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相信現在不少中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長大了,漸漸地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候還會嫌父母囉嗦,對父母的話大部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孩子嫌父母絮絮叨叨,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總是困難重重,兩者陷入了一個溝通困難的局面。
不少有孩子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在家裡調皮搗蛋不聽話,睿睿媽媽便是如此,她是一名全職主婦,每天的任務就是在家裡看小孩。可是現在孩子都不太聽她的話了,有時候她的話還不如早出晚歸的爸爸的管用。
放假期間,叫了好幾遍讓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是裝作沒聽見有時候甚至會大吵大鬧,可是爸爸蹲下來和睿睿輕聲地講了幾句道理,孩子立馬乖乖的回座位上做作業了。
應該不少的家長都有著同樣的困惑,自己的話對孩子說話就像是石沉大海毫無回音,增加了不少家庭矛盾。
原因1:適得其反地說教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個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效果就會開始遞減。意思就是父母要表達的意思其實說一遍表達清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一直重複,這樣不僅不會起到反覆識記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開始說一兩遍孩子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說了八遍十遍十幾遍之後,孩子就會開始出現排斥現象。
原因2:講道理的方式比較抽象
不少家長跟孩子講道理的方式其實是比較抽象的,比如"不要在公共場合跑來跑去",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他是沒有這麼清楚的認知能力的。怎樣才算是公共場合、怎麼跑才不會被大人責罵。如果你讓孩子像大人一樣做,他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家長提出要求時,這個要求一定要是清晰明確的,這樣孩子才可以做得到。
原因3:父母太過強勢
有些父母會秉持著這樣的思想,就是我已經是你的父母了,我知道的肯定的比你多,你要走的路我都走過,所以善做主張的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嘴上還會說:"我們是不會害你的"。其實這樣完全剝奪了孩子的主觀權利,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自然是不會做出什麼太大的反抗,等到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這種反抗來的就會更加強烈。
孩子長大後肯定大部分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煩惱,這時就需要"第三者效應"來打破僵局。
"第三者效應"就是類似於三角形穩定的結構原理,當其中兩個人出現溝通問題時,第三個人就要及時出來調解,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套用到家庭裡就是父母和孩子,一個嚴父一個慈母,一個對孩子嚴厲管教,另一個則向孩子分析其中道理。
1、緩和家庭氛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孩子不肯聽家長的話無非就是覺得家長不夠了解自己,每次都是不問自己的意見隨意做決定,這樣自然孩子也不會想按照大人的吩咐做事。有了第三者調節之後,孩子就會覺得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對父母的言語也就沒有那麼排斥了。
2、緩和彼此的親子關係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少家長反映家裡的氣氛就像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一觸即發,不僅是孩子,父母也是一點就燃。而這就是雙方都不了解對方造成誤會的情況,如果這時候有第三個人可以在中進行調節,讓父母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真心實意為自己著想的,這樣彼此的關係也會得到緩和,有助於緩解矛盾。
3、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
有時候孩子明明知道這件事自己做錯了但是他就是要做,因為父母反對,為了證明自己,明知道這個事情是錯的還是要做。那這個時候如果有第三個人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勸誡和教導,孩子就不會在錯誤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因為有了自主意識的孩子,腦子裡有時候就會覺得"我無論做什麼事爸爸媽媽都會批評我,這樣我偏要反著來",請第三個人就可以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道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希望每個父母都可以明白,孩子並不是附屬物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良好的溝通才是促進家庭和諧的最佳良藥。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不妨試試"第三者效應",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