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以來,全國高校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攻堅克難,廣泛開展在線教學。在線教學的質量能否得到保障,是學生、教師和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研究課題組對全校1160位教師和6080位同學的在線教與學進行了階段性調查,重點關注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相比,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什麼變化?在線教學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危機時期進入全面在線教學之後,教師在線教學和學生在線學習各自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階段性調查顯示,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在教學效果上總體上近於等效。教學效果是指具體的教學活動是否達到課程教學的預期。主要包括課程目標達成有效性、學生專注力、教學過程掌控有效性和教學方法調整有效性等四個指標。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際學習收穫。主要包括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學習成效。數據分析採用了顯著性(差異是否值得關注)和效應量(差異到底有多大)兩個統計量。從教師視角看,多數題項的效應量值在0.2-0.4之間,表明總體上教師認為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效性上差異不大,在線教學中的課程目標達成度、學生專注力,教學過程掌控的有效性、教學方法調整等方面,甚至略好於傳統教學。從學生視角看,認為大多數在線課程都提供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安排,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顯著的提升,在線課程的內容更有啟發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數據表明,學生認為在線學習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與線下學習沒有顯著差異。
階段性調查均顯示,與上學期線下教學相比,本學期的線上教與學的行為總體穩定,但是生-生之間朋輩互動行為減少等值得關注。教學行為從清晰教學、認知激活、信息技術應用、課堂管理和專業協作等維度來考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投入,以及在學習平臺上發彈幕、答題等客觀行為。從教師視角看,線上線下教學中大多數具體教學行為差異較小(效應量<0.3),表明總體上是穩定的。信息技術應用的行為大幅提升(效應量=0.90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在線教學時,能夠更多地利用信息技術回應學生的個性化疑難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此外,在教學清晰度(闡述教學期待、關聯新舊主題)、認知激活(提供有趣的教學內容、布置批判性的教學任務)、課堂管理(學生認真聽講)、專業協作(與管理者的溝通、教師間的交流)等方面,線上教學比線下教學有小幅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且僅有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小組任務的程度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這也與學生自我報告中生生交互降低的發現互相印證。從學生視角看,線上教學在師生互動、學習時間等均有小幅提升(效應量<0.2),總體穩定。在線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朋輩互動行為明顯減少(效應量=0.370),包括與同學分享觀點、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均有所下降。此外,學生每周每門課的平均學習時間略有增加,從5.401小時增加到6.157小時。學生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的彈幕、課程回放、共享屏幕等功能,對學生保持學習專注力、提高互動性、參與性及提高學習效果有幫助。
階段性調查均顯示,當前在線教學的最重要挑戰是如何確保學習效率和教學互動效果。教師和學生雖然藉助信息技術工具開展了高頻的互動,但也有為數不少的教師和同學認為,教學互動效果仍面臨挑戰。這啟示我們,教學互動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僅要關注技術驅動的互動頻率的高低,更要關注互動的效果和質量。學生居家上網學習時,面臨著學習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等挑戰。教師也反映教學互動效率低、無法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不能保持專注等問題。此外,為數較多的教師認為網絡和技術設備不穩定也是一項重要挑戰。
總體上,在整體教與學的效果上,2020春季以來,清華大學實施的在線教學與2019秋季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近於等效。教師和學生調查表明,在線教學均實現了本階段的課程目標,儘管課堂從校園轉移到網絡空間,但教學效果幾乎與面授課程相當。這一結果與清華大學的質量保證體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清華大學在疫情期間仍堅持教學水平的高標準,積極調動資源,加強行政支持,教師和學生全身心投入,有效保障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在線教學中,也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例如,在實時直播場景中,群體學習活動、小組討論等活動明顯減少,有效的生生互動需要引起重視。事實上,即使在面授課當中,當眾發言都不是大多數中國學生愛做的事,在線課程使得這一點變得更不樂觀。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不能要關注技術驅動的互動行為的頻率,更要關注互動的效果。我們建議,要更多的考慮使用多種支架式互動教學(scalfolding interaction),進一步提升在線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缺乏「在場感」對教學有效性有重要影響。學生居家學習不受物理課堂的特定空間限制,開展在線學習的同時更可能分散注意力做其他事情。因此,我們建議,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間進行朋輩學習(peer learning)或社會性學習(social learning)來提升學習有效性。
本課題組對在線教學的行為、效果和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階段性結論僅適用於目前開設的課程。雖然一些結論比較積極,一定程度上可歸諸於清華教師的表現出的很強的韌性,正如邱勇校長所說的「自強的清華人始終保持更加奮進的姿態」。同時也要看到,在線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教育活動,還面臨一些值得關注的挑戰,如何將技術更有效融入教育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也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考察。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