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戰爭,俄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死前託付妻兒,後來怎樣了?

2020-12-13 騰訊網

蘇聯解體後,現在的俄羅斯境內的「伊斯蘭民族分離主義」勢力趁著國內大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開始追求地方的完全自主控制權,同時抓住國內動亂的間隙宣布車臣共和國獨立,車臣的分裂勢力威脅著整個高加索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為了謀求地區的長期穩定,在一九九四年的十二月兵分三路對車臣進行了進攻,經過幾年的進攻,俄羅斯取得了勝利,但是車臣地區仍未實質性的掌握在俄羅斯政府手中。

一九九九年車臣的武裝司令帶領發動了第二次車臣戰爭,我們的戰地記者也跟隨俄羅斯軍隊參與了戰爭的全過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松樹鋪滿了扇面杭州西湖既有如詩如畫的美景,又有歷來人們口口相傳的奇事佳話,實在是一個鍾靈毓秀的好地方。

盧宇光就出生在西湖古塔邊上的一戶人家。他的孩提時代伴隨著西湖長大,也可能是受西湖人傑地靈的滋養,從小便聰穎懂事,初長成時,正應了那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盧宇光從小便比同齡的孩子更早的顯露出了在文字方面的才華,老師們都覺得他是一個安安靜靜寫作的作家苗子。可偏偏盧宇光不甘寂寞,從小就聰穎好動,喜歡表達,喜歡探索,這也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盧宇光的才華讓他不甘於平淡地在西湖邊生活,很快,他成為了一名海軍,海防線上的一座雪山,就是盧宇光的「第二故鄉」。

在雪山的日子枯燥、乏味,盧宇光沒有放棄寫作這一興趣,文字成了盧宇光生活中的光。不久,他的處女作《站長夫人》問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支筆,一個本子,成了盧宇光的追求。

又因為他卓越的語言才能和不怯場的自信,很快盧宇光被提拔為幹部,並調到領導機關當新聞幹事。這個時候的盧宇光,是發光的,在很多人看來,這已經是很好的待遇,在軍營中,盧宇光得以實現了他新聞的夢想。

憑藉著過人的才能和不滅的激情,很快盧宇光在莫斯科參與創辦了《華人報》。在莫斯科的日子,盧宇光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原以為一輩子都要與報紙、文字打交道,沒想到上天又給了盧宇光一個改變他事業軌跡的機會。

2002年10月,莫斯科發生人質危機,鳳凰衛視將一線報導人質危機的任務交給了他,成為了報導莫斯科人質事件的一線人物。

當時的莫斯科是極度混亂的,好多人想躲還來不及,可是盧宇光為了得到最前線的報導,二話不說,直奔一線開始報導。為了不讓老婆孩子擔心,這件事他一直瞞著老婆孩子……一個頗具軍人風範的盧宇光,出現在大眾面前了。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莫斯科人質事件之後,盧宇光又先後報導了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中國人質事件和伊拉克大選等等。走進異國他鄉的戰場,盧宇光憑藉著自身的魅力和智慧捕捉著屬於他的新聞信息。

正是因為盧宇光的聰慧、膽識,在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之際,俄羅斯軍方邀請盧宇光跟隨俄軍一同進入車臣。

1999年8月7日,車臣武裝分子入侵達吉斯坦南部,俄軍憑藉原有的軍區戰鬥勢力組織了大批軍隊;俄軍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擊叛軍,地面部隊進行戰術穿插進行擾亂攻擊.俄軍獲得勝利,收復了一部分被車臣非法武裝佔領的地區。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俄軍終於佔領了罐頭廠和公路橋兩處關鍵的制敵要點,將河道兩岸叛軍的戰術組織網徹底斬斷。

盧宇光後來回憶,戰場上的情況十分惡劣,戰爭的情況也瞬息萬變。盧宇光所乘坐的車輛在行進過程中竟遭遇地雷,在地雷爆炸的一瞬間,一名俄羅斯特種兵撲到了盧宇光的身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盧宇光擋住了流彈和爆炸。

因為這名特種兵的以命相護,盧宇光最終只受了一些輕傷,而那位捨己救人的特種兵卻再也無法回到家鄉了。

臨死前,俄羅斯的那位特種兵拉著盧宇光的手,用盡最後的力氣,說:「請替我照顧好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是他最後的願望!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戰爭終於結束了。戰爭結束後,盧宇光一刻也沒有忘懷當年那位救命恩人所留下的最後的遺言。他最終與救命恩人的妻子相見,看到特種兵年僅一歲的兒子,盧宇光已是淚流滿面。

盧宇光踐行承諾,把那位特種兵的遺孀和孩子照顧的很好。特種兵的遺孀也感念盧宇光的體貼細緻,兩人日久生情,產生了感情,並突破重重阻攔重新組建了家庭。

盧宇光把特種兵的兒子當作自己親生孩子撫養,踐行了承諾,照顧母子二人。婚後,還與那位俄羅斯女人育有一女。

本該從此幸福美滿,可後來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差異,盧宇光最終還是與她和平分手。雖然雙方不能成結髮夫妻,但朋友之情依然可以維持。

特種兵的兒子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也一直跟著盧宇光在中國生活,之後在哈爾濱大學完成了學業。而特種兵的女兒,後來在就讀於雲南大學。在此期間,盧宇光也會定期支付給前妻撫養孩子的費用,同時離婚以後盧宇光也沒有和其他女人續弦。

戰爭中,臨死託孤,盧宇光的一生也可謂是精彩。關於盧宇光娶了俄羅斯特種兵遺孀的問題,大家也都眾說紛紜。

有人說,盧宇光給了俄羅斯女人更好的生活,是真正報答了那位俄羅斯特種兵,兩人日久生情也無可厚非;還有人說,娶了救命恩人的遺孀是盧宇光一生的敗筆。其中孰是孰非,想必大家心中自有評判。

相關焦點

  • 俄特種兵為救中國戰地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其遺孀,後來如何?
    在中國歷史記載和一些古書上關於託孤的行為數不勝數。這種行為既是身為父母的無奈之舉,也是對所託之人的絕對信任。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件事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成為託孤,曾經一位俄羅斯的特種兵為了救一名中國的戰地記者而犧牲了,在特種兵臨死前,戰地記者向他承諾照顧其遺孀。聽到這裡你們是不是都會好奇,這位戰地記者最後遵守諾言了嗎,後來如何呢?
  • 俄羅斯士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記者承諾照顧他的妻兒,後來如何?
    我們想要了解到這些事件主要還是要依賴於媒體的報導,而這些報導大都離不開記者的奮鬥,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些記者裡,戰地記者最為特殊。因為他們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前線,為人們傳回來戰場的最新報導,擔負著巨大的風險。曾經就有一名俄羅斯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而身亡,記者承諾照顧其妻兒,這名記者如今咋樣?
  • 特種兵為救中國記者犧牲,遺孀卻嫁給記者,現在過得如何?
    無獨有偶,一名中國記者也曾照顧過別人的妻子,其事跡後來還成為一段美談。車臣戰爭,近代人類的悲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上很多國家紛紛爆發了獨立的浪潮,這其中以東歐國家最為激進,他們之前絕大部分都是蘇聯的盟國,此後紛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而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再也無力維繫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對於盟國的退出也只能默許。
  • 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的俄軍航空兵
    那麼,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第一次車臣戰爭主動戰事期間,車臣上空到底發生了什麼?俄軍航空兵到底在與什麼樣的敵人作戰?因何作戰?怎樣作戰?戰果如何?傷亡幾何呢?   俄軍戰地記者維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通過全面調查,結合自己的採訪報導和戰地考察結果,詳細、客觀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 俄籍反俄政府記者在基輔被槍殺 又成羅生門
    綜合上述媒體報導,巴布琴科是一名資深戰地記者,他18歲時到莫斯科學習法律,在1994-2000年間參加兩次車臣戰爭與俄軍作戰,並將這段經歷寫成回憶錄《一個士兵的戰爭》。隨後他作為俄羅斯反對派和媒體人積極活動,在2012年曾參加反對派組織的非正式選舉,又作為戰地記者積極報導喬治亞和烏克蘭戰地局勢。
  • 車臣緣何走向恐怖主義
    不過,一些莫斯科人現在開始質疑普京的政策,他們懷疑俄羅斯是否為車臣戰爭付出那麼多慘重的流血犧牲,這場戰爭是否會像阿富汗戰爭一樣徒勞無功。65歲的劇作家馬克?洛佐維斯基的女兒薩莎在人質危機事件中被恐怖分子劫持,馬克在文化宮外等候消息時對記者說:「這些質疑是對車臣政策的一種合乎邏輯的推論,我不願意看到我14歲的女兒就這樣死去。」
  • 相隔不過五年,為何俄軍能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一雪前恥?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僅用數月時間便乾淨利落擊敗反對武裝,控制車臣全境,付出的傷亡數字僅為前次的1/3。是何原因,令俄軍風貌在短短幾年間煥然一新?車臣又為了什麼,敢屢屢同實力遠勝於己的俄羅斯叫板?
  • 俄軍以重武器全面碾壓獲勝:1999年8月26日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99年8月26日:俄羅斯爆發第二次車臣戰爭。第一次車臣戰爭,俄軍由於戰略錯誤、戰術錯誤、準備不足等原因,被車臣武裝分子打的落花流水。而格羅茲尼之外的城鎮和農村,基本都是各個家族武裝控制,就像中國的三國時代。第一次車臣戰爭破壞了車臣的經濟,大量士兵退伍後無法生活,開始以犯罪為生,騷擾外國甚至本國居民,引起了公憤。西方認為,車臣軍閥主要收入竟然是綁架。
  • 2003國際情感之悲:戰爭祭品,痛失親人
    如果我沒有一雙手,我再也不想活了……」———阿里·阿巴斯  「在這場伊拉克戰爭中,有成千上萬的兒童嚴重受傷,為什麼只救助一個阿里?」———負責治療阿里的醫生  「阿里留在這兒只是等死,請派出你們的運輸機來這兒接走他。你們能用高科技來轟炸我們,能制飛彈去摧毀阿里的家,但你們為什麼要吝嗇一架飛機,不去救他?」
  • 她為救落水者而去世,20年後被救者被判死刑,死前提出一請求
    自古以來,我國就不乏英雄人物,在戰爭時期,有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不畏生死的士兵,在現在的和平時期,有見義勇為,不求回報的好人,他們都是國家的英雄和人們的榜樣。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非常年輕的女烈士,她為救落水的小學生而犧牲,那時她只有15歲。
  • 西方特工如何支持車臣"獨立" 法德幫印護照貨幣
    車臣戰爭中的俄羅斯士兵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日前播出專題紀錄片《高加索計劃》,最新詳細披露了西方特工機關在上世紀90年代,策劃肢解俄羅斯、支持車臣獨立的陰謀行徑。他詳細講述了西方特工機關為所謂的車臣「伊奇克裡亞共和國」建國做的準備,並展示了罕見的物證,包括在法國印製的護照,在德國印刷的圖案為狼的形象的貨幣,貨幣大約100噸重,至今還保存在慕尼黑的一處工廠裡。
  • 堪稱絞肉機,俄軍在車臣的慘重傷亡提供了什麼教訓?必須要重視
    在1982年6月至8月的貝魯特戰鬥中,以色列陣亡271人,受傷1953人;阿拉伯國家死亡人數在1.7萬至1.9萬人之間,其中大部分為平民。從車臣戰爭中,我們不難看出城市戰對進攻方的嚴重威脅。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俄軍的火炮和坦克等重型武器無用武之地,無法實施大規模集團作戰,所以也無法集中地消滅大量敵人。
  • 車臣戰爭:仗打到一半沒子彈了,指揮官:停火,我去敵人那進點貨
    抓住對方的一個弱點或缺陷,就極有可能轉劣勢為優勢。在現代戰場上也是如此。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俄羅斯聯邦與下屬的車臣政府發生了兩次激烈的戰爭,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次車臣戰爭和第二次車臣戰爭。然而最終戰爭的結果證明這種盲目的自信是十分荒謬的。 我們知道現代打仗基本上是打後勤和給養,因此俄軍一方在一開始就以火箭炮和戰鬥機不斷對城內設施進行轟炸,車臣武裝部隊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襲最終帶來了大量的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軍終於向城內進攻,卻遭到車臣武裝部隊的強烈抵抗,最終造成了上千名俄軍的陣亡。
  • 致敬兩位反法西斯戰士與所有為反法西斯主義事業犧牲的人
    本篇文章以一段故事和它的主人公為引子,致敬所有為反法西斯主義事業犧牲的人:Анастасия Эдуардовна Бабурова,安娜斯塔西亞
  • 車臣戰爭後,為何當地要強行一夫多妻?西方人:收買人心!
    車臣戰爭後,為何當地要強行一夫多妻?西方人:收買人心!   車臣曾經是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小國,後來加盟蘇聯,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在加入蘇聯後,車臣也一度現代化程度非常高,尤其表現在婚配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
  • 俄車臣領導人發言人:中國欲借鑑車臣反分裂經驗打擊分裂主義
    【環球網綜合報導】俄羅斯衛星網5月25日稱,車臣共和國領導人拉姆贊•卡德羅夫的代理新聞發言人阿爾維•卡裡莫夫向記者表示,中國欲借鑑車臣共和國在打擊分裂主義方面的經驗。報導介紹,孟建柱率領中國代表團赴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出席第七屆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國際會議。
  • 車臣領導人支持一夫多妻引爭議 民俗允但法律不許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李亞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在俄羅斯讓一夫多妻合法化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一個男人能夠再養活一個妻子,這有什麼不可以呢?」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辦公廳主任達烏多夫此言迅速在俄羅斯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引發了關於一夫多妻制合法化的大討論。
  • 俄軍與伏特加:不喝怯戰喝多了死的更多
    俄國人對伏特加的熱愛貫穿帝俄、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時代,軍隊也不例外,事實上,這不是說俄軍只對伏特加情有獨鍾,二戰中,蘇軍對繳獲的酒類也十分欣賞,但這些葡萄酒和白蘭地畢竟俄羅斯產量有限,一般的士兵要做到隨時都能喝是不現實的,當然,將軍們就不同了,在史達林同志執政期間,其辦公桌上永遠有自己喜歡品牌的葡萄酒和白蘭地
  • 這場戰役六萬士兵全部犧牲,十個旅長只存活一人
    在中國近代抗戰時期,我們的每一位戰士為了國家都是拋頭顱灑熱血,國家也必定會記住這些勇士的犧牲。視死如歸這四個字,所體現的含義是無論發生什麼悲傷困苦脅迫卻不低頭勇往直前的勇士精神。即使這樣,我們國家的軍人也沒有覺得打心眼裡恐懼過,雖然我們的裝備沒他們強,彈藥也不是很充足,但是我們國家的軍人也要死扛到底。戰爭整整僵持了三月有餘,我們國家軍隊損失特別嚴重,犧牲了特別多的戰士,幾乎每天都有母親失去兒子,兒子失去爸爸,妻子失去丈夫的悲痛故事發生,雖然我們國家派出的也是特別厲害的軍隊,但是因為分布的不是很集中。不能集中一致抗敵,遇到敵人的突然襲擊,喪失了抗戰的主動權。
  • 廣州一士兵跳江救溺水者 成功救人後犧牲(圖)
    昨天下午6時40分,水上公安分局民警和南海救助局的工作人員在水中發現了他,將其打撈上來,但證實已經光榮犧牲。他叫邱興和,25歲,廣州軍區司令部警衛營二連代理排長、中士。記者獲悉,賀澤洪來自湖南茶陵,今年29歲,目前在一家洋式快餐店打工。被救上來後,他承認自己當時想自殺,但是入水後嗆到,嘗試往江邊遊,多次努力無果後就使勁喊救命。新快報:當時感到體力不支時,第一反應是怎樣的?賀澤洪:我想著嘗試自己遊回來,但是完全遊不回來了,所以就開始叫救命。這時岸邊四個人穿著軍裝的聽見了,我看到他們跑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