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Wendy老師
如果你喜歡Wendy老師的文章
就設「置頂」哦~
點擊上方「Wendy博士終身學習」
→ 點擊右上角「...」
我經常聽到家長跟我聊天,說到這樣的話:
「如果兒童在1-3歲期間經常聆聽朗讀,尤其是對話形式的,那麼他們在2-5歲期間會表現出較好的語言技能,7歲時會表現出較強的閱讀理解力(Crain-Thoreson & Dale, 1992; Wells, 1985)。」請注意,兒童1-3歲被朗讀的效果,延遲1-6年顯現。
真正的學習曲線沒有直線的,而是曲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期待一點點的付出,必須產生相應的匯報,否則就不做。這是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也就造就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短視。然而符合人類認知發展規律的學習過程是曲線——前期積累的時候效果不明顯,用科學的方式保持前進,最終產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這一點在語言和文字的習得和學習上,特別明顯。沒有漫長的、有方法的積累,就沒有最後的結果。
我想問問你,人類的嬰兒,花費了多長時間學會了自己的母語(語言,不包含文字)?
科學家們給出的時間是大概4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先想想,人類的嬰兒,大概在什麼時候學會了說話(這裡說的「說話」並不是「發聲」或者「發音」)?答案是,大概一年,也就是12個月。
這12個月的時光,雖然尚未開始開口說話,嬰兒也沒有浪費時光,他們做了3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量地聽,也就是有語言輸入
發聲和發音
理解單詞(賦予含義)
嬰兒的聽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尤其是大人說話的聲音,這就是一個語言的大環境。這些話雖然不是說給嬰兒聽的,但是這些說話的聲音創造出了一個刺激嬰兒音素意識的環境,讓嬰兒能夠區分母語的發音和環境中其它聲音的區別。第二是周圍的照顧者或者其他大人,跟嬰兒說的話。能夠正常發聲、發音,模仿出母語系統的複雜發聲,是語言習得的第一步。人類的語言如此複雜,自然需要發聲系統比較複雜,才能支撐我們發出比動物多得多的聲音、形成語言。所謂十聾九啞,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先天是聾子,大概率上講這個人就不可能學得會說話。因為聽是說的前提,也就是輸入技能是輸出技能的前提。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是通過模仿完成的,模仿語言首先需要具備感知不同聲音之間細微差異的能力,這勢必需要大量的「聽」。
比如,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想像,嬰兒的爸爸每次抱起孩子的時候都會反覆跟孩子說,「爸爸,叫爸爸。我是你的爸爸。」在這個過程中你,雖然嬰兒還沒有辦法有效地操控自己的肌肉發出「爸爸」這個詞的音,但是他們已經聽成年人說過很多很多次這個詞的發音,這個發音就會形成有效的大腦印刻,讓孩子在學習發音之前做好準備。
在接受了大量的聽的刺激之後,嬰兒就需要開始嘗試發聲了,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5-7個月的時候,人類的嬰兒就已經可以操縱聲帶發出各種吸氣音、蜂音、滑音、顫音和爆破音等等聲音,聽起來可能會像元音和輔音,還並不是某種語言的音節。7-8個月的時候,嬰兒突然開始發出整個的音節,有些音節聽起來很像一種語言中的某個詞彙。
在9-10個月期間,嬰兒在能夠發出音節的基礎上,開始更加有意識地模仿聽到的聲音,但並不一定理解。一旦學會了一些聲音,嬰兒便會以某種方式把這些聲音串聯起來,這些聲音聽起來像語言,但似乎沒有實質意義。一旦嬰兒熟悉了詞彙和短語的聲音,便開始在情境中年賦予它們意義。這就是我經常說的,孩子學習語言,「此情即此景,所見即所得」。
這幾個月的發聲和發音練習,對於嬰兒來說至關重要,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在自己摸索出一套自己發聲系統的說明書——人類降生並沒有自帶說明書,人類的嬰兒需要大量的學習。所以,嬰兒通過嘗試各種發聲和發音,從非音節到音節,就是在通過聆聽自己的咿呀之音,體會如果要產生語音上的某種變化,應該移動哪一塊肌肉,應該怎樣移動這塊肌肉,以及應該移動多大距離。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肌肉發出正確的聲音,是模仿父母語言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孩子在學會使用(正確說出,不僅僅是發聲)詞彙之前,還需要理解它們的含義。科學家發現,從5個月時,嬰兒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會有意識;6個月時,嬰兒開始對「爸爸」和「媽媽」產生反應。在快到1歲的時候,嬰兒開始理解更多的單詞(賦予聲音含義),尤其是有關物體名字的線索。
所謂理解,就是賦予每個詞含義,換句話說就是音意結合。
所以你看,嬰兒經歷了大量的聽(輸入),學習和模仿發音,到理解和賦予聲音含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母語學習而言,從出生到真正意義上的開口說話,也需要12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掌握母語達成順利溝通則要到孩子4歲。母語習得是這樣,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更是這樣。
各種研究成果告訴了我們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時間應該在3歲前後,過程中一定先聽說、後讀寫,英語啟蒙需要浸入式,更需要不間斷的積累和時間的沉澱。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人的個體差異,也就是每個孩子可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天生靦腆內斂,可能張口的時間就會更晚一點。
「靜待花開」並不是一句佛系的安慰,它蘊含著對於教育結果應有的正確期待。
所以,在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過程中,半年的時間只不過是剛剛開始。你想要的效果又是什麼?譁啦譁啦說英文嘛?孩子在一個純粹的母語環境中浸入,也需要1年的時間才剛剛開口說話呀!
我舉一個可能會讓你嘆息的例子,你信誓旦旦要減肥,為什麼總不見效果?因為沒有每一天日復一日「管住嘴,邁開腿」的積累,如何甩掉脂肪?
語言習得這件事,環境和積累,一樣都不能少。
也許你還會喜歡:
如果你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有迫切的需求,卻又苦於無從下手。你不妨聽聽我在得到上的課程《如何開發孩子的英語潛力》。上線不到8個月,已經有31000多位家長朋友選擇了這個課程。不到一杯奶茶的價格,解決你的困惑。
下載「得到」APP,在「家庭親子」板塊購買。或者識別下面這張海報的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