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

2020-12-17 芥末堆

* 來源:鄔大光(xmuwdg),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出品

自疫情以來,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要求,全國高校戰線在極短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這既是疫情倒逼的應急之舉,但也是對前一階段高校「網際網路+教育」改革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檢驗。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各高校線上教學情況,全國高等學校質量保障機構聯盟秘書處委託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開展線上教學情況調查。

為了完成本次調研任務,鄔大光教授組成了由教師發展中心謝作栩教授、教育研究院劉振天教授、陳武元教授,教務處處長計國君教授、黃豔萍副處長、甘雅娟老師,教師發展中心薛成龍副主任以及郭瀛霞、刁琳琳、嚴歡等老師和學生組成的問卷調研小組,從3月13日開始,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線上教學調查。

自調研活動開展以來,在聯盟秘書處李亞東研究員、黃文祥副教授協調和組織下,得到了國內兄弟高校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截止3月31日,累計有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師,256504名學生參加了本次調研。藉此機會,調研小組特別向參與高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及一線教學管理同仁表示衷心感謝。

按照原計劃,調研小組擬於4月底形成研究報告。但鑑於部分參與高校對在線教學情況迫切了解的需要,經與聯盟秘書處溝通,調研小組決定先以3月17日上午調查數據為截點,先行整理該時間截點的187所高校師生調查數據(教師有效問卷5433份,學生有效問卷118191份),分別形成階段性「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和「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以供各高校參考。爾後,課題組將繼續按照研究計劃安排,對後續調查數據做進一步挖掘分析,並最終形成「在線教學系列研究報告」,為各高校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借鑑和參考。

本報告是繼教師在線教學調查報告之後的又一份調查報告。嚴格說來,這份報告也只是在現有調查數據基礎上做簡要匯總,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高校各位同行、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報告分為基本信息、線上教學環境及支持、學生對線上學習體驗、對線上教學的改進意見四個部分。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一、基本信息

1.性別分布

參與調查學生中,男生49392人,佔41.8%;女生68799人,佔58.2%。(見圖1)

2.出生年份分布

參與調查學生中,出生年份分布於1980~2005年之間,主要集中在1996-2002年,這部分學生佔參與調查學生人數的98.24%。按照各年齡段參與學生人數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2000年出生的學生35267人,佔29.84%,1999年出生學生28048人,佔23.73%;2001年出生學生23577人,佔19.95%;1998年出生學生17482人,佔14.79%;1997年出生學生7026人,佔5.94%;2002年出生學生2475人,佔2.09%。(見圖2)

3.年級分布

參與調查學生中,「大一」年級學生46219人,佔39.11%;「大二」年級學生35205人,佔29.79%;「大三」年級學生27216人,佔23.03%;「大四」年級學生6773人,佔5.73%;「大五(五年制)」年級學生366人,佔0.31%;「研究生」學生32人,佔0.03%;「專科生」學生1294人,佔1.09%。(見圖3)

4.學科分布

參與調查學生中,工學學生所佔比例近1/3,文史哲、教育和藝術學學生所佔比例超過1/3,經管法學學生所佔比例略超1/4,理學、農學和醫學學科學生所佔比例不足1/5。具體如下:工學學生30861人,佔26.11%;管理學學生16829人,佔14.24%;理學學生12888人,佔10.90%;藝術學學生12484人,佔10.56%;文學學生12054人,佔10.20%;教育學學生10187人,佔8.62%;經濟學學生10114人,佔8.56%;醫學學生4867人,佔4.12%;農學學生3795人,佔3.21%;法學學生3054人,佔2.58%;歷史學學生558人,佔0.47%;哲學學生500人,佔0.42%。(見圖4)

5.疫情前學生參加線上教學比例

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學生在疫情之前未參加過線上教學。其中,在疫情之前參加過線上教學的學生有51674人,佔44%;在疫情之前沒有參與過線上教學的學生有66517人,佔56%。(見圖5)

6.疫情期間學生參加線上教學比例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在疫情期間使用線上教學的學生有114738人,佔97%;在疫情期間沒有使用過線上教學的學生有3453人,佔3%。(見圖6)

7.學生參加線上教學的課程類型分布

調查將線上教學課程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四種類型,學生可多選。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所上的線上課程55.70%課程為專業課,44.3%線上課程為公共課;58.5%的線上課程為必修課,41.5%的線上課程為選修課。其中:

選擇「專業必修課」學生為110989人次,佔33.88%;選擇「專業選修課」學生為71454人次,佔21.81%;選擇「公共必修課」學生為80643人次,佔24.62%;選擇「公共選修課」學生為64474人次,佔19.68%。(見圖7)

8.學生參加線上教學的課程性質分布

調查將線上教學課程分為「理論課」、「理論課(含課內實踐、實驗教學)」、「獨立設置實驗課」、「術科課」和「其他教學環節」五種類別,學生可以多選。從調查結果看,參與學生中,選擇「理論課」103868人次,佔50.39%;選擇「理論課(含課內實踐、實驗教學)」58715人次,佔28.49%;選擇「獨立設置實驗課」11333人次,佔5.50%;選擇「術科課」19843人次,佔9.63%;選擇「其他教學環節」12363人次,佔6.00%。(見圖8)

二、線上教學環境及支持

疫情期間,大學生使用了哪些校內外網絡教學平臺?這些網絡教學平臺、技術服務保障是否支撐了線上各項教學活動?對線上學習的服務保障如何?對此,大學生做出了如下的回答和評價。

1.一門課程,學生使用教學平臺數量

參與調查學生中,每門課使用教學平臺的數量分布在1-10個之間不等,平均數為3。其中使用1個教學平臺的學生有12122人,佔10.26%;使用2個教學平臺的學生有39472人,佔33.40%;使用3個教學平臺的學生有34167人,佔28.91%;使用4個教學平臺的學生有15917人,佔13.47%,,使用5個及以上平臺數16513,佔13.97%。(見圖9)

2.學生對平臺技術服務的評價

調查將平臺技術服務分為「非常好」、「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參與調查學生對各種教學平臺「總體評價」均值為3.54。按照評價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作業提交的順暢度」(均值3.66)、「師生互動的即時度」(均值3.63)、「畫面音頻的清晰度」(均值3.63)和「工具使用的便捷度」(均值3.52)、「網絡速度的流暢度」(均值3.42)、「平臺運行的穩定度」(均值3.36)。(見圖10)

從學生總體評價看,超過50%的學生對各種教學平臺技術服務評價為「好」(含「非常好」,本題下同)。其中,超過60%學生對「作業提交順暢度」評價為「好」,近60%學生對「師生互動及時度」被評價為「好」。50%左右學生對「工具使用便捷度」、「畫面音頻的清晰度」評價為「好」。40%左右學生對「網絡速度的流暢度」和「平臺運行的穩定度」評價為「好」。(見圖11)

3.學生對線上學習服務保障的評價

調查將學生線上學習服務保障分為「網絡條件支持」、「各類教學平臺支持」、「電子圖書資源支持」、「教學平臺使用培訓」、「線上學習方法培訓」和「政策支持」6個方面,並將評價分為「非常好」、「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五個等級。

按照得分高低排序,「各類教學平臺對線上學習的支持」得分最高(均值3.67),這充分說明各類教學平臺對本次線上教學的高度關注。其次是「學校政策對於線上學習的支持」(均值3.66),說明高校各級領導對線上學習的重視。再次是「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方法培訓」(均值3.59),說明在本次線上教學過程中,各高校重點加強了這一方面工作。得分相對較低為「網絡條件對線上學習的支持」(均值3.56)。由此說明,高校對線上教學的軟硬體資源還需進一步加強。(見圖12)

從學生評價看,50~60%左右學生對於線上學習服務保障的評價為「好」(含「非常好」,本題下同),其中,60%左右學生對「學校政策對於線上學習的支持」和「各類平臺對於線上學習的支持」評價為「好」;55%左右學生對電子圖書資源、線上學習方法培訓和教學平臺使用培訓認為「好」。略超50%學生對「網絡條件對線上學習的支持」為「好」。(見圖13)。

三、學生線上學習體驗

學生對線上各種教學平臺技術的熟練程度如何?對教師線上教學的教學方式的是否適應?對線上教學效果又如何評價?以及線上教學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有哪些?

1.是否接受過線上學習相關培訓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學生中,接受過線上學習培訓的學生有45283人,佔38.3%。未接受過線上學習培訓的學生有72908人,佔61.7%,可見超過六成在疫情之前未接受過線上學習培訓。(見圖14)

2.對各種教學平臺技術使用的熟練程度

調查將學生對平臺技術掌握的熟練度分為「很熟練」、「熟練」、「一般」、「不熟練」和「很不熟練」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教學平臺技術使用熟練程度的均值為3.67。其中,認為「熟練」的學生有50103人,佔42.4%。認為「一般」學生46290人,佔39.2%,認為「很熟練」學生有17431人,佔14.7%。「熟練」和「很熟練」兩部分人數佔比達到了57.1%。(見圖15)

3.對教師使用線上教學方式的評價

調查將線上教學模式分為「直播」、「錄播」、「MOOC」、「文字+音頻」、「線上互動研討(包括答疑、輔導等)」和「教師提供材料,學生自學」等六種方式,並將使用頻率分為「非常頻繁」、「頻繁」、「一般」、「不太經常」和「從不用」五個等級。

從調查結果看,教師「直播」佔較大份量,而「MOOC」和「錄播」則不太經常使用。「直播」的均值最高(均值3.64),其次是「線上互動研討(包括答疑、輔導等)」(均值3.62)、「文字+音頻」(均值3.36)、「教師提供材料,學生自學」(均值3.30)、「錄播」(均值3.02)和「MOOC」(均值2.87)。(見圖16)

從學生感受看,近60%學生認為「直播」和「線上互動研討(包括答疑、輔導等)」為頻繁使用(含「非常頻繁」,本題下同)。不到40%學生認為「錄播」和「MOOC」為頻繁使用。可見,「直播+線上互動」是本次線上教學的主打模式。(見圖17)

4. 對教師線上教學主要環節的評價

調查將線上教學分為八個基本環節,包括:「課堂講授」、「實驗演示」、「課堂研討」、「課堂提問」、「課堂小測驗」、「布置作業」、「課後答疑輔導」和「提供材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將評價分為「非常頻繁」、「頻繁」、「一般」、「不太經常」和「從不用」五個等級。

按照調查結果,將以上各項均值得分按高低排序,最高為「布置作業」(均值3.92),然後依次是「課堂講授」(均值3.78)、「課堂提問」(均值3.57)、「提供材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均值3.55)、「課堂小測驗」(均值3.52)、「課後答疑輔導」(均值3.50)、「課堂研討」(均值3.50)、「實驗演示」(均值2.90)。(見圖18)

再從學生感受看,近70%學生認為布置作業較為頻繁(含「非常頻繁」,本題下同),超過60%學生認為課堂講授較為頻繁;50%左右學生認為課堂提問、提供材料供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小測驗、課堂研討、以及課後答疑輔導這四個環節較為頻繁,而實驗演示受條件場地限制,只有28.7%的學生認為較為頻繁。可見,在本次線上教學活動,布置作業讓學習自學是重要活動。(見圖19)

5.對線上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

調查將課堂教學效果細分為「課堂直播」、「課堂錄播」、「文字音頻」、「與老師課內外的交流」、「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網絡提交作業」、「教師反饋作業」、「同學間互助討論」和「使用網上各種學習工具」10個維度進行考察,將評價分為「非常好」、「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五個等級。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線上教學總體滿意度」均值為3.53。按照各項得分高低排序,對「教師反饋作業」評價最高(均值3.62)、然後依次是「網絡提交作業」(均值3.59)、「與老師課內外的交流互動」(均值3.58)、「使用網上各種學習工具」(均值3.57)、「課堂直播效果」、「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和「同學間互助討論」(均值均為3.53)、而學生對「文字音頻效果」(均值3.43)和「課堂錄播效果」(均值3.34)認可度相對較低。(見圖20)

從學生感受看,略超過50%學生對線上教學總體表示「好」(含「非常好」,本題下同),但也有40%左右學生對線上教學表示「一般」。從學生對各項評價看,差別不是特別顯著。其中:超過55%學生對「教師反饋作業」和「網絡提交作業」表示較為「好」。在「與老師開展課內外交流互動」、「使用網上各種學習工具」、「課堂直播」、「同學間互助討論」、「提供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課堂錄播」等六個方面,學生認為「好」的比例介於48%~53.9%之間。可見,線上教學質量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見圖21)

6.對線上教學優缺點的評價

調查將線上教學可能的優缺點分13個維度,將評價分為「非常贊成」、「贊成」、「一般」、「不太贊成」和「不贊成」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於各項評價均值都在3.00以上,其中,優點評價各項均值都在3.4以上,缺點評價各項均值低於3.41(含3.41),可見,學生對優點評價略高於缺點的關注。

從優點評價看,按照各項均值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可以反覆回放,便於知識複習鞏固」(均值3.83)、「可以讓名師名課充分共享」(均值3.80)、「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均值3.68)、「突破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均值3.66)、「學生可以按需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均值3.62)、「可以讓學生充分表達關注的問題」(均值3.60)、「方便學生之間交流與協作」(均值3.49)。

從缺點評價看,按照各項均值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教師無法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均值3.41)、「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均值3.41)、「教師無法第一時間反饋學生關注的問題」(均值3.29)、「缺乏老師現場指導和督促,課堂紀律松馳」(均值3.29)、「學生過分依賴回放功能,認為聽不明白還可以重學,課堂學習效率下降」(均值3.15)、「網絡交流不如線下交流直接,浪費時間」(均值3.13)。

可見,學生對於線上教學的正面積極評價高於負面消極評價。其中,「可以反覆回放,便於知識複習鞏固」和可以讓「名師名課充分共享」兩項學生認可度最高。而「教師無法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無法即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是線上教學最為關注的話題。(見圖22)

從學生對線上教學評價比例看,「可以反覆回放,便於知識複習鞏固」和「可以讓名師名課充分共享」這兩個優點得到了近70%學生的認可(「非常贊成」+「贊成」,本題下同)。60%參與學生對「突破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表示認可。超過50%學生對「學生可以按需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可以讓學生充分表達關注的問題」、「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便學生之間交流與協作」表示認可。

從學生對缺點評價比例看,「無法即時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兩項相對比較突出,近50%學生表示認可這兩個不足。「缺乏教師現場指導和督促,課堂紀律檢馳」、「教師無法第一時間反饋學生關注的問題」也是相對突出,超過40%學生對這兩個不足表示贊成。而對「網絡交流不如線下交流直接,浪費時間」和「學生過分依賴回放功能,認為聽不明白還可以重學,課堂學習效率下降」這兩個不足,不到40%學生表示認可。(見圖23)

7.線上與線下學習效果的比較

與傳統線下學習相比,線上教學效果如何?調查將線上教學效果分為「比傳統線下學習效果好」、「比傳統線下學習效果差」和「沒有變化」三個維度,並將效果評價分為「非常贊成」、「贊成」、「一般」、「不太贊成」和「不贊成」五個等級,並賦予5,4,3,2,1不同值。從調查結果看,三項均值分別為3.01、3.18、2.75。(見圖24)

從參與學生評價比例看,關於「比傳統教學效果差」的選項,36.3%學生表示「贊成」(含「非常贊成」,本題下同)、超過44.3%學生態度表示「一般」;關於「比傳統線下學習效果好」的選項,28.6%學生表示「贊成」,44.3%的學生評價「一般」。二者選擇「一般」學生比例差別不大,選擇贊成的比例,前者略高於後者。再看「沒有變化」的選項,18.4%表示非常「贊成」;51.1%的學生表示「一般」。由此說明,從習慣於線下教學忽然全面「切入」線上教學,師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教學效果有待於實踐進一步檢驗。(見圖25)

8.影響線上學習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調查將影響線上學習的可能因素列舉了18個方面,並按重要性程度分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除了「配備一定數量的課程助教」因素外,其餘因素重要性均值都在3.9以上。根據學生對這些因素重要性認識進行適當分類,大致分成如下幾個方面:

  • 一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等因素。從高到低依次:良好線上學習行為習慣(如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均值4.1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均值4.13)、學生的積極參與(均值4.06);

  • 二是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師教學投入等因素。從高到低依次:教師的教學策略及講授(演示)方法(均值4.05)、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及精力投入(均值4.04)、學生的學習空間及終端設備支持(均值4.04)、選擇適合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均值4.02);

  • 三是學校政策支持、平臺功能及技術服務等因素。從高到低依次為:學校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均值4.01)、線上技術服務支持(均值4.01)、教學平臺及功能穩定性(均值4.01)、「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均值4.00)、「提供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均值3.98);

  • 四是教育評價、課堂程序以及平臺技術工具支持等因素。從高到低依次為:教師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熟悉程度(均值3.95)、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方法(均值3.95)、教師的教學空間及設備支持(均值3.94)、掌控和維持好課堂教學秩序(均值3.91)、學生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熟悉程度(均值3.93)。最低為配備一定數量的課程助教(均值3.64)。(見圖26)

從學生認識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線上學習行為習慣(如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兩個因素重要性相對比較突出,近80%左右學生認為是「重要」(含「非常重要」,本題下同)。「配備一定數量的課程助教」的重要性相對為較弱因素,不到60%學生認為是「重要」的。除此之外,學生對於其它因素重要性的認識,介於70%~75%的學生認為是「重要」的。可見,從學生對重要性認識而言,除個別相對「高峰」或「低谷」因素外,以上這些因素可以說是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高原」因素。

同樣,從「非常重要」這一評價學生比例看,相對其它因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線上學習行為習慣」兩項,近40%學生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教學平臺及穩定性」、「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學生積極參與」、「線上技術服務支持」,超過35%但不到40%學生認為是「非常重要」。再次是「教師教學策略方法」、「學生學習空間及終端設備」、「選擇適合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對教學態度的精力及投入」、「提供配套電子資源」、「學校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教師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熟悉程度」、「教師的教學空間及設備支持」、「掌控和維持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學生對平臺工具的熟悉及掌握程度」等因素,對於這些項目重要性評價,28%~34.6%學生認為「非常重要」的。(見圖27)

9.線上學習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調查將線上學習可能存在問題分為18方面,並將評價分為「非常贊成」、「贊成」、「一般」、「不太贊成」和「不贊成」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各項均值都在4.00以下。按照學生對各項評價(均值)(見圖28),大致可以將問題如下幾檔,從高到低依次為:

  • 第一檔(3.5≤均值):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差(均值3.64)、教學平臺功能不完善及穩定性差(均值3.58)、部分教學內容不適合線上教學(均值3.56);

  • 第二檔(3.2≤均值<3.5):線上技術服務支持跟不上(均值3.46)、提供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不足(均值3.36)、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均值3.27)、學生未養成線上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均值3.24);

  • 第三檔(3.0≤均值<3.2):學生的學習空間環境及終端設備支持不夠(均值3.19)、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不適應線上教學(均值3.17)、教育評價方式方法不適合網上教學(均值3.14)、學生參與度不夠(均值3.12)、學生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不熟練(均值3.04)、教師的教學空間環境及設備支持不足(均值3.03)、教師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不熟練(均值3.02)、學校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不足(均值3.02)、課堂教學秩序不好(如無關群聊問題幹攏上課等)(均值3.02);

  • 第四檔(均值<3.2):沒有課程助教或數量不足(均值2.94)、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及精力投入不夠(均值2.93)。(見圖28)

從學生對問題認識看,超過50%學生「贊成」(含「非常贊成」,本題下同)線上教學主要問題是「網絡速度及穩定性」、「部分教學內容不適合線上教學」、「教學平臺功能不完善及穩定性差」。超過40%但不到50%學生「贊成」線上教學主要問題是「線上技術服務支持跟不上」、「提供課程配套電子教學資源不足」、「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學生未養成線上學習的良好習慣」等四個方面。超過30但不到40%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主要問題是「學生的學習空間環境及終端設備支持不夠」、「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不適應線上教學」、「教育評價方式方法不適合網上教學」;近30%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秩序不好」、「學生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不熟練」、「教師的教學空間環境及設備支持不足」、「學校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不足」、「教師對教學平臺和工具的不熟練」;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及精力投入不足」、「沒有課程助教或助教數量不足」是線上教學的主要問題。(見圖29)

10.線上學習對學生的最大挑戰

調查將線上學習可能存在的挑戰列為7個方面,並將學生態度分為「非常贊成」、「贊成」、「一般」、「不太贊成」和「不贊成」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所有項目均值都低於4.00。按照挑戰度均值得分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需要更強自律性,養成良好的線上學習行為和習慣」(均值3.81);「對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均值3.76);「提高課堂聽課效率,避免浪費時間」(均值3.73);「學習任務量、挑戰度增加」(均值3.66);「網絡資源廣泛,需要批判性、研究性學習」(均值3.66);「需要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互助協作」(均值3.61);「對各種平臺和學習工具的熟悉和掌握」(均值3.37)。由此可見,線上教學對學生最大的挑戰主要是學生自律教育、提高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高課堂聽課效率三個方面。(見圖30)

從學生評價看,超過60%贊成(含「非常贊成」,本題下同)「對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強自律性,養成良好的線上學習行為和習慣」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避免浪費時間」等三個方面的挑戰。而對「需要更強自律性,養成良好的線上學習行為和習慣」、「學習任務量、挑戰度增加」和「網絡資源廣泛,需要批判性、研究性學習」三個方面,不到60%學生「贊成」存在著挑戰,40%左右學生認為「對各種平臺和學習工具的熟悉和掌握」還存在挑戰。(見圖31)

四、對線上教學的改進意見

1.對疫情之後繼續採用線上教學的態度

疫情過後,學生是否願意繼續接受線上教學,調查將接受程度分為「非常接受」、「接受」、「一般」、「不太接受」和「不接受」五個等級。調查結果顯示:參與學生表示「繼續採用線上教學」的均值為3.05,「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均值為3.43,「不採用線上教學」的均值為3.14。(見圖32)

從學生評價看,超過50%的學生表示「接受」(含「非常接受」,下同)「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認可度高於其它兩種態度的認可。由此可見,學生更希望採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近40%的學生表示「接受」「繼續採用線上教學」。但也有30%略多的學生「接受」 「不採用線上教學」。(見圖33)

2.對疫情之後繼續採用線上教學的改進意見

調查將改進意見列為18個方面,並將學生態度分為「非常贊成」、「贊成」、「一般」、「不太贊成」和「不贊成」五個等級。從調查結果看,參與學生對所有項目回答均值在3.5-4.00之間。根據學生加強(改進)的意見的強烈程度,將學生意見分成四個方面:

  • 第一檔(3.90≤均值):從高到低依次是:提高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均值3.99)、改善平臺的功能及穩定性(均值3.99)、加強線上技術服務支持(均值3.97)、精選適合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均值3.97)、加大課程配套教學資源建設(均值3.94)、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如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均值3.91)、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均值3.90);

  • 第二檔(3.80≤均值<3.90):從高到低依次是:「改變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均值3.86)、教師加大教學精力投入(均值3.85)、改善學生學習空間環境及設備支持(均值3.84)、加大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均值3.81)、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均值3.80);

  • 第三檔(3.70≤均值<3.80):從高到低依次是:進一步改善教師教學空間環境及設備(均值3.78)、加強學生對教學平臺和工具使用引導(均值3.76)、加強課堂教學秩序管理(均值3.76)、加強線上教學的相關培訓(均值3.71);

  • 第四檔(均值<3.70):從高到低依次是:改革教育評價方式方法(如加大平時測驗、課堂測驗或作業等)(均值3.58)、配備課程助教(均值3.58)。(見圖34)

從學生意見看,超過70%學生「贊成」(含「非常贊成」,本題下同)需要「精選適合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提高網絡速度及穩定性」、「改善平臺的功能及穩定性」、「加強線上技術服務支持」、「精選適合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

超過65%學生「贊成」進一步「加大課程配套教學資源建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如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變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改善學生學習空間環境及設備支持」、「教師加大教學精力投入」。

超過60%左右教師「贊成」「加大對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改善教師教學空間環境及設備」、「加強學生對教學平臺和工具使用的引導」,並「加強課堂教學秩序管理」。(見圖35)

以上是本次調研主要結果,限於時間和篇幅,報告僅對封閉性題目作簡要匯總。後續課題組將做進一步分析研究。

再次感謝所有參與調研的老師、同學及教學管理部門同仁!

(報告撰寫:薛成龍、謝作栩、鄔大光、刁琳琳、郭瀛霞;數據統計:刁琳琳、嚴歡、甘雅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鄔大光」,作者薛成龍、謝作栩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鄔大光;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鄔大光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教務管理人員調查報告
    在對調查情況進行了認真統計、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團隊於4月初分別推出了《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和《疫情期間大學生線上學習調查報告》兩份報告,引起全國各高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受到各方面肯定和積極評價,課題組主要成員先後接受了《光明日報》和《中國科學報》採訪。現將課題組最後一份調查報告《疫情期間高校線上教學教務管理人員調查報告》發布。
  • 河南大學生對疫情期間中小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
    (通訊員 慕志軒)自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醫護人員為保護祖國和守護人民戰鬥在疫情前線,各地積極組織中小學生進行線上教學,統一課程安排和教學進度,實現各地中小學生的同步線上學習,確保停課不停學,防疫學習兩不誤。為了調查了解中小學生在疫情期間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效果,7月22日,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學習情況」實踐調查團隊,來到了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龍泉鎮進行調查。
  • 「2021寒假QQ線上學習群小調查」報告
    通過這份調查報告找到用戶的需求,嘗試打開快速提高學習社群活躍度的入口。說明: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以學習為目的成立的線上QQ群之成員。本次調查在撰稿時,有效數據量為41條,以下報告僅為有關本次調查內容的分析;在文中談到的「線上社群」,沒有特殊說明,都是「QQ線上學習群」的簡寫;本調查報告裡含有橙子的主觀解讀,閱讀時請獨立思考。
  • 對大學生疫情在家與父母相處情況所進行的實踐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影響大學生與父母關係調查結果論文作者:湖北醫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田然 熊雪飛 調查目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父母長時間朝夕相處。也讓很多家長回歸了「第-任教師」的角色。家長們平時各種自責,覺得陪孩子時間少,缺乏與孩子交流與溝通。
  •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維權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線上消費...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凝聚你我力量」消費維權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獲取的6502個有效樣本分析顯示,近六成受訪者對當前消費環境表示放心,九成受訪者遇到消費糾紛會採取維權行動,四成受訪者對當前生活情況表示滿意。另外,所購商品或服務「品質不如意」成為困擾受訪者的最主要問題,服務打折和商家跑路被認為是預付卡消費的最大隱患。
  • 疫情期間大學生的休閒娛樂方式《調查問卷模板》
    一鍵創建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創建1. 您的性別是?男女2. 您的年級是?
  • 湖北學子三下鄉:關注疫情時事,線上訪問大學生
    中國青年網武漢9月3日電(通訊員 楊昕怡 張雨辰 黃國俊 )8月初始,為主動配合疫情後時代的防控要求,同時響應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同時進一步了解西方社會現象及思潮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形式及影響,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調研西方社會思潮及現象對疫情認知與影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湖北武漢、河北邯鄲等地以雲調研與線下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針對疫情期間大學生對西方社會思潮和社會現象的認知情況展開調查
  •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調查結果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調查結果一、基本情況截至2020年2月21日22:00,問卷瀏覽量9313本次調查覆蓋全校21個學院(系),由各單位動員參與在線課程學習的本科生自願填寫。參與學生以大一、大二、大三學生為主,分別佔比如下:部分學院組織非常積極,調查覆蓋率較高。註:「*」標註的數據僅計算2019、2018、2017三個年級的學生人數。
  • 疫情期間普通高校網課情況調查—新聞—科學網
    根據調查,大學生網課常用平臺依次為釘釘、超星、騰訊會議、慕課等。釘釘主要用於在線視頻授課,超星則主要用於在線課程的學習與講解,教師也可上傳材料供學生研習。大學生最中意於釘釘平臺,其次是超星、慕課。對釘釘的偏愛可能與其強大的功能有關。
  •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調查報告
    心理問卷調查報告 為全面了解掌握全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第實施學生心理幹預,切實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於3月4日—3月18進行了《重慶市高校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中期心理問卷調查》,全院大一、大二、大三共計7464名同學參與問卷調查。
  • 調查報告|「新冠肺炎疫情」河北公眾的感受
    調查發現·疫情期間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購買便利,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公眾線上購物比例較高;防護物資的購買及儲備量整體相對短缺。·疫情之下公眾整體心態穩定,部分人群恐慌或焦慮多來自於感染風險;公眾對戰勝疫情的信心十足。
  • 調查:因疫情宅家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網絡上,各種大學生宅家學習「指南」的點擊率,分分鐘躥上熱搜榜前十的位子。日前,東華大學團委發起了一項關於大學生疫情期間學習、健康、生活情況的調研,654名大學生參與其中。「疫情期間,大學生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這對學生們身心健康、學習效果和生活狀態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共青團東華大學委員會書記沈潔告訴記者。
  • 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一項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從今年1月29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不參加集中性活動開始,大學生們宅家學習的效率,就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
  • 米易縣疫情防控期間農村春耕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米易縣疫情防控期間農村春耕生產情況調查報告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3-17     來源:縣發改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疫情期間 超半數家庭儲蓄意願增強 線上消費方式...
    4月21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螞蟻金服集團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2020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主要描述疫情之下,中國家庭消費方式、資產配置方式的變化和預期等家庭財富相關的情況。  《報告》顯示,疫情期間中國家庭儲蓄明顯增多;在消費行為上,線上消費接受度逐漸提高。
  • 就業吧發布2020湖南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然而,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了畢業生的學習與寫作計劃,也對其畢業安排和實踐帶來了較大挑戰和難度,進而讓他們普遍對今年的就業形勢感到擔憂。 調查顯示,74%的畢業生認為,疫情影響到了學習和求職計劃;64.1%的人對就業感到擔憂和煩惱,表示今年的就業形勢嚴峻;只有22.3%的畢業生對就業感到滿意或者認為正常。
  • 中科院青少兒英語教育報告:線上規模達260億元,線上學習意願強
    專注機構課程測評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上教學需求火爆,在線教育行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其中,問卷調查的對象為幼兒園至初中適齡學生家長,覆蓋全國1-4線的37個城市。調查數據顯示:在線青少兒英語市場規模達260億元;VIPKID用戶參培意願超越學而思位居第一;72%的家長願意選擇線上學習。
  • 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新冠疫情徹底改變教育認知
    近日,全球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發布了《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有 71%的受訪者傾向於未來可以繼續遠程辦公。培生全球執行長範嶽涵先生表示:「學習者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不論未來如何,他們會抓住機遇,以全新的方式去學習和開拓事業。」後疫情時代,是否將迎來線下回歸?新冠肺炎正在顛覆原有的學習和工作方式。 調查報告顯示,88%的受訪者認為在線學習未來將成為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 聊城市疫情期間居民日常必需品保障情況調查報告
    近日,聊城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藉助騰訊網絡平臺,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疫情期間居民日常必需品保障情況問卷調查,了解疫情期間居民日常必需品保障情況。  一、總體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通過QQ、微信推廣二維碼及問卷網址的方式開展,受訪者通過網際網路或手機掃描二維碼參與答卷。至3月17日,調查共取得有效答卷315個。
  • 河南科技學院學子三下鄉:疫情期間居民消費情況調查報告
    大學生,作為消費群體,在當前的經濟生活,尤其是在引領消費時尚、改善消費構成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們的消費現狀、消費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作為當代莘莘學子中的一員,作為深切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群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之所以開展此項調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對當前疫情期間消費狀況的調查,以得出疫情期間的消費構成、消費差異以其影響其消費構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