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線教學行為與效果的調查與反思

2020-12-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以來,全國高校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攻堅克難,廣泛開展在線教學。在線教學的質量能否得到保障,是學生、教師和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研究課題組對全校1160位教師和6080位同學的在線教與學進行了階段性調查,重點關注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相比,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什麼變化?在線教學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危機時期進入全面在線教學之後,教師在線教學和學生在線學習各自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階段性調查顯示,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在教學效果上總體上近於等效。教學效果是指具體的教學活動是否達到課程教學的預期。主要包括課程目標達成有效性、學生專注力、教學過程掌控有效性和教學方法調整有效性等四個指標。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際學習收穫。主要包括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學習成效。數據分析採用了顯著性(差異是否值得關注)和效應量(差異到底有多大)兩個統計量。從教師視角看,多數題項的效應量值在0.2-0.4之間,表明總體上教師認為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效性上差異不大,在線教學中的課程目標達成度、學生專注力,教學過程掌控的有效性、教學方法調整等方面,甚至略好於傳統教學。從學生視角看,認為大多數在線課程都提供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安排,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顯著的提升,在線課程的內容更有啟發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數據表明,學生認為在線學習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與線下學習沒有顯著差異。

階段性調查均顯示,與上學期線下教學相比,本學期的線上教與學的行為總體穩定,但是生-生之間朋輩互動行為減少等值得關注。教學行為從清晰教學、認知激活、信息技術應用、課堂管理和專業協作等維度來考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投入,以及在學習平臺上發彈幕、答題等客觀行為。從教師視角看,線上線下教學中大多數具體教學行為差異較小(效應量<0.3),表明總體上是穩定的。信息技術應用的行為大幅提升(效應量=0.90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在線教學時,能夠更多地利用信息技術回應學生的個性化疑難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此外,在教學清晰度(闡述教學期待、關聯新舊主題)、認知激活(提供有趣的教學內容、布置批判性的教學任務)、課堂管理(學生認真聽講)、專業協作(與管理者的溝通、教師間的交流)等方面,線上教學比線下教學有小幅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且僅有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小組任務的程度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這也與學生自我報告中生生交互降低的發現互相印證。從學生視角看,線上教學在師生互動、學習時間等均有小幅提升(效應量<0.2),總體穩定。在線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朋輩互動行為明顯減少(效應量=0.370),包括與同學分享觀點、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均有所下降。此外,學生每周每門課的平均學習時間略有增加,從5.401小時增加到6.157小時。學生也認為,在線教學平臺的彈幕、課程回放、共享屏幕等功能,對學生保持學習專注力、提高互動性、參與性及提高學習效果有幫助。

階段性調查均顯示,當前在線教學的最重要挑戰是如何確保學習效率和教學互動效果。教師和學生雖然藉助信息技術工具開展了高頻的互動,但也有為數不少的教師和同學認為,教學互動效果仍面臨挑戰。這啟示我們,教學互動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僅要關注技術驅動的互動頻率的高低,更要關注互動的效果和質量。學生居家上網學習時,面臨著學習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等挑戰。教師也反映教學互動效率低、無法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不能保持專注等問題。此外,為數較多的教師認為網絡和技術設備不穩定也是一項重要挑戰。

總體上,在整體教與學的效果上,2020春季以來,清華大學實施的在線教學與2019秋季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近於等效。教師和學生調查表明,在線教學均實現了本階段的課程目標,儘管課堂從校園轉移到網絡空間,但教學效果幾乎與面授課程相當。這一結果與清華大學的質量保證體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清華大學在疫情期間仍堅持教學水平的高標準,積極調動資源,加強行政支持,教師和學生全身心投入,有效保障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在線教學中,也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例如,在實時直播場景中,群體學習活動、小組討論等活動明顯減少,有效的生生互動需要引起重視。事實上,即使在面授課當中,當眾發言都不是大多數中國學生愛做的事,在線課程使得這一點變得更不樂觀。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不能要關注技術驅動的互動行為的頻率,更要關注互動的效果。我們建議,要更多的考慮使用多種支架式互動教學(scalfolding interaction),進一步提升在線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缺乏「在場感」對教學有效性有重要影響。學生居家學習不受物理課堂的特定空間限制,開展在線學習的同時更可能分散注意力做其他事情。因此,我們建議,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間進行朋輩學習(peer learning)或社會性學習(social learning)來提升學習有效性。

本課題組對在線教學的行為、效果和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實證性研究,階段性結論僅適用於目前開設的課程。雖然一些結論比較積極,一定程度上可歸諸於清華教師的表現出的很強的韌性,正如邱勇校長所說的「自強的清華人始終保持更加奮進的姿態」。同時也要看到,在線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教育活動,還面臨一些值得關注的挑戰,如何將技術更有效融入教育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也需要更長時間的追蹤考察。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教育技術創新」專題之六 |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在線教學及其改進建議:以新冠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為例
    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並結合全國4111份網絡問卷和訪談,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效果與原因得到實證和理論分析。研究表明:85.36%的學生對在線教學基本滿意或滿意,但是,在線教學存在平臺數量多且功能缺失、教學方式單一、互動質量不高以及評價反饋尚未有效實現等問題。究其原因,技術平臺建構不足,教學主體與內容識別不暢,在線教學情境建構缺失和師生交互作用不佳等,影響了在線教學效果。
  •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調查結果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調查結果一、基本情況截至2020年2月21日22:00,問卷瀏覽量9313二、在線學習情況1.在線學習設備(多選)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學生同時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進行在線學習。
  • 廈門大學: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採用了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在疫情期間對高校教師在線教學的調查和統計數據,分析了不同背景和不同在線教學經歷的13997名高校教師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態度,結果發現:超過3/4的高校教師樂於接受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而且這種教學經歷還是影響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重要因素;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教齡、不同學科的教師對在線教學改進意願的差異顯著
  • 丁書林: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校在線教學主要原則及實施建議
    本文從在線教學基本特徵分析入手,提出在線教學應當遵循的五個主要原則,並對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的主要類型及實施做出分析與建議,對在線教學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疫情防控;在線教學;在線教育;原則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發並蔓延,教育部及各級政府均明確要求春季開學延期。
  • 疫情期間在線學習效果如何?中西部家長滿意度高於東部
    秋季學期開學在即,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小學生在上半年只能通過空中課堂學習,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如何,尤其是在線學習對於東中西部學生、城鄉學生帶來什麼影響?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上,兩份大規模調查結果公布,結果顯示,儘管鄉村學生對在線學習的使用意願強於城鎮學生,但省會城市學生的滿意度顯著高於地級市(區)、縣級市(區)、城鎮和鄉村學生。
  • 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教務管理人員調查報告
    為了使人們及時、全面、客觀了解在線教學情況,受全國高校質量保障機構聯盟秘書處委託,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組建了研究團隊,從3月13日開始,利用線上平臺開展了大規模高校在線教學調查。在對調查情況進行了認真統計、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團隊於4月初分別推出了《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和《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兩份報告,引起全國各高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受到各方面肯定和積極評價,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後接受了《光明日報》和《中國科學報》採訪。現將課題組最後一份調查報告《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教務管理人員調查報告》發布。
  • 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間普通高校在線教學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採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並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各高校應充分利用上線的慕課和省、校兩級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在慕課平臺和實驗資源平臺服務支持帶動下,依託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 疫情期間教學效果仍是消費者第一關注,鯨魚外教培優調整產能承接增量
    藍鯨教育3月27日訊,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市場迎來發展小高峰。日前,鯨魚外教培優官方宣布:2月付費用戶相比1月增長3倍,比去年同期增長3倍;截止目前3月環比增長近3倍,連續兩月實現明顯增長。曾經不少家長對線上課的教學效果信任度低,在線教育獲客難一直是最困擾教育機構的難題。
  • 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為貫徹上級教育部門「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各學校積極行動,利用已有資源或採購在線平臺搭建起多種形式的在線教學平臺,開展在線教學,完成既定教學計劃。由於各平臺的服務標準不一,參差不齊,很多學校都是倉促開展。由於各種因素的困擾,教師、學生、家長在此期間都疲憊不堪,沒有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相比效果差強人意。
  • 在線教學如何提升質量——北京3所學校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深度觀察
    在線教學如何提升質量——北京三所學校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深度觀察疫情期間,全國超過2億學生接受在線教學,網絡取代校園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視頻課、直播課、在線答疑……一批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教學形式對教育抗疫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前,基於線上教學可能延續的現實,如何總結本學期在線教學經驗,提升在線教學質量,是教育界關切的問題。
  • 在線教學如何提升質量——北京三所學校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深度觀察
    疫情期間,全國超過2億學生接受在線教學,網絡取代校園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視頻課、直播課、在線答疑……一批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教學形式對教育抗疫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前,基於線上教學可能延續的現實,如何總結本學期在線教學經驗,提升在線教學質量,是教育界關切的問題。
  • 調查:疫情期間中部孩子每天在線學習時間長於東西部地區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中部地區每天在線學習2-5小時的學生佔比達48.04%、每天在線學習5小時以上的學生佔比達22.55%,兩項數據均高於東、西部地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指出,對孩子在線學習效果的滿意度,中部地區學生家長也顯著高於東、西部地區家長。
  • 疫情下,高職院校如何有效開展在線教學
    在8191份調查問卷中,學生對在線教學的滿意度達96.79%。總結起來,學校的做法如下。校級層面,統一思想、形成共識。黨委書記闡明抗擊疫情的重要性,校長明晰開展在線教學的總要求,分管校長帶領教學工作委員會成員明確在線教學的實施思路,統一部署線上教學工作,確保按時線上開學。教學管理層面,瞄準目標、統籌協調。
  • 新冠疫情期間中小學在線教育互動研究報告全文來了!
    6進一步考察教學的互動效果評價發現,互動形式越豐富,老師的評價效果越好。七大類在線教育產品中,只有綜合輔導類產品的使用對互動效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由於中小學教師會使用這些綜合輔導型產品的課程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也會向學生推薦分享這些產品中的教學內容,教師對這些產品的使用可優化自己教學中的互動行為,實現更好的互動效果。
  • 李曼麗、黃振中:疫情期間實施在線教學,考試怎麼考?
    李曼麗、黃振中:疫情期間實施在線教學,考試怎麼考?發布時間: 2020-03-25 14:11 李曼麗、黃振中:疫情期間實施在線教學
  • 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
    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 2020-02-05 來源:教育部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高校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 疫情期間西部基層學校在線教育觀察:基礎保障參差不齊
    疫情期間西部基層學校在線教育觀察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的特殊情況下,全國1.8億中小學生開始大規模在線學習。非常時期的特殊課堂,一張小小的屏幕承載起了傳道授業的大任。「史無前例、世無前例」「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義」。
  • 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
    * 來源:鄔大光(xmuwdg),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出品自疫情以來,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要求,全國高校戰線在極短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
  • 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在線教學計入工作量
    教育系統疫情防控【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在線教學計入工作量】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通知明確,教師參加在線教學或網絡遠程培訓,按照考核認定的學時數計入教師培訓學時(學分)。教師承擔在線教育教學、在線輔導答疑、作業批改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管理。
  • 疫情期間大規模網絡授課的教學效果怎麼樣?
    齊大聖論道線下網際網路】早安,在薄雲滿天的鄉間問候各位新冠病毒逼著我們不得不採用網絡授課方式延續教學活動,不知道有沒有哪個機構對於網絡授課效果進行過評估,這其實是一次難得的網際網路教育實驗。從總體上看,這一次停課不停學基本採用了線下教學模式,一個老師直播講課,幾十個學生聽課,只不過搬到了網上而已。這樣的網絡授課可能會有幾個問題:一是不同老師對於直播和現場授課的差異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講課的一方不能發揮平時的水平。二是學生需要較高的自律能力才能保證聽課效果,疫情期間家裡有人可以監督,若是父母鬥上班去了,學生是不是在聽課可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