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巧用「第三者效應」,化解溝通死循環

2020-12-27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親子沒有隔夜仇」在家庭面前,我們的姿態永遠都是百變而專一的。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捨不得批評孩子,傷害孩子,不希望任何一絲的不快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裡。然而,當矛盾出現時,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有一次,花子的兒子在吃飯的時候鬧脾氣,花子並不喜歡如此縱容孩子,便多說了幾句。這個時候兒子一轉身,啪的就把碗撞到了地上,碎了一地。花子還沒有說什麼,孩子就先哭了起來,一邊哭還一邊說「媽媽真壞」,花子無可奈何,不知道怎麼做。

但是她機智的尋求了丈夫的幫助,她叫來丈夫安慰孩子,並說明了其中的事情,孩子不僅沒哭了,還向媽媽道歉,自己乖乖吃飯。

家庭的矛盾難以避免,但是選擇怎樣的處理方式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學會利用「第三者」效應,讓家庭的矛盾不再難以處理。

一、「第三者」效應是什麼?

第三者效應源自於20世紀美國的一位教授,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在一件事中,兩個人的矛盾容易激化並且不利於關係的調節,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第三個人進入,由第三個人充當中間人,來解開雙方矛盾,就會顯得容易多。

這在生活裡的例子很多,細心發現,我們會感受到原來自己一直都在使用「第三者」效應,卻不知道這是什麼。

年輕的夫妻倆吵架了,為了表示自己的態度,他們彼此互相不謙讓,必須讓對方給自己一個說法,不然事情哪兒那麼容易過去。這個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共同的朋友會發現:這倆人吵架了,發生矛盾了。

於是,朋友會在男方的這邊兒說,女孩子就是這樣,有些矯情的同時也很可愛,作為男人工作辛苦支撐家庭不容易,是她們不懂得謙讓,可是誰讓咱們是男人呢,謙讓才顯得我們大肚,不然聽起來多小氣。

另一邊,朋友安慰著女方受傷委屈的心靈,指責另一半的不對,作為女性應該多被包容,可是他卻不知好歹。

一系列的講說,最後兩個人的誤會解除,重修舊好。這就是運用了「第三者效應」的結果。

二、「第三者」效應在溝通中產生的作用

1、 緩解彼此情緒

相信在矛盾衝突中的兩個人,當下的心情和態度都是很難被改變的,這就像情侶之間吵架講道理,怎麼做都無法達到兩個人都滿意的程度。那麼這個時候由第三個人來處理,說服雙方,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情緒的作用。

2、 加深彼此的理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往往都難以看到事情當中最全面的樣子,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把事情的方向往有利於我們這邊的思考。

第三個人的介入,會讓我們看到第三個視角的內容,以此來加深彼此對這件事的理解。

3、 淡化矛盾

一言不合就動手,年輕的人容易衝動,然而,這樣的衝動卻是有因可循的。

第三者效應作用的代替,可以讓發生矛盾的彼此可以就當前的問題暫停,不至於因為情緒激動而說出錯誤的話等,慢慢的淡化矛盾,而不是在情緒的高峰進行對峙。

三、適用於「第三者效應」的情況

1、 雙方都僵持不下的時候

一次,嗯哼因為鬧脾氣而犯錯,霍思燕看不下去,覺得這樣不對,但是自己說兒子,兒子肯定不樂意,害怕兒子情緒上頭,會更加強烈。

於是,她很聰明的選擇讓丈夫杜江去和孩子交流,最後圓滿收場。雙方僵持不住,孩子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需要第三個人來緩解彼此的情緒。

2、 孩子或者家長聽不進去建議

第三者效應並不是告訴家長們,在一場爭論裡分辨出誰對誰錯,然後再對此教育一番,來告訴孩子哪兒不對,哪兒正確了。

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變當前的局面甚至是彼此的觀點,有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做,陪著對方就好,這也是一種方法。所以當孩子或者另一方聽不進去建議的時候,家長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

四、第三者效應很重要,親子雙向溝通也必不可少

1、 找到情緒宣洩的途徑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一個途徑,一個窗口去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是因為人作為一種感情動物會接收來自不同層面的心理影響,孩子可能會因為心愛的故事要畫上句號而惆悵,矛盾難以避免,但是總可以化解。

找到情緒的宣洩途徑,有利於矛盾的解決,增加溝通的有效性。

2、 多和孩子聊天

家長們是否會惆悵,自己的孩子越長大與自己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遠,然而,在成長的過程裡這是必然的,儘管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看到。

別擔心,關係遠了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用夠力度,陪孩子看她喜歡的作品,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出門玩,利用假期的時間出門走走而不是無止境的學習,諸如此類的方式都有利於矛盾的解決。

3、 家長多表達的同時也要學會傾聽

傾聽的藝術讓人心情愉快,相信開多了會的家長們,被「壓榨」已久的我們,更是渴望一個發言的機會,可以將心中不滿的情緒和不一致的觀點一吐為快。這就提醒家長們,其實孩子的生活也需要這樣一個機會。

在平常的時候,一邊教導孩子,給孩子灌輸許多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時,寶媽寶爸們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所謂的「雙向溝通」雙向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增強溝通的力度與深度。

孩子怎麼說都不聽,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領悟到溝通的藝術。想讓孩子聽話,「第三者效應」必不可少,有效化解溝通的死循環。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你應該知道,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親自做,也不是所有的話都必須親自說。什麼是"第三者"效應?"第三者"效應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1983年提出,這意味著用第三者的話語說服一個人比直接說服一個人要好。
  • 跟孩子講100遍都不聽?用好「第三者效應」,解開育兒溝通難題
    很多中國家庭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父母跟孩子講100遍不要這樣子做,但是孩子偏偏違反父母的意願,與父母對著幹。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叫孩子&34;,&34;&34;等等,但是孩子往往左耳進右耳出,經常與家長頂嘴。很多時候,當孩子和家長鬧矛盾後,無論父母如何費盡心機勸說孩子,孩子就是不聽,陷入了僵局。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用「第三者效應」,讓孩子乖乖聽話
    可小樂完全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一直撇嘴捂耳朵。"乖寶寶,媽媽這個星期是真的很忙呀,媽媽最近到家的時候都是直接累癱在沙發上的。寶寶要學會體諒一下媽媽哦。"小樂爸爸摸了摸小樂的頭。"好吧,那下星期一定不能忘記帶我去遊樂場哦!"小樂咧嘴一笑。"果然,女兒就是上輩子的情人啊,我說了那麼多,她一句都聽不下去,你三言兩語就把她逗笑了。"小樂媽媽酸溜溜地對她丈夫說道。
  • 跟孩子溝通,嘴巴說幹了也沒效果?家長試試「第三者效應」
    02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主要有這幾點首先,家長未能做到共情。《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說到:如果沒有真正的和孩子產生情感連接,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進行控制。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一):第三者效應
    作為媽媽,突然發現了,於是趕忙跟好孩子說對不起,可是此時的兒子已經聽不進去媽媽的話語。作為媽媽,霍思燕並沒有覺得孩子已經完全原諒自己了,相反,她還是認真的把這件事情的緣由向孩子解釋了一遍,於是結果自然非常的圓滿了。作為媽媽,霍思燕有她獨到的溝通方式,首先她先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跟孩子溝通,表示自己的歉意。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尋求第三者的幫助,運用的就是「第三人效應」,依靠爸爸這個第三者,把母子倆的關係,又重修為好。
  • 和孩子溝通總是困難重重?這時就需要「第三者效應」來打破僵局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相信現在不少中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長大了,漸漸地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候還會嫌父母囉嗦,對父母的話大部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孩子嫌父母絮絮叨叨,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總是困難重重,兩者陷入了一個溝通困難的局面。
  • 總是吼完孩子又自責?化解「死循環」,家長要懂得做「情緒覺察」
    然而,當父母吼完孩子之後,父母就相當於將自己的情緒都發洩出去了。這時父母再去思考自己的行為舉止,就會覺得自己似乎是過於激動了,經常吼孩子對孩子也不太好。於是,父母又會陷入一種自責的狀態。多數父母卻不會拉下自己的自尊去向孩子道歉,就這樣,親子之間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父母試試「第三者效應」,側面解決溝通問題
    鄰居家的壯壯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每次對於父母的說教都是&34;,就像每天孩子回家的時候把鞋子和襪子亂丟,父母都已經對這孩子強調過無數次,把鞋子放在鞋架上。對於父母的說教,壯壯往往都答應的很快,可是卻堅決不改,讓壯壯媽媽非常生氣。
  •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可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教育,軟硬不吃,就是聽不進去,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無計可施的家長不妨了解一下「語義效應」,輕鬆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讓教育更有效。可是回家後,她情緒很低落,媽媽想開導她卻沒有用,孩子固執地說:「我就是沒有錯,憑什麼都怪我?」與人來往過程中,不接受批評,只接受讚揚的孩子很容易像思思一樣,人際交往受阻,自己委屈,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 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怎麼辦?巧用「霍桑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就是自家的孩子,學習不怎麼樣,玩起來的時候比誰都要灑脫和忘我。是不是天下的孩子都不愛學習?小妞每天在家裡除了玩還是玩,她的父母就特別的擔心,畢竟現在小妞已經上小學了,不能像讀幼兒園的時候一樣,整天就是玩。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這本書就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給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指南,你可以邊讀邊做,讀完你就會擁有一些不錯的技巧。 當《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便誕生了。,學會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一、改變心不在焉的狀態,全神貫注聆聽孩子的話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家長根本沒有在聽孩子說什麼,而是在想其他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說了。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學會運用「邊門效應」,比你打罵一萬遍更有效
    孩子聽不聽話,其實對於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願意聽從管教的話,一般來說不僅不良習慣無法很好地糾正,就連學習問題家長都很難勸導,然而,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叛逆,和家長處理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 寶媽親測,孩子不洗澡,巧用「讓步效應」,讓娃愛上「洗刷刷」
    就我而言,萌寶現在兩歲不到,卻經歷了3次「不願洗澡事件」,我在嘗試調節水溫、增加玩具、更換洗澡場地等都無效後,開始觀察孩子的表現,摸索解決方法。這裡,為大家介紹一個親歷過非常有效的調節方法,即巧用「讓步效應」,讓孩子零哭鬧完成「洗刷刷」。
  • 孩子不愛閱讀?巧用蔡戈尼效應,讓孩子對課外書念念不忘
    可以試試蔡戈尼效應,我的孩子喜歡閱讀,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就是利用了這個效應。孩子不愛閱讀,就是因為蔡戈尼效應弱,驅動力弱,半途而廢、拖延。所以很多孩子就像開篇的小雨一樣看書,翻幾頁就不想看了。蔡戈尼效應是推動孩子閱讀的重要驅動力。而蔡戈尼效應過弱導致了孩子閱讀驅動力不足,因此我們要進行引導。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如何利用蔡戈尼效應的完成驅動力來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 孩子頂嘴不聽話,脾氣"一點就炸"?巧用"南風效應",比打罵更管用
    娃頂嘴不聽話,脾氣&34;,巧用&34;,比打罵管用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作為家有二寶的我,相比於孩子&34;的日常伺候而言,最讓我心累的是&34;的脾氣,前邊還好說,起碼是體力上的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
  • 師生有矛盾 家長巧化解
    >師生有矛盾 家長巧化解2010-11-03 11:53:12出處:PCbaby作者:longying  案例:  孩子和班主任鬧了點矛盾,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可惜家長沒想辦法化解,而簡單化了。開學了,家長因為管教孩子方面效果不理想,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的,只好求助於班主任老師,讓老師管教孩子,專心學習。班主任按照家長的要求,想找孩子好好談一談。沒想到,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還把對父母的怨恨都發洩到班主任身上了。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別覺得叛逆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會有,其實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的叛逆期,由於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渴求自己的權利。那麼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是一樣,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聽,而是我們錯誤的方式讓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
  • 孩子情緒易燃易爆炸,家長巧用「油罐效應」,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
    後來苗頭越來越不對,再想制止,為時已晚,各種方法都用過來一遍,孩子就是不改,後來他爸媽直接就放棄了,讓他自己消化情緒去了,這波操作看的我們是目瞪口呆。一、「油罐效應」是什麼?「油罐效應」就是指孩子就像一個罐子一樣,而父母的愛就像是罐子裡的油,父母關愛孩子陪伴孩子,就在往這個罐子裡注入油。而長時間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就像是在往外面抽油,油罐裡的油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孩子那裡我們的愛可能會越來越少直到徹底消失。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有效溝通和正面管教,你會收穫一枚乖寶寶!
    問題在於孩子還是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孩子在踢狗,你會怎麼說,大多數家長可能會說:不要踢狗了,聽到沒有?經過思考的家長可能會說:不要踢它了,狗會疼的,要保護動物。到底怎麼說才能讓孩子高興得聽話,讀完本文,你會有個完美的答案。初為父母的時候,看著剛出生的嬰兒,父母們滿心歡喜。
  • 其實,搞定一個人,只需巧用「霍桑效應」
    如果雙方相愛之後,都不善於溝通,凡事都需要猜測,那麼在長期的相處中,很容易產生一些誤解,從而影響兩個人感情的發展。 這樣的相處模式之下,雙方的感情只會面臨更多的考驗,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將微小的分歧,變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面對猜疑與誤解,兩個人也會在身心疲憊中,迎來分道揚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