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至理名言30句,看懂了這些中醫的根本,多活10年

2021-02-07 經絡穴位養身堂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經絡穴位養身堂,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養生知識,技術指導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中醫文化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傑出代表,中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互補;人命至貴」等優秀理念,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中國人的生命觀及養生修身觀念影響深遠。


在此小道精選三十句關於養身、養心、養生的至理名言奉上。


一、養  身


1,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臥,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3,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裡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4,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太平御覽》)


解讀:中醫認為人們的作息應該符合生理作息規律,清代養生專家曹庭棟認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晝動夜靜,乃陰陽一定之理。」


他還指出:「早起不在雞鳴前。蓋寅時初到(晨3時)為肺生氣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時(晨5時)入大腸,方可起身」, 辰時(晨7時)日出陽氣升騰,應起身晨操,進食,不宜再臥床。晨起應在這兩個時代中間。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6,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


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7,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


解讀: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8,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善於修身養性的人懂得在餓之前而吃東西,在渴之前而飲水。吃的次數多,攝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數少,吃的次數少攝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會有飽腹感,餓極了就會吃很多。


這句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少吃多餐,感覺餓了再吃,這樣更有利於消化吸收。


9,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


解讀:這是古人論及的高級養生術,即是藉助各種方式來全方位修身養性,調理身體:美妙動人的琴聲,讓人聽了心曠神怡,有助於養心;


嬌嫩鮮豔的花朵讓人欣賞,可以驅除煩躁情緒,利於養肝;撲鼻而來的香氣讓人味覺頓開,可以養脾;


針灸按摩可以養腎;山林間的泉水瀑布,淨化空氣,可以養肺;持刀舞劍常鍛鍊,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斷的品性,可以養膽。


10,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


解讀: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懂得衣著與養生的關係,認為衣服的厚薄應該隨時節且適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


衣服要和外界氣候,有個適應度,不可過於極端。並進一步指出:「寒熱之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寒欲漸著,熱欲漸脫。」



二、養 心


1,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急千金要方》)


解讀:孫思邈認為,修心之法,貴在靜怡中和,切忌過度和猛烈。有深愛的事物,切忌過分投入,同樣,心有很厭惡的事物,也不要厭惡久恨,這樣都是有損心性和心神的。


2,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


解讀:歷代醫家首列寡慾養神為養生學之第一要義,認為清心寡欲才是養生之道,凡事適度。過度縱慾就會引發身體有災害,過度追求享樂,則會讓肌體產生衰退。


3,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心志閒適而少有欲望,心裡安定沒有恐懼,形體疲憊但不倦怠,因此真氣調順,各人隨其所欲,都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4,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


解讀:大喜使人心神激蕩時,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煩躁時,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緒不穩時要自我克制,這樣有益於你的健康。


5,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讀:養心在養神,我國歷代養生之論,無不強調清靜養神。心神安靜的人,精氣日漸充實,身體就健康;心神躁動的人,精氣日漸損耗,身體就衰老。


6,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龔廷賢壽世保元》)


解讀:是對於現實事物要順其自然,事情過後就不要耿耿於懷,做到內心寧靜,這樣才可以延年益壽。


7,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


解讀: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人生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追求安寧那麼外物感動我就輕,崇尚和諧那麼我感應外物就順,外輕內順,那麼人生的道理就具備了。


8,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


解讀:養生在貴在養氣,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氣的運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氣發怒時,最忌諱的就是犯怒,怒氣最傷身。


9,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


解讀:仁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外無貪慾而內心清淨,心境平定和順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間的美好東西來保養身體, 所以壽命長久而且身體健康。


10,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


解讀:想多了就會消耗過多的心神,念頭多了就會心志發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會干擾清醒得運用智慧,事情多了就會感到身體疲勞。



三、養 生


1,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


解讀:指養生應該首先從合理飲食開始,「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藥更有用。


2,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鑑·心腎論》)


解讀: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足、氣盈、神全是養生延年益壽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氣,氣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


解讀:戒暴怒能養人的性情,少進行思考焦慮益於養神,少言語聒噪有利於養氣,杜絕各種私慾能養心。


4,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景嶽全書》)


解讀: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養生理論,指的是中年是身體由盛轉衰的時候,人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復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在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解讀:我國的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先人們認為,人活於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當自然界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只有順應自然,人們才會長壽。


養生不僅要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時的變化。


6,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可以謹德;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


解讀: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斂起來而不要豪放暢快,可以嚴謹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應該豪放暢快而不要悒鬱閼塞,可以培養自己的生命。


7,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永樂大典》)


解讀:中醫理論素有「三分治七分養」之說,平時保養得當,不僅身體健康,還可免遭服藥之苦。


8,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備急千金要方·養性》)


解讀:養生之道,要順應自然和規律。善於養生的人,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


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解讀:上古時代的人,是知曉養生大道的,能遵循陰陽的變化規律,符合自然運作的規則和定數,飲食有節度,起居有規律。


10,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


解讀:古人重視精神層面的養生,認為讀書可以愉悅心靈,山林出遊可以陶冶情操,釋放興致,精神層面的養生,對延年益壽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王福重「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
    自西醫被引入到中國以來,中醫和西醫兩大派別的矛盾就沒有停止過,他們雖然互相都存在質疑,甚至詆毀,但是表面仍風平浪靜,和平共處。在老百姓看來,選中醫還是西醫,全憑個人喜好和病症特徵,並不衝突。然而,卻有一位公眾人物大放厥詞,稱「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個人叫做王福重。
  • 中醫在海外受追捧,這些「洋中醫」讓無數國人汗顏!
    「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藥中心。另據數據統計,全世界有30多萬家中醫診所,即使在美國這樣的醫學科學殿堂也有3萬多家中醫診所以及十幾所中醫藥大學。
  • 重慶中醫診所遍地開花 看中醫的年輕人多了
    辦理流程更簡化可當場發放備案證、當天開診前天,在大渡口區松青路,一家中醫診所即將開業,兩層樓的中醫館裝修考究,在大廳的專家牆上,多位知名老中醫都在其列。而在它周圍3公裡,百度地圖顯示,多家康復館、中醫診所、中醫養生館星羅棋布。
  • 未來中醫發展的之路,先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
    老學究們從此後再也沒有了搖頭晃腦的資本,幾千年來,文化被少數人龔斷的歷史被打破。新中國己然不是腐朽落後的清王朝,也非滿目瘡痍的民國了。毛主席的五卷選集加上百分之八十的人識字,而且能看懂,怪不得王震說毛主席比其他人早看五十年呢?掃盲只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什麼事都幹不好,包括中醫在內。
  • 一個好中醫,就相當於一家中醫院,幾千年的中醫,豈能毀於一旦!
    別人說這話無所謂,但衛生部部長說這話等於直接將中醫打入萬丈深淵,將其判了死刑。回想起來這些否認中醫的人,大都受西方文化、醫學、科學的影響,一度反對、詆毀並廢止了中醫,究其原因也很複雜,但歸根結底是他們根本不懂中醫。因為西方沒有中醫學文化。1950 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團結中國,成立中醫研究院,並要繼續發揚下去。
  • 10個實用中醫秘方
    關注您的健康, 來源:亞健康手法調理 彭堅教授出生於中醫世家,是政協湖南省第九屆常委,我國中醫臨床名家、湖南省名老中醫,中醫臨床經驗十分豐富。筆者日前訪問了他。
  • 劉力紅|談中醫離不開中國文化,而中醫恰如中國文化的縮影
    ▪ 為什麼說中醫是通業,不是專業,每個人都應該學點中醫?▪ 小白學中醫,該從哪下手?如何才能少走彎路?▪  陰陽、術數、五行……這些詞聽起來這麼玄,到底是在講什麼?▪  劉力紅老師在三和書院的10次大課,好想知道都講了些什麼?
  • 「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但他依然臉上含笑地說,今天特高興,20多位腫瘤切除術後出現不適的患者,經他調理,都有明顯好轉,沒有出現腫瘤復發。「有好多患者已經十幾年沒有復發,我們基於中醫經典理論的分消走洩法幫他們改善了基礎體質,剷除腫瘤孳生的土壤。」
  • 中醫學徒出身,大學教書30年,怎麼學中醫被他講透了
    講講中醫從什麼書讀起,這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有人曾採訪過我,問我是什麼派的。我說我既是學徒派,又是學院派。我為什麼這麼講呢?我是學徒派,誰都知道,現在有句笑話,叫「地球人都知道」,因為我講真話,從不隱諱我的出身,講假話我不會的。問我是什麼文化水平,我說我就是學徒出身。十三歲當學徒,當到十六歲當醫生。
  • 中醫診所加盟,「問止中醫大腦」引領中醫智能化
    那麼問止中醫是否也有範圍側重呢?」編輯團隊向林大棟博士提問。林博士回應道:「中醫本就是全科醫學,因為中醫的根基便是整體觀,把人當做一個渾然的整體去理解。但是為了實現針對現代人常見病症的中醫治療,我們也將中醫大腦分為10個子模塊。10個子模塊合併就代表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觀。」1.脾胃消化。如胃炎、胃下垂、闌尾炎、腸炎、痔瘡等2.肝膽。
  • 現代中醫不及古人的根本原因(深度好文)!
    我們並不能因為《黃帝內經》中涵蓋著陰陽五行問題的思考,就大膽的推算《黃帝內經》是這些傳統經典的產物;而對於它們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是:彼此聯繫而又在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問題的並列之作。至於儒釋道等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筆者認為宗教可以淨化人的心靈,減少外界事物的誘惑力,增強信仰者的平靜感,而更有利於對中醫的學習;但是我們不可以對中醫的學習進行「宗教綁架」,更不能片面的斷言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學不好中醫。
  • 中醫分三品,為什麼說真正的中醫一定在民間?
    這些人正在系統地摧毀中醫,讓中醫的名聲掃地;他們對中醫的破壞比整個西醫系統要強得多,他們會讓真正的中醫徹底地絕滅,讓百姓們對中醫徹底地喪失信心。最可悲的是,這些庸醫都持有國家的執照,代表中國「最正宗的中醫」。中國現在的所謂「中醫」,基本上就是中醫的掘墓人,他們根本就不懂中醫,也不懂西醫。他們就是這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怪物。
  • 2020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近日,今年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又上了熱搜,很多考生表示考試題能看懂的都在題幹裡,選項一個也沒見過,大呼太難。那今年考試真的難度又提高了嗎?現在根據學員考後真題的回憶及反饋,小編簡單整理了一下中醫執業醫師的一些考情,幫大家一起回憶一下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考試。
  • 他們為何愛中醫①:中醫 學起來很有趣
    10年磨一劍,學古漢語,研究中醫經典,跟師出診,拜師學藝,她如今是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把脈、針灸、開方,中醫功夫樣樣能上手。「中醫藥的魅力和中國的文化,一直吸引著我。中醫的根在中國,必須到發源地學中醫。」她說。
  • 民間派中醫真的比學院派中醫厲害嗎?
    最後再多說一句,目前的院校教育模式不適合中醫藥學。最早的一批學院派為什麼辣麼牛逼,因為這些老頭都是抽調自民間的中醫世家啊中醫學是來源於臨床的實踐醫學,最早的一批學院派為什麼辣麼牛逼,因為這些老頭都是抽調自民間的中醫世家啊。
  • 王福重大放厥詞: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
    中醫,一個並不陌生的詞彙,提到中醫,浮現在眼前的便是懸壺濟世、術精岐黃、杏林春滿。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無疑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古有伏羲制九針,有神農嘗百草,出現了諸如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多位名醫,也留下過了《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傷寒論》這樣優秀的著作。
  • 成都有個厲害的「洋中醫」 苦學中醫30年 熟背《黃帝內經》
    苦學中醫30年熟背《黃帝內經》駱大爺是因為突發中風被送到醫院的,迪亞拉醫生為他醫治,一個星期後,就能下地慢慢走路了。「真不敢相信,一個外國人竟然如此精通中醫。」駱大爺說。從懷疑這名洋中醫到接受再到佩服,其實很多人不知,迪亞拉已經有30年的中醫學習和工作經歷了。1964年,迪亞拉出生在非洲馬利共和國一個醫藥世家。1984年,迪亞拉第一次來到中國,潛心學習中醫。迪亞拉先是在北京學習了近一年的中文,然後前往廣州中醫學院學習,作為中醫藥各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首先擺在他面前的是《醫古文》。
  • 錢學森談中醫: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不僅因為有中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幾千年和這麼多人民的實踐證明,而且另一方面,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我們在這個所裡講的人體科學的看法。我講過,越來越證明我們這個觀點錯不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 法國來的「洋中醫」 用法文翻譯中醫典籍
    10年前,阿貝樂只帶了一個背包就飛到中國成都求學中醫時,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成都一呆就是10年,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他先後翻譯了《傷寒論》《醫理真傳》《脾胃論》《四聖心源》《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典籍,其中很多都是首次被翻譯成法文。
  • 中醫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民族之魂!
    《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的經典語錄應該直接進入大中小學的課本,因為這些都是中醫的源頭。試想,你即使不給人治病,學了中醫也能給自己養生保健,這也是積德行善,因為你減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親友的麻煩。中醫與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核心文化內涵,對道的追尋令它們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