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平的水彩畫藝術,以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方式「改造」了水彩畫,拓開了一片新的藝術天地。他近期創作的一批作品,雖題材多樣,但基本以故園記憶和印象為主,並有一批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佳構,就其風格特徵,總體上呈現出三方面特點,其一凸顯寫意性,其二「得意而忘形」,其三以中國藝術精神和藝術方式「改造」水彩畫。從而確定了一種全新的空間表現的藝術方式和獨具個人面目的語言特質。這三點,凸顯韋俊平的「文化自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文化自覺」,在中國水彩畫藝術創作領域開拓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俊平水彩畫的寫意性體現了他「在水彩畫藝術方式上的拓荒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他的「寫意性」絕非一般水彩畫的「色彩淋漓」和「自由奔放」,而是根植於中國文化精神的「寫」的意味,和「意」的攝取。如他的《白色田野》、《炊煙》、《回憶》、《苗家之晨》、《村口》等用筆恣肆汪茫,以大面積的鋪染達成視覺上的跌宕和內在節奏與韻律,其畫面所鼓蕩的夢幻般的詩意與創造的激情,彰顯出他對故鄉山水田園的深情與沉醉。而在這些瀟灑放達的快意中又顯現出一份淡淡的惆悵和憂傷——似乎印合了畫家內心深處的那些鄉情與鄉愁。從藝術方法來看,俊平的水彩畫又是得意而忘形的,首先,他在造型設境中,往往並不拘泥於物體的形態,而取其大略,縱橫塗抹,使其合於畫面整體情境的需要,而更具有符號化的意味。其次,他的許多作品出現大塊留白的空間,營建了許多意到筆未到的玄妙境界,反映了他在藝術創造上的才情和能力。
俊平的一批以水彩方式創作的山水畫,以「水墨」的形態構建藝術境界,呈現出一種渾濛蒼遠的意境和格高品正之面目。如《屏山》、《那山那屋》、《求學路》、《山上山下》、《融》、《山依舊水長流》、《山路彎彎》等都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面貌。他對山水的描寫著意於石的堅凝和渾樸、藉以突顯他勤奮探索奮力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文化精神,而遠山多以「大寫意」衝潑,既痛快淋漓又能於渾濛中得山形水勢之體量及生命激蕩流動的磅礴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