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翻】哈佛教育學院演講:孩子在學校表現優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12-14 芥末堆

【芥末翻】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本演講由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王晏如,Mandy翻譯、整理

譯者導讀:

今年4月,我在哈佛教育學院聽了一場關於保護兒童早期大腦發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做的講座。我摘選了其中家長可以比較好操作的內容,同時結合演講者在哈佛兒童發展中心發表的有關報告,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兒童發展的黑匣子

大多數人都認同影響孩子一生成長(例如,教育成就和身體健康)的因素非常複雜,包括父母本身情況、父母教育方式、基因; 同時,還有壓力和風險因素;以及,支持和保護因素。基本共識是,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但具體影響多少,就像在這黑匣子中一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影響後的結果。有些孩子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優秀行為,他們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很健康。然而,也有孩子學業跟不上,有著各種不良表現,又或經常性患病,甚至壽命低於平均值。科學所做的,就是打開這個黑匣子。最重要的發現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不是上述因素的簡單疊加,而是這些因素本身的互相影響。

關於「天生(nature)」和後天培育(「nurture」)的辯論,即基因和環境對成長影響比重的討論,曾經是20世紀末最熱門的科學討論。然而,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人們已經達成了業界「不可以將基因遺傳與環境因素分開討論」的共識。 雖然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基因組合,具有獨特的潛力,但基因組成對你的人生成就並沒有真正的顯著影響。回到教育上來說,是你的生活經歷,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直接影響了你的基因是否表達,以及是如何表達的。科學研究已經可以觸達分子層面, 科學家可以告訴你,將特定的化學物質添加到基因的一部分或基因周圍的結構中將決定該基因是否產生蛋白質,從而影響你如何處理壓力以及如何調節你的行為。但是,沒有任何基因層面的因素會絕對性地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人生,所有事情都是被環境影響的,你不能將遺傳學與個人經歷分開討論,是經歷驅動基因的表達。

二、影響學生在學校表現的三大科學因素

1. 回應性關係(Responsive Relations)

回應性關係產生了正面的經歷,有助於構建堅固的大腦架構,促進嬰兒時期的健康發展。實際上這種影響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在早期發育階段,回應性關係有助於促進兒童安全感和穩定感,從而促進健康大腦發展,這對早期技能發展至關重要。

雖然這種關係從家庭互動中開始,但是不僅僅限於家庭,與幼兒園教師、育兒保姆、 鄰居、朋友的互動中也存在這種關係。這也不僅僅是你有多愛自己的孩子,很少人不會為了孩子傾其所有,甚至獻出生命。但是當你每天都在處理過度的壓力,當你不知道第二天能否讓家人吃上飯,或者你在經歷像抑鬱症這樣的嚴重精神疾病,或者你在經歷藥物濫用問題或家中的暴力事件,這所有的一切,使得每天都能積極回應孩子需求變得困難。哪怕是現在在場最有能力的人,只要是父母,肯定會有完全精力枯竭或者非常忙碌的一天,回家之後沒有任何體力或時間與孩子相處。然而,如果每天都這樣,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這是有沒有能力參與親子關係的問題。

2. 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所謂的「毒性壓力」並不是「我過了很糟糕的一天」這種壓力,而是長期不間斷地處於逆境之中,導致壓力系統一直在運作。這種逆境包括嚴重的被忽略或者習慣性虐待。 當嬰幼兒處於「毒性壓力」的狀態中,他們會血糖血壓升高、心跳加速 、壓力荷爾蒙升高、炎症系統也會被激活。有些情況下,有壓力是好的,有助於我們應對挑戰。但長期處於壓力中,就像是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都處於高腎上腺素的狀態,這對於我們身體是極為不利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長期高壓對孩子大腦的發育也是不利的。例如,大腦的一些敏感部分會因此失調,從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想要解決學生自控力和專注能力弱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從根源處避免「毒性壓力」 。現在你開始明白為什麼那些在生命早期有更多逆境的人在未來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他們的身體早早受到了磨損和影響,他們有更高的機率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濫用酒精藥品等。

3. 韌性的基礎(Foundation of Resilience)

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在壓力和逆境中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 注意,這種韌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雖然每個孩子天生抗壓能力不一樣,就像幼兒園裡的孩子有的安安靜靜,有的活潑好動,有天生更加敏感,因為基因的影響,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

克服逆境的韌性並不是天生或者完全不變的,它也不是孩子靠自己可以自學的。我們常常會稱讚那些「靠自己」走出逆境的孩子,宣揚他如何成功克服了困難,認為其他孩子也可以那樣,這是非常可怕的觀念。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完全依靠自己去克服逆境的。這些走出困難的孩子,一定是獲得了某個成年人的幫助,可能是某一位家人、可能是阿姨、可能是祖母、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鄰居,可能是任何人,但絕不是孩子自己一個人。

現在大家普遍特別專注執行力自控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有別於早期的讀寫能力或計算能力,或者是語言發展能力, 但執行力和自控力是培養上述能力的基礎,同時也是抗壓能力的基石

同樣,執行力和自控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與不斷地與成人進行溝通和互動培養而來的。這些成人需要對孩子的反應進行迅速回饋並不斷與孩子們互動。或者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成為自律自控和強執行力的榜樣。這對照顧孩子的成年人有著極大的挑戰, 這些家長必須擁有這些技能並且必須能夠使用它們。

這裡我們可以想到幼兒教育系統中的問題。當一個工資不高,自己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得到機會培養執行力和自控力的人,被要求一天八個小時不間斷照顧十個幼兒,管理他們的行為,並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光靠學者和專家在不懈努力地研究如何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環境是不夠的,我們同樣要為那些長期在一線接觸孩子,但處於非常艱難境地的人提供資源和支持。哪怕是最好的父母,在照顧兩三個孩子的時候,都會非常的手忙腳亂,更不要說一堆孩子了。

三、早期兒童教育領域的三個前沿研究

1. 大腦的可塑性和發育的關鍵期

關於大腦的可塑性和發育關鍵期有著最新的發現。 關鍵時期是指大腦在發育特定腦迴路的時刻,在這個階段,大腦是極其活躍和開放的,積極的環境和影響可以建立強大的迴路;相反,負面的經驗環境和影響,會破壞這些迴路形成。 在何時以什麼形式對兒童發育進行幹涉,這種對關鍵時期的了解和發現有助於加速對此的思考。不同年齡的孩子是有區別的, 過早幹涉某種發育,並不意味著我們能用更多的時間去塑造該類功能。後面會詳細談這個問題。

2. 壓力對於每個個體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我們使用脆弱(Vulnerable)這個詞來形容某些環境下表現不佳的孩子。有許多在高壓環境中依然可以表現出色的孩子,同時也有很多家庭,雖然條件有限,但依然為孩子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長經歷。但是,有些孩子在艱難的環境中苦苦掙扎,這不僅僅是環境問題。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確實有基因因素,使得有一些孩子天生比其他人更敏感 。但有趣的是,這些對環境最為敏感的孩子,受逆境的打擊最大,然而如果身處高度安全且關注他們的環境中,他們會成為最有才華和天賦孩子。因為他們對環境的高敏感度,使得他們更有創造力,更具藝術性。

 瑞典文化裡,有一種概念,把孩子分成「蒲公英(Dandelion)」兒童和「蘭花(Orchid)」兒童, 蒲公英的孩子適應性強,可以應對各類環境。而蘭花兒童則敏感,需要非常嚴格的環境,例如蘭花一般,需要適當的溼度和適當的溫度。如果確保了正確的環境, 你會得到最美麗的花朵,如果溫度錯誤或溼度不對,它們就會枯萎,死亡。因此,在設計幫助孩子走出逆境的課程和項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對環境敏感的孩子來說,幹預和幫助的影響會更大。對於不敏感的孩子,可能效果會不夠明顯。

3. 兒童壓力和韌性的測量方法

第三塊逐漸成熟的領域,也是我們早期教育研究中心持續研究的,是測量兒童壓力和韌性的生物學和行為學標準。

下面我具體解釋一下以上三個領域的研究突破給我們帶來的新方向:

我們非常清楚, 大腦不同部位的發育關鍵敏感時期並不相同。一般而言,感知通路最先發育(視覺、聽覺等),從出生前2~3個月開始到出生後三四個月進入最敏感期。 然後是語言的基礎能力的發育,從出生前2~3個月開始到9個月左右進入最敏感期。主要涉及語音、區分語音的接收和再生產。然後是高級認知能力開始發育,一歲左右到達高峰,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因此,大腦的不同部分在形成迴路時,有著不同的敏感期和關鍵期。出生時,大腦的細胞已經基本都生成,但在腦迴路相對較少。大腦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發育,迴路逐漸被塑造,同時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例如,上圖陰影區域是生命的前12個月,這期間,各類腦迴路(Brain Circuits) 的間隔已經逐漸形成,神經連接正在被修剪(Prune),發育關鍵時期正在逐漸消失。在這之後再做必須在迴路形成之前做的事就為時已晚了。

我想特別提請你注意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注意力培養基礎的迴路,即集中注意力維持注意力的能力,在嬰兒兩個月的時候,就會受到外界影響。與在相當規律的可預測環境中成長相比,兩個月大的孩子在高度混亂的管理不善的環境中更難管理他們的注意力。

雖然任何時候開始做一件事都不晚,但是,一旦錯過了發育的重要時期,一些幫助就相對顯得會有點無力。所以,對於兒童發育時期的保護,應當儘早開始。

實驗:母親壓力對孩子的影響

上圖是基於100個孩子大腦活動研究的結果。其中50個孩子來自于波士頓查克·納爾森的實驗室在兒童醫院開展的實驗,另外50個來自於洛杉磯的社區。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所匯報的家庭生活壓力越大,其兩個月的孩子的腦電圖採集的電壓越弱(EEG Power)。同樣,母親反饋其孕期第七個月的時候壓力越大,其兩個月的孩子的腦電圖採集的電壓越弱。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生理上,孩子在兩個月的時候的,就會被家庭的壓力環境所影響。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影響並不是不可逆的。這裡檢測就像是通過測量血細胞比容來判斷孩子是否有貧血,然後儘早進行幹涉和防護。

4.總結:幫助孩子和家庭改善學習結果的三大原則

  • 支持成人與孩童的回應性關係(Support responsive relationships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 加強培養核心生活技能(Strengthen core life skills)

  • 減少孩童和其家庭生活中的壓力源(Reduce sources of stres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第一,支持成人與孩童的回應性關係。對於孩子來說,建立與成人間的回應性關係有雙重好處,一方面,可以促進大腦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當孩子遇到困難挑戰經歷時,可以提供一定的緩衝保護,從而防止毒性壓力的釋放。對於成年人來說,健康和諧的關係同樣也會提升幸福感,不管是通過提供實際的幫助,情感支持還是加強信心,這些都是面對壓力的生存必需。 

基本上每個教育項目和每個政策制定者、教學系統都要問問自己,是如何建立幼兒與照顧他們的成年人之間的回應性關係的。例如,在一個早教中心或幼兒託管中心,家長早上把孩子送去,晚上把孩子接回來。其中,有兩個方面可以考察,一個是如何建立早教中心員工與幼兒的回應性關係,還有員工在回應性關係的投入程度。這就是為什麼成人兒童比變得重要的原因,它取決於成人照顧者在一天中,能積極回應多少個孩子。

同時,還會有一些因為受到家庭影響,在執行力和自控力上有困難的孩子,僅僅是在兒童中心待上一天效果是有限的。政策設計的時候,要從根本上做好對家庭的支持工作。通過支持回應性關係,明智合理的政策能夠建立成人和孩童之間付出和回報的互動模式,建立社會工作者和成人客戶間的關係,從而促進孩童的健康發展,並強化成人的核心生活技能。 當成人在建立回應性關係上受到支持,開始在家庭中與孩子,與丈夫(妻子)形成良好的互動示範,從而形成良好互動的正向循環,會最終幫助孩子在未來也成為健康、善於回應互動的家長。

第二個要點是加強核心生活技能培養。我們都需要一系列重要技能來幫助我們管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情感關係。這些核心能力能幫助我們專注、做計劃並最終實現目標,能根據情況的變化做出適應性改變,也能防止衝動性行為。沒有人是生來就具備這些技能的,而這些都需要通過長時間引導和練習來不斷完善。這些能幫助孩子和成人加強其核心生活技能的政策,不僅能讓他們在求學,工作中獲得成功,同時,當他們為人父母時,也能將這些重要技能傳承給下一代。大家都知道,語言、數學等這些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那些正在經歷重大挫折的孩子,如果他們的自我調節的底層核心技能受到了破壞,必然會大大影響他們關於認知教育的獲益程度。

第三,減少孩童和其家庭生活中的毒性壓力源。不是所有壓力都是負面的,毒性的,但是,持續性重度壓力是千萬正在遭受極度貧困,社區暴力,濫用藥品,或精神疫病孩子們生活的顯著特點之一,而這些壓力將會對孩子和照顧他們的成年人造成持續性負面影響。減少連環的可能性壓力源會對孩子們產生直接保護(例如,他們的壓力應激性反應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弱)或間接保護(例如,孩子們所依賴的成人,能越來越好地保護他們,從而防止長期傷害)。家長們若能滿足家庭的重要需求,老師和社會工作者能接受實際有效的培訓,同時班級人數適量、工作量合理,再加上系統化、傳授得法的政策和項目加持,就能幫助減少壓力。家庭也能更好地利用社區服務來支持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演講者Jack P. Shonkoff博士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教育學院的兒童健康與發展教授; 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科教授; 哈佛大學大學發展兒童中心主任。 他目前擔任美國國家發展兒童科學委員會主席,這是一群傑出的學者,他們的使命是將可靠的科學應用於影響幼兒的公共政策,並主持毒性壓力研究聯盟,該聯盟正在研發用於評估過度壓力對於系統激活的生物學,生物行為和健康後果。

家庭教育調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幾位碩士研究生正在發起一個有關中國兒童早期教育的課題項目,旨在基於兒童腦發育研發家庭教育的相關材料,請您長按屏幕,掃描以下二維碼參與(參與有驚喜!)

本文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原創,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育言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芥末翻】教育的草根式創新
    「都是制度的錯」,不論在哪個國家,面對錯綜複雜的教育體系,談起教育變革,最終難免會歸結到體制和制度原因。在《讓學校重生》以及《為孩子重塑教育》兩本書中,兩位作者分別列舉了教育體系內的各類「草根式」創新,包括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貧困學校,同樣通過低成本,創新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育改革。本期芥末翻整理了兩本譯著中提到的教育創新項目,供大家參考。
  • 【芥末翻·VIEW】英格蘭和美國學校將不會參加PISA「全球勝任力...
    【芥末翻·VIEW】英格蘭和美國學校將不會參加PISA「全球勝任力」測試 作者:爾瑞 發布時間:
  • 【芥末翻】AIEd 如何幫助我們應對教育領域尚未解決的難題
    【芥末翻】AIEd 如何幫助我們應對教育領域尚未解決的難題 作者:芥末翻 發布時間:
  • 「差生學校」校長哈佛演講 很多人聽哭了
    站在哈佛演講臺上及工作中的楊昌洪哈佛大學的演講臺上,來自貴州的校長楊昌洪的演講剛結束,臺下的聽眾們紛紛站起來鼓掌。 「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哭了的會議,別的不多說,暑假一定要到貴州這所學校調研一下,之後儘自己所能幫助。」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一新生朱筠說。「周圍好幾個人在流淚,包括我,我覺得這是觸碰到聽眾內心的講座。」正在美國塔夫茨大學攻讀博士的蘇少冰感覺非常驕傲,這是中國傳統教育家的風範。2004年,楊昌洪辦了一所名副其實的差生學校。
  • 【芥末翻】每篇五分鐘,帶你回顧實用教育理論
    【芥末翻】每篇五分鐘,帶你回顧實用教育理論 作者:爾瑞 發布時間:
  • 哈佛演講畢業生何江:博士後結束會考慮回國工作
    有兩人來自甘迺迪學院,很擅長公開演講,其中一人還有多年的外交經驗;還有一人來自教育學院,當過多年導遊。  新京報:為什麼最後你脫穎而出?  何江:可能是我的主題比較新穎吧。哈佛畢業演講的主題大多是人文類,而我的主題是科技傳播。我是農村孩子,小時候村裡沒有醫療環境,被毒蜘蛛咬傷後,媽媽只能用火燒的土方子來治療我的手,而像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
  • 【芥末翻Summary】要想學習成績好,天真好奇少不了
    【芥末翻】是芥末堆全新推出的一檔學術欄目,由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夥伴們助力完成。一、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學業成績?沒錯,本期翻醬安利的就是一篇有關學業成績影響因素的論文。作者開頭描述了大多數人的共識(認為「智力」「努力」是好成績的關鍵),同時也引出了本片論文討論的核心---好奇心。
  • 【芥末翻 | Summary】我們對項目式學習有多少了解?
    【芥末翻 | Summary】我們對項目式學習有多少了解?二、具體實踐(來自芥末堆報導)海外:1.GwinnettOnline Campus(GOC)——在線項目式學習的黃金標準GOC是一所位於亞特蘭大的4-12年級在線公立學校,致力於將項目式學習的策略應用到他們的線上課程中去。
  • 貴州「差生學校」校長哈佛演講讓人淚目:不放棄每個學生
    劉佑清 楊興波/貴州都市報哈佛大學的演講臺上,來自貴州的校長楊昌洪的演講剛結束,臺下的聽眾們紛紛站起來鼓掌
  • 【芥末翻】年初獻禮——回顧與展望
    【芥末翻】是芥末堆全新推出的一檔學術欄目,由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夥伴們助力完成。我們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 【芥末翻Summary】如何評估科學教育?你可以嘗試形成性評價
    【芥末翻Summary】如何評估科學教育? 【芥末翻Summary】如何評估科學教育?
  • 哈佛教育學院學者:在線教育有3種獨特性
    今年3月,一紙通知,美國全數學校一夕之間,全部關閉,所有人都得回家上課,事出突然,人人驚慌失措,硬起頭皮開始研究在線學習,哈佛教育學院多年來的《在線學習研究計劃》,似乎就是為了這一刻提前準備的。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 活動 | GET2017,我們把全球教育帶來北京
    一覽全球教育科技版圖:從全球500億的教育科技投資觀察下一個十年的機會;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將帶來案例式的教育創新分析;5大圓桌論壇分別解讀歐洲,美國,印度,東南亞,以色列的教育發展。2. 來自新型學校開創者的思考: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未來的世界?GET大會找來了全球創新學校模式上的開創者,他們以投資人,創始人以及教師的角度為大家解讀新型學校到底在改變些什麼?3.
  • 平安好學「帶你去哈佛」演講大會落下帷幕,學員英語演說大放異彩
    6月14日,由中國平安旗下青少兒在線教育品牌平安好學(vipJr)主辦的 「帶你去哈佛」英語演講大會總決選在上海落下帷幕。陳果兒、隋家祺、明琅和謝宇宸、呂璟瑞、張譯文憑藉標準流利的英語口語和充滿感染力的舞臺表演,分別在童年組和少年組激烈的比拼中脫穎而出,獲得哈佛遊學全額獎學金。
  • 顛覆常春藤教育的未來大學,靠什麼吸引了哈佛、斯坦福的教育大咖?
    顛覆常春藤教育的未來大學,靠什麼吸引了哈佛、斯坦福的教育大咖?大學,由五名哈佛、斯坦福、沃頓商學院教育大咖創辦。他們將自己多年來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反思和經驗納入到學校的各項建設中,包括課程設計、新的全球化體驗以及在線與線下教育方式的結合。錄取難度甚至高於哈佛大學。這樣一所大學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我們和它的聯合創始人,前哈佛社會學院院長Stephen Kosslyn聊了聊。
  • 金刻羽:從哈佛才女到終身教授,她如何優異到「出圈」?
    「說來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未因性別而感覺到阻礙,也許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的是在專業裡是要靠本事說話的,你寫得好,你的文章就出版。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你的專業功底會給你帶來足夠的自信,這種自信,會讓女性表現出不一樣的溫度和色彩。」金刻羽的耀眼履歷印證著她自己的觀點:「這是一個知識女性的黃金時代。」
  • 何江:首位哈佛畢業典禮登臺演講的華人
    「我剛來美國時很不習慣,不管提什麼建議,導師都說可以試試看。」何江說,美國有一種「鼓勵文化」,無論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書上的「牛人」,都會習慣性地給予學生鼓勵。他們會在跟你一起啃漢堡、喝咖啡、泡酒吧時,時不時地鼓勵你一番,讓你覺得「前途不錯」。 就連這次申請哈佛典禮演講,何江也是在美國教授Diana Eck的鼓勵下進行的。
  • 十個不容錯過的波士頓教育創新案例|建議收藏 - 芥末堆看教育
    波士頓教育創新系列專題是芥末堆海外觀察系列之一。該專題結合國內教育創新的熱門方向,實地走訪波士頓當地的教育創新組織,通過採訪了解他們的新思路與新實踐,給國內的教育創新者提供新的靈感與思考。哈佛又研究出哪些關於創客教育的新方法論?麻省理工大學的終身幼兒園是怎麼回事?
  •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哈佛教育學院創客教育研究:創客教育需要新的...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哈佛教育學院創客教育研究:創客教育需要新的教學方法論 作者:Candy 發布時間:
  • 開設研究課程、帶00後做PBL,這群哈佛學霸想在中國傳遞怎樣的教育...
    開設研究課程、帶00後做PBL,這群哈佛學霸想在中國傳遞怎樣的教育理念?以今年的北京人大附中會場為例,五百多名參會學生在8月15至8月22日一周時間裡,接連體驗了哈佛大師課(Masterclass)、超小型課堂(Seminars)以及畢業研究項目(Capstone Project)三類課程。而他們的授課老師,多是哈佛各院系學術表現優異的本科生。「想讓中國學生感受到真正的美式課堂。」一位授課老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