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 |
東海人魚 |
小飛俠 |
9月4、5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大型兒童劇《小飛俠彼得·潘》作為「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國兒藝展演劇目在中國兒童劇場精彩上演。該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巴裡同名童話經典,中國兒藝將聞名世界的童話故事搬上舞臺,旨在摘取世界兒童文學瑰麗,汲取經典童話精髓,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帶給孩子豐富多元的藝術體驗。
經典童話創新演繹 舞臺藝術與高科技完美融合
世界經典童話《小飛俠彼得·潘》發表於1904年,是英國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巴裡最為著名的劇作,故事主要講述了永遠不會長大的彼得·潘與永遠不想長大的小女孩溫迪在「夢幻島」上和小夥伴們一起收穫友誼並與海盜船長虎克鬥智鬥勇的奇幻故事。中國兒藝於2014年底將這部世界經典名著首次搬上兒童劇舞臺,劇中將劇場LED屏幕、多媒體設計、進口紗幕等多項高科技技術共同投入至舞臺設計中,集中配合主創的巧妙構思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達到藝術與高科技跨界的完美融合,為現場大、小觀眾奉上一臺既有深刻內涵又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盛宴。劇中隨著劇情的發展,小飛俠和小鈴鐺帶著溫迪和弟弟們雙腳離地飛起來的那一刻,讓在場的小朋友們興奮不已,家長們拍手稱奇。劇中主題曲《飛》也讓觀眾印象深刻,悠揚的旋律,婉轉的歌聲,朗朗上口的歌詞將飛翔的自由與暢快表達得淋漓盡致,獲得觀眾的喜愛,很多觀眾走出劇場後仍在反覆哼唱。
中國兒藝版本的《小飛俠彼得·潘》向孩子們詮釋了飛翔的真諦,這裡的飛翔並不是具象的雙腳騰空,而是一種健康、愉悅、時刻保持童真的精神狀態,就像主題曲中唱的那樣,心中裝滿了歡樂,就能一飛沖天。這種孩童般單純的歡樂並不與自身的成長背道而馳,反而源於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暢想,源於友情的力量,源於親情的溫暖,希望孩子們能通過這一臺充滿浪漫情懷的童話故事積極面對生活、面對長大、讓所有的成長經歷成為滋養童真的閏土,最終成為一個擁有童真、童心,精神世界豐富的大人。
《小飛俠彼得·潘》展演現場以精緻的舞臺設計,多人舞臺「翱翔」的奇蹟帶來前所未有的舞臺體驗,吸引許多家庭「返場」再看,引爆觀劇熱潮。「小飛俠」作為孩子們心中的完美偶像,不僅讓大家在劇場內圓了一個「飛翔夢」,同時也將正義、勇敢和善良的美好精神傳遞給觀眾,點燃孩子們的冒險精神和質樸童真!該劇兩場演出票銷售火爆,場場爆滿,受到了小朋友的熱烈歡迎。每場演出結束,都有小觀眾熱情追隨,久久不肯離去。家住西城區的觀眾王一坤帶著他8歲的女兒蕊蕊來看演出,演出結束後,依然捨不得走,在劇場門口期待能夠再次見到「小飛俠」。家住朝陽區的觀眾李玉梅帶著她5歲的女兒來看戲,看完後表示:「劇情設置很好,舞美設計也超級震撼,連我這個平時不太愛看兒童劇的人都被吸引住了,必須贊!」「演員非常投入,舞臺布景和編劇也很有新意,整個劇情緊湊不拖拉,引人入勝!整整兩個小時目不轉睛。對於不吃陌生人食物、朋友間無私的友情、父母兄弟姐妹的親情等等講的自然生動,絲毫沒有說教的意味,難得的好劇!」中國兒藝的忠實粉絲「開心吃貨」看完演出在微信裡把該劇推薦給其他小朋友。
與基層同臺演出 加強校園戲劇教育普及
《小飛俠彼得·潘》由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廖向紅執導,廖向紅導演與中國兒藝先後四次結緣,由她執導的《特殊作業》曾獲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等。編劇由董妮擔任,該劇本曾榮獲全國第八屆戲劇文化獎大型劇本金獎。此次參演該劇的十多名優秀中青年演員均選自中國兒藝一線創作團隊,其中包括《絕對小孩》裡的「討厭」劉奇,《小蝌蚪找媽媽》裡的「青蛙媽媽」張佳,《嶽雲》中的「嶽飛」韓文亮,《西遊記》中的「豬八戒」鄧曉光、「族長」馬筠峰、「土地」沈明舉和王波文,《罐頭小人》裡的「媽媽」蔣婧,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青蛙王子」尹亮,「小王子」肖宇,《馬蘭花》中的「老貓」郭斌,《小布頭奇遇記》裡的「鼠老三」王倬,《三個和尚》裡的「瘦和尚」吳子競,優秀青年演員諶曦子和陳青文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小飛俠彼得·潘》參加展演也是中國兒藝貫徹落實「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活動的一次實踐,為了在與基層同臺演出的同時能更好地呈現這部作品,中國兒藝考慮年齡、性別等諸多因素,通過精心挑選,最後選定來自中國兒藝馬蘭花藝校的張泰然和馬悉朗,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的盛靖瞳,北京市東城區革新裡小學的李思鍇,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的王子芊和成逸然等四所學校的六位學生,他們分別飾演劇中「簡」、「雙胞胎甲」、「雙胞胎乙」、「夢幻島男孩哈利」、「夢幻島男孩小個子」等角色。這六位學生年齡最大的11歲,最小的9歲。雖然他們都曾參加過學校或馬蘭花藝校的戲劇課程,但都表示通過參加該劇演出,學到來更專業的藝術知識,舞臺表現力也更強。他們的加入為該劇增添了更多的童真與稚趣,讓劇情更容易打動觀眾,同時此次也給了孩子們難得的與戲劇老師們同臺演出的機會,將平時課堂上的戲劇知識得以實踐,在親自體驗戲劇演出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的邵老師表示,通過此次演出讓孩子明白每個角色都是舞臺演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強了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在劇中飾演「簡」的王子芊曾參演過中國兒藝《心願》,同時曾多次擔任中國兒童戲劇節「小小童伴」志願者,此次參加《小飛俠彼得·潘》演出,她表示,此次演出在馬彥偉導演的指導下,自己的臺詞功底有了很大提高,經過幾次排練和回家後的努力學習,劇中臺詞她很快就背得很熟了,能參加這次演出很激動、很興奮、很過癮,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的機會上臺演出。在劇中飾演「夢幻島男孩小個子「的馬悉朗在中國兒藝馬蘭花藝校學過一年的藝術課程,在此次演出中感受最深的是中國兒藝的吳子競、沈明舉等大哥哥姐姐對他的幫助特別大,通過和專業演員演對手戲,學到了更多的舞臺藝術專業知識,也增加了舞臺自信。在劇中飾演「雙胞胎男孩」的張泰然的家長說:「很感謝劇院能搭建這樣的演出平臺,給小朋友更多的培訓和鍛鍊機會,在孩子的人生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該劇副導演馬彥偉說,為了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藝術鍛鍊、在舞臺上能有更好的藝術呈現,劇組帶領孩子們進行了一周的集中排練,而且還專門為每個孩子都量身定做了全新的服裝。小朋友的舞臺表演從專業水準上來說還不能完全做到在舞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角色裡,但總的來說,最後的舞臺呈現已經很好,小朋友的加入為該劇增加新的童真、童趣,讓該劇的演出氣氛更加清新、活潑生動。此次演出各位家長也很支持,非常願意給這些愛好戲劇的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藝術培訓機會,最後的舞臺演出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肯定和好評。
「斯密」飾演者王倬 忍淚詮釋戲比天大
9月4日上午,中國兒藝青年演員王倬的父親突然去世,而下午恰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參加「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展演劇目《小飛俠彼得·潘》演出,王倬在劇中飾演「斯密」,在演出前突聞父喪,王倬淚如傾盆,但他的角色沒有B角,為了不耽誤演出,他上午匆匆趕回張家口看一眼,就回到劇院堅持演出,他強忍悲痛地對家人說:「戲比天大,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夠理解!」得知王倬父親突然離世的消息,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代表劇院及時對此表示深深哀悼,並對王倬表示慰問,並表示,王倬在失去至親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刻,選擇強忍淚水堅守工作崗位,體現了一名青年演員對演藝事業負責、對觀眾負責的態度,是兒童戲劇工作者最為敬業、執著的表現。
王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在兒童劇《馬蘭花》、《小兔快跑》、《小布頭奇遇記》、《三隻小豬·變變變》等劇中飾演「老貓」、「熊爺爺」、「鼠老三」、「小豬老大」等多個角色,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說:《小飛俠彼得·潘》是一個充滿了想像力的傳奇故事,是一個播撒快樂、純真和善良的故事,是一個在冒險中增長智慧、勇氣和學會擔當的故事。該劇是用多種藝術手段展現奇妙和夢幻的舞臺,是一個追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舞臺。彼得·潘雖然永遠長不大,但我們必定會長大成人,讓我們和彼得·潘一起翱翔,讓小朋友們盡情地享受童年的快樂與純真,讓大朋友們來尋找已失去的童真與童心。通過這次展演,讓孩子們登上了兒童戲劇的專業舞臺,學校師生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兒童戲劇的創作過程,對兒童戲劇有了更好的認識和體驗,這也是中國兒藝幫扶學校開展美育特色教育的又一次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