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科技介入教育,不應定義教育

2020-12-11 騰訊網

文/陳根

人類總是藉助於工具認識世界。工具的發明創新推動著人類歷史的進步,同樣,教育手段方法的變革創新也推動著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VR/AR等信息技術的勃興,科技介入教育正在流行

科技改變教育,是一個必然且正在發生的事實。就像計算機技術誕生與發展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一樣,如今,在商業、交通、金融、生產等領域,計算機都已經和正在顛覆著傳統的模式,教育也不例外。

未來教育已來,當科技對教育的滲透日益加強,將對教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科技介入教育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科技教育融合,未來教育已來

科技教育的融合,首先就體現在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變。法國學者莫納科認為,教育的變革大約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依靠人與人之間直接傳遞的表演階段,依靠語言文字間接傳遞的表述階段,依靠聲音圖像記錄的影像階段和依靠人人平等互動的信息技術階段。

此外,不同的階段,教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包括學即獲得信息的方法、教即傳播信息的方法以及教學互動的方法。顯然,不論是教育階段的演進還是教育方法的變化,技術都是其中驅動教育變革的關鍵力量。

在表演階段,獲取信息的手段比較單一,完全依靠口耳相傳,其教育形態的典型代表是私塾,規模小,沒有個性化教育。

在表述階段和影像階段,造紙術、印刷術和影像技術出現,改變了口口相傳的教育模式,教師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和學有了相對分離的可能性。這個時候的各級各類學校有了一定的規模,公立學校以服務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為主,主張大規模,強調效率優先,主張以知識傳播為主要目的的,教師、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當穩定,成為教育的「鐵三角」。

而現代的信息技術則突破了同位集中式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尤其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使知識的傳遞更加快捷平等,傳授方式、模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信息技術的賦能,令教育的發展速度比近代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快

一方面,通信技術通過信息互聯,破解了傳統教育的時空局限性,尤其是 5G的高速率、低時延、高密度、高移動性等優勢將促使教育實現空間互聯、同步授課、遠程控制、雲存儲四個方面的發展。

在空間互聯方面,5G技術的支持將使物理空間之間的直連成為可能。藉助 4K/8K 超清視頻技術,互聯的物理空間能夠拼接在一起,藉助 XR (AR\ME\VR)技術,這種拼接能夠更加自然,甚至融合成為一個更大的空間。

由於5G技術在高設備密度下也具有高傳輸速率特性,同步授課也將能夠像面對面授課一樣,開展多樣的師生、生生互動。此外,5G技術低時延優勢還能夠讓學生遠程控制設備、學具,甚至開展遠程實驗;視頻等大容量資源的雲存儲將會和本地存儲一樣快捷。

於是,在信息技術賦能下,教與學不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這也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MOOC、混合學習、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移動學習等在線教育模式成為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知識和能力價值,令教育內涵向內容精準化、學習自主化、教學交互化方向發展

人工智慧賦能教師,將改變教師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的轉變,比如,AI助教就是一種「虛擬教學助理」軟體,可代替教師完成日常任務,AI 助教可以給學生答疑、批改作業、評估論文,使教師有更多時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和一對一交流。

人工智慧賦能學校,將改變辦學形態,拓展學習空間,提高學校服務水平,形成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治理,將改變治理方式,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和資源配置精準化,加快形成現代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教育受技術驅動,但不是技術本身

教育科技正在流行。顯然,接納一些現代工具和技術,以變革教育,促進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質的提高是必要且必須的。但同時,教育也遵循著技術應用必然面臨的倫理矛盾,事實上,從技術發展史來看,圍繞各種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人類總是會遇到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並不局限於技術和應用層面,而更多的是人文和倫理挑戰。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培養個人的自主感、禮儀和責任感。教育是一種結構,教育還是一種架構,是一輩人從上一輩人那裡繼承了智力結構和學習技能,然後在教育這個架構中逐漸建立起個人與集體認同

信息技術可以為教育添磚加瓦,促進教育效率的提高,但人們需要確定的是,這些技術可以保證良好的學習成果,把人類尊嚴放在草率、損耗和算術度量之前。在科技介入教育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顯然,教育的技術化不是「泛技術化」,教育的技術理性也絕不是工具性教育。在教育與技術的融合發展中,技術給予教育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也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諸多便利,人們普遍對技術表現出推崇和樂觀,積極嘗試各種新技術給教育帶來的便利,然而過分依賴「技術支持」,一味地追求「技術革新」,盲目推動教育的技術化進程,往往導致技術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使教育陷入「泛技術化」的窠臼

通過人工智慧監控學生學習狀態或實行強管控治理多次登榜熱點新聞,引發熱議。事實上,當一味地迷戀於手段,去追求控制學習的技術性,往往忽視了對教育中「為什麼而治理」、「什麼樣的治理才是好治理」等具有價值追求的思辨和考量,以至於忽略教育管理的價值本源與倫理審視。

儘管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對受教育者進行細緻、全面的行為和認知管理,一切學習因素都可以通過強大的算法進行量化考核。但要知道,技術背後往往預示著一種理想生活方式,包含了人們想了解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人們經常忽視的問題。

換而言之,在科技介入教育下,人們視學習成果為利潤率,計算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的紅利,甚至將學生當作工業資源一般去評估他們習得「工作技能」的能力。卻漸漸忽略了通過反思、聯繫語境的手法全面創造意義的能力,和感性的詩意相比,科技讓人們更重視理性的精度

在技術和教育的融合發展中,教育承載了太多的希望,因而在投入和產出之間,人們總是希望周期越短越好,差距越小越好,教育的功利化正是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縮影,人們對教育外在目標的追求高於教育內在價值的追求,技術理性幫助教育實現了短時間內輸送「教育產品」的目的,教育儼然變成了一場競賽。

於是,在科技教育時代下,教育在追逐「技術的創新」和「傳統的變革」的時,受教育者也被動的融入這一趨勢中,不斷地調整學習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再聚焦於「人性」的豐富,而僅僅為了適應社會、適應市場

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毋庸置疑,對教育亦如是,沒有技術的支撐,人類無法創造出一個以人為主導性的世界,「人類文明」也是技術進步內在價值的體現。但越是在技術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的時代下,卻越要警惕技術帶來的社會之變,人類的教育不會受技術的約束,也不應由技術來定義

教育受技術驅動,但不是技術本身。有鑑於此,教育既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將技術進步作為高等教育變革的有效動力,也要在教育的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權衡與融通之中始終守住教育本真生命體的底線,從始至終,人都是教育的原點,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奧義。

相關焦點

  • 吳曉靈:對金融科技公司應按介入方式及程度等原則實施差別監管
    吳曉靈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 ,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金融服務領域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這些創新可能會導致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應用場景、新的業務流程或新的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的提供產生重大影響。
  • 謝弗勒關於教育的定義
    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謝弗勒在其《教育的語言》一書中提出三種教育定義方式,即規定性定義、描述性定義和綱領性定義。規定性定義就是定義者自己創製的定義,不管其他人所用的「教育」一詞是什麼意思,我所用的「教育」一詞就是這個意思。它要求被定義的概念或術語在同一著作或文章中始終保持這種規定的意義,這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在使用概念或術語時遵守邏輯學中的「同一律」。
  • 陳根:宇樹科技推出四足機器狗,它可以幹什麼?
    陳根:宇樹科技推出四足機器狗,它可以幹什麼? 2020-05-07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陳根
  • 2017德勤教育行業報告:STEAM站上風口,科技重新定義教育
    趨勢一:細分領域全面開花趨勢二:資本市場把握先機趨勢三:STEAM站上風口趨勢四:出口教育東風再起趨勢五:教育地產多元擴展趨勢六:科技重新定義教育上市企業轉型需求迫切,促使併購規模激增並於2016年達到峰值;新三板教育掛牌潮導致教育資產證券化數量打破歷年記錄;此外,教育科技領域投資已經成為投資熱點。
  • 教育的定義方式及評析
    [4]為此,本文擬從哲學認識論角度提出一套新的教育定義方式分類:教育的實在論定義方式和教育的現象學定義方式。它們不僅可以兼容謝富勒的分類,而且可以繼續拓展關於教育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從而在更深層面上揭示各種教育定義背後的認識理路。人文科學的發展總是用相對完善的觀點替代不太完善的觀點,並呈現出「迭代」發展的趨勢。
  • 陳根:李若彤十天腹肌速成,揭秘神仙姐姐的抗衰老秘密
    文/陳根5月15日,李若彤在微博分享健身前後以及與20多年前自己的對比照,發文:「經過十多天不間斷的恆常訓練,居然意外地出現六塊腹肌,不管多少歲的你和多少歲的我,只要努力,沒有做不到的。看,其實不僅不影響美感,還能令拍攝效果更好!」年輕貌美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一種狀態,那麼到底如何能讓我們青春永駐,年輕貌美呢?先來看幾張神仙姐姐的照片:正如我在《陳根:長生不老得以實現,會是一件好事嗎?》
  • 國際教育的定義
    ——北京愛迪學校連虓校長談國際教育的定義  近期,在我參加的各種關於教育的研討會上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什麼是國際教育?"  通過查閱和調研發現,網上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國際教育就是出國留學的,有答國際教育就是獲得國外文憑,就是英語授課的,等等,廣大家長和學生也被搞得一頭霧水。很遺憾,目前國內開辦的國際學校或國際班近千家,卻沒有相關的資料在理論上給予我們一個權威、準確的答案。  作為一名從事國際教育的老師結合我在國外從事教育的經驗,在這裡將我的見解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
  • 什麼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的定義!
    職業教育的定義是在國民教育的第一現實需要和職業規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理論研究程度,其定義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什麼是職業教育?本文主要介紹了代表性職業教育或特色職業教育的定義。在1971年,美國政府在他的「生活教育」,聯邦教育部職業教育的定義是:在一級,二級,三級,成人教育的階段,為了使人們能夠適應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並準備在事業進步和有組織的全面教育。在上述對美國的定義中,舒伯的定義因其在職業教育中強調自我概念和職業發展而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 教育的定義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 【教育觀點】羅伯特·M·赫欽斯:大學的教育目標,不應只著眼「人力」,而應著眼「人性」
    1、大學應是燈塔,不應是鏡子;應引導社會,不應迎合大眾的淺近需求。在赫欽斯看來, 大學「具有一種強烈而嚴肅的使命,這就是思考。大學是獨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個思想中心、一個獨立思想的中心,那麼它也是一個批判的中心」。大學成為一個獨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也是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 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不管願意不願意,不管對講課的內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規蹈矩地坐在教室裡,一憋就是整整 45分鐘。下課之後,上個廁所,短短 10 分鐘,接著又是一節課。周而復始。這,就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但,這樣的學校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 達內科技孫瑩:不以就業為目的職業教育是偽職業教育
    作為「IT職業教育第一股」,自4月上市以來,達內科技的股價已由發行時的9美元漲至現在約14美元,在資本市場上,達內科技漸獲肯定。近日,達內科技高級副總裁孫瑩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了對資本市場、職業教育以及未來發展的一些看法,「以就業為目的」已成為達內科技在辦學中的不二準則。
  • 智能時代,如何定義教育現代化?
    當天下午,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長譚勁在全校教師節慶祝活動上對216位老師提出了一個新問題:「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教育現代化該如何來定義?『教師』『教育』我們又該如何去重新定義?」  這個教師節過得不一樣  譚勁1978年高中畢業,成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
  • 「媽媽我不想上學,我怕考不好爺爺兇我」,祖輩應介入孩子教育嗎
    ,麗娜問過孩子以後才知道,是因為爺爺批評他了,說人家某某同學得了多少分,你看你……因為家裡大小事情都是公公說了算,而且因為工作原因,麗娜兩個人沒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從小就是公婆帶大的,什麼事情也是公婆說了算,他們從沒有「決定權」,也是出於對公婆的感激,麗娜很少有不同建議但是,孩子因為害怕受到批評而厭學成了麗娜的一塊兒心病,不敢和公婆說,怕他們誤會,但是不說又怕孩子有一天真的不去上學了咋辦
  • 藝術教育:探索「不被定義」的人生
    「不寬容,極端。」李睦的回答乾脆利落。 「一個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辯證的看待問題,不悲觀不絕望,又可以從藝術中尋求安慰,反之則陷入絕望,產生極端情緒。」 李睦教授親眼見過一些在不同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專家,因為限於這種「絕對化」「知識化」的人生觀,而限入一些情緒或認知困境中無法開解,「掌握了很多很多知識,但一生都很悲慘。」他說。
  • 教育|金容沃: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
    免費公立學校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並迅速普及。難怪杜威想要廢除「實用的」和「人文的」教育之間的區分,因為這樣的區分使工人階級的孩子永遠停留在工人階級。他認為根據民主思想,教育必須改善不平等的狀況,而非使其加劇。……目前的工業化社會就和史上曾經存在的每一個社會一樣,充滿了不平等。進步教育的目的,是參與改正不公平的特權與剝削,而非讓不公平永久存在。
  • 業界:網絡教育「顛覆」不了傳統教育
    網絡教育尚不能「顛覆」傳統教育  網絡學校越來越被認可,它是否會取代傳統的課堂教育?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指出,隨著在線教育的興起,傳承了幾百年的校園概念需要重新定義。不過,誰也不能離開傳統,但要面臨新的挑戰,要不斷革新。
  • 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公參:線上教育不應成為未來教育的常態
    法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高明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教育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但它不應成為未來教育的常態,孩子們不應在屏幕前度過他們的學習時光。在法國,也出現了許多教育科技領域的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是EdTech France項目的一部分,和我們的公共教育機構有密切聯繫。其中一些企業提供了免費的網上教學工具,還有一些在虛擬實境、人工智慧方面推出了新科技。法國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去年6月推出了超過700個網上培訓課程,這在疫情暴發之時非常重要。但大家必須記住的是,科技並非魔法。
  • 皇甫軍偉:文化的介入與沉澱是教育的出路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文化」這兩個字,我們做得再優秀,也缺乏一個傳輸的渠道。有的父母很優秀,但是優秀的品質如果沒有文化的介入,沒有文化的沉澱,我們的人生積累的財富,就很難傳遞給孩子。因為文化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它具有傳承性,也就是別人能繼承。
  • 慕華成志CEO汪建宏:深度介入課堂教育 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慕華成志隸屬於清華控股旗下慕華教育,創建初心就是要用科技力量賦能公立教育,服務於區域教育和公立學校(to G + to B),通過引進清華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區域智慧教育平臺」,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