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總是困難重重?這時就需要「第三者效應」來打破僵局

2020-10-30 青青萌寶育兒

作者/青青

編輯/青青


相信現在不少中國家庭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長大了,漸漸地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候還會嫌父母囉嗦,對父母的話大部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孩子嫌父母絮絮叨叨,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總是困難重重,兩者陷入了一個溝通困難的局面。

不少有孩子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在家裡調皮搗蛋不聽話,睿睿媽媽便是如此,她是一名全職主婦,每天的任務就是在家裡看小孩。可是現在孩子都不太聽她的話了,有時候她的話還不如早出晚歸的爸爸的管用。

放假期間,叫了好幾遍讓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是裝作沒聽見有時候甚至會大吵大鬧,可是爸爸蹲下來和睿睿輕聲地講了幾句道理,孩子立馬乖乖的回座位上做作業了。

應該不少的家長都有著同樣的困惑,自己的話對孩子說話就像是石沉大海毫無回音,增加了不少家庭矛盾。

一、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講多遍還是不肯聽的現象?

原因1:適得其反地說教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個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效果就會開始遞減。意思就是父母要表達的意思其實說一遍表達清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一直重複,這樣不僅不會起到反覆識記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厭煩。開始說一兩遍孩子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說了八遍十遍十幾遍之後,孩子就會開始出現排斥現象。

原因2:講道理的方式比較抽象

不少家長跟孩子講道理的方式其實是比較抽象的,比如"不要在公共場合跑來跑去",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他是沒有這麼清楚的認知能力的。怎樣才算是公共場合、怎麼跑才不會被大人責罵。如果你讓孩子像大人一樣做,他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家長提出要求時,這個要求一定要是清晰明確的,這樣孩子才可以做得到。

原因3:父母太過強勢

有些父母會秉持著這樣的思想,就是我已經是你的父母了,我知道的肯定的比你多,你要走的路我都走過,所以善做主張的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嘴上還會說:"我們是不會害你的"。其實這樣完全剝奪了孩子的主觀權利,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自然是不會做出什麼太大的反抗,等到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這種反抗來的就會更加強烈。

孩子長大後肯定大部分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煩惱,這時就需要"第三者效應"來打破僵局。

二、什麼是「第三者效應」?

"第三者效應"就是類似於三角形穩定的結構原理,當其中兩個人出現溝通問題時,第三個人就要及時出來調解,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套用到家庭裡就是父母和孩子,一個嚴父一個慈母,一個對孩子嚴厲管教,另一個則向孩子分析其中道理。

三、「第三者效應」會給家庭帶來哪些收穫?

1、緩和家庭氛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孩子不肯聽家長的話無非就是覺得家長不夠了解自己,每次都是不問自己的意見隨意做決定,這樣自然孩子也不會想按照大人的吩咐做事。有了第三者調節之後,孩子就會覺得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對父母的言語也就沒有那麼排斥了。

2、緩和彼此的親子關係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少家長反映家裡的氣氛就像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一觸即發,不僅是孩子,父母也是一點就燃。而這就是雙方都不了解對方造成誤會的情況,如果這時候有第三個人可以在中進行調節,讓父母知道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真心實意為自己著想的,這樣彼此的關係也會得到緩和,有助於緩解矛盾。

3、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

有時候孩子明明知道這件事自己做錯了但是他就是要做,因為父母反對,為了證明自己,明知道這個事情是錯的還是要做。那這個時候如果有第三個人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勸誡和教導,孩子就不會在錯誤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因為有了自主意識的孩子,腦子裡有時候就會覺得"我無論做什麼事爸爸媽媽都會批評我,這樣我偏要反著來",請第三個人就可以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道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希望每個父母都可以明白,孩子並不是附屬物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良好的溝通才是促進家庭和諧的最佳良藥。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不妨試試"第三者效應",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跟孩子講100遍都不聽?用好「第三者效應」,解開育兒溝通難題
    電視劇也有這樣的橋段:就是父母和孩子約定要去海洋公園玩耍放鬆一天,結果因為父母單位臨時有事,而赴不了孩子的約,無論事後如何補償,孩子都非常生氣甚至幾天不理睬父母。戲如人生,這恰恰反映現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我們不妨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採用&34;來教導孩子,解開育兒溝通的難題。
  • 跟孩子溝通,嘴巴說幹了也沒效果?家長試試「第三者效應」
    在親子溝通的開始,孩子會因為是爸爸媽媽在說話而認真聽,可如果父母過於嘮叨,說話沒有重點,孩子會逐漸變得不耐煩;或者覺得父母的話沒有意義,於是拒絕傾聽。②溝通的態度錯了《全職高手》一書中,作者蝴蝶蘭提到:溝通之所以這麼困難,在於大部分的人聆聽時都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反駁。跟孩子交流時,有的家長是用一種批判的態度來進行的。
  • 無論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巧用「第三者效應」,化解溝通死循環
    這就是運用了「第三者效應」的結果。二、「第三者」效應在溝通中產生的作用1、 緩解彼此情緒相信在矛盾衝突中的兩個人,當下的心情和態度都是很難被改變的,這就像情侶之間吵架講道理,怎麼做都無法達到兩個人都滿意的程度。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2.父母和孩子溝通不暢很多時候,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語氣往往會變得更糟。或者當孩子們成功的時候,表揚他們。這些交流方式在孩子們眼裡很可怕。有時候,你和孩子之間需要一個"第三者"。母親和兒子終於和好了。看這裡,你佩服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嗎。霍思燕與子女溝通無效後,通過在溝通中運用"第三者效應",要求"第三者"的做法成功地解決了母子矛盾。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影響。
  • 「薦書」8個問題幫你打破談話僵局,內心真實溝通更順暢
    這就是你的溝通能力存在問題,溝通是解決矛盾的最高效的方法,溝通能力是我們需要具備的能力。《高難度溝通》這本書,是一本溝通技巧提高的實操手冊。作者賈森·傑伊和加布裡埃爾·格蘭專注溝通領域研究,這本書也被稱為「麻省理工高人氣溝通課」。《高難度溝通》這本書從了解和發現談話的潛在障礙、打破溝通僵局的核心問題、打破溝通僵局的四個方法來讓大家了解和解決溝通問題。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一):第三者效應
    作為媽媽,霍思燕並沒有覺得孩子已經完全原諒自己了,相反,她還是認真的把這件事情的緣由向孩子解釋了一遍,於是結果自然非常的圓滿了。作為媽媽,霍思燕有她獨到的溝通方式,首先她先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跟孩子溝通,表示自己的歉意。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尋求第三者的幫助,運用的就是「第三人效應」,依靠爸爸這個第三者,把母子倆的關係,又重修為好。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父母試試「第三者效應」,側面解決溝通問題
    3、 父母教育方式有失偏頗,傷害到孩子有些家長認定一個道理,那就是&34;,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打,這樣一個&34;下,致使父母和孩子不能好好的溝通,畢竟面對嚴厲的父母,孩子會一定程度上產生畏懼的心理,也就不願意表達自我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用「第三者效應」,讓孩子乖乖聽話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們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另一個人的出現卻往往能解決好問題。這是因為什麼呢?為什麼換了100種說法,孩子還是不聽話?父母和孩子們交流方式不正確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們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語氣會變得更加惡劣。又或是當孩子們成功的時候,對孩子們殷勤的稱讚。這些交流方式在孩子們的眼裡是十分糟糕的。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死循環,"第三者效應"功不可沒。
  • 職場上說不好話總是吃虧如何是好?知道這幾點讓你打破僵局
    導語:職場上說不好話總是吃虧如何是好?知道這幾點讓你打破僵局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思維敏捷的,都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候,那個時候都會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當我們準備把自己的想法給別人分享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個感覺,腦袋裡一大堆東西,卻突然不知道怎麼說了,尤其是在職場上,當你準備和上司溝通的時候,就是說不好話,導致上司對你的印象極差,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打破與上司溝通的僵局
  • 孩子很在意外人的想法?了解「鏡中我效應」,教孩子打破困局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作為父母應該不難發現孩子在某一時刻會變得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主要原因就是孩子還小,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們還比較陌生,所以會感到擔心和害怕。這時孩子在做事情時候,就會不自覺的退縮,想要他人的幫助,因為這些孩子都不想犯錯。
  • 親子溝通困難重重?想和孩子好好說話,父母不妨試試「我向信息」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早熟,不少父母都抱怨孩子才是小學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溝通困難的情況。有些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更是小心謹慎,語氣稍微重了點免不了就是一頓爭吵,越來越多的家庭覺得親子溝通困難重重。
  • 親子溝通易陷入吵架僵局?巧用「拉波波特法則」,建立良性溝通
    但是沒想到過了一會閨蜜竟然發現玩具又被孩子弄了出來。面對毫無規矩和溝通可言的孩子,閨蜜氣不打一處來,想都沒想就對孩子進行了一番吼叫和責怪,閨蜜的舉動嚇壞了孩子,而她事後既自責又感到很鬱悶,因為她認和孩子溝通為真的太難了。
  • 饞嘴小棧小吃車:打破年輕人的「創業僵局」
    但隨著近兩年小吃行業加盟的熱潮,這一「創業僵局」逐漸被打破。小吃行業在我國餐飲業大市場佔據了相當一部分份額,其發展態勢也不容小覷。現在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忙於工作、奔波,很難有時間在家做上一頓飯,這時街邊小吃就成了他們的主要選擇。但由於很多小吃攤沒有得到規範,存在著「三無」、髒亂差的現象,使得很多潛在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 孩子總愛和父母逆著來?家長應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變乖巧
    1、缺少交流 孩子之所以會喜歡和父母逆著來,是因為平時父母就和孩子缺少了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用心與特別,他就會把父母當做是一般的人,所以當父母提出請求的時候,孩子就會拒絕。很多時候孩子的決定都未必是正確的,可孩子還是要固執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父母應該怎麼去引導孩子呢?在這裡父母可以先了解什麼是「拆屋效應」,通過拆屋效應來引導孩子。 什麼是「拆屋效應」?
  • 打破僵局&製作協議,專家帶你玩轉調解!
    調解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調解技巧,它是涉及心理、法理、語言、邏輯、教育等多學科領域的一門綜合藝術面對百態的人生境遇、繁雜的糾紛情況、錯綜的關係糾葛作為調解員我們如何打破僵局幫助當事人實現有效溝通,促進糾紛圓滿解決?
  • 【每日一句】Break the ice 打破僵局
    今日短語To break the ice 就是見到陌生人時主動開口和對方攀談,打破彼此生疏的僵局
  • 一分鐘英語|To Break the Ice 打破僵局
    打破僵局Should you fix broken ice?你應該把碎冰修復嗎?Hey, I saw you at my party last night. But you didn't stay very long.嘿,我昨天晚上在聚會上看到你了。但是你沒有待太久。I knew no one.
  • 面對孩子的倔脾氣,父母可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提升帶娃效率
    另一方面也知道,這樣的倔脾氣對於親子溝通和孩子發展來說,總是一個隱患。案例朋友間閒聊的時候,總是會聽到朋友們說到自己家的孩子現在總是會變得十分的愛哭,講道理的時候也變得不願意聽了,真的是完全溝通不了。現在他們家孩子已經是5歲了,記得在此之前孩子的表現一直是很好來著,是個聽話又懂事的孩子。家裡面對和自己對這個孩子也都是很喜歡的,但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一直狀況百出,也變得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 突破商務談判一般僵局的10大方法技巧
    1、換位思考談判實踐告訴我們,談判雙方實現有效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問題,有助於打破僵局。當僵局出現時,首先應審視己方所提的條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雙方合作關係的長期發展,然後再從對方的角度審視其條件是否合理。實踐表明,如果善於用對方思考問題的方式進行分析,會獲得更多突破僵局的思路。
  • 塔羅測試近期感情走向,如何打破僵局升溫感情?
    沒有不會有磕磕碰碰的感情,不管你是正處於曖昧期,還是交往中處於冷戰期,或者遲遲遇不到正緣,你難免會遇到無法突破的感情僵局。這種情況下你會習慣性緊張,卻又不知要怎樣打破僵局。現在跟著老師一起,打破跟他的僵局,升溫彼此之間的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