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現在的俄羅斯境內的「伊斯蘭民族分離主義」勢力趁著國內大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開始追求地方的完全自主控制權,同時抓住國內動亂的間隙宣布車臣共和國獨立,車臣的分裂勢力威脅著整個高加索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為了謀求地區的長期穩定,在一九九四年的十二月兵分三路對車臣進行了進攻,經過幾年的進攻,俄羅斯取得了勝利,但是車臣地區仍未實質性的掌握在俄羅斯政府手中。
一九九九年車臣的武裝司令帶領發動了第二次車臣戰爭,我們的戰地記者也跟隨俄羅斯軍隊參與了戰爭的全過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松樹鋪滿了扇面杭州西湖既有如詩如畫的美景,又有歷來人們口口相傳的奇事佳話,實在是一個鍾靈毓秀的好地方。
盧宇光就出生在西湖古塔邊上的一戶人家。他的孩提時代伴隨著西湖長大,也可能是受西湖人傑地靈的滋養,從小便聰穎懂事,初長成時,正應了那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盧宇光從小便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的顯露出了在文字方面的才華,老師們都覺得他是一個安安靜靜寫作的作家苗子。可偏偏盧宇光不甘寂寞,從小就聰穎好動,喜歡表達,喜歡探索,這也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盧宇光的才華讓他不甘於平淡地在西湖邊生活,很快,他成為了一名海軍,海防線上的一座雪山,就是盧宇光的「第二故鄉」。
在雪山的日子枯燥、乏味,盧宇光沒有放棄寫作這一興趣,文字成了盧宇光生活中的光。不久,他的處女作《站長夫人》問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支筆,一個本子,成了盧宇光的追求。
又因為他卓越的語言才能和不怯場的自信,很快盧宇光被提拔為幹部,並調到領導機關當新聞幹事。這個時候的盧宇光,是發光的,在很多人看來,這已經是很好的待遇,在軍營中,盧宇光得以實現了他新聞的夢想。
憑藉著過人的才能和不滅的激情,很快盧宇光在莫斯科參與創辦了《華人報》。在莫斯科的日子,盧宇光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原以為一輩子都要與報紙、文字打交道,沒想到上天又給了盧宇光一個改變他事業軌跡的機會。
2002年10月,莫斯科發生人質危機,鳳凰衛視將一線報導人質危機的任務交給了他,成為了報導莫斯科人質事件的一線人物。
當時的莫斯科是極度混亂的,好多人想躲還來不及,可是盧宇光為了得到最前線的報導,二話不說,直奔一線開始報導。為了不讓老婆孩子擔心,這件事他一直瞞著老婆孩子……一個頗具軍人風範的盧宇光,出現在大眾面前了。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莫斯科人質事件之後,盧宇光又先後報導了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中國人質事件和伊拉克大選等等。走進異國他鄉的戰場,盧宇光憑藉著自身的魅力和智慧捕捉著屬於他的新聞信息。
正是因為盧宇光的聰慧、膽識,在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之際,俄羅斯軍方邀請盧宇光跟隨俄軍一同進入車臣。
1999年8月7日,車臣武裝分子入侵達吉斯坦南部,俄軍憑藉原有的軍區戰鬥勢力組織了大批軍隊;俄軍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擊叛軍,地面部隊進行戰術穿插進行擾亂攻擊.俄軍獲得勝利,收復了一部分被車臣非法武裝佔領的地區。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俄軍終於佔領了罐頭廠和公路橋兩處關鍵的制敵要點,將河道兩岸叛軍的戰術組織網徹底斬斷。
盧宇光後來回憶,戰場上的情況十分惡劣,戰爭的情況也瞬息萬變。盧宇光所乘坐的車輛在行進過程中竟遭遇地雷,在地雷爆炸的一瞬間,一名俄羅斯特種兵撲到了盧宇光的身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盧宇光擋住了流彈和爆炸。
因為這名特種兵的以命相護,盧宇光最終只受了一些輕傷,而那位捨己救人的特種兵卻再也無法回到家鄉了。
臨死前,俄羅斯的那位特種兵拉著盧宇光的手,用盡最後的力氣,說:「請替我照顧好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是他最後的願望!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戰爭終於結束了。戰爭結束後,盧宇光一刻也沒有忘懷當年那位救命恩人所留下的最後的遺言。他最終與救命恩人的妻子相見,看到特種兵年僅一歲的兒子,盧宇光已是淚流滿面。
盧宇光踐行承諾,把那位特種兵的遺孀和孩子照顧的很好。特種兵的遺孀也感念盧宇光的體貼細緻,兩人日久生情,產生了感情,並突破重重阻攔重新組建了家庭。
盧宇光把特種兵的兒子當作自己親生孩子撫養,踐行了承諾,照顧母子二人。婚後,還與那位俄羅斯女人育有一女。
本該從此幸福美滿,可後來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差異,盧宇光最終還是與她和平分手。雖然雙方不能成結髮夫妻,但朋友之情依然可以維持。
特種兵的兒子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也一直跟著盧宇光在中國生活,之後在哈爾濱大學完成了學業。而特種兵的女兒,後來在就讀於雲南大學。在此期間,盧宇光也會定期支付給前妻撫養孩子的費用,同時離婚以後盧宇光也沒有和其他女人續弦。
戰爭中,臨死託孤,盧宇光的一生也可謂是精彩。關於盧宇光娶了俄羅斯特種兵遺孀的問題,大家也都眾說紛紜。
有人說,盧宇光給了俄羅斯女人更好的生活,是真正報答了那位俄羅斯特種兵,兩人日久生情也無可厚非;還有人說,娶了救命恩人的遺孀是盧宇光一生的敗筆。其中孰是孰非,想必大家心中自有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