中有華海藥業和老百姓這樣的化學藥與藥品零售,也有持有了生產原料藥的公司,同時還涉及到徐工機械這樣的周期工程投資品。到了二季度公司的持倉就相對集中了些,但依然涉及到科技、醫藥和農藥等行業的公司,其中醫藥中不乏具有周期性質的原料藥公司。如果我們再疊加此前一年基金的持倉會發現,國泰成長的投資標的涉及的種類較多,而且大多數持有過的股票被證明是有不錯股價表現得公司,看來國泰成長優選的名字是沒叫錯,選股能力是很不錯的。可正是挑選個股的能力太強,暴露出基金定量研究的不足,畢竟留下來的個股在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不能算上最好的,這估計與基金經理的知識體系有一定的關係。
有朋友可能納悶,老伊在6040配置法中給出的基金組合中有國泰估值優勢混合基金,但沒有我們剛才提到的這兩隻基金啊!其實大家在仔細了解一下就可以發現,國泰估值優勢和國泰中小盤的基金經理是同一個人,同時持倉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兩隻基金內在是一樣的,只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
所以兩個基金的比較基本上就成為了兩個基金經理的比較,如果單從業績上看,似乎兩位基金經理的能力差別不大,而且似乎此前國泰估值優勢的基金經理與國泰成長優選的基金經理公共管理過一隻基金,前者是後者的前輩,甚至還可能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但不管具體情境如何,兩位基金經理的收益確實都不錯,而且差別不大,似乎投資誰都是可以的。
但老伊想說的是差別還是有的,主要就在於投資風格的問題。我們將兩隻基金的歷史持倉比較時長再拉的長一些可以發現,國泰中小的持倉基本上都以醫藥和科技為主,有時可能會涉及一點消費,但都是在確定性極強的時候。而國泰成長涉及的行業就太多了,雖然說它的業績也算是不錯,但範圍太廣不利於做風格分類,對配置基金進行投資的機構來說,肯定更傾向於前者。
說明白點就是,我不知道它具體要做什麼,沒有辦法做風險和結構的測評,怎麼能夠了解到基金相互之間的對衝關係呢?這很重要的,比如說老伊的6040配置法中,6隻基金本身的風格都是較為明確的,不同基金相互之間就存在一定的風險對衝關係,加之貨幣基金的風險再平衡,在理論上就可以對整個持倉進行數據評估。
這麼說吧,一隻籃球隊在場上的運動員總有善於運球的,善於搶籃板的以及善於投籃的對吧?可如果教練不知道他的球員擅長什麼就將他派上場,那麼就有可能出現5個人都只能搶籃板,這就相當於場上出現了5個羅德曼,沒有人有持球進攻的能力,球隊還怎麼贏球?
更重要的是,兩隻基金的防守能力是都不怎麼樣!2018年的跌幅都不小,超長期持有的價值都不大,只能用於配置之中,因此就更加凸顯出國泰中小盤的價值。
當然老伊說的只不過是基於配置來講,如果單從現在這個時點看,單獨投資基金的話,持有哪只到都無所謂,畢竟趨勢還在,只要持有個股的黑天鵝事件,沒有更換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