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影響大學生與父母關係調查結果論文
作者:湖北醫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田然 熊雪飛
調查目的: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父母長時間朝夕相處。也讓很多家長回歸了「第-任教師」的角色。家長們平時各種自責,覺得陪孩子時間少,缺乏與孩子交流與溝通。在居家防疫,不上班的情況下,家長們有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然而,一天二十四小時跟孩子在同一個屋簷下,很多家長卻出現了不太適應的情況:整天面對孩子,家長總是覺得孩子有這樣或者那樣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看孩子這也不順眼,那也不順眼。特別是疫情期間,家長們更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會不會鬆懈,可能上一秒還覺得自己的孩子不錯,可在這一秒了解了別人家的孩子,就開始焦慮。很多大學生也很苦惱,覺得自己沒有了「空間」。他們更願意跟同學、好友網上聊天,也不願意跟家長說說心裡話。很多家庭產生了「關係隔離」。疫情的發展,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都可能使家長們身心疲憊。為了化解疫情期間,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我們實踐隊將更加深入的了解發生矛盾的原因,讓長時間「宅」在家裡的父母和孩子,能夠多溝通多交流。讓家長們不妨坐下來,多多傾聽孩子的所思所想。
本次實踐活動將走進各個地區不同的家庭進行調研,提升各界社會人士認識、了解、關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同時總結出調查對象整體心理變化及發生矛盾的原因.為家庭關係進行緩解以及進行心理疏導,為日後跟進調查做鋪墊。
通過我們對大學生所進行的實踐調查報告,更加全面地對大學生的親子關係問題做出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同時進行分析,得出一些有利於對親子關係起到幫助的結論。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大學生的普遍心聲,還將會找到不少可以參考的經驗以提升自我,我們不僅能收穫喜悅及快樂,同時也可以學會怎樣去和父母溝通,怎樣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通過這次的調查有助於我們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調查對象: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維繫的基礎,父母的教育方法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守護好每一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因此本次調查就選取了大學生父母181名,在讀大學生438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198名,大二學生191名,大三學生43名,大四學生4名,大五學生2名。
調查資料: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在家與父母溝通所產生的矛盾,產生矛盾的原因,產生矛盾的頻率以及如何解決矛盾等相關問題展開調查,同時對大學生家長的教育方法,與孩子相處方式等問題進行調查。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分為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兩個部分,通過問卷星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調查,發放問卷一共619份,收回有效問卷619份,其中包括家長問卷181份,學生問卷438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1)
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疫情期間在家都與父母產生或多或少的矛盾。
從學生角度來看,10.5%的大學生疫情期間每天與父母基本無交流,28.77%的大學生每天與父母僅半小時交流,20.32%的大學生每天與父母交流約一小時。疫情期間大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情況中,有心事就與父母說的有35.84%,36.99%的大學生是父母詢問後才說,7.99%的大學生不與父母交流任何事。31.51%的大學生認為疫情期間阻礙他們與父母溝通的原因是父母過分嘮叨,23.97%的大學生認為是父母不理解,23.97%的大學生認為父母總認為他們是對的,另外20.55%的大學生則是不想讓父母管。77.63%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遇到不順心的事,通常都會向朋友傾訴,13.01%會選擇向父母傾訴。疫情期間對父母親近感的程度中,57.53%的大學生認為親近感「一般」,34.7%的大學生認為「很親近」。46.35%的大學生認為父母給予的學習,生活及各種人生指導,能接受一半,23.5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僅可接受少部分,23.97%的大學生能接受絕大部分,剩下6.16%則對父母給予的學習,生活及各種人生指導,幾乎沒有接受。疫情期間,47.95%的大學生偶爾會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3.2%的大學生根本不做,47.95%的大學生則表示經常做。疫情期間與父母產生矛盾的頻率調查中,偶爾產生矛盾的佔58.22%,幾天一次的佔23.52%,其餘則是每天都產生矛盾(7.99%)和從不產生矛盾(10.27%)。59.13%的大學生與父母產生矛盾時的解決方式是不刻意解決,順其自然。26.03%的大學生與父母產生矛盾的解決方式是各自冷靜,然後心平氣和的溝通。51.83%的大學生認為加強家庭和諧需要相互尊重,給予自由空間。
從家長角度來看,在疫情期間,每周能與孩子交流時間達到7個小時以上佔23.76%,交流時間在3-5小時的佔25.41%,也有25.41%的父母每周與孩子的交流時間在1-3小時之間,而與孩子的交流時間僅在一小時以內的也有25.41%。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方面都秉承著身教和言教差不多的教育方式,佔41.99%;有23.76%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身教多於言教;有29.28%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是言教多於身教;也還有4.97%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並不太清楚。疫情期間,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效果,有38.12%的父母認為自己方法得當,很有勝任感,佔比較多;有28.73%的父母覺得自己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佳;25.79%的父母認為自己「很缺少方法,非常需要指導」;還有剩下的7.18%的父母對於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效果了解的並不多。對於父母給孩子的學習、生活及各種人生指導,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能接受絕大部分的佔28.73%;認為孩子能接受一半左右的佔42.54%;認為孩子能接受少部分的佔22.65%;也有6.08%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能接受程度並不知情。疫情期間,父母對於孩子的所思所想能把握絕大部分的佔24.31%;可以把握一半左右的佔37.57%;僅能把握少部分的佔33.7%;也有4.42%的父母對於孩子心裡的所思所想能把握多少並不清楚。父母認為疫情期間家庭關係非常和諧的佔32.6%;認為家庭關係和諧的佔46.41%;覺得家庭關係一般的父母佔18.78%;僅有2.21%的父母認為家庭關係很差。在疫情期間,當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太落後於時代的時候,69.61%的父母會願意與孩子相互學習,平等地與孩子討論有關當今時代的問題,佔了一半以上;20.44%的父母會為自己的落伍而難過,但行動上並不為該進做出應有的努力;也有7.73%的父母會覺得很生氣,固執己見的認為自己很清楚當今時代,是自己的孩子太不尊重自己;僅有2.21%的父母會不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反應。對於父母對孩子的交往面的大小及所交往的朋友的情況,有50.28%的父母比較了解,佔比一半左右;22.65%的父母很了解;24.86%的父母了解很少;也還有2.21%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交往情況完全不了解。當孩子面臨一些學習、交往、生活等方面的選擇時,64.64%的父母會選擇與孩子平等商定,但最終讓孩子自己拿主意;19.34%的父母會與孩子討論,但一般都以自己的意見為主;也有14.92%的孩子根本不願意告訴父母這類事情;僅有1.1%的父母不知道該怎麼做。疫情期間父母與孩子鬧矛盾的頻率調查中,每天都有的佔9.94%;每幾個月幾次的有40.88%;每周幾次的有20.99%;也還有28.18%的父母從不會與孩子鬧矛盾。父母認為影響自己與孩子關係的原因中,有46.41%的父母認為是孩子的學習問題;58.01%的父母認為是孩子的生活習慣問題;46.41%的父母認為是溝通交流問題;也還有7.73%的父母認為是其他問題。鬧矛盾之後的解決方法的調查中,9.94%的父母會強制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76.24%的父母會委婉的勸導孩子;11.05%的父母置之不理,等孩子自己認錯;也還有2.76%的父母會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在父母與孩子鬧矛盾的過程中,發生了過激的、對孩子有傷害的言行,過後意識到自己的不對的時候,選擇向孩子道歉,並表示今後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父母佔53.04%;有30.39%的父母選擇只是默默的改正,但不向孩子道歉,怕道歉會影響自己的威望;14.92%的父母覺得是孩子引起父母發火,父母言行雖然不當,但也正常的,不必道歉;也還有1.66%的父母會有其他的處理方式。有24.31%的父母認為自己處理此類矛盾非常理智;58.56%的父母認為處理方式一般;13.81%的父母認為自己處理這類矛盾比較衝動,還有3.31%的父母不知道如何評價自己處理這類矛盾的方式。在怎樣才能加強家庭和諧的調查中,32.6%的父母認為要加強彼此溝通以及子女的溝通;48.62%的父母認為要相互尊重,包括自由空間;18.23%的父母覺得處理問題時,要多體諒其他成員的立場;剩下的0.55%的父母認為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此次疫情對家庭關係的影響調查中,45.3%的父母認為有正面影響,但影響較小;25.97%的父母認為有正面影響,且影響較大;25.41%的父母認為有負面影響,且影響較小;僅有3.31%的父母認為負面影響較大。
結論與推薦:
交流,親情的潤滑劑。一段美好家庭關係的維持,少不了溝通與交流。長時間且頻繁的溝通與交流有助於父母與孩子了解彼此內心的真正想法,還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有了深厚的感情,一般就不太容易發生矛盾。即使發生了矛盾也並不可怕,解決矛盾的方法很重要。一般的矛盾只要有了完美的解決方式,它不僅不會破壞家庭和諧,反而還會促進家庭和諧。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溝通與交流。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找到雙方矛盾的關鍵點說在,從而「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有一點,矛盾不能存檔,只能一次性解決,否則以後鬧矛盾的時候可能會「翻舊帳」,如此以往,這將會是一個惡性循環。其次為理解與包容。疫情給父母與子女提供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相處機會,在這段時間內,彼此的理解與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機會體現出來。這些都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是我們不太在意的某一件小事,某一句話等等。適度的理解與包容可以讓家庭關係更為和諧,少出現矛盾。
父母應該在家庭關係中適當變換自己的角色,在教育孩子為人處事方面,就是一位做好孩子榜樣的好老師;在與孩子談心,討論問題的時候,更像是孩子的朋友,這樣的一種「亦師亦友」的方式與孩子想處,一定會輕鬆很多。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用在家庭關係中,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可認真品讀這句話。父母與子女出現矛盾,總會有解決矛盾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可以進行學習思考。從上一次的解決方式中學習思考,此類解決問題方式的優點與缺點,久而久之,或許有的時候,矛盾就不需要刻意解決了。在一個家庭中,家庭關係與家庭幸福指數息息相關,良好的家庭關係可以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那幸福感還不是爆棚?家庭關係的維持與我們每個人緊密相連,直接受益人就是自己,所以,讓我們一起加油,共同創建幸福美滿的家庭。
附錄一:
學生問卷:https://www.wjx.cn/mobile/statnew.aspx?activity=84849434&reportid=
家長問卷:https://www.wjx.cn/mobile/statnew.aspx?activity=84846800&report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