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又社死的年輕人 都在共享公寓裡被治癒

2021-01-15 武漢熱線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蛋殼公寓事件,讓萬千年輕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也讓網友針對年輕人住房問題展開了又一輪熱議。

根據某社交平臺發布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中國18—35歲單身人口中,有將近一半的人處於獨居狀態;近七成的獨居青年表示,想早日告別獨居。這些人大多數在大城市孤身漂泊,只有床位,沒有客廳。

某租房平臺的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滬漂」人均居住空間為15.7平方米,「廣漂」為14.1平方米,「北漂」和「深漂」則不足12平方米。

近幾年,國外的共享式公寓開始進入中國。「社區化居住」(Co-living)無疑是一種資源共享、節省成本的方式,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年輕人或老年人適應環境,抵禦孤獨,緩解焦慮。

和普通酒店式公寓不同,共享公寓通常在底層配備超大的公共區域,沙發、電視、餐桌、圖書館、撞球桌等一應俱全,相當於把住客原本獨享的客廳集合在一層樓裡,供多人共享。

共享客廳給住戶們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空間。 圖/沈煜

為鼓勵社交,有的共享公寓會定期舉辦社交晚宴,有的共享公寓特地在套房裡只保留一個電磁爐,也不配洗衣機,取而代之的是公區的共享廚房和共享洗衣房——住客要做飯、洗衣服,必須離開房間,到公區去。

過日子就是和喜歡的人

一起吃很多頓飯

共享居住空間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演變為更具組織性和體系性的「共享公寓」卻是近幾年的事。

與傳統公寓相比,共享公寓具有租期更短、更靈活且隨時拎包入住等特點。

位於上海永康路142弄小區的長物莊正是這樣一個居住空間——這個名稱令人聯想到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小說《強風吹拂》中寫到的大學宿舍「竹青莊」。

長物莊的創始人是品一和揚揚。品一是看上去大大咧咧、樂天開朗的80後女孩,揚揚則是「非典型的金牛女」。

2020年12月20日,上海,長物莊創始人, 左為品一,右為揚揚。 圖/沈煜

長物莊所在的小區,是建造於上世紀30年代的老小區,如今這裡被劃入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成為老上海地道生活滋味的留存地。

長物莊是一棟頗具設計感的新式裡弄小型獨棟建築,比建築本身更有意思的是以Co-living理念居住在這裡的人。

不同於其他長租公寓,住在這裡的小夥伴不僅是租客,同時也是可以互相分享、支持的「真鄰居」。

2020年6月,長物莊結束了之前作為民宿時帶來的人來人往的熱鬧,順利轉變為主題社交長租公寓。

長物莊的老上海裝飾風格成為其特色。圖/網絡

目前,有6名獨立女性居住於此,包括品一自己。她們有著各自愛好和豐富的生活,選擇Co-living的初衷,是希望拓寬生活邊界,給自己的生活添加色彩。

同時,她們也對Co-living的生活方式感興趣,覺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住在一起,是件不賴的事情。

品一說:「長物莊最初成立的時候,目標人群就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希望通過自組織、自運營的方式,讓租客之間形成更為緊密的社交關係。」

「從長物莊產品方來說,我們幫助Co-living的租客做了一個初步的篩選,儘量保證入住的租客在工作、生活中有更多的交集,這就使得初始的『破冰』階段變得容易。」

「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內容和活動,吸引更多外部的小夥伴,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長物莊。」

長物莊的共享空間。圖/網絡

除了滿足基本的住宿需求,長物莊還提供豐富多彩的日常活動。比如定期舉行沙龍,組織小夥伴一起city walk(城市漫步),還有由專業設計師帶來的技能提升課。周末的聚餐、看電影等,都是長物莊小夥伴們最愛的消遣活動。

揚揚說:「社區化居住,首先不是社區化,而是居住,所以大家有相同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彼此之間沒有認知或者感情基礎,對於生活細節的包容度會相對較低;如果本身就是閨蜜或者好朋友,大家會更願意包容彼此。」

「這也是長物莊之後發展的邏輯,先把陌生人變成鄰居,接著把朋友變成鄰居。因此,將來我們的物業會由獨棟式變成分散式和獨棟式的結合。先分散居住,作為緩衝階段,對彼此有一定了解後,再決定要不要一同居住。」

長物莊的居住空間。圖/網絡

因此,《長物莊公約》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共同生活中可能不斷出現新問題,需要達成共識,她們會公開討論,形成決議結果,再補充到《長物莊公約》裡。

據品一和揚揚介紹,目前長物莊的活動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內的,主要是一些日常活動,吃飯、聊天、看電影。第二部分是對外的,圍繞著城市文化、設計、藝術等領域進行。

長物莊的居住環境,布置溫馨。圖/網絡

疫情之後的第一次活動,是和《城市中國》雜誌合作,組織了一次關於街區更新網紅化趨勢的討論。那次活動來了三十多個人,公區坐滿了,大家就坐到樓梯上,非常火爆。

品一說:「我們會嘗試不同的活動形式。目前固定下來的是『長物莊小飯桌開放日』的活動形式:邀請一位在某一領域中有專長、有故事的朋友,加上長物莊自己的小夥伴,一共開放15人參加。」

「大家圍繞著沙發區和小飯桌,有美酒、美食,在溫暖和平等的氛圍中,開開心心地度過某個周末的3小時時光。」

「為『居住』這件事提出另一個註腳」

集體生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在歐洲工業化時期,集體住房成為城市住房改革的主題。

其中一種模式叫「中央廚房公寓」,即在多層住宅樓中設立中央廚房和飯廳,配合機械化設備,解決整個公寓的家政需求。

這個概念最早由女權活動家莉莉·布勞恩提出,旨在減少婦女的家務勞動,並增強居民之間的社交。

相應地,這種集體住房的房間很小,一般只有一個床位和一個洗臉池;食物是集中烹飪的,洗衣、清潔、垃圾處理、熱水及暖氣的供應等都集中在一起。有些公寓還提供小型社區服務,比如圖書館和幼兒園。

到上世紀60年代,合住公寓(Co-housing)和共同居住運動開始了。

共同居住運動始於1964年的丹麥,它旨在擺脫城市條件的惡化,加入運動的核心家庭希望在農村和郊區實行新的集體共處形式。

這些定居點由業主共同設計和建造,並共同承擔後期的運營和維護,通過類似於村莊的結構,創建公共與半公共區域。與其他形式的集體住房不同,這裡的居民不是房客,而是房主。

大約同一時期,德國出現了集體住宿形式。和丹麥相反,德國出現的主要是年輕人移居社區,房客們希望在新的社區模式中過上更緊湊的生活。這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也更側重於居住文化的創建,而不是建築結構。

其實,在我國,建造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筒子樓也屬於Co-housing模式。

到了今天,Co-living代表著辦公室與合住公寓之間的結合。住客的目標不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分擔生活成本、共享靈活的租賃條件,還期望創造工作或者社團的合作可能。

因此,大部分Co-living公寓會提供一系列周邊設施,例如休閒區、健身房等。

長物莊的陽臺,適合愜意的下午茶。 圖/網絡

這種生活方式,吸引了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自由職業者和對靈活工作場所有需求的人。

從生活的角度來說,Co-living是Co-housing的延展。在共同居住的基礎上,住客們形成一個共同體,一同追求更有質量的生活方式;合住不僅滿足生活中的社交需求,也可能為彼此帶來精神上的支持。

品一和揚揚說:「Co-living、Co-housing的形式,其實一直都存在。但之前不太有人來討論這種居住方式的內核是什麼,人們更關注的是空間滿足和產品的盈利模式。」

「如今,較為單一的生活方式不再能滿足所有人,近幾年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在考慮更具差異化、個性化的生活表達。長物莊就是基於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憧憬所創立的品牌。」

「創立之初我們就已經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和產品是小眾的,但我們希望堅持走這個方向,為『居住』這件事提出另一個註腳。」

「「與其說我們推廣這種生活方式的理念,不如說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傳達的內容和體驗有信心——吸引對的小夥伴來到長物莊。」

長物莊內部一角。圖/沈煜

如果你選擇Co-living模式,那麼就意味著你必須履行共同生活的責任,這也是互助式生活社區默認的規矩——你享受共居的好處,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長物莊正式運營前,品一和揚揚花了很長時間思考應該通過什麼載體來表達這一產品的價值觀。雖然也可以通過不斷的內容輸出、活動運營來夯實長物莊的精神內核,然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可能是一份公約或者宣言。

所以,品一和揚揚在這份既是長物莊價值觀引導又是入住指南的《長物莊公約》上花了不少心思。

長物莊的居住房間。圖/網絡

品一說:「隨著構思的推進,我們發現,《長物莊公約》從本質上說並非規範,而是共識。」

「我們認為,當大家對於共同居住的生活方式有了尊重和認同,基於共同的生活理念,在生活當中感情逐漸加深,對細節的規範,可能就不一定需要了。」

「《長物莊公約》的存在,就是希望向生活在此處的小夥伴們傳達我們的價值觀,讓氣味相投的人住在同一屋簷下。」

未來,人們將如何居住?

Co-living的居住方式,既互助又獨立。老年人想體面地養老,除了住進養老院,還可以選擇共享養老。

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節目第七季中,來自成都的五個50多歲的姐姐就選擇了共享養老的方式。她們都是單身,不願與兒女同住,給兒女添麻煩,於是相約一起養老,一起旅遊、一起瘋、一起搓麻將。

5個50多歲的姐姐選擇共享養老。圖/網絡

五個姐姐為了找到一個退休後共同生活的居所,一村又一村、一壩又一壩地尋找,終於定下了面對玉龍雪山的一處半山腰的房子。設計師謝柯為她們打造了「一步一景」的家。

這個「乘風破浪的家」,不僅為姐姐們提供了理想的居所,也是一個示範——如何實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據統計,目前每十個丹麥人中就有一個住在聯合住宅裡。儘管它並非主流居住形態,但自發組織的聯合住宅作為一個住宅選項,其數量持續增加。

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影響丹麥人幸福感的兩大重要因素是高福利編織的安全網絡和充分的社會支持,即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相互支持。丹麥人相信『分享的時候,幸福是真實的』(Happinessis real when shared)。」

隨著家庭單位的縮小、個人時代的來臨,共同居住也許是解決我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方案。

新的居住模式中包含的社交性,提供了以往在傳統家庭模式中獲得的相互照顧和情感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因為擁有個人獨立的空間,才產生了社會性的交流需求。

共同居住也許可以解決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居住新需求,而最終,共同居住是為了共同生活、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讓人們不再孤單地面對這個世界。

長物莊的貓。圖/沈煜

品一和揚揚說:「未來的公寓社區,我們相信一定會比之前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寓品牌會在『社交』這件事上下功夫,從而豐富公寓的居住體驗。」

而長物莊的產品模式,就是通過分散式公寓+公共客廳長物空間+單棟集合公寓形成的產品組團,為住客提供生活體驗和內容體驗。

等我們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也希望將這種人情味輻射到長物莊所在的公共社區。

相關焦點

  • 當「空巢青年」成為熱詞,聊聊「創意社」共享廚房裡的「溫度」
    日前,創意生活領域大IP「創意社(微信號:ichuangyi99)」組織開展了以「共享廚房」為主題元素的線下粉絲聚會活動,活動旨在幫助大城市裡的空巢青年走出房間,感受生活中的溫度,建立生活朋友圈。  創意社負責人鄧雲介紹,共享廚房的理念源自我們團隊看到的另一個詞,空巢青年。每個打拼在城市的年輕人,都會有過或正在經歷著孤獨的時刻,一個人上班,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吃多了外賣和餐館,突然好久沒吃一頓熱鬧的飯了!
  • 住在日本微型公寓裡的年輕人
    為了縮減居住面積,東京進行了花樣翻新的嘗試:從膠囊酒店到緊湊型預製板組合屋,再到共享住房……    如今,微型公寓受到了東京年輕人的追捧。    這種公寓只有9至13平方米,展開手臂就能碰到牆壁。公寓雖小,五臟俱全,有臥室、廚房、陽臺,還有獨立衛生間。這類公寓通常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大大減少了租客的通勤時間。
  • 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_2020年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資料下載_築龍...
    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專題為您提供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上海後社西岸共享住宅 立即下載
  • 當代年輕人,你為孤獨買單了嗎?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比起不必要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喧囂,我們好像更無法忍受一個人的孤獨。最近,網上有人總結出孤獨的十級量表火了。一個人吃飯、旅行、逛街、K歌、看電影、玩遊戲等已經成為許多孤獨人士的生活常態。
  • 初壹食午共享單身火鍋,用火鍋治癒孤獨的靈魂
    火鍋「國民美食」地位難以動搖,根據調查顯示,在各個餐飲品類中,火鍋處於營業額第一、店鋪數第三的位置,22%的餐飲營業額都由火鍋貢獻,是唯一佔比超過20%以上的品類。2003年非典過後,火鍋行業以快速擴張及渠道下沉,取得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一夜之間,火鍋連鎖店遍布大街小巷,成為餐飲行業的主力。
  • 日本近四分之一年輕女性選擇不婚不育,她們就不怕「孤獨死」嗎?
    那麼這些「不婚人」是否像社會上預估的那樣,面臨著【養老難】和【孤獨死】的絕境呢?84歲的清田沒有選擇住在姐妹公寓裡,因為罹患癌症,被送到療養院專門修養。年紀最大的田矢今年有85歲了,特長和愛好都是侍弄花花草草。曾是今某知名企業的宣傳部長,在崗工作了整整40年。
  • 《一個叫歐雅的男人決定去死》:當你深陷孤獨,羈絆是唯一解藥
    劇中的男主歐雅就是這麼一個孤寡老人,並且他的情況更加特殊,因為他遭受過巨大苦難,所以他是十分固執,在他心愛的妻子去世後,他像一個刺蝟一樣到處扎人,有一天,他感覺自己實在熬不下去了,決定去死,鄰居等的不斷「麻煩」打亂了他的計劃,這種羈絆成為了他治療孤獨的解藥,他最終被治癒了。
  • 韓國共享公寓「樹屋Tree house」的高質感生活
    共享公寓等全新的租屋方式越來越受到歡迎。韓國首爾江南區,近年就出現了一間專門分租給年輕人的共享公寓「樹屋」(Tree house),成為年輕人租屋的新方案!租屋族也能享受高質感生活,韓國共享公寓「樹屋Tree house」設有綠意中庭花園、大片落地窗環繞,Tree house的名稱由來便是它如樹一般的的外觀,從底部層層堆疊上去。
  • 《愛情公寓消消消》裡的詩詞都這麼「清新脫俗」嗎?
    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主角都非常有才華,除了展博的《孤獨的根號3》之外,還出現過多經典(奇葩)詩句,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回顧一下吧!當我們坐在房間裡,才發現世界有多大,不過就是樓層環繞,綠樹圍攻,於是,我們站上房頂,才發現世界有多大,腳下是茫茫人群,車水馬龍,頭上是藍天白雲,一望無際。
  • 一邊說喜歡孤獨,一邊養寵物緩解孤獨,年輕人你們矛不矛盾?
    最近,「年輕人喜歡孤獨」和「養寵物可以緩解孤獨嗎」雙雙上了微博熱門話題,這不由得讓人思考:當代年輕人對「孤獨」到底是怎麼個看法?你享受孤獨嗎之前,有網友劃分了孤獨的各個等級,一個人做飯、一個人散步、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動手術。 這些等級表明,你是否孤獨,以及你是否在這份孤獨裡甘之如飴。
  • 「貓空」:讓年輕人獲得溫暖和治癒
    □記者 朱雪芬 攝它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可以稱之為「解憂雜貨鋪」的社交平臺—— 「貓空」:讓年輕人獲得溫暖和治癒蘇報訊(記者 朱雪芬)蘇州古城明清時期便牢牢佔據著江南的時尚「C位」。如今,這座古城依然充滿著澎湃的力量,吸引了無數年輕人來此逐夢。
  • 日本12萬人孤獨而死: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在日本,獨居的人在家裡,因疾病等原因死亡而不為人知,被稱為「孤獨死」。2015年,日本有150萬人死亡,其中大約3萬人孤獨而死,十年間增加了近4倍。日本NHK曾經報導,30歲上班族,死在單身公寓裡,20天才被送貨人員發現。
  • 關注青年文化生活 保利公寓打造豐富社群活動
    ,也有從外地趕來的年輕人,而他們匯聚在社區裡,只為了一個目的:一起吃早餐。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是保利公寓打造豐富社區生活的一次嘗試。這一次他們攜手青年美食博主小雨、歪歪,召集了13位來自各行各業的陌生年輕人,以早餐之名,創造沉浸式社交體驗。這不是保利N+公寓第一次舉辦對外開放的活動,每一次開放式的活動,總能吸引到各式各樣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 為什麼日本會有那麼多老人一個人在家孤獨的死去?看完你就明白了
    日本每年有超過3萬的老人孤獨死在居所,死後幾天幾周甚至幾月沒有人知道,直到屍體腐爛發臭才被鄰居發現。孤獨死的人群中,男性佔70%,年齡在65至69歲之間,女性多發生在85歲以上的年齡。孤獨死成了日本特有的社會現象,聽到都讓人感到心酸、可怕、悲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實體娃娃能治癒孤獨嗎?或許,是這樣的
    在電影《充氣娃娃之戀》中,瑞恩·高斯林扮演了一個在孤獨和社交焦慮中掙扎的可愛的年輕人拉斯。在電影中,他購買了一個充氣娃娃,並與它建立了一種甜蜜但不尋常的友誼。他從朋友、家人和鄰裡那裡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嘲笑。
  • 孤獨死:日本社會養老終老之痛 多措並舉防悲劇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劇和人際關係疏離,在多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也開始出現孤獨死。今年1月20日,北海道札幌市一間公寓內發現兩具女性遺體。警方調查得知,死者是一對無業姐妹——42歲的佐野湖未枝和40歲的佐野惠。
  • 這份爆火「孤獨等級表」你在哪一級?最可怕的一級其實是……
    「孤獨死」。因為死者與同事、朋友不聯繫,親人也不在身邊,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沒有家鄉可回,所以他們是斷了社緣、血緣、地緣的「無緣者」,所以也被稱之為無緣死。現實裡,孤獨死一直上演。【三】不婚、無子、獨居、內向、孤寡……都與孤獨死掛鈎。
  • 在線短租、長租公寓和共享辦公,共享房屋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長年累月,市場上積累了大量閒置房源,而這其中不乏住宅、公寓和商業地產。2011年,共享經濟傳入中國,給這些空置房源開闢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房屋共享。經過6年多的發展,共享房屋是一門好生意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房屋共享的那些事兒。
  • 紐約這個帶城市農場的公寓,想租給住得有要求的年輕人
    在曼哈頓,不管是想買房子還是租公寓,價格都有可能會讓人灰心喪氣,以至於乾脆不考慮這裡的房子了。對於有潛力的年輕人或是中產階級來說,這可能並不是個壞主意。想要在紐約租住到符合年輕人對於居住、社交需求的公寓,視線還是得從曼哈頓移開。
  • 日本「孤獨死」的絕望與無奈,清潔員成死亡的見證者
    但更多的痛苦不止他們,還有另一些終身不娶的中年人,他們除了每日上班外,更傾向於宅在家裡,就像年輕人一樣,對一切事物不感興趣,甚至於對外界的牴觸。「孤獨死」的絕望與無奈這就是70後最鮮明的特徵,將自己和整個世界孤立開,然後在漫無目的和看不清前路的絕望中慢慢死去。並且伴隨著「孤獨死」的人越來越多,日本由此也誕生了專門的清潔工作,那就是孤獨死現場清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