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長跟我抱怨這個問題,比如:
「我家孩子從一出生,我就給他聽兒歌、讀繪本、看動畫片,可是都快兩歲了,還是沒有啥反應?」
「從3歲開始我家娃娃就學英語,這都學了小半年了,依然沒有效果?」
孩子對英語沒反應,真的是啟蒙效果差嗎?其實,不然。
孩子對英語沒反應 可能是啟蒙方法不對
目前,市面上的啟蒙方法有聽兒歌(俗稱「磨耳朵」)、讀英文原版繪本、看動畫片、學英語教材。
很多家長都對這些方法耳熟能詳,比較尷尬的是,家長身懷一堆理論,卻不能讓孩子從中受益。 為什麼?因為家長不懂孩子啟蒙的先後順序,孩子應該先學什麼?再學什麼?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目標?如何進階? 家長們對這些概念都比較模糊。
其實,不同年齡階段開始啟蒙,要採取不同的啟蒙方式。
0-1歲開始英語啟蒙
啟蒙方式:磨耳朵和生活語言(英語童謠+兒歌)
選擇童謠:簡單的、熟悉的、易於接受的、具有重複性的、韻律感強的歌曲,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語感。
1-2歲開始英語啟蒙
啟蒙方式:英文繪本+兒歌+生活輸入
繪本選擇:這個階段重點是讓孩子進行認知,所以英文繪本選擇的時候認知類的可以偏多。
注意:平時兒歌可以跟孩子一起互動。
2-4歲開始英語啟蒙
啟蒙方式:分級教材+英文繪本+兒歌+生活輸入+動畫
繪本選擇:這個階段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很高了,可以重複性和故事性的繪本。
4-8歲開始英語啟蒙
啟蒙方式:分級教材+英文繪本+兒歌+生活輸入+動畫
注意: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和好勝心更強,對學習的東西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家長在引導的同時更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興趣第一。
尊重孩子的語言沉默期
孩子從出生到會開口說話,要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被稱為孩子的語言沉默期。
孩子在一歲之後,突然沒有了以前熱情的咿咿呀呀聲,就連之前經常說的「爸爸」「媽媽」,很多時候都不再說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判斷孩子是否進入了語言沉默期。
語言沉默期的孩子,並不是自己不想表達,而是由於嘴部肌肉發育不完善,即使腦子裡能夠想得到,也不能完全自由的輸出。
這個階段的孩子,提高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聽」。即對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進行加工、整理,經過這段時期後,下意識地習得了輸入的語言。所以說,這個階段要讓孩子大量有意義、有趣的聽力輸入。
克拉申曾指出,「沉默期為幼兒通過聽建立語言能力提供了時間和機會。」「在通過聽形成足夠的語言能力之後,說的能力自然地就出現了。」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這一階段,請不要著急讓孩子立即出現啟蒙效果,要尊重孩子的語言沉默期。家長們可以圍繞和孩子密切相關的生活場景多與孩子進行交流,也可以多與孩子進行趣味小遊戲,等待孩子自然開口。
因語言發展規律 啟蒙效果不能立現
「如果兒童在1-3歲期間經常聆聽朗讀,尤其是對話形式的,那麼他們在2-5歲期間會表現出較好的語言技能,7歲時會表現出較強的閱讀理解力(Crain-Thoreson & Dale, 1992; Wells, 1985)。」
因此,請注意,兒童1-3歲被朗讀的效果,延遲1-6年顯現。 真正的學習曲線沒有直線的,而是曲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期待一點點的付出,必須產生相應的回報,否則就不做。這是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也就造就了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短視。
然而,符合人類認知發展規律的學習過程是曲線——前期積累的時候效果不明顯,用科學的方式保持前進,最終產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缺乏語言環境 孩子牴觸英語
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裡說的儘可能是英語。
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環境。要讓學生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
學習語言,包括母語和外語,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嬰幼兒來說,語言通過生活來接受新的語言知識,也比在正規學習中得到的語言知識更加容易。
身處英語環境中,一方面可以培養正確的發音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孩子敢於使用新的語言去與人交流,增加孩子自信。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把外語當成一種工具去使用,減少對英語的牴觸情緒。
所以各位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過程中,不要急著看到效果。請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相信孩子自身的發展潛力。也希望各位家長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正確的啟蒙方法,給孩子一個輕鬆愉悅的英語啟蒙環境。
識別二維碼,即可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