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我訴苦說:她都離職快一個月了,接替她工作的前同事還會三番五次地給她發微信、打電話詢問工作上的事情,讓她不堪其擾,不知道該怎麼辦。
直接拒絕可以嗎?當然是OK的,問題是你真能做到嗎?
01.
為什麼我們很難拒絕別人?
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佛沃,提出過"情緒勒索"的概念。
"勒索"這個詞就表明了我們的身不由己。
我們對於某些不合理要求並不是心甘情願地答應,可是當我們預計到拒絕對方TA的失望或憤怒時,我們內心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和感受。這種感受讓我們倍感壓力,甚至產生負罪感,這時候我們便覺得無法拒絕,最終乖乖"就範"。
於是,便產生了這樣一個行為怪圈:
我們一邊想要拒絕,一邊又毫無骨氣地再次答應了對方的要求,以至於對方可以向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
02.
如何走出"情緒勒索"的怪圈?
"被情緒勒索"的人的真實內心是這樣的:
我不想成為讓人失望的那個人。
他們需要別人的肯定來建立自信,增加自我價值感,這樣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交由他人控制,十分被動。
我們完全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既能達到拒絕別人的目的,還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不被他人"勒索",這裡介紹一個方法:控制對方的預期。
那些常常找你幫忙而"得逞"的人,之所以每次都能成功,就是因為你給的回應太過乾脆痛快,讓他們覺得求人毫無成本,並且你樂於這樣做。
更糟糕的是,某天你終於下定決定開口拒絕了,他們說你"冷漠""高傲""目中無人",你之前的千般好都抵不上這一次的"拒絕"。
問題就出在他們對你的預期上。
如果事前能給對方較低的預期,結果高於預期,他們會有超出預期的驚喜,還會對你"千恩萬謝",這樣往往比開始就滿口答應更能讓對方滿意,尤其能讓你自己主動掌握自己的情緒。
所以如果感覺有人頻繁要求你做沒有義務做的事情,就要開始控制TA的預期了。
就以同事三番五次找已經離職的你詢問工作為例,你可以通過推後回復時間來控制TA的預期。
比如:
前同事問"在嗎?"
如果你預感到TA要問工作且之前發生過多次,千萬不要立刻回復,因為那樣只會讓TA覺得你沒有重要的事情,很閒沒事可幹。
你完全可以無視,然後等幾個小時以後,再回一句:
"剛才有點忙沒看到你信息,有什麼事?"
對方說明來意後,你的回覆要儘可能簡潔,類似這樣:
"這個我在文檔裡標註了,你再找找。 "
"這個嘛,時間久了我有點想不起來,待會兒下班有空我給你查下。"
如果對方真的很著急,TA一定會想方設法尋找解決方案。而你也表現得很配合,對方也無話可說。
幾次這樣之後,TA會明白,TA得到答案是有成本的,TA的請求對你來說優先級很低,並且即使火速安排也不一定能快速解決TA的問題。。
而這個時間,TA也許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確實需要你幫助的話也許只有核心問題,才更有可能得到你的有效答覆。
這樣便通過控制對方的預期而化被動為主動。
03.
工作中,必要的時候要學會說"不"
控制預期,其實就是間接地向對方說"不",有些時候你在工作中的拒絕反而能讓你贏得尊重。
舉幾個例子
場景一:
同事:你能幫我做一下這個嗎?我這邊有個急活兒,拜託了!我:沒問題,但我手頭有一些比較急的工作,最好能讓老大統一協調下優先級。
隱含意思:我接受領導的工作指令,如果需要改變工作內容或者優先級,需要領導的授權和認可,而不是任意同事。
場景二:
領導:周末來趟公司吧,弄完這個,周一急著用,你家近,理解一下。我:領導,我可以在家做嗎?原本和家人有一些其他計劃,我不想他們太失望。
隱含意思:份內事我絕對義不容辭,但是我也有個人的私人生活,工作之外,我因為責任感為公司額外加班了,公司是否也可以體諒我。
場景三:
客戶:報告終稿我們領導看過了,希望可以再修改一下。我:改是可以,不過交付期、印刷時間可能都需要延後了,而且還會增加人工成本。
隱含意思:客戶的需求儘可能滿足,但是超出服務範圍之外的額外成本需要自行承擔,讓客戶自己做選擇是否要這樣做。
對於不尊重對方付出的人,讓他們明白自己"沒那麼重要"才是平等交往的前提。
當你可以控制對方的預期了,你也就能遊刃有餘地在該拒絕時拒絕了,由此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
職場中,簡單粗暴地直接拒絕也許有點難,那不妨從控制對方的預期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