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孩子英語啟蒙的時候,做父母的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例如:讓孩子聽兒歌,看原版繪本等。
可是有父母會納悶了,為什麼給孩子進行好幾個月的英語啟蒙,輸出效果卻不明顯,甚至孩子根本就不說英語。
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媽媽們在英語啟蒙的時候,只是給孩子泛聽了很多兒歌童謠。
而且每次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採用了一句中文一句英語的翻譯模式,生活中幾乎沒有和孩子進行英語的交流。
這就導致很多輸入實際上是無效性輸入,也就是說父母只是給孩子塞進去了知識,卻沒有讓這些知識在孩子心中活起來,因此,孩子很少開口說也是情理之中。
那麼,在家裡怎樣才能給孩子有效的英語輸出呢?
多數父母錯把英語啟蒙當做英語學習,讓孩子不停地背誦單詞,自然拼讀。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這是錯誤的,英語啟蒙並不等於英語學習,英語啟蒙更不是背單詞和拼讀,而是語言環境和建立和語言語音的大量輸入,過分的讓孩子背誦單詞,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進而討厭學習英語,甚至討厭學習。
做父母的應該放下對於孩子的嚴格要求,不要用自己職場中的KPI或者學生時代的成績來約束孩子,而是讓孩子從聽最純正、最原汁原味的英語兒歌、故事開始,循序漸進的進行兒童英語啟蒙教育。
做父母的都了解英語啟蒙要先磨耳朵(聽兒歌),但是什麼是磨耳朵,又怎麼磨耳朵卻都模稜兩可。
磨耳朵是指語言語音(包括母語和第二門語言)輸入積累的總稱,既有包括精聽又有包括泛聽,所以既有無意識的語音輸入,也有專門的聽力理解。
但是基本上大部分的家長,都將磨耳朵理解成大量的無意識聽講,以為只要保證足夠的泛聽內容,就能幫助孩子正確的進行英語啟蒙了。
其實,有針對性的精聽,反覆的聽講理解,有時候才可以成群地被儲存在孩子的記憶中,為之後聽音辨音以及場景對應即語言輸出打基礎。
孩子對於繪本的理解程度,並不取決於父母用中文解釋了多少遍,而是取決於孩子是否體驗過這些事情,對於這種故事情景是否產生了共情體會。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不理解,就應該翻譯成中文,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對於幼兒啟蒙,第二外語已經類似於母語學習了,會有不適應和不習慣很正常。
如果家長加以引導,將故事情節代入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中,幫助孩子進行理解,或者如同當初進行母語練習的時候一樣,堅持不懈的反覆,相信一定會有反饋的。
父母在做英語啟蒙的時候,不管是聽兒歌、購買繪本,往往三四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犯嘀咕了:「為什麼孩子英語啟蒙學了這麼久,還是說不出一句簡單的英語呢?」
這是個典型的誤區——太著急了,語言不同於其他學科,語言的學習是有語言沉默期的,這一點在孩子學中文的時候就有所體現了。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兒童在習得語言時,總會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而這個聽的過程,就是語言的沉默期,這個期間孩子處於語言輸入和輸出過渡期,需要消化、理解輸入的內容,然後才能輸出。
「語言沉默期」是所有語言學習的必經之路,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都需要經歷這個階段,而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可能兩三個月,有的孩子可能半年一年,就比如說漢語吧,有的孩子半年就能咿咿呀呀說話了,有的孩子一年才開始說話。
但是,只要孩子經過了「語言沉默期」,開始說第一個英語單詞之後,後面就能夠說出更多的單詞、句子,能夠更輕鬆的和其他人進行英語交流了。所以,做父母的,要知道孩子的「語言沉默期」,不要著急,耐心等待和尊重孩子。
總結:在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過程中,幾個月的時間只不過是剛剛開始。孩子在一個純粹的母語環境中浸入,也需要1年的時間才剛剛開口說話呀!
我舉一個可能會讓你嘆息的例子,你信誓旦旦要減肥,為什麼總不見效果?因為沒有每一天日復一日「管住嘴,邁開腿」的積累,如何甩掉脂肪?
語言習得這件事,環境和積累,一樣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