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有著多姿多彩的內容,唐詩宋詞、楚辭漢賦、小說曲藝等等,每一種傳統文化的背後,都蘊含著老祖宗的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簡單,也最容易忽略的一種傳統文化便是俗語。
俗語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每一句的俗語,都是滿滿的智慧和經驗!就比如說這一句「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為什麼要如此說呢?
母在不慶生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大張旗鼓地過生日。
老祖宗為什麼要如此教導我們呢?俗話說:兒的生日,母的難日。母親十月懷胎,又經歷了世界上最痛苦的時刻,我們才得以降生。沒有什麼比生孩子最疼痛。老祖宗之所以如此教導我們,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母親當年有多麼不容易!
漢代的劉安曾經說「慈母愛子,非為報也」,說的就是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最無私!所謂的「養兒防老」,只是人們為了教導人們要孝順父母之語,而不是說父母生養你就是為了給他們養老!
唐代孟郊的那首《遊子吟》想必大家都知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小時候只是背過了這首詩,並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如今再品讀,便體會更深。雖然我們現在不用母親為我們親自縫衣服,但是母親對我們的關懷和擔心,依舊是最深厚的!俗話說「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在母親眼中,我們什麼時候都是他們難以割捨的心頭肉!
故此,老祖宗才教導我們,不要忘記母親的當初生你、養你的恩情!這句「母在不慶生」的說法就是如此,而並不是說不要過生日!
父在不留須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父親在世的時候,不要留鬍鬚。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為什麼老祖宗還要教導我們父親在的時候,不要留鬍鬚呢?
其實老祖宗的這句話和「母在不慶生」是一個道理,同樣不是表面上的不留鬍鬚!而是要教導人們,在不忘母親生養之恩的同時,對對待父親要尊重。在古代父親是一家之主,作為父親自然要有家主的權威在!因此,子孫在長輩在的時候,不能夠表現得比長輩還要老,或者說是成熟。而這個標誌則就是鬍鬚。
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對一個家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一個家裡,只要有父親在,就有了頂梁柱,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有了一個主心骨!
其實「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孝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之一,對長輩的尊重、對父母的尊重和感恩,其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其實,對待父母的態度,也能夠看出一個人成長的高度!
不孝順父母的人,就算是有萬貫家財,也終會落魄不堪;就算是權高位重,也遲早會跌落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