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人生裡的無限選擇:《挪威的森林》愛情、生命與未來的隱喻

2020-12-11 文化的理想國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給我們展現了幾個青年的一段與抉擇有關的人生故事,作者通過傷感含蓄的筆調訴說著一段記憶中的往事,這些看似唯美纖弱的愛情故事實則包含了村上對人生意義的叩問。愛情的破滅、朋友的離去以及重新選擇將來的過程,蘊含了人生選擇的智慧。他用作品裡的生命抉擇給予我們生活的啟迪,從而揭示了選擇與人生的內在聯繫。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通過選擇與愛情、選擇與生命、選擇與未來三個方面來探討這種內在的聯繫。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會經歷各種事情,總會面對各種選擇,只是在很多時候,許多人對於所發生的事情的結局總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著,總希望在所謂的結局裡面發現什麼人生的規律,以便為日後的生活做參考,但往往忽視了選擇與人生軌跡之間的內在聯繫。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裡卻通過渡邊、直子、綠子等人對於人生幾項重要問題的選擇和裡面最具爭議的沒有結局的結局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人生結局不過是一個選擇和等待的過程,一切事件的結束都是由一個選擇開始的,而這個選擇既可以將人生帶往幸福的彼岸,又可以將人生徹底摧毀,選擇的方向導致了千變萬化的世界。而那些所謂的可以操控自己人生軌跡、把握人生規律的言論在現實面前都不過只是一道偽命題。現實裡的希望不過是祈求能在選擇裡得到重生罷了。

選擇與愛情

《挪威的森林》作為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四段感情糾葛:第一段,渡邊、木月、直子三人間的感情糾葛;第二段,渡邊和綠子的你情我願;第三段,渡邊和直子的室友玲子間糾結的欲望;第四段,永澤和初美的愛情悲劇。四段情感結局的幸福和不幸,其實都源於在感情中的當事人當初或之後的選擇,他們在各自的情感抉擇裡編織了各自愛情故事的結局。

第一段的三角感情貫穿全文,是整篇小說的主線。在這條主線裡,渡邊通過他的好友認識了木月,那是在渡邊讀高二的時候。後來木月對他說他的女朋友會帶可愛的女孩子過來,問渡邊有沒有興趣。這時的渡邊想都沒想便立即選擇了答應,於是他的這個抉擇給了他認識直子的機會,他的選擇將他帶到了直子的身邊。

至於木月和直子,本來是一對甜蜜的情侶,卻因為木月莫名其妙地選擇了自殺,一段感情就此終結,木月是解脫了,但是直子在此之後卻陷入深深的懷念和自責之中。但是也正因為是木月選擇了自殺,才將直子推到了渡邊的身旁。而在東京讀大學的日子裡,渡邊偶遇直子,便選擇與她頻繁接觸,兩者在這之後發生了關係,便顯得理所當然。他們在一步步的選擇中似乎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但是直子卻在他們二人的感情中無法忘記木月,她選擇了木月也決定一直和木月在一起,不管木月離開與否,她知道她的愛情裡只有木月一個人。而渡邊在木月的陰影裡只是個配角,但是渡邊毅然選擇了愛著直子、保護直子,那麼他也就是選擇了充滿痛苦、掙扎的愛情糾葛了。

第二段,可以說是渡邊真正的愛情。渡邊選擇了在咖啡館吃飯,選擇了同綠子一起喝咖啡,答應借給她課堂筆記,以至於後來選擇到綠子家做客,和綠子一起在房頂接吻看火災,陪同綠子去照料她的父親,甚至選擇和綠子在她的房間裡發生親密關係,其實渡邊的這些下意識的選擇都包含了自己對綠子的態度,他選擇了綠子做他的另一半;而綠子也在咖啡館遇到渡邊之後,就頻繁地和他接觸,以至於自己當時有男朋友也毫不在意,她甚至在渡邊面前調侃自己是「大甩賣」,可見她選擇了渡邊,期待和渡邊一起擁有他們兩個之間的愛情。

第三段,對於渡邊和玲子來說他們二人的關係都稱不上是愛情,只不過是二人在寂寞和空虛的時候相互用身體給對方以慰藉罷了。他們選擇了欲望的發洩,卻談不上感情。也許玲子有這樣的感情選擇,但渡邊只是出於一種懷念的直覺和玲子做愛的。渡邊選擇的是保留回憶。

第四段,雖然永澤和初美在《挪威的森林》裡算不上特別重要的角色,但卻是影響主角渡邊的兩個關鍵角色,而他們二人之間的愛情悲劇也確實深深觸動了渡邊。永澤是一個天才般的公子哥,選擇浪蕩的生活,雖說愛著初美,但卻在很多時候因為自己的傲慢並沒有選擇尊重初美;而初美選擇了永澤,也就選擇了對永澤的隱忍,不管是對他的生活作風,還是言語,這種選擇決定了初美的愛情並不美好。

如果當初初美選擇不再容忍下去,而是離開,最後的結局應該會不一樣,初美在愛情中的各種選擇導致了自己在愛情裡的被動;如果永澤當初多考慮一些初美的感受,不選擇去國外,他也就不會失去初美,就不會在得知初美割腕自殺後覺得痛苦難堪了,可以說是永澤的一系列選擇直接導致了自己的愛情凋謝。這場愛情裡的選擇傷害了兩個人,甚至間接地奪走了初美的生命。

選擇與生命

生命往往包含著生與死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很多時候二者都被認為是互相對立的兩面,但是在《挪威的森林》裡村上借渡邊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對於生死的感悟——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嘆,其實也是對生死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係的一種理解。死是包含於生之中的,萬物終有一死這是自然規律,但是一旦你做出選擇來,死就不是自然的產物了。人可以再生的時候做出死的決定,就像木月、初美、直子這些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裡用各種方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選擇了離去。但是人在死亡之後卻做不出生的選擇。

村上儼然已經知道了這個道理,只不過他藉助渡邊在木月死亡後的感悟說出來罷了。在村上的描述裡,或者說在渡邊的感悟裡,生與死的界限已經不如往昔那樣明確了。曾經的渡邊也是一位生與死明確對立的擁護者,相信死是在那頭,生是在這頭。但是在村上描述的筆調中,我們最終理解到了生命確實包含著生與死,但是生與死並不在相對的兩岸。

生是岸而死是岸邊的河,在生的河岸上人可以看見死的河,只是如果一旦生命選擇了離岸而去躍下河裡,那麼將再也無法看到生的岸了。生命說到底是個選擇的問題,正如哈姆萊特所發的疑問一樣———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選擇與未來

選擇和未來的關係是《挪威的森林》裡反覆提及的問題,村上在書中始終用各種事件強調這種選擇和日後故事的聯繫。

從木月選擇死亡,到直子選擇自殺;從玲子遭到學生的調戲,直到她入院治療;從渡邊、綠子的相互接觸彼此愛慕,到最後電話結局等,沒有一件不透露出村上對於選擇和未來深深的詢問。

木月選擇死亡,直子備受打擊,渡邊因為愛選擇扛起責任照顧直子,而直子卻無法選擇忘記木月,又選擇不讓任何人進入她的身體,於是最後直子選擇了自殺。渡邊則因為選擇照顧直子,所以備受身心的折磨,卻又陰差陽錯結識了玲子,以至於發生了後來的瘋狂之事。

綠子主動認識了她認為怪怪但挺有意思的渡邊,便和渡邊產生了交集,而綠子在之後的一系列行為中,又選擇了將自己全身心地獻給渡邊,於是二人的生活就這樣再也分離不開,直到那個結局的電話打來。在這些故事中的人做出抉擇的那一刻起,村上就已經為他們後來的發展做出了規劃,他們的未來在他們進行的第一個選擇後便朝著那個未來發展。

村上寫的是書,但表達的卻是感悟。有限的選擇決定著未來的方向,未來在曾經的選擇裡就已經有了變化。就如同你在一個分叉口,不管選擇左邊還是右邊,總會有一個結果在等待著你。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選擇分岔路口和等待結果的過程,未來就是不斷體驗這些過程。當然,渡邊在此,也並非僅僅是強調這有限選擇導致不同未來的規律,同時他也是在提醒我們,在作出人生的選擇之前要有所考慮有所思量。不過這次他藉助的卻是玲子的口說出來的。「你已經是大人了,必須對自己選擇的負起責任,否則不是一塌糊塗嗎?」

在最後的電話結局裡,綠子詢問渡邊他在哪裡,而渡邊也在問自己在哪裡。其實這是村上有意為之的設計,這也是一次人生的選擇,是關於渡邊的,也是關於綠子的,更是關於未來的,至於以後如何,就要看渡邊和綠子如何選擇了。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在某種意義上講不單單只是作為愛情小說那麼簡單。在村上的筆觸裡,我們可以讀懂他對於人生選擇的感悟。在他的世界裡,我們看到了他對於生死的抉擇的看法,對事情內在聯繫的思考。

我們的生活雖然有千萬種姿態,但你必須去選擇,我們的選擇雖然有限但是也會生出無限的人生軌跡。村上在書中人物的選擇裡宣揚著他自己私密的個人思索。這既深深烙上了自己的生活印記,也埋藏著自己的生活智慧。人生就是一段選擇的旅程,選擇一個結果也就開啟了下一段生活,在這些不斷的旅程和選擇裡,我們看到了無限人生的各種魅力。

村上雖然在書中描寫了幾個人的死亡,但是這些死亡並不是他要強調的重點,這些死亡所透露出來的對生的強化才是要點。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只有活著才有繼續選擇人生的能力,只有能夠選擇,才有改變。這才是選擇和人生未來的內在聯繫。

參考文獻: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村上名著《挪威的森林》裡那些虛假的愛情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百度百科如是說,但從小說開頭我們就不難看出,《挪威的森林》其實更像一部人到中年的青春回憶錄,名曰「為了忘卻的紀念」。小說裡的人形形色色,小說裡的愛光怪陸離,裡面幾對戀人好似身處虛無,連他們的愛情也顯那麼蒼白那麼虛假。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不敢看第二遍的愛情小說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不敢看第二遍的愛情小說有個數據,在北京上海,十年的圖書銷售排行,這本書都是第一名,在日本,每十五個人,就有一本挪威的森林,提到愛情小說,誰也劃不過這本書,千千萬萬的讀者為它哀傷,為它難過,永遠有多遠?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塞林格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曾兩次客串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森林》。事實上,在整個挪威森林中,它講述了一些不成熟的人如何掙扎著死去,而另一些人在痛苦的生存中逐漸成熟的故事。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
  • 樹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誰帶走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緬懷青春,傷感之餘,又從書架頂層翻出已經蒙塵了的,因年代久遠有些散架、看起來很陳舊的樹上春樹的長篇《挪威的森林》,生與死的痛苦、愛與成長的孤獨,都在一個午夜慢慢釋放……0137歲的渡邊君在飛機著陸時,聽到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的音樂,從而勾起了十八年前的一段回憶。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事實上,三個本版的「挪威的森林」都和挪威本身都沒有太大關係,但他們又都是一個受一個的影響而誕生的。列儂唱了一個憂傷的撩妹的故事,而有了吉他伴奏的輕搖滾樂——《挪威的森林》;喜歡披頭四和列儂的村上春樹因為聽了這首歌曲而產生靈感,創作出了深受眾多青年男女喜歡的愛情小說;伍佰在後來被問起為什麼創作《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也說自己非常喜歡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由此受啟發,寫出了這首歌曲。
  • 《挪威的森林》:熱鬧只是人生的片段,孤獨才是永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作品中最容易讀懂的一部了,沒有隻留下事件的過程和結果而不去追問起因和答案的神秘,也沒有卡夫卡式的隱喻,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用平緩乾淨的語言講述著已經逝去的青春。它只是一份不怎麼完美的愛情,沒有炙熱的感情,也沒有矢志不渝的忠貞;沒有感動,也沒有快樂;沒有滿足,也沒有目的。故事其實很平淡,沒有大起大落,平緩得就好像是英國的天氣,陰雨綿綿中又時而透出一絲晴朗的陽光。沒有灼人的烈日,也沒有電閃雷鳴般的狂風暴雨。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 《蒼蠅一分鐘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卻包含無限的可能
    二、生命的終點是價值的,但過程卻是有意義的叔本華有一篇文章叫做《生存空虛說》,總結出來便是以下六點:1、時空本身是無限的,但個體擁有的卻是有限的。2、現實中唯一的生存方式,只有「當下」。這跟《金剛經》裡的這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出一轍,教人永遠要珍惜當下。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雖然一些戲份被刪減,但導演陳英雄還是抓住了原著的幾個精髓,將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的愛情故事詮釋了出來。《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該片講述了大學生渡邊與直子、綠子等人之間的愛情糾纏,該影片獲得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以及入圍第六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 《挪威的森林》表達的愛情,用兩個詞概括就已足夠
    》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198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小說《挪威的森林》的名字來源於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樂隊的同名音樂,歌詞展示了年輕的「我」在挪威木屋裡與一個女孩相遇的場景。這是一個安靜、悲傷和令人陶醉的曲調。30年來,以《挪威的森林》為代表的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都市青年的審美風尚、生活方式和精神品位。伍佰的經典歌曲《挪威的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人生就是一場遊戲
    我有一剎那也感到很沮喪,當我把目光轉向其它書架時,我發現了其它的書,從來沒看過的,這是一次新的機會,於是我做了重新選擇。後來,我思考後發現,如果我如願借到了準備借的書,那麼這就是一場有限遊戲,因為已經達到了目標,可是,我借到了其它的書,這些書如果不是這次機會,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看,你看,這是不是就是一次無限的遊戲呢?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以青春愛情之名,掩蓋原生家庭的傷害
    筆者認為《挪威的森林》雖是講述青春愛情的文學著作,但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傷害也是始終貫穿其中的,裡面每個人物都或多或少有著家庭的烙印,揮之不去。……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挪威的森林》不像直子和直子的姐姐,同樣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用一根繩子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反抗。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表面是愛情小說,其實是自我成長的蛻變
    年少時,我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書,只當它是一部愛情長篇小說。十八年過去了,心血來潮,我找出《挪威的森林》再讀,不禁為自己年少無知而羞愧。《挪威的森林》整本書籠罩著死亡的陰影,扉頁上寫著一行字: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作為村上春樹人生當中最暢銷的一部現實小說,《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成就,倒也不辜負他為之付出的心血。為了以最好的狀態寫下這本書,村上春樹搬了好幾趟家,從神奈川縣的藤澤搬到東京,又從東京搬去大磯,最終索性旅居國外,在南歐的幾個城市漂泊著。
  • 《愛在黎明破曉前》:「話嘮」電影場景裡的人生隱喻、情感隱喻
    在這部影片中,20歲出頭的美國青年傑西與法國女孩席琳相處的一天,就是在嘮嘮叨叨的聊天中度過,宇宙、人生、父母、朋友、兩性關係、某一時的記憶、突然產生的想法,他們想到什麼聊什麼,在聊天中思考,也擦出愛的火花。看完電影發現重點雖然是兩人的臺詞,但他們走過的每一個場景都具有深刻的人生隱喻和情感隱喻。本文就從話嘮電影的場景設置解讀影片所要傳達的人生哲理,情感思考。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那青春的苦痛、無邊的孤獨與自我的救贖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為膾炙人口的幾部小說之一。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渡邊徹以及他周圍幾個相關人物的故事,探討著關於青春、孤獨、生死、愛情這幾個人生大命題,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強烈共鳴。村上的作品大多瀰漫著孤獨寂寞的情感基調,《挪威的森林》也不例外。
  • 奧斯陸 挪威仙境般的森林
    奧斯陸是一座被森林包裹的城市,挪威人去森林,就像我們周末去公園。人們到森林裡散步,到森林深處去釣魚、採蘑菇或爬山。森林深處往往建有小木屋,門口會有一個信箱,過夜的人把錢投入信箱就可以住下,離開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間打掃乾淨,再放上一束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