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陸地,被稱為高加索地區,大高加索山脈橫貫其間,山南即外高加索,由我們熟知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組成。以北屬於俄聯邦北高加索地區,車臣便位於此處。
1994年,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俄軍在經過一年多苦戰後,未能達到預定目標,甚至有些狼狽:自身傷亡超2萬,其中陣亡3800餘,無奈之下簽訂停火協議。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僅用數月時間便乾淨利落擊敗反對武裝,控制車臣全境,付出的傷亡數字僅為前次的1/3。
是何原因,令俄軍風貌在短短幾年間煥然一新?車臣又為了什麼,敢屢屢同實力遠勝於己的俄羅斯叫板?
車臣與俄羅斯的淵源
車臣人是高加索土著與突厥等外來民族融合而成,歷史上由於夾在沙俄、奧斯曼和波斯之間,頻頻成為外部大勢力爭奪目標。
在奧斯曼統治時期,車臣接受伊斯蘭教義,並逐漸同奧斯曼關係有所緩和。然而隨著北面沙俄的崛起,車臣在內的高加索地區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成了爭奪焦點,最終沙俄佔得上風並控制高加索地區。
宗教和民族差別,造成車臣與沙俄的天然隔閡,沙俄粗暴的殖民方式,亦激起北高加索人的反抗,車臣的反抗激烈程度尤甚。對此,呈給沙皇的奏摺中有過相關表述:「如果還有一個車臣人活著,這裡就不可能安定」。
到了二戰時期,德軍為獲得石油大舉進攻高加索地區,部分車臣人趁機同德軍合作,希望以此換取獨立。當蘇軍重新控制該地區後,強制將數十萬車臣人趕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0年代方被準許返回。
在不同歷史階段,車臣與俄國的矛盾始終存在,車臣戰爭是矛盾集中爆發的產物。
第一次車臣戰爭
1994年的俄羅斯正處於蘇聯解體帶來的虛弱期,隨著多個加盟共和國獨立,原本一體的經濟體系宣告瓦解,這種裂變導致成本增加和效率的降低,國家秩序陷入動蕩。美聯盟不失時機的對這個昔日對手圍追堵截,使得俄羅斯本不樂觀的形勢雪上加霜。
國家如此,軍隊狀態也好不了,軍費緊張、士氣低落、新兵滿營,諸多瓶頸困擾著這支曾經強大的武裝力量。
反觀車臣方面,蘇聯英雄杜達耶夫將軍成為實際領導人,他對蘇軍的情況以及戰鬥方式了如指掌。更糟糕的是,在重組過程中,俄內部各勢力為爭取車臣的支持,對其慷慨解囊,原北高加索軍區95%的裝備,都無償劃撥給車臣。
一方是大而渙散,無法形成合力,另一方卻小而強悍、團結一心,仗還沒打結局就已確定。
戰爭主要圍繞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展開,這使俄軍擅長的大部隊突襲失去用武之地,被迫捲入巷戰泥潭。最高峰時,俄軍一夜陣亡超千人。
在國內輿論和大選臨近的壓力下,俄軍草草收兵,在與車臣武裝談判中也作出不小的妥協和退讓,等於默許了車臣的獨立。
第二次車臣戰爭
到1999年,俄已從最初的動蕩中緩過神來,國家步入軌道,此時車臣問題顯得愈發重要。
車臣雖不大,但位置極重要。石油是俄羅斯重要出口物資,車臣恰好位於俄西南邊疆區通向外高加索產油區的交通要衝。除了是公路、鐵路樞紐,重要油氣管道也途經於此。不解決車臣問題,等同將命脈交於他人之手。
此時形勢已大有不同,新任俄領導人態度堅決而強硬:「哪裡有叛軍就在哪裡消滅,如果是在廁所發現,就把他塞進茅坑裡淹死」。俄舉國上下空前一致。
車臣內部則有所分化,二號人物及宗教領袖卡德羅夫被許諾得到「比原來更大的權勢」,轉投俄方陣營,車臣再不是鐵板一塊。
戰爭進程也一改之前大部隊進攻方式,如此極易成為車臣武裝的標靶。多支特種部隊被當做先鋒,對車臣武裝分子精準襲殺。裝備優勢被充分發揮,摧毀敵軍事目標及聚集兵員後,方才投入步兵作戰。
隨著俄軍深入打擊,車臣局勢逐步穩定下來,五年前蒙受之恥被徹底洗刷。
對比兩次車臣戰爭,俄軍首戰如重病之人有心無力,屬於發揮失常。經過數年休養生息、初復元氣,就不是車臣武裝所能抗衡的了,畢竟之前的底蘊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