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篇》「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十七章;「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十八章

2021-02-19 儒家經典時習群

在註解裡面有談到,後面的幾章有很多是勉勵人向學的,這幾章主要的精神也是這樣的。首先第十七章,這章在意思上沒有太多的歧義,字詞也很簡單,主要還是有一些問題,是需要由我們去體會的。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非常能引起我們深思的。「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們可以去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比如說年輕的朋友在談戀愛的時候,這個事情可能是很難放下的,就像古詩中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個人、這件事總是在心頭上轉的,會總是想著這件事情。但是如果對於德行,對於學問的修養也能達到這樣念念不忘的程度,那這個人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但是可能很多時候,都達不到這樣一種狀態,為什麼呢?《大學》的誠意章裡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這裡面有很多讓我們深思的地方,為什麼不能做到好德如好色啊?這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像現代一些人的解釋說好色是一種本能,好德是一種德性,這樣解釋沒有什麼意義。孔子難道不知道這意思嗎?可能也知道的。

從道理上來說,我們能不能達到好德的境界?能不能讓好德作為一種近乎本能,或者說是一種直覺的東西?其實是可以的,但是往往被遮蔽得太厲害了。就像《大學》裡邊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什麼叫好德如好色?就是說把德行的進步、把義理的涵養當成是最直接、最急迫的需要,那就會念念不忘,就像孔子和顏回一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覺到了「樂」的境界,就是欲罷不能的境界,這其實取決於人的一種願力。如果真的有這樣一種求學的心願,有這樣一種急迫的志向,會有這樣的效果的。就像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體驗,對這些深切的問題有所體會,那對於德性就不是一種悠哉悠哉的狀態了。

班吉慶老師

唐老師、董老師好,各位學長好!

其實我一直在線的,因為在群裡面注意看大家的討論,聽大家的發言,所以沒顧上主持人問我在不在,其實都是在的。剛剛主講人用了很多的材料,把這章的一句話講了那麼多,章旨也都講了。唐老師也做了很精深的剖析,所以,關於這章的意思,我就不再說了。

這章很有名,大家都很知道。那麼我想補充的是什麼呢?就是關於剛剛大家討論到的,這裡面所用的這個「色」,究竟是本義還是引申義的問題。

我們在講古代漢語的時候,講到詞彙的意義,都很強調要分析一個詞到底用的是本義還是引申義。而所謂本義,就是這個詞它本來的意義、原始的意義。那麼我們今天的人怎麼樣去辨識誰是本義、誰是引申義呢?一般的做法,就是《說文解字》裡面講的就是本意。當然許慎的《說文解字》,其中也有一些講得不好的,比如「為」,就沒有講好,他說:為,母猴也。那麼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說文解字》裡面講的,我們就認為是它的本義,從這個本義出發,引申出來的一些意義,就是引申義。

主講人在講的過程當中,專門引用了《說文解字》,這是很不錯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到許慎講這個「色」是什麼呢?「色,顏氣也」。那麼顏氣是什麼?他引用了段注,顏氣就是指人的面色、顏色、臉色、容態這樣的一些意思,這些就是它的本義,由本義出發,引申出其他的意思、意義,包括女色,都是它的引申義。那麼在這章裡面究竟是用的本義還是引申義呢?很顯然,用的是引申義,就是指「女色」。

剛剛主講人提到,在《論語》裡面絕大多數的「色」字都是用本義,這個確實是存在的,我也注意過這個問題。《論語》裡面涉及到「色」的地方一共19處,絕大多數都是用「顏色」這個本義,也就是「面色」,但是也有用「女色」這個意思的,比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色」,就是指女色。那麼有沒有把「好德如好色」這個「色」講解成是本義的呢?也有。

我1981年在北大進修的時候,聽過北大中文系孫青善先生講《論語》,他就認為這個地方的「色」,不是指女色,而是指人的面色、顏色。他說這個地方可以解釋成:我沒見過喜好道德像喜歡裝模作樣的樣子的人,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但是絕大多數先賢,包括我個人看法,覺得這個地方,還是講成女色比較合適。為什麼這個地方講成女色比較合適,剛剛主講人引用了不少材料,唐老師也都講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還有一個,我再說一說,就是主講人引用了很多的材料,這是好的。但是,唐老師、董老師反覆強調過,我們還是應該以朱注和錢注為主,有時候引用一些補充是可以的。但是你引用多了,自己可能反而被淹沒在那個材料當中。特別是,有些東西萬一不小心引用錯了,那就不好了。

我注意到,主講人在引用朱子的《四書或問》時,裡面有一句,當時我就沒聽懂:知其病而痛藥之,不使糧芳得害嘉穀。你注意看「糧芳」這兩個字。《四書或問》我沒看過,但是我認為「糧芳」這兩個字肯定是錯的,應該是什麼呢?我從形體上去辨認,應該是那個「稂莠」(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稂,不是米字旁,應該是禾字旁。「芳」,應該是莠,就是草字頭,下面一個秀。我們不是有個成語叫做不稂不莠嗎?稂莠是一種雜草。所以這個地方肯定不是「糧芳」,應該是「稂莠」。你可以再去查對原文。我們在引用其他材料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核實一下,或者自己把它弄懂了。否則你這裡不是「糧芳」,你怎麼講呢?沒辦法講,是不是啊?好的,我就簡單補充這些,謝謝大家。

唐元平老師

這章非常有名,明儀引用了非常多的材料也拋出了很多的問題。

這一章要理解,我們可以注意一種方法,像錢子的《論語文辭》,文辭並不是專門的小學功夫,他應從義理上去理解。當《論語》中遇到否定性的話語,特別是孔子講的,應從聖德去理解,「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那麼有沒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如果有,是什麼人?孔子說,「聖人不得見之也。」但是別人將孔子譽為聖人,孔子達到了聖人的狀態,那麼對孔子來說是不是也是如此?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去思考的,所以大家在以後的學習當中不要急著先找資料,我為什麼反覆強調這個讀的含義?讀不只是簡單把它讀熟了,而是讀到一定熟的程度,之後的玩味和思考,就其左右的去思考。

這兩章比較,像剛剛仕兵拋出的問題不錯。正如我所說了,千萬不要是董老師拋出問題,大家才能夠去討論,當然有些可能也討論不了。現在董老師不在,那麼大家就亂方寸了,這個不是我們的本意。不是所有的問題你都要拿出來討論,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論語》,對我們去理解儒家,對我們理解孔子,有沒有一些根本性的意義,一定要在這方面去琢磨,然後提出問題,才具有討論性。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評判、去思考,這樣才不會失去《論語》實際建立的意義,這個大家要注意。

我們在讀《論語集注》,讀到今天就單獨是《論語集注》,因為這個事情我們三個老師都沒有講過,但是如果你看朱子的其他書,或者包括研究朱子的這個書籍,包括朱子的著作,大家去讀了讀的話,你就會發現,在這個朱子的集注當中,他打這個圈的記號,並不是單純的一是什麼,二是什麼,它是有層次的。有層次的就是它有些會放在一起,有些會分開。像這章他兩點分開了,把現實說的和實際說的分開了,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史記》不僅僅是在證明這句話的基礎上是處於一個第二順序,同時也是實際上低了一個層次。所以錢子在他其他的著作當中,對這《史記》這句是在懷疑的態度。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回到問題中,包括高攀剛引用了理學的一個思考。我們說了,對儒家發展的背景要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就是在宋代時宋儒特點。宋儒其實就是借鑑了佛家的一些教育思維的模式。這思考模式來對孔子言語和思想進行一些比較精美的剖析,進行一些理論的提升,那麼在這當中,我們的功夫在哪裡?除了去學習他,同時,真的我們能揣摩出他的這種轉換轉變的意義和空間,那其實我們也相當於宋儒了。這個當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生要去努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必須的過程。

從這兩者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好色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我們還可以再降低一個層次,是不是好和喜有沒有區別?這就是我臨時拋出一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喜愛美色,喜愛好看的東西,喜歡好聽的、吃好吃的。今天講喜好,但是從一個修行的這個層次來說,可能跟這個「好」還會有一點區別,「好「可以理解為一種癖好。孔子所講的,不是所有的話都針對一般人說的,這句絕對是針對執政者去講的。

那麼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我們講酒、色都是容易出問題的,就是從前面我們也講過了,前面被圍酒困,這邊這個為色所困,這個古往今來,其實無非就這兩。在這過程當中,如果成了一個癖好,那就麻煩了。你可以看得到,讀衛國的歷史你就知道。最後衛國的亂政,也跟這個南子有關係,衛靈公的公子想謀殺南子未成,計劃暴露,所以就奔晉國。後他又回來,回來之後,為什麼回來了?因為靈公死了,立他的孫子,所以有了內亂,然後子路就死於這內亂。

我們要理解這個層次在哪?喜好一種美色,我們想喜歡和這個癖好恐怕還是有差異的。若不做這個區分,就會變成儒家講什麼啊?以醜為美了,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說大家不追求「美」,這不是的,這是兩碼事情。大家一定要做一個區分。這個要靠自己的體會了。如果一個東西解釋不清楚了,就順著這個往前走,然後再回到人生的事實上去體會。在這個基礎之上,你就會發現有層次,是有針對性的。當然他是不是針對衛靈公單獨發,其實我認為這並不重要。

不管你是好色喜色,都是基於自然人的狀態,大家最好基於我們,出於這個對一種所謂藝術的追求,讓我們能達到一個審美的高度,但是這絕對不如「德」的高度,對不對?不管你是「好賢」還是「好德」,其實兩者它是合在一起,賢者就是有道德的人嗎?只是有時候講的是側重點不一樣,所以按照錢子的說法,是從「自然之人」向「文化之人」的一個追求,正如孔子時時刻刻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在這個點上不斷的讓大家去追求一種修德修己,這是成仁的境界。

本章總的來說是孔子的一個感嘆,但是同時也是我們講的,在這樣一個狀態之下,在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尊重現實的狀態下,有個提升、有個追求、有個目標。孔子的這樣一個願望、感嘆。你就知道他看重點不一樣,他引發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就像我們前面討論一樣的,著重的點到底是哪個意思?其實兩個意思可以攪合在一起對不對?面對這個困境,面對這個問題,他給你指明方向,這就是聖人的價值,也是聖人的偉大。再上升一點就是我們深受孔子影響的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面對這個不足,面對這樣一個偏,然後把你導引到一個正,一個正的引領、正的方向,正的追求。這就是我們講的一種修行。

先賢註解

朱子論語集註:

簣,求位反。覆,芳服反。○簣,土籠也。《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彊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簣,土籠。本章言學者當自彊不息,則積久而終成。若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進,皆在我,不在人。

【白話試譯】

先生說:「譬如堆一山,只一簣未成,停止了,這是我自己停止了的呀。譬如在平地,僅堆著一簣土,繼續向前堆,這也是我自己在向前堆的呀。」

董衛國老師

第十八章也是勉勵人向學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就是我們說的,不管為山也好,還是平地也好,我們平時形容一件事情非常艱難,就說有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這裡面說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雖然一項事業非常艱難,但我們選擇開始、選擇結束,這都是我們的一種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那這句話我覺得突出的不光是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更加突出的還是想強調我們選擇堅持,還是選擇放棄?這其實都在於我們自己的一念之間。「止,吾止也;進,吾往也。」突出了「吾」這個字,那確實是這樣的。

在《論語》中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再艱難的一項工作,不管外在條件如何,是簡單也好,是困難也好,選擇開始或者結束,選擇堅持或者放棄,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所以人要克己復禮。要克服自己的惰性,這樣一個人才能自強不息,才能向孔子說顏回一樣,「見其進,未見其止也」。

班吉慶老師

好的,我先講幾句,鋪墊一下,然後再唐老師再來講。

這章主要是鼓勵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因為它用堆山作比方,未成一簣,你就差那麼一點點,停止了就耽誤事。那麼給我啟發的是後面這一句,對我來講尤其有教育意義。它說比如在平地堆山,你才下了一筐土,你只要繼續想學習,繼續前進,那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也就是說從學習的角度來講,什麼時候都不晚。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從這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夫子教學的時候是非常善於用比喻來啟發人的。這裡「進,吾往也」這個「吾」,它其實是一種泛指,泛指這一切的主體,並不一定就是夫子自己。

還有一個我再補充說一說,就是朱註裡面講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句話是引用《尚書》裡面的。如果你去查閱《今文尚書》的話可能查不到。因為我們知道,《尚書》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區別,這句引用的是古文尚書裡面的。《古文尚書》也有人稱它是偽書,就是東晉的時候,梅賾給朝廷獻上去的《古文尚書》。那麼這句,引用的是《古文尚書·旅獒》這篇裡面的。據說那一年,西旅給武王進獻了一隻獒,類似於我們現在藏獒這個樣子。召公,就給他寫了這一篇文章。寫這篇旅獒的意思,是提醒他不要玩物喪志。玩物喪志這個成語,也是這篇裡面的。

那麼這篇裡面提到功虧一簣,所以朱子解說,夫子可能是用這裡面的這一句。可能這句,也是當時那個成語,大家都這麼說。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偽造作假的,當然這個歷代的學者已經認證過了,確實不是那個上述的原文。但是我倒以為,裡面偽編的不少文獻資料,實際上也是可以借鑑使用的。因為畢竟那是1700多年以前的東晉時代的事情。我就簡單補充這幾句,謝謝大家。

唐元平老師

我們把《論語集注》和錢子《新解》把它合在一起來,有沒有發現,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新解》的解釋、文字一般更多。但是這章少,是它的一半,而且意義基本上就是繼承,這個可以揣摩一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道理我們知道,但得行動,最後還是落實到行動,如果沒有這種行動,這些話就是變成一些空話,沒有力量。

我們會發現如果以錢子的博學,包括我們現在自己所能掌握資料的能力,這章可以無限的引用,但是錢子沒有。就是剩下的、真的就是靠大家自己去行,我自己曾經在這章上做過一些簡單的發揮,也不是發揮吧,就是用現代語來轉換。我們希望能持之以恆,但是有時候沒辦法,持之以恆就斷斷續續,雖然持批評的態度,但是我把「斷斷續續」再往下挖了一層,我說斷斷續續總比斷而不續好,就這個意思。「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講一個持恆的力量,但是這個「持恆的力量」之間的效果的差異,那恐怕是完全的會不一樣。

比如說我們儒家經典時習群,只要從一開始在跟著、努力的跟著,即使不參與主講,每章的意思都好好琢磨一下,保持這個狀態,每次晨課在認真的聽,那你這將近三年下來一定會不一樣,特別跟你三年之前不一樣,這就是持恆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中間經過了一年半載再回來。你會發現,要不就吃老本,要麼就力不從心,當然,你再繼續跟著,總比走了之後不回來要好。那我們自己再放大一點講,我們第一個人生目標也是這樣的,學經典也是這樣的,你三年斷斷續續地學,那就不如一年集中地學。

這是舉個例子,從初學者來說,你五年零零散散的斷斷續續學,不如別人集中學兩年,三年。也就是說,這個集中的效果遠比不集中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那麼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剛剛這些主持人他們幾個,在討論這個問題,是否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身?人的本身講這個「學而時習之」嗎?「學而時習之」學什麼?這個第一個字不解決就麻煩,但學什麼其實已經解決,已經含在裡面,學的就是孔子,學的就是先王之道,這先王之道在孔子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對我們學習《論語》就體現在哪裡?你說孔子的思想講「仁」,可以,要進一步思考,仁者愛人,愛人,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是真正的愛天下之人?你胸懷天下才是真正的「仁「,你只愛你自己,那只是小仁小義而已,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有沒有真正去學他?是志孔子之所志,行孔子之所行,言孔子之所言,有沒有呢?如果沒有你只是服孔子之服,就是穿衣服,那是不夠的,這個關鍵點還在於那「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他還是在那個高度上,如果你不能回到這個高度,我們在用功十年二十年,收效也會甚微。

而且不容易遲緩,所以立志立志,這個是我反覆告誡大家的。你找不到怎麼辦呢?你就學歷史人物,學當代優秀的人物,任何一個當代古今中外傑出的人物都是要胸懷天下的。就像我們國家主席總書記所說的一樣,「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不是沒有我,是沒有小我,只有大我,是和人民融為一體的我。那你的境界,你的志向,跟誰融為一體就決定你的成就,決定你持恆的時間,也決定你持恆的力量。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只要碰到一個外在的東西可能就被打垮了。篤志,就這個原因,你這個志向上要非常的篤定,篤定也是要經過學習,經過大家一起共進才行的。

整理: 曾嘉鴻學友  何露學友  蔣躍冬學友

審核: 林春青學友

編輯: 黃忠葵學友

校對: 儒家經典時習群文案組

宗旨:傳習經典,修養身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尊師重道,同修共建。

目的:培養習熟經典、通達經義、志於身心修養、公益弘道的人才。

相關焦點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下期將繼續為大家更新選擇性必修10篇~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能繼續和您,每天學一點,進步一點~知音少工作室本期分享:論語十二章要求:必修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論語子罕篇》論語講師群(第239課 9.31)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第一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第二點:(唐、常、棠,上古文中相通)《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究是圖,亶其然乎﹖第三點:何晏《論語集解》把《子罕》篇最後的兩章連在一起來讀,是錯誤的(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一樣)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 《論語 子罕5》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
  • 《論語·子罕第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第二十五章;「「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第二十六章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輔助主講:駱劍洛學友(第二十五章)、李傑學友(第二十六章)唐元平先生,江南書院副院長,華南農業大學國學院副院長,鄱陽湖知行學園創始人及指導老師( 2005年創辦),廣東私塾聯誼會發起人及會長,以復興儒學為己任,主張「固中華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廣州日報》評為「瘋狂讀經人」。班吉慶先生,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言學會、中國訓詁學會會員。
  • 《子罕篇》總結
    董衛國老師我聽了三位同學的分享以及陸續看了一些其他同學對子罕篇學習的總結,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想。子罕篇,朱子沒有給它做一個總體的主題的概括。因為《論語》很多篇,它不一定有一個很清楚的主題,但是我們還是有的地方能夠看到統一編排的痕跡,比方說這一篇有的地方談到博學和成德成仁的關係。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000040說一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撰於南宋淳熙四年(1177),《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完成於淳熙十六年(1189)。朱熹在知漳州任上用官幣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首次將四書同時刊行,稱為「四子」。「四書」之名由此確立。其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釋因引用二程及二程弟子的說法較多,稱為集注。後人合稱之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二章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注釋】①達巷黨人:黨,是當時地方行政編制,五百家為黨。達巷,黨名。有人說這裡的達巷黨人就是項橐(tuó),項橐又稱大項橐,大項是達巷的諧音,取地名達巷作為姓氏,橐是他的名字。項橐少而聰慧,但是短壽,這不禁使人想到顏回,所以古人顏項並稱。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 論語第十二篇原文譯文 論文十二章翻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也是表達自己對遠方來的朋友的欣喜之情,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這句話出自《論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論語第十二章吧!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述而》三十八章,篇中重點是記載孔子的自我評論和弟子時人對孔子的評價,其中十七章記載孔子自述其為人,另有十章是弟子對孔子為人行事的描述。《泰伯》二十一章語錄,其中有兩個重點:一是有五章語錄記載孔子讚美堯、舜、禹、泰伯、文、武等聖哲,可以作為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註腳;二是有五章語錄集中記載曾參言論。《子罕》三十一章,其中有十六章記載弟子時人對孔子的評價以及孔子的自我評述。
  • 《論語》章句重點解析(第1-5章)
    為便於學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儒家思想,本文對《論語》中已不符合時代背景的章句進行解析。除這些章句外,其他章句都是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但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變通,舉一反三,做到與時俱進,切不可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具體還需在實踐中磨鍊和感悟。
  • 論語十二章原文,講的都是一些什麼,做人做事都夠了
    論語是老子流傳治國做人的經典語句,至今仍然廣為學習,並作為標準。學習應用最多可能是十二章的內容,我們針對十二章的講述理解對練習書法的幫助。十二章是主要講人對學習知識保持什麼樣的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及做人如何修身。其中涉及到的有如何學習的,也有如何從事管理為政,如何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品德品行。還有他的弟子子張和子罕的一些見解。因為十分經典,現在仍保留在義務教育的課本文言文中。
  • 初中語文新課標重點文言文《論語12章》考點要點
    從新課標來看,每一冊的重點文言文為四篇,尤其是每個單元的第一篇,更是重中之重。七年級課文《論語12章》就是這種極其重要的課件。下面是新課標要求本文必須掌握的八大考點、要點。一,文學常識:《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 · 何晏談《論語》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何晏談《論語》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太)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亦:也,也是「奚其為」之「為」:動詞,幹、做的意思。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闡明為政之理。二、當時背景當時魯國的情況是,季氏擅權,季孫意如驅逐魯昭公,使之死於國外,他又立昭公之弟為魯定公。定公受制於季氏,無力徵討之。
  • 經典誦讀——《論語》子罕第九
    在小學學習中,關鍵點就是積累足夠多的基礎知識,為今後更高級的學習奠定基礎。今天小學基礎知識庫就為大家分享《論語》子罕第九!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子罕篇)
    孔子文古琴 - 禪思 - 孔子文音樂會版05:00來自蘭心琴舍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譯文: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種地方很簡陋,怎麼能住呢?」孔子說:「君子去住的話,怎麼會簡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