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親子沒有隔夜仇」在家庭面前,我們的姿態永遠都是百變而專一的。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捨不得批評孩子,傷害孩子,不希望任何一絲的不快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裡。然而,當矛盾出現時,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有一次,花子的兒子在吃飯的時候鬧脾氣,花子並不喜歡如此縱容孩子,便多說了幾句。這個時候兒子一轉身,啪的就把碗撞到了地上,碎了一地。花子還沒有說什麼,孩子就先哭了起來,一邊哭還一邊說「媽媽真壞」,花子無可奈何,不知道怎麼做。
但是她機智的尋求了丈夫的幫助,她叫來丈夫安慰孩子,並說明了其中的事情,孩子不僅沒哭了,還向媽媽道歉,自己乖乖吃飯。
家庭的矛盾難以避免,但是選擇怎樣的處理方式是我們可以做主的。學會利用「第三者」效應,讓家庭的矛盾不再難以處理。
一、「第三者」效應是什麼?
第三者效應源自於20世紀美國的一位教授,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在一件事中,兩個人的矛盾容易激化並且不利於關係的調節,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第三個人進入,由第三個人充當中間人,來解開雙方矛盾,就會顯得容易多。
這在生活裡的例子很多,細心發現,我們會感受到原來自己一直都在使用「第三者」效應,卻不知道這是什麼。
年輕的夫妻倆吵架了,為了表示自己的態度,他們彼此互相不謙讓,必須讓對方給自己一個說法,不然事情哪兒那麼容易過去。這個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共同的朋友會發現:這倆人吵架了,發生矛盾了。
於是,朋友會在男方的這邊兒說,女孩子就是這樣,有些矯情的同時也很可愛,作為男人工作辛苦支撐家庭不容易,是她們不懂得謙讓,可是誰讓咱們是男人呢,謙讓才顯得我們大肚,不然聽起來多小氣。
另一邊,朋友安慰著女方受傷委屈的心靈,指責另一半的不對,作為女性應該多被包容,可是他卻不知好歹。
一系列的講說,最後兩個人的誤會解除,重修舊好。這就是運用了「第三者效應」的結果。
二、「第三者」效應在溝通中產生的作用
1、 緩解彼此情緒
相信在矛盾衝突中的兩個人,當下的心情和態度都是很難被改變的,這就像情侶之間吵架講道理,怎麼做都無法達到兩個人都滿意的程度。那麼這個時候由第三個人來處理,說服雙方,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情緒的作用。
2、 加深彼此的理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往往都難以看到事情當中最全面的樣子,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把事情的方向往有利於我們這邊的思考。
第三個人的介入,會讓我們看到第三個視角的內容,以此來加深彼此對這件事的理解。
3、 淡化矛盾
一言不合就動手,年輕的人容易衝動,然而,這樣的衝動卻是有因可循的。
第三者效應作用的代替,可以讓發生矛盾的彼此可以就當前的問題暫停,不至於因為情緒激動而說出錯誤的話等,慢慢的淡化矛盾,而不是在情緒的高峰進行對峙。
三、適用於「第三者效應」的情況
1、 雙方都僵持不下的時候
一次,嗯哼因為鬧脾氣而犯錯,霍思燕看不下去,覺得這樣不對,但是自己說兒子,兒子肯定不樂意,害怕兒子情緒上頭,會更加強烈。
於是,她很聰明的選擇讓丈夫杜江去和孩子交流,最後圓滿收場。雙方僵持不住,孩子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需要第三個人來緩解彼此的情緒。
2、 孩子或者家長聽不進去建議
第三者效應並不是告訴家長們,在一場爭論裡分辨出誰對誰錯,然後再對此教育一番,來告訴孩子哪兒不對,哪兒正確了。
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變當前的局面甚至是彼此的觀點,有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做,陪著對方就好,這也是一種方法。所以當孩子或者另一方聽不進去建議的時候,家長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
四、第三者效應很重要,親子雙向溝通也必不可少
1、 找到情緒宣洩的途徑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一個途徑,一個窗口去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是因為人作為一種感情動物會接收來自不同層面的心理影響,孩子可能會因為心愛的故事要畫上句號而惆悵,矛盾難以避免,但是總可以化解。
找到情緒的宣洩途徑,有利於矛盾的解決,增加溝通的有效性。
2、 多和孩子聊天
家長們是否會惆悵,自己的孩子越長大與自己的距離就會變得越來越遠,然而,在成長的過程裡這是必然的,儘管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看到。
別擔心,關係遠了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用夠力度,陪孩子看她喜歡的作品,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一起出門玩,利用假期的時間出門走走而不是無止境的學習,諸如此類的方式都有利於矛盾的解決。
3、 家長多表達的同時也要學會傾聽
傾聽的藝術讓人心情愉快,相信開多了會的家長們,被「壓榨」已久的我們,更是渴望一個發言的機會,可以將心中不滿的情緒和不一致的觀點一吐為快。這就提醒家長們,其實孩子的生活也需要這樣一個機會。
在平常的時候,一邊教導孩子,給孩子灌輸許多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時,寶媽寶爸們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所謂的「雙向溝通」雙向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增強溝通的力度與深度。
孩子怎麼說都不聽,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領悟到溝通的藝術。想讓孩子聽話,「第三者效應」必不可少,有效化解溝通的死循環。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