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蛋殼公寓事件,讓萬千年輕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也讓網友針對年輕人住房問題展開了又一輪熱議。
根據某社交平臺發布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中國18—35歲單身人口中,有將近一半的人處於獨居狀態;近七成的獨居青年表示,想早日告別獨居。這些人大多數在大城市孤身漂泊,只有床位,沒有客廳。
某租房平臺的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滬漂」人均居住空間為15.7平方米,「廣漂」為14.1平方米,「北漂」和「深漂」則不足12平方米。
近幾年,國外的共享式公寓開始進入中國。「社區化居住」(Co-living)無疑是一種資源共享、節省成本的方式,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年輕人或老年人適應環境,抵禦孤獨,緩解焦慮。
和普通酒店式公寓不同,共享公寓通常在底層配備超大的公共區域,沙發、電視、餐桌、圖書館、撞球桌等一應俱全,相當於把住客原本獨享的客廳集合在一層樓裡,供多人共享。
共享客廳給住戶們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空間。 圖/沈煜
為鼓勵社交,有的共享公寓會定期舉辦社交晚宴,有的共享公寓特地在套房裡只保留一個電磁爐,也不配洗衣機,取而代之的是公區的共享廚房和共享洗衣房——住客要做飯、洗衣服,必須離開房間,到公區去。
過日子就是和喜歡的人
一起吃很多頓飯
共享居住空間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演變為更具組織性和體系性的「共享公寓」卻是近幾年的事。
與傳統公寓相比,共享公寓具有租期更短、更靈活且隨時拎包入住等特點。
位於上海永康路142弄小區的長物莊正是這樣一個居住空間——這個名稱令人聯想到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小說《強風吹拂》中寫到的大學宿舍「竹青莊」。
長物莊的創始人是品一和揚揚。品一是看上去大大咧咧、樂天開朗的80後女孩,揚揚則是「非典型的金牛女」。
2020年12月20日,上海,長物莊創始人, 左為品一,右為揚揚。 圖/沈煜
長物莊所在的小區,是建造於上世紀30年代的老小區,如今這裡被劃入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成為老上海地道生活滋味的留存地。
長物莊是一棟頗具設計感的新式裡弄小型獨棟建築,比建築本身更有意思的是以Co-living理念居住在這裡的人。
不同於其他長租公寓,住在這裡的小夥伴不僅是租客,同時也是可以互相分享、支持的「真鄰居」。
2020年6月,長物莊結束了之前作為民宿時帶來的人來人往的熱鬧,順利轉變為主題社交長租公寓。
長物莊的老上海裝飾風格成為其特色。圖/網絡
目前,有6名獨立女性居住於此,包括品一自己。她們有著各自愛好和豐富的生活,選擇Co-living的初衷,是希望拓寬生活邊界,給自己的生活添加色彩。
同時,她們也對Co-living的生活方式感興趣,覺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住在一起,是件不賴的事情。
品一說:「長物莊最初成立的時候,目標人群就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希望通過自組織、自運營的方式,讓租客之間形成更為緊密的社交關係。」
「從長物莊產品方來說,我們幫助Co-living的租客做了一個初步的篩選,儘量保證入住的租客在工作、生活中有更多的交集,這就使得初始的『破冰』階段變得容易。」
「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內容和活動,吸引更多外部的小夥伴,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長物莊。」
長物莊的共享空間。圖/網絡
除了滿足基本的住宿需求,長物莊還提供豐富多彩的日常活動。比如定期舉行沙龍,組織小夥伴一起city walk(城市漫步),還有由專業設計師帶來的技能提升課。周末的聚餐、看電影等,都是長物莊小夥伴們最愛的消遣活動。
揚揚說:「社區化居住,首先不是社區化,而是居住,所以大家有相同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彼此之間沒有認知或者感情基礎,對於生活細節的包容度會相對較低;如果本身就是閨蜜或者好朋友,大家會更願意包容彼此。」
「這也是長物莊之後發展的邏輯,先把陌生人變成鄰居,接著把朋友變成鄰居。因此,將來我們的物業會由獨棟式變成分散式和獨棟式的結合。先分散居住,作為緩衝階段,對彼此有一定了解後,再決定要不要一同居住。」
長物莊的居住空間。圖/網絡
因此,《長物莊公約》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共同生活中可能不斷出現新問題,需要達成共識,她們會公開討論,形成決議結果,再補充到《長物莊公約》裡。
據品一和揚揚介紹,目前長物莊的活動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內的,主要是一些日常活動,吃飯、聊天、看電影。第二部分是對外的,圍繞著城市文化、設計、藝術等領域進行。
長物莊的居住環境,布置溫馨。圖/網絡
疫情之後的第一次活動,是和《城市中國》雜誌合作,組織了一次關於街區更新網紅化趨勢的討論。那次活動來了三十多個人,公區坐滿了,大家就坐到樓梯上,非常火爆。
品一說:「我們會嘗試不同的活動形式。目前固定下來的是『長物莊小飯桌開放日』的活動形式:邀請一位在某一領域中有專長、有故事的朋友,加上長物莊自己的小夥伴,一共開放15人參加。」
「大家圍繞著沙發區和小飯桌,有美酒、美食,在溫暖和平等的氛圍中,開開心心地度過某個周末的3小時時光。」
「為『居住』這件事提出另一個註腳」
集體生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在歐洲工業化時期,集體住房成為城市住房改革的主題。
其中一種模式叫「中央廚房公寓」,即在多層住宅樓中設立中央廚房和飯廳,配合機械化設備,解決整個公寓的家政需求。
這個概念最早由女權活動家莉莉·布勞恩提出,旨在減少婦女的家務勞動,並增強居民之間的社交。
相應地,這種集體住房的房間很小,一般只有一個床位和一個洗臉池;食物是集中烹飪的,洗衣、清潔、垃圾處理、熱水及暖氣的供應等都集中在一起。有些公寓還提供小型社區服務,比如圖書館和幼兒園。
到上世紀60年代,合住公寓(Co-housing)和共同居住運動開始了。
共同居住運動始於1964年的丹麥,它旨在擺脫城市條件的惡化,加入運動的核心家庭希望在農村和郊區實行新的集體共處形式。
這些定居點由業主共同設計和建造,並共同承擔後期的運營和維護,通過類似於村莊的結構,創建公共與半公共區域。與其他形式的集體住房不同,這裡的居民不是房客,而是房主。
大約同一時期,德國出現了集體住宿形式。和丹麥相反,德國出現的主要是年輕人移居社區,房客們希望在新的社區模式中過上更緊湊的生活。這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也更側重於居住文化的創建,而不是建築結構。
其實,在我國,建造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筒子樓也屬於Co-housing模式。
到了今天,Co-living代表著辦公室與合住公寓之間的結合。住客的目標不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分擔生活成本、共享靈活的租賃條件,還期望創造工作或者社團的合作可能。
因此,大部分Co-living公寓會提供一系列周邊設施,例如休閒區、健身房等。
長物莊的陽臺,適合愜意的下午茶。 圖/網絡
這種生活方式,吸引了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自由職業者和對靈活工作場所有需求的人。
從生活的角度來說,Co-living是Co-housing的延展。在共同居住的基礎上,住客們形成一個共同體,一同追求更有質量的生活方式;合住不僅滿足生活中的社交需求,也可能為彼此帶來精神上的支持。
品一和揚揚說:「Co-living、Co-housing的形式,其實一直都存在。但之前不太有人來討論這種居住方式的內核是什麼,人們更關注的是空間滿足和產品的盈利模式。」
「如今,較為單一的生活方式不再能滿足所有人,近幾年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在考慮更具差異化、個性化的生活表達。長物莊就是基於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憧憬所創立的品牌。」
「創立之初我們就已經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和產品是小眾的,但我們希望堅持走這個方向,為『居住』這件事提出另一個註腳。」
「「與其說我們推廣這種生活方式的理念,不如說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傳達的內容和體驗有信心——吸引對的小夥伴來到長物莊。」
長物莊內部一角。圖/沈煜
如果你選擇Co-living模式,那麼就意味著你必須履行共同生活的責任,這也是互助式生活社區默認的規矩——你享受共居的好處,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長物莊正式運營前,品一和揚揚花了很長時間思考應該通過什麼載體來表達這一產品的價值觀。雖然也可以通過不斷的內容輸出、活動運營來夯實長物莊的精神內核,然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可能是一份公約或者宣言。
所以,品一和揚揚在這份既是長物莊價值觀引導又是入住指南的《長物莊公約》上花了不少心思。
長物莊的居住房間。圖/網絡
品一說:「隨著構思的推進,我們發現,《長物莊公約》從本質上說並非規範,而是共識。」
「我們認為,當大家對於共同居住的生活方式有了尊重和認同,基於共同的生活理念,在生活當中感情逐漸加深,對細節的規範,可能就不一定需要了。」
「《長物莊公約》的存在,就是希望向生活在此處的小夥伴們傳達我們的價值觀,讓氣味相投的人住在同一屋簷下。」
未來,人們將如何居住?
Co-living的居住方式,既互助又獨立。老年人想體面地養老,除了住進養老院,還可以選擇共享養老。
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節目第七季中,來自成都的五個50多歲的姐姐就選擇了共享養老的方式。她們都是單身,不願與兒女同住,給兒女添麻煩,於是相約一起養老,一起旅遊、一起瘋、一起搓麻將。
5個50多歲的姐姐選擇共享養老。圖/網絡
五個姐姐為了找到一個退休後共同生活的居所,一村又一村、一壩又一壩地尋找,終於定下了面對玉龍雪山的一處半山腰的房子。設計師謝柯為她們打造了「一步一景」的家。
這個「乘風破浪的家」,不僅為姐姐們提供了理想的居所,也是一個示範——如何實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據統計,目前每十個丹麥人中就有一個住在聯合住宅裡。儘管它並非主流居住形態,但自發組織的聯合住宅作為一個住宅選項,其數量持續增加。
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影響丹麥人幸福感的兩大重要因素是高福利編織的安全網絡和充分的社會支持,即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相互支持。丹麥人相信『分享的時候,幸福是真實的』(Happinessis real when shared)。」
隨著家庭單位的縮小、個人時代的來臨,共同居住也許是解決我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方案。
新的居住模式中包含的社交性,提供了以往在傳統家庭模式中獲得的相互照顧和情感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因為擁有個人獨立的空間,才產生了社會性的交流需求。
共同居住也許可以解決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居住新需求,而最終,共同居住是為了共同生活、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讓人們不再孤單地面對這個世界。
長物莊的貓。圖/沈煜
品一和揚揚說:「未來的公寓社區,我們相信一定會比之前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寓品牌會在『社交』這件事上下功夫,從而豐富公寓的居住體驗。」
而長物莊的產品模式,就是通過分散式公寓+公共客廳長物空間+單棟集合公寓形成的產品組團,為住客提供生活體驗和內容體驗。
等我們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也希望將這種人情味輻射到長物莊所在的公共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