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總跟父母對著幹,我快崩潰了!」
「開學第一天就不肯寫作業……」
「『七八九嫌死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真難帶!」
9月2日中午1點,長江日報健康院推出的「心晴」心理諮詢專欄,首場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活動火爆開啟,200多位家長在線,與擅長處理親子關係的資深心理專家深入溝通,互動交流如何成為自己孩子的「好朋友」。
當天為讀者提供諮詢指導的是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康復部主任湯珺副主任醫師,她很擅長孤獨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等兒童常見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當天,不少家長都表示,孩子不聽話,很難帶,不知道怎樣養育「叛逆」的孩子。對此湯珺表示,包括青春期在內,孩子共有3個所謂「叛逆期」,多集中在2-3歲、6-8歲、12-18歲,這些年齡段的孩子,強烈想表達自我。但家長往往希望孩子聽話、少走彎路,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孩子的需求,兩代人因此出現摩擦,家長自然感覺孩子「叛逆」。
「家長要說服自己,不要壓抑孩子的表達欲。」湯珺建議,家長不妨將心態放輕鬆些,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他們表達自我的機會,儘可能讓他們自己去嘗試。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問題,家長是否有很多困惑?您可以掃描二維碼添加「健康小助手」微信,邀請入群,我們會邀請心理專家入群,開展線上諮詢活動。
開學第一天,不想寫作業?
先聽孩子自己講原因
網名「zd」的讀者,女兒剛升讀初二,開學第一天,孩子竟然不寫作業,也不想上學,硬要家長給老師打電話請假。「她說家長越催她,她就越不去上學!」媽媽很苦惱。
湯珺分析,假期家長對孩子管理比較鬆散,開學陡然改變生活規律,孩子不容易適應。家長可先與孩子溝通,心平氣和坐下來交流,讓孩子說說自己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的原因。
不過,出現厭學情緒的孩子,大多此前就積累了很多問題。比如,有些孩子自身學習能力較差,或是學習時注意力難以集中,到了高年級,學習跟不上,因此感受到壓力。有些是因為青春期的情緒問題,導致學習能力下降。家長可以和孩子充分溝通後,陪伴孩子直面這些問題。
孩子怕去新學校,怎麼辦?
給孩子來點「儀式感」
女兒升讀初一,面對新學校,孩子情緒猶如「過山車」,讓媽媽吳女士也跟著擔憂。
吳女士說,女兒性格活潑開朗,到新初中報到後,最近有些焦慮,情緒大起大落,一會兒很興奮,在家不停試穿衣服、背自我介紹,擔心表現得不夠出色;一會兒情緒低落,擔心自己不適應新環境。吳女士感覺孩子像得了「開學症候群」,不知道家長要不要幹預。
湯珺分析,初一學生要面臨新的環境,容易對陌生環境產生焦慮情緒,這屬於正常現象。家長首先要陪孩子接納這些情緒,意識到焦慮也是正常的。同時,陪孩子確立新學期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營造「儀式感」,可讓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感。
煩!孩子寫作業特別慢
快判斷是否注意力不集中
網名為「謝太」的讀者很苦惱,因為她的孩子寫作業特別慢,幾乎天天被老師批評。她想知道,該怎樣培養孩子,提高他的學習注意力。
另一位家長也表示,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很專注,一玩就是半天,誰知上學後總是坐不住,上課經常走神,作業寫得慢,被老師批評。
「可以長時間坐下來玩遊戲或看電視,並不意味著注意力能集中。」湯珺介紹,判斷孩子是否注意力不集中,關鍵看他和同齡人相比較,在寫作業、聽課這類枯燥的事情時,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是否相同。如果孩子這方面表現較差,要儘早幹預,否則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和自控力差,寫作業慢、上課坐不住、聽講不用心,高年級容易成績下降,經常挨批評,導致孩子沉迷手機、自信心缺乏,嚴重的就可能出現厭學、情緒不穩定。
「七八九嫌死狗」怎麼辦?
請溫柔地和孩子做約定
網名為「愛睡懶覺的貓」的讀者說,孩子8歲多,特別愛頂嘴。讓孩子做事情,她口頭答應但實際不做。
另一位媽媽也說,孩子到了「七八九嫌死狗」的年紀,很難帶,家長和他講道理,孩子就找理由反駁,還會說一套做一套。
湯珺建議,家長可以先和孩子聊聊,弄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看看孩子想做什麼事,想想自己安排孩子做的事情是否能做到。
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先和孩子做好約定,定好獎懲規則。如果孩子順利完成,就獎勵他喜歡的物品或是某項活動;如果孩子沒能完成,懲罰可以是取消他喜歡的東西。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不能打罵孩子,但要溫柔而堅決。」湯珺說,這其實是訓練孩子的規則感,家長要堅持原則。
孩子總把「不開心」藏起來
家長要幫她學會表達情緒
家長常認為,聽話、乖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媽媽「ff」卻因為孩子太乖巧而煩惱:才8歲就認為要將不開心的情緒藏起來,「這是不是心理問題啊?」
「ff」的女兒平時表現得樂觀開朗,最近偶然一次聊天時,孩子告訴她說,不想把不開心的事情表現出來,所以平時嘻嘻哈哈,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思考這些不開心的事情。
對此,湯珺認為,家長不必過於擔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本身比較敏感,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她可能認為大家更喜歡開朗的孩子,所以自己表現出開朗的樣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孩子過去表達自己的負性情緒時,周圍的人曾表現出不喜歡,所以她就不再表達。
家長應讓孩子知道,喜怒哀樂是每個人的正常情緒,都需要被表達。家長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她能在家長面前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緒。
有了弟弟,大寶變「霸道」了
請家長先「換位思考」
餘女士家有兩個寶寶,大寶6歲、二寶1歲半。令她苦惱的是,有了弟弟,大寶變得特別「霸道」,二寶只要把玩具拿在手上,大寶就非得搶走,哪怕是自己穿小了的衣服,也不準留給二寶穿。
湯珺建議,餘女士不妨先換位思考,將自己代入大寶的角色,來體會下: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弟弟?如果原本不想與人分享,卻被要求必須分享,自己願意嗎?或許能體會到大寶的想法。
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自認為沒有偏心,但肯定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比如二寶需要餵奶、換尿布、陪睡等等,家長可能沒有過多的精力給大寶。對大寶來說,弟弟妹妹仍是與自己競爭媽媽的愛和時間的「對手」。
所以,要給大寶適應的時間,培養他和手足和諧相處的模式。平時,多讓兩個孩子一起玩,和大寶一起照顧二寶,逐步建立感情。(記者王春嵐 毛茵 通訊員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