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註解裡面有談到,後面的幾章有很多是勉勵人向學的,這幾章主要的精神也是這樣的。首先第十七章,這章在意思上沒有太多的歧義,字詞也很簡單,主要還是有一些問題,是需要由我們去體會的。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非常能引起我們深思的。「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們可以去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比如說年輕的朋友在談戀愛的時候,這個事情可能是很難放下的,就像古詩中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個人、這件事總是在心頭上轉的,會總是想著這件事情。但是如果對於德行,對於學問的修養也能達到這樣念念不忘的程度,那這個人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但是可能很多時候,都達不到這樣一種狀態,為什麼呢?《大學》的誠意章裡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這裡面有很多讓我們深思的地方,為什麼不能做到好德如好色啊?這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像現代一些人的解釋說好色是一種本能,好德是一種德性,這樣解釋沒有什麼意義。孔子難道不知道這意思嗎?可能也知道的。
從道理上來說,我們能不能達到好德的境界?能不能讓好德作為一種近乎本能,或者說是一種直覺的東西?其實是可以的,但是往往被遮蔽得太厲害了。就像《大學》裡邊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什麼叫好德如好色?就是說把德行的進步、把義理的涵養當成是最直接、最急迫的需要,那就會念念不忘,就像孔子和顏回一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覺到了「樂」的境界,就是欲罷不能的境界,這其實取決於人的一種願力。如果真的有這樣一種求學的心願,有這樣一種急迫的志向,會有這樣的效果的。就像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體驗,對這些深切的問題有所體會,那對於德性就不是一種悠哉悠哉的狀態了。
班吉慶老師
唐老師、董老師好,各位學長好!
其實我一直在線的,因為在群裡面注意看大家的討論,聽大家的發言,所以沒顧上主持人問我在不在,其實都是在的。剛剛主講人用了很多的材料,把這章的一句話講了那麼多,章旨也都講了。唐老師也做了很精深的剖析,所以,關於這章的意思,我就不再說了。
這章很有名,大家都很知道。那麼我想補充的是什麼呢?就是關於剛剛大家討論到的,這裡面所用的這個「色」,究竟是本義還是引申義的問題。
我們在講古代漢語的時候,講到詞彙的意義,都很強調要分析一個詞到底用的是本義還是引申義。而所謂本義,就是這個詞它本來的意義、原始的意義。那麼我們今天的人怎麼樣去辨識誰是本義、誰是引申義呢?一般的做法,就是《說文解字》裡面講的就是本意。當然許慎的《說文解字》,其中也有一些講得不好的,比如「為」,就沒有講好,他說:為,母猴也。那麼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說文解字》裡面講的,我們就認為是它的本義,從這個本義出發,引申出來的一些意義,就是引申義。
主講人在講的過程當中,專門引用了《說文解字》,這是很不錯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到許慎講這個「色」是什麼呢?「色,顏氣也」。那麼顏氣是什麼?他引用了段注,顏氣就是指人的面色、顏色、臉色、容態這樣的一些意思,這些就是它的本義,由本義出發,引申出其他的意思、意義,包括女色,都是它的引申義。那麼在這章裡面究竟是用的本義還是引申義呢?很顯然,用的是引申義,就是指「女色」。
剛剛主講人提到,在《論語》裡面絕大多數的「色」字都是用本義,這個確實是存在的,我也注意過這個問題。《論語》裡面涉及到「色」的地方一共19處,絕大多數都是用「顏色」這個本義,也就是「面色」,但是也有用「女色」這個意思的,比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色」,就是指女色。那麼有沒有把「好德如好色」這個「色」講解成是本義的呢?也有。
我1981年在北大進修的時候,聽過北大中文系孫青善先生講《論語》,他就認為這個地方的「色」,不是指女色,而是指人的面色、顏色。他說這個地方可以解釋成:我沒見過喜好道德像喜歡裝模作樣的樣子的人,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但是絕大多數先賢,包括我個人看法,覺得這個地方,還是講成女色比較合適。為什麼這個地方講成女色比較合適,剛剛主講人引用了不少材料,唐老師也都講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還有一個,我再說一說,就是主講人引用了很多的材料,這是好的。但是,唐老師、董老師反覆強調過,我們還是應該以朱注和錢注為主,有時候引用一些補充是可以的。但是你引用多了,自己可能反而被淹沒在那個材料當中。特別是,有些東西萬一不小心引用錯了,那就不好了。
我注意到,主講人在引用朱子的《四書或問》時,裡面有一句,當時我就沒聽懂:知其病而痛藥之,不使糧芳得害嘉穀。你注意看「糧芳」這兩個字。《四書或問》我沒看過,但是我認為「糧芳」這兩個字肯定是錯的,應該是什麼呢?我從形體上去辨認,應該是那個「稂莠」(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稂,不是米字旁,應該是禾字旁。「芳」,應該是莠,就是草字頭,下面一個秀。我們不是有個成語叫做不稂不莠嗎?稂莠是一種雜草。所以這個地方肯定不是「糧芳」,應該是「稂莠」。你可以再去查對原文。我們在引用其他材料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核實一下,或者自己把它弄懂了。否則你這裡不是「糧芳」,你怎麼講呢?沒辦法講,是不是啊?好的,我就簡單補充這些,謝謝大家。
唐元平老師
這章非常有名,明儀引用了非常多的材料也拋出了很多的問題。
這一章要理解,我們可以注意一種方法,像錢子的《論語文辭》,文辭並不是專門的小學功夫,他應從義理上去理解。當《論語》中遇到否定性的話語,特別是孔子講的,應從聖德去理解,「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那麼有沒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如果有,是什麼人?孔子說,「聖人不得見之也。」但是別人將孔子譽為聖人,孔子達到了聖人的狀態,那麼對孔子來說是不是也是如此?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去思考的,所以大家在以後的學習當中不要急著先找資料,我為什麼反覆強調這個讀的含義?讀不只是簡單把它讀熟了,而是讀到一定熟的程度,之後的玩味和思考,就其左右的去思考。
這兩章比較,像剛剛仕兵拋出的問題不錯。正如我所說了,千萬不要是董老師拋出問題,大家才能夠去討論,當然有些可能也討論不了。現在董老師不在,那麼大家就亂方寸了,這個不是我們的本意。不是所有的問題你都要拿出來討論,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論語》,對我們去理解儒家,對我們理解孔子,有沒有一些根本性的意義,一定要在這方面去琢磨,然後提出問題,才具有討論性。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評判、去思考,這樣才不會失去《論語》實際建立的意義,這個大家要注意。
我們在讀《論語集注》,讀到今天就單獨是《論語集注》,因為這個事情我們三個老師都沒有講過,但是如果你看朱子的其他書,或者包括研究朱子的這個書籍,包括朱子的著作,大家去讀了讀的話,你就會發現,在這個朱子的集注當中,他打這個圈的記號,並不是單純的一是什麼,二是什麼,它是有層次的。有層次的就是它有些會放在一起,有些會分開。像這章他兩點分開了,把現實說的和實際說的分開了,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史記》不僅僅是在證明這句話的基礎上是處於一個第二順序,同時也是實際上低了一個層次。所以錢子在他其他的著作當中,對這《史記》這句是在懷疑的態度。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回到問題中,包括高攀剛引用了理學的一個思考。我們說了,對儒家發展的背景要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就是在宋代時宋儒特點。宋儒其實就是借鑑了佛家的一些教育思維的模式。這思考模式來對孔子言語和思想進行一些比較精美的剖析,進行一些理論的提升,那麼在這當中,我們的功夫在哪裡?除了去學習他,同時,真的我們能揣摩出他的這種轉換轉變的意義和空間,那其實我們也相當於宋儒了。這個當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生要去努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必須的過程。
從這兩者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好色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我們還可以再降低一個層次,是不是好和喜有沒有區別?這就是我臨時拋出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喜愛美色,喜愛好看的東西,喜歡好聽的、吃好吃的。今天講喜好,但是從一個修行的這個層次來說,可能跟這個「好」還會有一點區別,「好「可以理解為一種癖好。孔子所講的,不是所有的話都針對一般人說的,這句絕對是針對執政者去講的。
那麼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我們講酒、色都是容易出問題的,就是從前面我們也講過了,前面被圍酒困,這邊這個為色所困,這個古往今來,其實無非就這兩。在這過程當中,如果成了一個癖好,那就麻煩了。你可以看得到,讀衛國的歷史你就知道。最後衛國的亂政,也跟這個南子有關係,衛靈公的公子想謀殺南子未成,計劃暴露,所以就奔晉國。後他又回來,回來之後,為什麼回來了?因為靈公死了,立他的孫子,所以有了內亂,然後子路就死於這內亂。
我們要理解這個層次在哪?喜好一種美色,我們想喜歡和這個癖好恐怕還是有差異的。若不做這個區分,就會變成儒家講什麼啊?以醜為美了,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說大家不追求「美」,這不是的,這是兩碼事情。大家一定要做一個區分。這個要靠自己的體會了。如果一個東西解釋不清楚了,就順著這個往前走,然後再回到人生的事實上去體會。在這個基礎之上,你就會發現有層次,是有針對性的。當然他是不是針對衛靈公單獨發,其實我認為這並不重要。
不管你是好色喜色,都是基於自然人的狀態,大家最好基於我們,出於這個對一種所謂藝術的追求,讓我們能達到一個審美的高度,但是這絕對不如「德」的高度,對不對?不管你是「好賢」還是「好德」,其實兩者它是合在一起,賢者就是有道德的人嗎?只是有時候講的是側重點不一樣,所以按照錢子的說法,是從「自然之人」向「文化之人」的一個追求,正如孔子時時刻刻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在這個點上不斷的讓大家去追求一種修德修己,這是成仁的境界。
本章總的來說是孔子的一個感嘆,但是同時也是我們講的,在這樣一個狀態之下,在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尊重現實的狀態下,有個提升、有個追求、有個目標。孔子的這樣一個願望、感嘆。你就知道他看重點不一樣,他引發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就像我們前面討論一樣的,著重的點到底是哪個意思?其實兩個意思可以攪合在一起對不對?面對這個困境,面對這個問題,他給你指明方向,這就是聖人的價值,也是聖人的偉大。再上升一點就是我們深受孔子影響的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面對這個不足,面對這樣一個偏,然後把你導引到一個正,一個正的引領、正的方向,正的追求。這就是我們講的一種修行。
先賢註解
朱子論語集註:
簣,求位反。覆,芳服反。○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彊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簣,土籠。本章言學者當自彊不息,則積久而終成。若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進,皆在我,不在人。
【白話試譯】
先生說:「譬如堆一山,只一簣未成,停止了,這是我自己停止了的呀。譬如在平地,僅堆著一簣土,繼續向前堆,這也是我自己在向前堆的呀。」董衛國老師
第十八章也是勉勵人向學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就是我們說的,不管為山也好,還是平地也好,我們平時形容一件事情非常艱難,就說有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這裡面說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雖然一項事業非常艱難,但我們選擇開始、選擇結束,這都是我們的一種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那這句話我覺得突出的不光是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更加突出的還是想強調我們選擇堅持,還是選擇放棄?這其實都在於我們自己的一念之間。「止,吾止也;進,吾往也。」突出了「吾」這個字,那確實是這樣的。
在《論語》中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再艱難的一項工作,不管外在條件如何,是簡單也好,是困難也好,選擇開始或者結束,選擇堅持或者放棄,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所以人要克己復禮。要克服自己的惰性,這樣一個人才能自強不息,才能向孔子說顏回一樣,「見其進,未見其止也」。
班吉慶老師
好的,我先講幾句,鋪墊一下,然後再唐老師再來講。
這章主要是鼓勵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因為它用堆山作比方,未成一簣,你就差那麼一點點,停止了就耽誤事。那麼給我啟發的是後面這一句,對我來講尤其有教育意義。它說比如在平地堆山,你才下了一筐土,你只要繼續想學習,繼續前進,那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也就是說從學習的角度來講,什麼時候都不晚。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從這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夫子教學的時候是非常善於用比喻來啟發人的。這裡「進,吾往也」這個「吾」,它其實是一種泛指,泛指這一切的主體,並不一定就是夫子自己。
還有一個我再補充說一說,就是朱註裡面講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句話是引用《尚書》裡面的。如果你去查閱《今文尚書》的話可能查不到。因為我們知道,《尚書》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區別,這句引用的是古文尚書裡面的。《古文尚書》也有人稱它是偽書,就是東晉的時候,梅賾給朝廷獻上去的《古文尚書》。那麼這句,引用的是《古文尚書·旅獒》這篇裡面的。據說那一年,西旅給武王進獻了一隻獒,類似於我們現在藏獒這個樣子。召公,就給他寫了這一篇文章。寫這篇旅獒的意思,是提醒他不要玩物喪志。玩物喪志這個成語,也是這篇裡面的。
那麼這篇裡面提到功虧一簣,所以朱子解說,夫子可能是用這裡面的這一句。可能這句,也是當時那個成語,大家都這麼說。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偽造作假的,當然這個歷代的學者已經認證過了,確實不是那個上述的原文。但是我倒以為,裡面偽編的不少文獻資料,實際上也是可以借鑑使用的。因為畢竟那是1700多年以前的東晉時代的事情。我就簡單補充這幾句,謝謝大家。
唐元平老師
我們把《論語集注》和錢子《新解》把它合在一起來,有沒有發現,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新解》的解釋、文字一般更多。但是這章少,是它的一半,而且意義基本上就是繼承,這個可以揣摩一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道理我們知道,但得行動,最後還是落實到行動,如果沒有這種行動,這些話就是變成一些空話,沒有力量。
我們會發現如果以錢子的博學,包括我們現在自己所能掌握資料的能力,這章可以無限的引用,但是錢子沒有。就是剩下的、真的就是靠大家自己去行,我自己曾經在這章上做過一些簡單的發揮,也不是發揮吧,就是用現代語來轉換。我們希望能持之以恆,但是有時候沒辦法,持之以恆就斷斷續續,雖然持批評的態度,但是我把「斷斷續續」再往下挖了一層,我說斷斷續續總比斷而不續好,就這個意思。「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講一個持恆的力量,但是這個「持恆的力量」之間的效果的差異,那恐怕是完全的會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儒家經典時習群,只要從一開始在跟著、努力的跟著,即使不參與主講,每章的意思都好好琢磨一下,保持這個狀態,每次晨課在認真的聽,那你這將近三年下來一定會不一樣,特別跟你三年之前不一樣,這就是持恆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中間經過了一年半載再回來。你會發現,要不就吃老本,要麼就力不從心,當然,你再繼續跟著,總比走了之後不回來要好。那我們自己再放大一點講,我們第一個人生目標也是這樣的,學經典也是這樣的,你三年斷斷續續地學,那就不如一年集中地學。
這是舉個例子,從初學者來說,你五年零零散散的斷斷續續學,不如別人集中學兩年,三年。也就是說,這個集中的效果遠比不集中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那麼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剛剛這些主持人他們幾個,在討論這個問題,是否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身?人的本身講這個「學而時習之」嗎?「學而時習之」學什麼?這個第一個字不解決就麻煩,但學什麼其實已經解決,已經含在裡面,學的就是孔子,學的就是先王之道,這先王之道在孔子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對我們學習《論語》就體現在哪裡?你說孔子的思想講「仁」,可以,要進一步思考,仁者愛人,愛人,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是真正的愛天下之人?你胸懷天下才是真正的「仁「,你只愛你自己,那只是小仁小義而已,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有沒有真正去學他?是志孔子之所志,行孔子之所行,言孔子之所言,有沒有呢?如果沒有你只是服孔子之服,就是穿衣服,那是不夠的,這個關鍵點還在於那「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他還是在那個高度上,如果你不能回到這個高度,我們在用功十年二十年,收效也會甚微。
而且不容易遲緩,所以立志立志,這個是我反覆告誡大家的。你找不到怎麼辦呢?你就學歷史人物,學當代優秀的人物,任何一個當代古今中外傑出的人物都是要胸懷天下的。就像我們國家主席總書記所說的一樣,「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不是沒有我,是沒有小我,只有大我,是和人民融為一體的我。那你的境界,你的志向,跟誰融為一體就決定你的成就,決定你持恆的時間,也決定你持恆的力量。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只要碰到一個外在的東西可能就被打垮了。篤志,就這個原因,你這個志向上要非常的篤定,篤定也是要經過學習,經過大家一起共進才行的。
整理: 曾嘉鴻學友 何露學友 蔣躍冬學友
審核: 林春青學友
編輯: 黃忠葵學友
校對: 儒家經典時習群文案組
宗旨:傳習經典,修養身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尊師重道,同修共建。
目的:培養習熟經典、通達經義、志於身心修養、公益弘道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