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嘲笑中國人沒有信仰,覺得中國人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但是中華民族卻可以屹立五千年而不倒,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究其根本,就是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不是那些虛無縹緲的各種「教」,我們信仰的是我們智慧的老祖宗,「孝道」正是中華民族深入骨髓的精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句話道出人生真諦。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不去孝順父母,對他們總是各種不在乎,等到他們離開我們,才會想著去孝順他們。這時候父母已經不在我們身邊,留給我們的除了深深的思念,還有那說不出的怨恨。誠然,人生需要奮鬥,但是奮鬥的同時也要看一看身邊愛你的父母。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或許你覺得這句話言過於實,但是當你理解其中的深層次含義的時候,相信你會有另一番感受。俗語的特點是通俗易懂,這句俗語也正如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母親在的時候是不能慶祝生日的,父親在的時候是不能留鬍鬚的,很多年輕人一定覺得我說的不對,那我們繼續來看看吧。
首先來看看俗語的上半句「母在不慶生」,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記住情侶的生日並不新鮮,但是能記住父母的生日,就是非常新鮮的事情了。雖然很多年輕人記不住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一定記得孩子的生日,因為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天,父母是最煎熬的一天。對於媽媽而言,十月懷胎生下我們,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生日的那一天,是母親最為痛苦的一天。
百善孝為先,父母的恩情是大於天的,我們要感恩生出我們的母親。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母親都不去愛護的話,又如何去愛護其他人呢?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總是習慣於享受父母的關心,卻從來沒有主動關心父母。到了自己生日那一天,只是想著問父母拿錢和朋友聚會,卻忘記了母親生自己時候的痛苦,此時最需要關心的是自己的母親。這句「母在不慶生」,就是告訴年輕人要換位思考,要知道感恩和心疼我們的母親。
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在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是不能隨意破壞的。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後,鬍鬚有了全新的定義,那時候的人們認為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留鬍鬚,這是對父親的一種尊重。一般來說,父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上須留下來,母親去世之後要將下須留下來。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說道:「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
這句話說的就是父親為家裡奉獻很多,雖然他不像母親那般細膩,但他確實是家中的頂梁柱。為人父之後,才能知道父親的偉大,我們要從感恩和孝道的角度出發,儘量做到「父在不留須」,這也是對父親的一種尊重。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並非是告訴我們不能在父母俱在的時候慶祝生日,不能在父母俱在的時候留鬍鬚。它想告訴我們的是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孝順我們的父母,這一點也是當今年輕人需要牢記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事情,絕對不要發生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