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寶媽,前兩天,剛說孩子很乖,很可愛,過兩天聽到別人說孩子不好,就開始打孩子,說孩子很可怕,很難管教。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這是因為我們陷入了手錶定律產生的負面效應。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吧:
從前,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當太陽升起時,他們外出覓食,當太陽落下時,他們回家休息,日子平淡而又幸福。
有一天,一名遊客在穿越森林的時候,不小心把手錶遺落在了巖石上。這時,手錶被路過的猴子猛可撿到了,聰明的猛可很快就明白了手錶的用途。於是,他成了整個猴界的明星,所有的猴子都來向猛可詢問每天的時間,慢慢地,猛可建立起了威望,成為了猴群的猴王。
成為猴王的猛可以為是手錶給他帶來的幸運,於是,他整天在森林裡到處晃蕩,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手錶。後來,猛可又相繼拾到了第2塊,第3塊手錶。然而,拾到手錶後的猛可並沒有迎接來想像中的幸運,反而招致了一系列的麻煩。因為,每個手錶上的時間都大不同,每當有猴子來問猛可時間的時候,猛可總是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
最後,猛可失去了來自猴群的威望,整個猴群的作息也變得混亂不堪。
當只有一塊手錶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確切的時間,然而,當我們同時擁有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手錶時,卻不能告訴別人確切的時間,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手錶定律。它,形容的就是,當一個人擁有確切的一套標準時,就能夠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而當一個人擁有兩套或三套以上的標準時,就無法做到一心一行,因為,內在一旦混亂,行為也會混亂不堪。
1.絕對的順從
我們先來談談絕對的順從吧,其實,絕對的順從我們並不陌生,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媽寶男」,「媽寶女」。
孩子的價值觀是父母從小建立的,然而,當我們受手錶定律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標準,風一吹,我們就會像牆頭草一樣,隨風而倒,因而,導致孩子的標準也同樣變成這樣。
這樣長大後的孩子,會絕對的順從父母的意見,當他們長大,他們會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老好人,為了迎合他人的不現實的期望而不斷妥協自己,委屈自己,最後,自己過得不開心,別人也不開心。
2.絕對的反抗
物極必反,當一個人無法忍受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他就會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反抗。
父母不願意他做的事,在父母的背後他全乾了。
在《以家人之名》裡,齊明月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從小媽媽絕對的幹涉她的生活,於是,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媽媽反對她做的事情,她全都做了,甚至,為了不考上媽媽心儀的政法大學,高考時,她故意不填答題卡,少考了50-60分,最後,落到了一個三流學校地步。
《新警察故事》裡的阿祖也是這樣的。
因為父親是警察,對他非打即罵,阿祖產生了憎惡警察的心理,為了反抗父親,他狠狠地殺死了幾十個警察,就是為了挑釁他爸爸那香港總警司的地位。
當一個人被逼到極致時,就會反抗,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就要做給你看,最後,成為一個問題少年,甚至,一個殺人犯。
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手錶定律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多種標準呢?
其實,這根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焦慮。
現在人,很多人房貸,車貸,生活的壓力大,導致我們總想尋求一種快速解決問題的通道,然而,在教育上,孩子是個人,有自己的情感,根本無法被快速解決。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受他人的影響,鄰居說孩子不乖,於是,我們就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當別人說孩子好動,於是,我們就趕緊給孩子報個感統失調課。
我們趨向於快速解決孩子的問題,卻不願意停下腳步去真正了解身邊那個可愛的人。
有一次,帶孩子去廣場玩的時候,一個推銷兒童感統失調教育的老師湊過來了,開心地跟兒子打招呼,「你好,小朋友,你在玩什麼?」兒子突然看到陌生人,後退幾步,根本不想搭理他,繼續玩。陌生人主動了幾次後,開口了「您看,您兒子有點內向哦,到我們學校來吧,孩子會可以變得更外向,更受歡迎一點……」
然後,他就巴拉巴拉地說了一大堆。看到他一直說,我忍不住出手了,趕緊告訴他我的電話,讓他趕緊走。
其實,孩子之所以內向,與他的病是分不開的,他兩歲的時候在重症監護室裡獨自一人呆了一個多月,回來後,性格就變成這樣了,不愛搭理陌生人,也不主動跟別人講話,這是孩子內心的陰影。
為什麼要講我的兒子的例子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看起來可能跟別人的孩子不一樣,於是,我們很焦慮,我們急切的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時,我們往往不願去了解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只想快速解決問題。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聽一個陌生人來告訴我們,我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最愛孩子的你,為什麼連了解孩子的機會都不願意給孩子呢?
試想,如果,我也不了解孩子的內向是因為曾經的經歷導致的,那麼,我也會像很多父母那樣不斷地去逼迫孩子變得外向,最後,把孩子推向崩潰的邊緣,而不自知。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自己的內在要統一,我們要堅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比起別人,我們更了解孩子,我們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因為,他從未改變過,一直都是一個天使,變的,只是我們用一樣眼光去看待孩子。
以上就是今天內容的全部,感謝您的觀看。
我是,歡迎關注我,持續分享育兒經驗與婚姻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