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2021-01-09 騰訊網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撰文 | Glennda Chui

翻譯 | 張和持

在設計電子產品時,科學家們需要想方設法操控電子的三大基本屬性:電荷、自旋態(電子磁矩就是因自旋而產生的),以及核外電子云的形狀,或稱軌道。直到不久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那些現代信息技術所不可或缺的材料中,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也就是說,你無法在保證自旋不變的情況下迅速改變軌道,反之亦然。

但最近由美國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資深科學家Joshua Turner 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雷射脈衝可以顯著地改變某種材料中電子的自旋,而保持軌道不變。SLAC研究助理員,同時也是該項目的主要成員之一的Lingjia Shen稱,這項成果為製造基於「軌道電子學」的下一代邏輯與記憶設備提供了新的途徑。Shen 目前是瑞典隆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在 SLAC 兼職。

Shen表示,「我們在該系統中觀察到的現象與以往截然相反。這讓我們有更大把握,能分別操控材料的自旋和軌道態,從而可以將軌道的形狀看作變量,如0s,1s軌道,作為計算機的0和1,以此運算或儲存信息。」

模型代表圍繞原子核不同方向的模糊電子云 | 圖片來源:Greg Stewart/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一種有趣而複雜的材料

該團隊研究的是一種基於錳氧化物的量子材料,被稱為NSMO(釹鍶錳氧),它具有極薄的結晶層。這種材料早在30年前便為人所用:通過磁場改變電子的自旋態,以此儲存信息。這種稱為自旋電子學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諸多設備。

NSMO還有望被用於製造基於斯格明子(skyrmions,一種由自旋電子的磁場產生的微小漩渦,與粒子相似)的新型計算機和儲存設備。日本RIKEN新興物質科學中心主任Yoshinori Tokura稱,這種材料非常複雜。他本人也參與了這項研究。「與我們熟悉的半導體材料不同,NSMO是一種量子材料,它諸多電子的運動可以說是協同的,或者相關聯的,而不是像其他材料一般相互獨立,」他說道,「這就使得控制單一變量的嘗試困難重重。」對於這種材料,一種常規研究方法是將雷射打在它上面,看電子狀態對於能量注入的反應。該研究團隊正是這麼做的,他們在 SLAC 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所發出的 X 光照射下,觀察了材料產生的反應。

一個熔化,而另一個沒有

他們本以為NSMO在吸收了近紅外脈衝之後,材料中電子自旋與軌道的有序模式會徹底混亂,或者說「熔化」。然而 Turner 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熔化的只有自旋的模式,軌道模式完好如初。自旋與軌道態間的正常耦合徹底斷裂,這意味著相關材料的研究面臨重大挑戰,畢竟此前從未觀測到類似現象。

材料在經過雷射脈衝後,電子自旋發生改變(黑色箭頭),而軌道未發生改變(紅色)| 圖片來源:Greg Stewart/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Tokura 表示:「通常只需要些微的光激發作用便可以摧毀一切。而現在卻能讓軌道態——電子狀態中對於未來設備最重要的一項——毫髮無傷。這對於軌道電子學與相關電子的科學是很好的補充。」

正如自旋電子學中,電子的自旋態被改變;在軌道電子學中,可以改變軌道態來提供一個類似的函數。Shen認為,理論上基於軌道電子學的設備,將比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快10,000 倍。他補充說,兩個軌道態之間的轉換可以不用現在所使用的磁場,而是由太赫茲輻射的短脈衝實現,「如果能將兩者結合,那麼這樣的設備在未來的應用中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目前該團隊仍在研究結合兩者的途徑。

來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進光源(ALS),瑞士保羅舍勒研究所的瑞士光源(SLS),日本東京大學和筑波大學,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都為此次研究做出了貢獻。本研究得到美國能源部(DOE)早期職業計劃項目支持。

參考來源

https://www6.slac.stanford.edu/news/2020-05-15-step-forward-orbitronics-scientists-break-link-between-quantum-materials-spin-and

相關焦點

  • 【十大進展】光學石墨烯中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在原子蒸汽中構造了晶格勢場實時可調的光學石墨烯結構,並利用在此結構中激發贗自旋獲得渦旋光這一拓撲現象,對系統中極其微弱的光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實現了顯著觀測和全光調控。科研人員通過實驗明確了光子自旋軌道耦合對光學石墨烯中的拓撲效應產生的影響,闡明了拓撲系統可以成為「放大」某些微弱效應的物理基礎。
  • 自然-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
    其實,圓偏振光與均勻晶體相互作用時,非線性光學過程包含了豐富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機制。例如,在線性光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和非線性倍頻過程的綜合影響下,基頻光可以在傳統非線性晶體中同時產生具有四種角動量態的倍頻光。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在這些近層狀堆疊的晶體材料中,過渡金屬元素原子呈三角形和六邊形在平面內交替排列,形成獨特的拓撲結構,例如具有狄拉克錐的電子能帶結構特徵和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平帶特徵等。此外,這些材料還表現出鐵磁、反鐵磁以及順磁等豐富磁性基態。研究該類材料磁性以及拓撲特性的一個有效方案是在原子尺度探究其空間局域激發態,但至今未見報導。
  • 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一)-自旋軌道耦合
    (下)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七)-VASPKIT計算有效質量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八)-缺陷態能帶結構深入分析能帶結構(九)-3D能帶圖繪製深入分析能帶結構(十)-雜化泛函能帶VASPKIT 1.2 支持全晶系K-Path自動生成        在量子力學裡,一個粒子因為自旋與軌道運動而產生的作用,稱為自旋
  • 新技術打破磁存儲器速度紀錄 比最先進自旋電子設備快近...
    新技術打破磁存儲器速度紀錄 比最先進自旋電子設備快近100倍  Evelyn Zhang • 2020-10-31 10:21:31 來源:前瞻網
  • 我國科學家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磁性量子材料的缺陷工程及其局域量子態自旋的調控,有望用於構築未來實用化的自旋量子器件,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研究該類材料磁性以及拓撲特性的一個有效方案是在原子尺度探究其空間局域激發態,但至今未見報導。
  • npj:二維拓撲材料的計算搜索—統一的自旋軌道溢出篩選
    這一方面由於該類材料物理豐富,其載流子屬性獨特,如Dirac、Weyl 和Majorana費米子等,可以在凝聚態體系中實現高能物理中的粒子行為。另一方面由於其在量子計算以及超導體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前景。相比三維體系,二維拓撲材料因其潛在的器件小型化應用及性質易調控等優勢更加引人關注。然而,潛在的二維拓撲材料數量龐大,開展高通量理論計算篩選,為實驗合成提供指導十分必要。
  • Gaussian中閉殼層和開殼層之間軌道讀取問題
    在《廣義價鍵計算及初始軌道的構造》一文中我們曾提到在用Gaussian得到UHF自然軌道後,對應的fchk文件中會存在兩組軌道。
  • 問題一:價鍵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有何區別?
    價鍵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都是描述共價鍵形成的理論。價鍵理論認為:共價鍵是各含一個電子的原子軌道相互交蓋的結果。
  • 選修三課件1.1.3:能量最低原理、光譜分析、原子軌道電子排布圖
    本節內容包含3各部分:能量最低原理與光譜分析、電子云與原子軌道、電子排布圖。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的基礎,會反覆使用本節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學習。1、能量最低原理與光譜分析能量最低原理指: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構造原理能使整個原子的能量處於最低狀態。能夠利用能量最低原理理解電子排入順序和電子躍遷的原理及結果(火焰呈現五顏六色的原因)。
  • 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器件研究進展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韓秀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時間:2月28日(周四)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9自旋電子學是基於電子的自旋、軌道和點和自由度,研究電子自旋相關輸運性質及自旋與磁、光、電、力 、熱、聲等物理場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
  • 重離子碰撞中矢量介子自旋對準的第一個證據
    該實驗最近引起了許多有趣的觀察,這些觀察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篇論文中概述,這些觀察提供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自旋軌道角動量相互作用的第一個證據。另一方面,夸克具有稱為自旋的量子力學性質,類似於繞軸旋轉。」在重離子碰撞中形成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大角動量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轉移到各個夸克中,使其排列方向一致。在其他情況下,例如在電子之間,也有自旋和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也可以觀察到這種稱為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學效應。
  •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丘學鵬課題組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丘學鵬課題組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L10相FePt中體自旋力矩效應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
  • 中國科大在鉍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有的利用電子電荷特性的電子器件很可能會被下一代基於電子能谷和自旋性質的高效節能器件所代替,因此,尋找合適的新型材料體系是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的研究人員在鉍(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3月11日以「Surface Landau levels and spin states in bismuth (111) ultrathin film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10814)。
  • 節能的磁性隨機存儲器:為自旋電子器件帶來新機遇!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提升自旋軌道力矩磁性隨機存儲器(SOT-MRAM)能源效率的新方法,為未來基於自旋電子學的節能的磁存儲器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新機遇。然而,第三代 MRAM 即「自旋軌道力矩磁性隨機存儲器(SOT-MRAM)」有望超越 STT-MRAM。它是利用自旋流產生的自旋軌道力矩效應作為信息寫入方式,採用三端式磁性隧道結結構,將讀取和寫入路徑分開,使得寫入速度更快,並且增強了讀取數據的穩定性。
  • 你可能理解錯了,電子的自旋並不是自轉,電子也沒有繞原子核轉動
    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電子繞核運動會輻射能量,隨著能量的釋放電子最終會墜入原子核,這樣我們周圍的原子都會塌陷到幾乎不留體積。可現實中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玻爾後來將量子化概念引入到氫原子模型時,仍然保留了電子繞核運動的形式,但是強加了繞核轉動不會輻射能量。在玻爾的氫原子模型裡仍然存在著軌道這樣的概念。
  • 進展|一種基於自旋軌道力矩效應全電學操控磁矩翻轉和信息寫入的新...
    如何利用全電學方法實現磁性薄膜的確定性磁矩翻轉,一直是研發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挑戰性難題之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實現磁矩確定性翻轉的方式發生了階躍性的變化,極大地推動了自旋電子學核心器件—磁隨機存儲器(MRAM)更新換代式的遞進發展。
  • 國科大等提出新的拓撲量子物態——二維外爾半準金屬態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蘇剛團隊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教授楊聲遠團隊合作回答了這一問題,他們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拓撲量子物態——「二維外爾半準金屬態(2D Weyl half-semimetal, WHS)」,這既是一種具有拓撲性質的二維外爾半金屬(Weyl semimetal),同時也是一種完全極化的鐵磁性半金屬(half-metal),其低能電子是自旋完全極化的外爾費米子(Weyl fermion)
  • PNAS: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發現光學自旋-動量方程組,並揭示光學橫向自旋的本原
    -軌道耦合特性的類Maxwell方程組:自旋-動量方程組。值得一提的是,橫向自旋的產生意味著電磁場存在局域的橢圓/圓偏振態,因此進一步解釋了在束縛光場中縱向場與橫向場之間存在的位相差(此前關於橫、縱向場之間的位相差只能從數學上去理解)。(2) 該定律預示了另一種橫向自旋分量的存在。以倏逝波為例(假設沿z-方向衰減,因此pz=0),將自旋-動量公式在xyz坐標系下展開,
  • 有機光化學系列(二)電子躍遷選律
    上式中M算符僅作用於電子軌道波函數,而不作用於自旋和振動波函數,這主要原因是電子自旋和原子核對光沒有響應—光激發下Born-Oppenheimer近似的來源:核不動近似,而在給一束垂直於外加磁場的方向的電磁波時,則會對未成對電子有EPR信號。而涉及到f軌道的躍遷則更有意思,一般包含f軌道的基本上是第三周期以後的過渡金屬元素的原子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