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引進多門優質通識選修課程

2020-12-12 同濟大學新聞網

新學期伊始,我校從全國性課程共享平臺超星集團引進的7門通識選修課程再度開課。課程涵蓋歷史、人文、經濟、物理、生科、創業等類別,吸引了來自校內不同專業、年級的300餘名學生修讀。

這批課程自2018年秋季學期起走入同濟校園,包括復旦大學歷史系韓昇教授講授的《二十四史名篇導讀(一)》、葛劍雄教授講授的《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經濟學院石磊教授講授的《用經濟學智慧解讀中國》、物理學系金曉峰教授講授的《人文的物理學》、生命科學學院俞洪波教授講授的《大腦的奧秘:神經科學導論》,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顧駿教授講授的《創業人生》,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Carlos教授講授的《全球領導力》等。名師大咖們通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混合式教學,進一步豐富我校的通識教育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選擇。

記者了解到,學校以課堂為核心,為每門引進的通識課程配備校內教師及助教。課程通過線上學習+線下翻轉+名師見面課、校外名師+校內課程負責教師共同教學的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時空局限,注重課堂內外聯動、關注過程考核,形成師生互相促進的教學共同體。

通過課程平臺,同學們課前線上觀看視頻、做測驗題,進行預習。課上帶著問題在線下課堂中學習,與教師交流互動。課後再通過平臺完成作業,與教師進行溝通反饋。授課教師及助教通過後臺數據,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督導、答疑。課前、課中、課後全過程鏈的學習與考核機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活力,為同學們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本科生院院長黃一如表示,近年來,同濟大學大力推進本科通識教育,著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複合型人才,面向大一學生推出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引進校外知名通識課程,正是加強通識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兩年來,通過「引育並舉」,學校已陸續推出一系列不同類別的通識教育課程。自2018級起,我校通識選修課分為人文經典與審美素養、工程能力與創新思維、社會發展與國際視野、科學探索與生命關懷四大模塊。每個學生在培養期間至少要修滿8或10個通識選修課學分;至少選修一門精品類通識選修課程;每個模塊最多選修兩門課程。

 

相關焦點

  • ...問卷)調研報告》發布,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程總體滿意度高、獲得感強
    「從調研數據來看,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程的滿意度高、獲得感強,這說明學校在推出特色通識選修課程、大力推進本科通識教育、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在近日召開的學校秋季學期督導工作會議上,學校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發布的《同濟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教學情況(學生問卷)調研報告》如此表述。
  • 武漢大學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
    原標題:武大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反映不好就「下課」 「談醫論藥」等驗收不合格  大學教師課講得好不好,誰說了算?學生。課程反響不好怎麼辦?停掉!昨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各院系官網上看到一則公告,近日學校搞驗收,有3門課程將被停掉。
  • 上海財經大學新生本科學分一半是通識課程
    近日,上海財經大學啟動「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改革,2014級新生將有更多機會提升人文素養,通識教育類課程學分佔本科第一課堂學分的比例也將從目前的20%提高到50%。  上海財經大學目前有通識教育類課程90多門,接下來將通過內部優化和外部引進兩種方式,提高通識課程數量和質量。
  • 聯合大學(2018暑期·上海)在同濟大學開學
    上海)在同濟大學開學。 江平 攝   中新網上海7月12日電 (黃艾嬌 許婧)由同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臺灣世新大學、臺灣中華大學五校共同主辦,為期12天的「聯合大學(2018暑期·上海)」12日在同濟大學開學,5所高校分別開設的7個特色通識選修專題課程包同時開講。
  • 開展多元化通識課程 促進鄭商學子全面發展
    通識中心選修課程不僅是專業課程的有力補充,更是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實現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一環,在構建通識選修課課程體系過程中,通識中心遵循基礎性、多樣性和綜合性原則
  • 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度通識核心優質課程頒獎典禮暨教學經驗分享會...
    2018年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度通識核心優質課程頒獎典禮暨教學經驗分享會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教學發展中心會場舉行。會議由教務處主管通識教育的林彥教授主持,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吳靜怡教授出席會議做重要講話並一一為獲獎教師頒獎。來自全校28個院系、所的50餘位老師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 通識教育課改須強化類型特色
    三維度,是指基於職業生存必需、公共生活必備、個性志趣必要三維度設定目標,確定「三面向」的課程,解決「知物理」「明事理」「通人情」等通識教育基本問題。面向職業生存的基本素養,設置基於職業、行業的基礎知識及拓展性的通識課程;面向公共生活的基本素養,設置基於國家和社會公共教育的通識課程;面向個性志趣的基本素養,設置基於個人志趣、個人精神超越性的通識課程和活動。
  • 西安交大:選建一批優質通識課程
    特別的是,所有演奏者都是選修鋼琴表演藝術實踐通識課的本科生,他們中不少人之前從未接觸過鋼琴。從2002年開始,西安交大就著力加強藝術類課程建設,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素質培養。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強化課程建設力度,2016年出臺的《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通識類課程建設管理辦法》,在新成立的學校教學委員會中設立通識教育分委員會,按課程分類成立專家組,具體指導課程建設。
  • 兩岸四地424名學生暑期在同濟上課,學分互認
    中青子線上海7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今天,由同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臺灣世新大學、臺灣中華大學5校共同主辦,為期12天的「聯合大學(2018暑期•上海)」在同濟大學開學,5所高校分別開設的7個特色通識選修專題課程同時開講。
  • 科學網—科學史通識課程反思:當科學邂逅人文
    科學史作為一門大學通識教育類課程,需要對學生產生持續的吸引力。只有將歷史的內容與當下所關注的現實問題相結合,才能夠增加科學史這門課程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 新加坡學生青睞中國通識課程 英文修讀或超華文
    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學,去年從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級學院時發現英華首次開辦英文中國通識課程。聽了老師的介紹後,她覺得課程內容相當有趣,決定選修這門課。  當時,她的同學都對她的選擇感到費解。  連金說:「一些同學笑我說,為什麼要選修這門課,對我的未來完全沒有幫助。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我純粹是想學習一門新的知識。現在,我很慶幸自己的這個決定,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課程。
  • FAQ|第二批在線通識學分課程修讀熱點 @北體大本科生
    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第一批在線通識學分課程推出以來,同學們積極響應學校修讀計劃,目前本科同學在智慧樹平臺「跨校共享課」專區的選課數據已突破選課人次5000+。為將更多北體優質在線課程惠及居家學習的同學們,學校迅速跟進並公布了第二批在線通識學分課程名單。
  • 我校新增11門網絡通識課
    在近期的本科生選課過程中,同學們驚喜地發現,本學期可供選擇的通識課課程資源更豐富了。  新學期伊始,為了豐富我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不斷完善通識課程教育體系,提升通識課程教育質量,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學校在前期引入35門「爾雅通識課」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和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運營服務商、全球知名的學分課程服務平臺——智慧樹網積極溝通,並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評審,在其提供的課程資源中,結合我校實際,引進了《創新工程實踐》、《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職場溝通》等11門精品課程,
  • 湖大與中南大學、湖南師大互開通識選修課程
    高校教師跨校開課 湖大與中南大學、湖南師大互開通識選修課程 華聲在線-湖南日報1月14日訊(記者 左丹 通訊員 曾歡歡)湖南大學教師將在中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分別開設2門通識選修課程,與此同時,中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的教師也將在湖南大學開設5門通識選修課程
  • 上清華也能選修北大課程?是的!清華北大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
    近日,北大清華發布通告稱,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課,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近日,北京大學教務部發布《關於清華大學部分優質課程面向我校本科生開放選課的通知》。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1981年,學校頒布了《關於改革本科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又重新回歸通識教育的理念,標誌著通識教育復甦的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程的設置。1982年,學校開始開設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到1986年增加至34門。同時,加強了課程規範與要求,開始注重文理溝通。
  • 中國科學報:一場關於通識選修課的「招標會」
    南開大學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通選課程本報記者 陳彬 通訊員 吳軍輝  在大學校園裡,通識選修課原本旨在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多元興趣、提升綜合素質。然而,長期以來,優質課程佔比不高、課程通識程度不夠,動手實踐機會較少、不夠「與時俱進」等問題令國內高校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第一財經日報:國內高校針對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實踐,是否可以看作是對1999年教育部《關於貫徹落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的回應?國內提得比較多的一直是素質教育,它與通識教育是一個概念的兩種提法,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甘陽:應該看成一個概念的兩種提法。素質教育的提法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當時,理工科大學的校長們普遍痛感人文精神在大學內的匱乏,希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2006年,學校開設《中華文明通論》《西方文明通論》兩門課程,並將其列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與此同時,通過對原有課程進行整合、充實和提高,初步形成了四個類別(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人文素養類、法學類)、156門通識選修課程組成的通識課程體系。2010年,學校開始實施第二輪通識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提出,應當著力建設「通識主幹課」這一新的課程類型。
  • 通識課程我們面臨的三大困境
    通選課是我國大學專門為通識教育目標而設的課程,也是各大學有較大自主權的課程,學分修讀要求從6至16分不等。目前,各大學普遍開設了少則幾十門,多則數百門的通識選修課。然而,筆者的調查結果表明,「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 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大學通選課的通病,並因此導致其「邊緣化」、「次等化」,形成了惡性循環,難以贏得教師和學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