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張榮勝校長與省「狀元杯」冠軍徐貝貝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中建南洋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二十年紀實
寫在前面
自新加坡建築業市場對外國公司開放以來,許多大型國際公司對此進行了激烈角逐。中國在新加坡勞務市場的輸出也從無到有。1995年,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高職校」)與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建」)南洋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國大陸設立南京培訓考試中心,這也是中國大陸設立的首個赴新加坡勞務考試培訓中心。
回望中新合作20載,南京培訓考試中心作為一名探路者,在這片當時認為的未知領域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誰若是有一剎那的膽怯,也許就放走了幸運在這一剎那間對他伸出來的香餌。」大仲馬的警示名言,正是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抓住為務工人員創造財富的先機、20年來進行「職教富民」服務的完美詮釋。
20年前,首個新加坡勞務考試培訓中心 在南京高職校成立
農民工競技運動會1995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發展處於固本求新的探索階段。此時的南京高職校關注瞄準市場動向,為迎合市場需求,持續拓展職教功能,希望在完善學歷教育的同時,開拓非學歷教育的技術培訓市場,充分發揮城市職業院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富民強省方面的重要作用。
據當時新加坡政府的規定:外籍工人只有通過專業技術工種考試,方可赴新工作。也就是說,勞務人員需奔赴新加坡本國進行專業技術工種的考試。從勞務輸出的實際結果來看,赴新考試人員通過率偏低,來回交通成本過高。因此,新方有意委託中建南洋公司在中國國內成立培訓考試中心。南京高職校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少數對外合作交流的學校,與德國進行過多年的技能學習、經驗切磋,自身已逐步形成較具特色的職教服務體系。
面臨新加坡建築業市場迅速延伸的國際觸角,勞務市場對外國公司開放的重要機遇,中建南洋公司、南京高職校積極磋商,成立南京考試培訓中心,雙方合作由此展開,攜手踏上「職教富民」的幸福旅程。
建專業場地、打造培訓團隊, 全面提升培訓檔次
中新合作之初,南京培訓考試中心場地、設備與新加坡設定標準存在一定差距,一邊是工位改造、引進設備的迫切需求,一邊是資金短缺、師資不足的現實情況。需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突出,面對這一情況,該校領導班子帶領新考培訓團隊克服困難,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蓋起了12000多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建立起2000平方米的六個實訓場地。
2000年7月,學校遷至河西新址,新建了具有國際標準的、現代化的電氣焊車間等20多個培訓場地,擴建了有100多個工位的抹灰、鑲貼車間,在校外租賃場地建設了3600多平方米的鋼筋和木工車間,新建了可容納500人入住的宿舍。
同時,中心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新考教師的培訓,以提升教學團隊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鼓勵老師參加市、省級多行業舉辦的技能競賽,不斷強化團隊職業技能水平;組織新考教師積極參加市、省級技能鑑定培訓工作,加強團隊考評能力;以梯隊建設為抓手,積極組織新考老師參加校本技能培訓,開展校內技術交流活動,組織校外技術觀摩學習,促進團隊成員的職業成長。
為了提高技術培訓質量,主培、副培教師團結協作、齊心協力,對學員耐心指教、細心輔導,針對學員的實際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及時調整、修訂培訓方案,開設不同的技能基礎輔導班。
考培中心老師與校領導還研究決定採用小班化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針對考題變化進行適應性訓練,對基礎較差的學員「開小灶」,加班加點,重點輔助。合理安排課程,確保培訓時間,因材施教、分層次施教,讓學員能聽得懂、學得進,學有所得、訓有所獲,保證培訓效果。
除了安排優秀的師資外,該校在規範管理、後勤服務上也想學員之所想,急學員之所急。
走在南京高職校考培中心的大樓裡,你肯定會被這裡撲面而來的培訓文化所吸引。規章制度上牆,一列排開:《主培教師負責制和獎懲制》、《實訓車間崗位責任制》、《實訓教師管理辦法》等等。走廊上諸如「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的格言警句隨處可見。
在一樓的東北角,有一個幾百平方米的理論大教室,在這裡,學校為技術培訓人員開設了法律知識講座、外語基本口語訓練等課程。學員們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僅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文化知識也得到了增長。
接受最好的職業教育,他不僅走出國門還帶動身邊人致富
木模工培訓現場 農民工專注安裝支撐碼今年40多歲的河南省濮陽縣翟莊村村民李漢芝,10多年前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已經是村裡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李漢芝說,自己所在的村子在黃河灘區,耕地雖不算貧瘠,但起早貪黑地勞作,村民們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的枷鎖,當時自己家貧困又是猶為突出的:一家五口擠在三間低矮的瓦房中,面對體弱多病的高齡母親,嗷嗷待哺的一雙兒女,作為家中頂梁柱,他曾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
後來,受到村裡有人去阿聯當建築工人致富的啟發。而立之年的李漢芝輾轉來到南京高職校,接受一個多月的強化培訓。
李漢芝說:「沒想到學校的培訓中心能為這麼多工種準備這麼好的實訓場地,每個工種都有兩個以上的培訓教師,分別負責理論與實踐,真是太精細了。」
此後,李漢芝與工友們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與學習條件,更加全身心投入學習。記誦理論知識、進行技能培訓……1個多月之後,熟練掌握了瓦工、木工和鋼筋工等建築工種的技術,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中建(南洋)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到新加坡務工,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出國夢」。
談到這個,李漢芝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說:「多虧有了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讓我成了一名技術藍領!」
在新加坡,李漢芝憑藉過硬的本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贏得了外方管理層的信任,很快就被提升為工長。他與外方籤訂的是「2+1」合同,可以在新工作二年,最多可以延至三年,可由於他表現突出,外方破例讓他工作四年才回國。在李漢芝的帶領下,濮陽籍的工友在新加坡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工作踏實,講求質量,樹立了濮陽人的良好形象,外方對濮陽國際合作公司每年都增加選招指標。
李漢芝在新加坡4年,掙回了人民幣65萬元,將家中低矮的瓦房換成了三層小樓,還開了個汽車修理店,當上了老闆。
李漢芝的致富經驗在全村、全鄉傳開。遠近的老鄉都來找他,學習經驗。李漢芝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主動向街坊鄰居傳授出國務工經驗,推介出國項目。他還和市國際合作公司合作在村裡建起了出國勞務諮詢報名點,還對農村青年進行面對面、近距離的宣傳動員,傳遞出國打工信息,宣傳政府扶貧及陽光工程培訓的優惠政策,並不辭勞苦為本村及附近的農民出國打工跑前跑後,熱情服務。他還用自己在國外掙到的錢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人解決出國前期的費用,幫他們走上致富路。
兩年來,在李漢芝的幫助下,全村已有100餘人出國打工,每年為村裡掙回三四百萬元人民幣,僅每年到日本做短期水產的女工就有30人左右。
20年裡,千萬個「李漢芝」從南京高職校走向世界
李漢芝僅是在南京高職校接受培訓千萬學員中普通的一員,像他這樣的成功典型還有很多。
陳義華,高中畢業後,跟叔叔學做瓦工,為附近的農民蓋房,全年收入只夠餬口。前年,他參加了南京高職校開設的出國務工培訓班,順利通過培訓考試,赴新加坡從事建築工作,兩年賺人民幣35萬元。回國後,他花了8萬餘元蓋起了樓房,實現了多年的住房夢想。陳義華經常自豪地說:「通過兩年的辛苦工作,我蓋起了2層300平方米的樓房,而且不欠一分錢債。學校的勞務輸出培訓,使我們這些農民也能出國賺老外的錢了。」
鄒凡剛,山東泰安人。2005年在學校參加培訓,考核合格出國。回國後,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除翻新了原來的住處,還給妻子開了間餐飲店。目前,在國內某建築公司工作。
杜長徵,江蘇銅山人。兩次參加學校培訓,兩度出國,由一個普通農民逐漸成長為項目管理人員。2001年回來後把家直接搬到徐州市區,在市區買了新房,從此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今年他被新加坡一家工程公司聘用為項目施工負責人,又一次踏上國外工作的旅程。
倪世洲,江蘇建湖人。1998年,他參加了學校赴新加坡外派鋼筋工培訓,經考核合格,赴新加坡工作。至今仍留在新加坡工作,月薪2700新幣,約合人民幣14000元。他與愛人張紅豔在建湖縣城購得135平米住房一套,其子女現在縣中心小學讀書。這個當年高考差3分與大學無緣的男子漢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
還有李峰、胡佃平、魯加成……
1995年至今,南京高職校為農村勞動力開設培訓工種32個,舉辦培訓班150多期,培訓人員30多萬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經培訓後派往新加坡、阿爾及利亞、以色列、菲律賓、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的出國勞務人員26萬人,為國家創匯270多億。
過硬的培訓水平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近三年新考勞務培訓合格率達80%以上,名列全國同類培訓質量第一名。2006年9月,在由建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聯合舉辦的全國建築業職業技能大賽上,中心培訓的8名工人參賽,有2名獲得一等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其餘6名均獲得二、三等獎。在此後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經中心老師培訓的同學也多次獲得金牌。2013年7月,徐貝貝同學在江蘇省人民政府舉辦的「狀元杯」技能大賽中,摘得第一名的桂冠,並代表中國赴德國萊比錫參加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成為將砌築項目比到國際賽場上的「第一人」。
2009年以來,南京高職校在省級、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共摘得142枚金牌、120枚銀牌、54枚銅牌,「金牌總數、獎牌總數、團體總分、獲獎率」蟬聯全國「七連冠」。該校連續五年榮獲「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特別貢獻獎」、「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先進學校」、「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集訓項目優勝獎」。學校被授予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全國唯一集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建築項目江蘇唯一集訓基地、首批江蘇省職業教育技能教學研究基地。
連結心聲
陳志廣——首席培訓師 江蘇省職業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
新考培訓團隊「學校令我驕傲,學生令我自豪。」
我進學校有二十餘載,我親眼所見到的,絕非農民工們的撓頭皺眉,掛著後悔莫及的懊惱模樣,反而總觸碰到他們最迷人的微笑。我還收到過我們學生從家鄉給我帶來的土特產,紅薯香甜,花生顆粒飽滿,不知何時,這就是一個大家庭似的存在。
從廠房擴遷、工種增數、學校提供住宿資源,到師資級別認證、免複試費用、為工人購買人身意外保險,跟隨服務理念更成熟,職教富民更完善、更系統化的發展步伐。在實踐中,我組織帶領工人團隊在全國建築業職業技能大賽上多次包攬一二三等獎。
最讓我欣慰的是,我們中心培養出的一大批優秀工人代表,走出江蘇省,由學生向老師身份的轉變,在國內欠發達地區輻射我們的致富理念。這個項目真正落實推動了農村的富裕勞動力轉移,考慮就業與再就業工程問題,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職教理念,先進的施工技術,調整技術人員結構,「反哺」教育教學和培訓,勞務輸出帶動個人素質提高,就業崗位高水平。
馮庭富——首席培訓師、江蘇省「狀元杯」技能大賽教練員、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裁判員、第42屆世界職業技能大賽教練員
當踏入南京培訓中心,這些務工人員就要忘記他們以前做了什麼。無論其他培訓點的考試要求如何放寬,我們的考試難度始終如一,在潮溼的牆面上貼磚,我們堅持高難度的從上往下著手,這是我們的教育理念與國際標準融合一致的實踐所得。
我曾走訪過世界級的職業技能比賽,很明顯的看到,中國與世界的接軌還需一段很長的跋涉。南京培訓中心作為首個中新合作赴新加坡考試的培訓中心,首個模範考點培訓基地,首個承擔管焊工種的培訓和考核工作的機構,毫不猶豫地建立起先鋒模範培訓中心的裡程碑。
陪伴越久,內心的觸動越深。這個項目總能令人滔滔不絕地講述一番。我寄希望於未來,在12月8日的中新碰撞下,南京培訓中心職教富民的道路會越走越穩,再創輝煌! 陳育中 吳佳 朱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