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上線:經濟通識專業課程

2021-02-15 學堂在線


本次在學堂在線平臺上線的經管類「經濟通識課程」涵蓋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的八個模塊。這八個模塊分別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的李明志教授講授的「經濟學的思維介紹與供求原理」、「市場類型與企業競爭」、「市場環境下的企業經營」和「市場失靈與政府職能」,以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的劉玲玲教授開設的「宏觀經濟體制與核算」、「國民經濟運行與統計」、「財政政策與稅制改革」以及「貨幣及對外貿易政策」。

【微觀經濟學模塊師資介紹】

李明志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他於1987年獲得南開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運籌學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講授課程包括「產業組織理論」和「管理經濟學」。李明志的研究領域包括「產業組織理論」和「電子商務」,特別關注中國信息通信產業的演進以及信息技術對於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李明志

 

【微觀經濟學課程模塊簡介】

 

《經濟學的思維介紹與供求原理》課程介紹

該門課程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將學習理性人假設與消費者行為、需求函數,分工與效率等內容。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和MBA學位課程。

該課程包含四講,分別經濟學基本思維方式、供給與需求、彈性及其應用、價格限制與經濟福利,以及四次單元測驗。

 

《市場環境下的企業經營》課程介紹

企業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在市場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本模塊中,你將學習企業的目標-利潤最大化、經濟成本、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等內容。該課程包含四講,分別是企業和生產函數、生產成本、完全競爭以及壟斷和市場力量。

 

《市場類型與企業競爭》課程介紹

了解了企業行為後,就需要進一步了解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本模塊可以幫助你理解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競爭市場是如何運作的。你將學習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等內容。該模塊包含一次案例討論《航空業競爭與定價策略》,以及四講內容,分別是價格歧視、壟斷競爭、博弈論以及寡頭競爭。

本課程共四周,每周都有一次單元測驗,共包括四次單元測驗,每次測驗滿分為100分,佔該門課程總成績的25%。具體的考核方式請以開課後的課程公告和評分規則描述為準。

 

《市場失靈與政府職能》課程介紹

前三個模塊重在強調市場行為,而市場有其缺陷,因此該模塊涉及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品等內容,以了解到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會發揮什麼作用。該課程包含以下內容:壟斷與政府、兼併收購、信息不對稱、委託代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問題。

 

微觀經濟課組可參考:[美] 曼昆著:《經濟學原理》(上),北京大學出版社

 

【宏觀經濟學模塊師資介紹】

 

宏觀經濟課組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的劉玲玲教授開設。劉玲玲教授於1982年獲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哲學學士,1991年獲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經濟學碩士,199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曾於1993年任職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講授課程包括:公共財政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公共選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劉玲玲

 

《宏觀經濟體制與核算》課程介紹

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的學科專業基礎課。在本課程中,你將學習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原理,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從而理解政府在經濟運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該門課程涵蓋了宏觀經濟學中的重要核心議題,包括宏觀經濟體制、GDP計算方法我國和世界各國宏觀經濟系統。

該課程包含宏觀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轉型的中國經濟以及促進GDP增長的方法四個部分。

 

《國民經濟運行與統計》

在了解宏觀經濟的基本理論後,該模塊介紹各種國民經濟指數統計方法與意義,凱恩斯主義模型等知識內容。完成該模塊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一些經濟核算指數、通貨膨脹現象、中國房地產市場和凱恩斯主義等議題。

該課程包含四個部分,分別是國民經濟指數、房地產市場、總供求平衡以及凱恩斯主義。

 

《財政政策與稅制改革》

宏觀經濟學包含很多流派,但不論是古典學派,凱恩斯學派,貨幣主義還是理性預期學派,都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大政策工具。圍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爭論也是當代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議題。

該課程包含一次案例討論「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清華經管學院演講」以及四個知識點的內容,分別是公共財政與支出制度改革、中國財政支出制度改革(1998年以來)、稅制改革以及財政、能源、環境和區域政策。

 

《貨幣及對外貿易政策》

金融和國際貿易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兩大應用。有學者認為,貨幣是區分宏觀和微觀經濟學的重要因素,因為在微觀經濟學中,所有的價格都是「實際變量」,不存在貨幣這類「名義變量」。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我國的貨幣政策,探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

該課程包含四講內容,分別是金融市場、貨幣供求與金融市場改革、貨幣及對外貿易政策以及外匯管理和匯率改革。

 

宏觀經濟類課程可參考:[美] 曼昆著:《經濟學原理》(下),北京大學出版社

 

註:【本課程是付費課程,只有先申請認證才可以加課】

每個模塊包含大約四周的學習內容,每周都會提供教學視頻和相應的測驗題目,學生可以學完視頻後參與測驗,通過測驗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學生可以在討論區通過發回帖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針對某個問題交流觀點和想法,助教也會協助解答典型問題。

同時,本課程為學習合格者和學習優秀者分別頒發合格證書和優秀證書,證書均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聯合認證。學完本課程並且課程總成績60分以上(滿分100分)可以獲得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共同頒發的合格證書,課程總成績85分以上可以獲得優秀證書。

點擊閱讀原文,到學堂在線搜索相關課程名稱即可加課學習!

相關焦點

  • 通識課程我們面臨的三大困境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通識教育課程是指除專業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如果說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謀生手段,那麼通識課程則要通過知識的基礎性、整體性、綜合性、廣博性,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褊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
  • 通識教育是怎樣的課程
    這在美國是大學經常採用的一種專業課程教授方式。美國人文教育課程與專業大課不同,更多採用的是由教授直接擔任的小班教學。    通識教育的「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模式雖然增加了小班討論的部分,但仍然是由教師傳授專門知識,接受知識傳授的學生並沒有機會與教授直接互動。主導他們討論的是助教,助教在教與學關係中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曖昧的。
  • 開展多元化通識課程 促進鄭商學子全面發展
    近年來,通識中心緊緊圍繞學校「商科+」專業發展思路,遵循課程的多元性原則,構建以滿足區域文化發展和貼合專業需求的通識教育體系,探索通識課程建設,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拓寬文理基礎、陶冶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搭建平臺,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創造條件,為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提供支撐
  • 同濟引進多門優質通識選修課程
    新學期伊始,我校從全國性課程共享平臺超星集團引進的7門通識選修課程再度開課。課程涵蓋歷史、人文、經濟、物理、生科、創業等類別,吸引了來自校內不同專業、年級的300餘名學生修讀。這批課程自2018年秋季學期起走入同濟校園,包括復旦大學歷史系韓昇教授講授的《二十四史名篇導讀(一)》、葛劍雄教授講授的《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經濟學院石磊教授講授的《用經濟學智慧解讀中國》、物理學系金曉峰教授講授的《人文的物理學》、生命科學學院俞洪波教授講授的《大腦的奧秘:神經科學導論》,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顧駿教授講授的《創業人生》,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Carlos教授講授的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以西方文明通論課程為例,該課程主要由政治文明、法律文明、藝術與審美、宗教與社會、哲學與思維、語言與文學、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層次的內容構成,架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知識體系。在教學團隊上,該課程以外聘的方式,匯集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師資,可以說是學術大腕雲集。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學校組織出版了《西方文明講演錄》,該教材在國內高校產生了廣泛影響。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高職通識教育呼喚何種課程建構
    高職通識教育不僅使高職生的專業與生活、社會、人生結合得更加緊密,讓高職生運用專業生活、立業,而且還可以使高職生駕馭專業,獲得包容專業的文化信念、生活意蘊、人生智慧。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一樣,高職通識教育對高職生具有專業教育無法替代的高等文化意義。
  • 上海財經大學新生本科學分一半是通識課程
    近日,上海財經大學啟動「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改革,2014級新生將有更多機會提升人文素養,通識教育類課程學分佔本科第一課堂學分的比例也將從目前的20%提高到50%。  上海財經大學目前有通識教育類課程90多門,接下來將通過內部優化和外部引進兩種方式,提高通識課程數量和質量。
  • 加強高校歷史通識課程建設之我見
    高等學校的課程一般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通識課程更多地擔負了培育學生做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通識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要的是具備人文精神、人文素養。 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文史哲三大核心課程之一,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 ...丨王萬良:人文社科大學生的人工智慧教育——人工智慧通識課程...
    我們希望把人工智慧這樣高深的東西作為一個通識課程介紹,首先簡單介紹人工智慧通識課程的必要性,然後討論很多人對於人工智慧通識課程存在的一些誤區。當然我們主要介紹如何面向人文社科大學生進行人工智慧通識課程教學?我把自己的一些實踐經驗和大家交流一下。
  • 新書丨《經濟通識》、《財會通識》正式出版
    《經濟通識》作者簡介唐傑,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課程教授,同時兼任深圳應對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摘 要: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在本科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通識教育的當前,如何促進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梳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變遷歷程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論剖析,並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高職院校融合提出了發展路徑。
  • 科學網—科學史通識課程反思:當科學邂逅人文
    此後,該課程發展為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科學技術史系列講座」,並被列入清華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以此為基礎,根據多位授課教師的講稿編寫而成的《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於2006年出版,成為國內多所高校開設科學史通識教育課程的參考教材。 劉兵介紹,隨著高校通識教育的深入和拓展,有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面向全校各個專業學生開設科學史課程。
  • 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文化素質教育
    職業準備、文化理解、社會融合、精神發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課程輔導和實踐訓練機會,如果說專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人才」,注重人的社會功能即工具性,那麼通識教育重要著力點則在培養「人」,關注個體心靈成長和精神發展,注重人的主體性。
  • 大學通識類課程如何「擠出水分」
    通識教育背負著大學的時代使命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副主席羅德斯援引該協會2013年對企業僱主的一份調查顯示,針對「對於那些想在貴公司追求進步和長期成功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只有16%回答「掌握適用於特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29%回答「掌握多種技能和知識」,55%則選擇「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
  • 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的設計與運行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Animal Genetics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講《生命科學發展史》、《動物基因組學》、《動物生產學》。
  • 「去水」的通識課程才能更好地留住學生
    由於課程太受同學們的喜愛,學校通過搖號的方式選課,有同學表示靠運氣,選了兩年才選到這門課程,許多網友留言誇讚「別人家的通識課」。(9月28日 梨視頻)通識教育源於19世紀,當時的歐美學者發現專業教育過於專業,導致學生的知識割裂嚴重,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認識能力,知識水平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創造出了通識教育。
  • 人文類通識課程建設研討會舉行
    10月9日下午,人文學院、教務處聯合舉辦人文類通識課程建設研討會。人文學院院長李黎明、人文藝術通識教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韓鵬傑、教務處副處長楊建科等50餘人參加會議,人文學院副院長張順主持會議。 楊建科副處長從「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解讀、國外大學的學院設置、學校當下通識教育課程現狀三方面介紹了對提升人文藝術通識教育內涵建設的思考,認為要提升通識課的內涵建設,必須加強學習、研究,利用好公眾號、課程群
  • 傳思納知課程體系之博雅通識
    傳思納知現有課程包括能力建設、應試奪分、博雅通識三個體系。今天我們先給大家介紹博雅通識體系。我們深知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社會更需要這樣的人:擁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接受不同的經驗和觀點;能夠隨機應變,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於新情況和不同領域;以及具備整合廣泛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