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有人說,自從生了娃,就開始了「九九八十一難」的打怪升級之路,沒一樣是讓人省心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眾多父母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擠破頭去上各類興趣班,一口氣上3到5個興趣班是常見之事。大人和小孩不是在去上培訓班的路上,就是在下培訓班回家的路上,忙得不可開交。
我也不例外,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上了3個興趣班,美其名曰「看看孩子更喜歡哪個,更適合哪個,不試怎麼知道呢」,實則是自己的育兒焦慮作祟,總盼著孩子多才多藝,好能不落人之後。
這種焦慮感在幼小銜接階段會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在眾多興趣班之外,還考慮著文化課要不要「搶跑」的問題。
朋友Linda就是個例子,她在去年暑假給女兒小美一共安排了6個興趣班課程和2個文化課程。下表是小美7月的日程安排,8月的日程安排差不多,只是課程由「主持表演、舞蹈、鋼琴、幼小銜接」變為了「英語、樂高、遊泳、畫畫」。
小美7月日程安排表
至於為什麼要給孩子安排這麼多課,Linda說:「鋼琴、舞蹈、畫畫這個暑假都要考級,上小學後就沒時間了,只有暑假集中訓練。而幼小銜接課程是必須要上的,不提前學一點,到時候怕跟不上。累是累了點,但也沒辦法,現在都在搶跑啊。」
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每位兒童平均每周大約有7小時的課外班,平均每年課外班的花費近萬元,約佔家庭總收入的13%,孩子學得越來越早,學得越來越多,學得越來越累。過熱的中國式補習,反映了家長們的普遍焦慮。
作為過來人,本文將從剖析幼小銜接階段的典型焦慮入手,提供4招,幫你從容應對。
育兒焦慮是父母緊張不安的情緒與愛的混合體,而幼小銜接階段的焦慮,最典型的就是「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擁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把孩子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從開始做父母的那天起,就已經進入了全年無休的工作節奏中。他們期待孩子贏在每一個當下,或者在每一步上都不能掉隊,似乎不這樣,孩子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墜落之路。所以,他們不管什麼事情,都要急吼吼地催自己的孩子「快點,快點,再快點」。
這些父母喜歡為孩子全權做著各種決定。要命的是,這樣的投入至少得二三十年後才能知道產出情況,所以他們註定一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
雖然國家並沒有出臺「孩子不輸在起跑線」的標準,但「別人家的孩子」皆是標準。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7個興趣班了,難道我家1個也不上?別人家的孩子都上幼小銜接或者英語培訓,我家不上,難道不會跟不上?
據人民網相關報告顯示,在新生代父母中,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為孩子教育「未雨綢繆」,80後「二胎」焦慮處於較高水平。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張弛有一句經典臺詞:「我沒有想贏,我只是不想輸」。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焦慮背後的原因,因為怕輸。
幼小銜接階段的父母,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焦慮主要來自於父母對未知的恐懼。
清華大學趙昱鯤教授在《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一書中指出: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恐懼心理會讓人對於事情的發展動向更加消極,總是將可能發生或者無法確定發生的事情,想像出最差的結果。
而這一階段的焦慮,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就開始追求完美,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報名各種補習班,各種興趣班,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
但是,天下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養育孩子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互相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互相犯錯的過程。
另一方面,焦慮還來自於過高的養育期望值。
心理學上有個觀點叫做「心理偏盲」,指的是人們喜歡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在育兒方面,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總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然後反覆檢查自己孩子的各項指標,寧可往上比過頭,也不能往下比鬆了勁。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自己家孩子就不如別人,而是父母的心態出現了偏差。追根究底,就是一個攀比心理在作祟,總會暗暗覺得,別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行,我家孩子怎能一樣不會?人家孩子都在上幼小銜接課程,我家哪能不提前學?這種不自覺地盲目攀比,也會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值,逐漸轉變為大量的育兒壓力,也就產生了焦慮。
說到底,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情緒,是個必然存在。焦慮本身沒有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邏輯。
心理學專家施琪嘉在「心理育兒100講」中指出,焦慮就是人在進化過程中一種基本情緒。就像一隻站在草原中覓食的食草動物,比如麋鹿或松鼠,你可以看到它們在覓食的時候,時不時地把頭抬起來,這就是焦慮的表現。但這種焦慮,是能夠保證它的生存,使它處於戒備的、隨時戰鬥的狀態,一邊覓食,一邊準備逃跑。
時代在進步,教育標準在不停地轉變,社會期望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作為父母,在幼小銜接階段尤其焦慮,是因為正面臨著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跨越,面臨著孩子從幼兒到小小少年的轉變,這樣的關鍵節點給手握決定權的父母更多的恐懼。
但是,未來是未知的,選項是無限的,沒有什麼決定會是一成不變的。教育沒有「一刀切」,有時候試錯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在幼小銜接的這個必然階段,我們要想緩解這種焦慮,就得先正視焦慮的存在,明白適當的焦慮對生存發展是有益的,而我們要避免的是過度焦慮。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緩解這一階段過度的焦慮呢?
1、自我心態的改變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也是對家長心態的挑戰。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要做個足夠好媽媽,而不是一百分媽媽。真正的愛是接納不完美,而不是追求完美。作為父母,首先就要學會放手,放下自己對完美的執念,放下對孩子那種令人窒息的愛,不做「直升機式父母」。
孩子的成長與進步,首先是家長的心態的調整、心靈的成長和自我的超越。父母應把重點放在自身心態的調節上,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身上,愛他們,相信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轉變。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鼓勵和認可中變得更優秀。
2、成為「園丁式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園丁與木匠》一書指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高手。進化讓我們更享受、更喜歡、也更擅長做「園丁式父母」,因為「園丁式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更有優勢。
「園丁式父母」致力於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有愛、安全的環境,在孩子發展得明顯有問題時,他們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這樣的孩子,會有最健康的心理內核,也會最有蓬勃的特質風格。最終,他們的外在表現會千姿百態而又讓人喜出望外。
「木匠式父母」是要把孩子按圖紙打造成一個工藝品,他們往往出於恐懼和焦慮,害怕孩子一旦輸在起跑線上,就會一輩子落後,如果沒有好的外在表現,就會一輩子痛苦。因此,他們就想把圖紙儘可能地設計得更精妙,比如奔波於各種培訓班,殊不知即便打造手藝再精良,那都只能是孩子的外在表現。
孔子曰:君子不器。父母要避免把孩子培養成呆頭呆腦的器具,而是要培養成精氣神十足的君子。
所以,我們要努力成為「園丁式父母」,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制定或者指定發展路線,而是為孩子搭建他們需要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從而激發他們適應未來的學習能力。
3、重視「機會成本」
趙昱鯤教授在《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一書中指出,孩子一旦花了絕大多數時間去上培訓班,自然就損失了其他選擇的機會,付出了「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東西的最大價值。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做選擇時也會本能地考慮機會成本。
在幼小銜接這個有限的時間段裡,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可以量化的知識學習上,比如藝術考級、英語啟蒙、識字量、數學題,那麼自然就會忽視那些無法量化的能力培養,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學習力、思考力等。
但是從長遠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麼?自主性、社交能力、學習力、思考力等能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
4、更多地關注能力培養
「幼小銜接」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知識過渡,還包括習慣、能力、意識等多方面的過渡。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對孩子和家長都至關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在孩子即將升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做些實實在在的習慣引導和能力培養,來取代自己無所適從的焦慮。
具體要從哪些方面去幫助孩子進行能力培養呢?
我在女兒的幼小銜接階段,通過研究《正面管教》《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優秀兒童的時間管理手冊》《兒童專注力》《全腦思維升級訓練》等育兒類書籍,並諮詢了多個任職小學老師的親戚,總結出以下3個模塊。我從這些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做了很好的過渡,與大家分享。
1、習慣養成
A.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規律作息:定時入睡,不睡懶覺,早睡早起。
好好吃飯:自己吃飯,保證一日三餐,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
講究衛生: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勤洗手。
生活自理:學會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納文具。
B.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親子閱讀:堅持每晚半小時的親子共讀,兼顧故事性和知識性內容。
自主閱讀:給予孩子輕鬆、無壓力的閱讀,不「檢查」他的閱讀成果。
閱讀示範:以身作則,堅持讀書,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閱讀氛圍:定期帶孩子到圖書館看書,或書店買書,感受閱讀的魅力。
2、能力提升
A.提升專注力
創造環境:創造一個相對獨立和安靜的學習環境,在孩子學習、閱讀、獨自玩耍的時候不隨意打斷。
遊戲訓練:通過「短時間聽電話號碼做記錄」,「圖片找不同」,「迷宮找路」等有趣的遊戲,幫助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刻意練習:刻意地逐漸延長孩子獨立學習、閱讀的時間。
B.提升學習力
培養好奇:通過職業繪本的閱讀引入,給孩子思考理想的空間,體會到知識和技能的作用,激發求知慾。
鼓勵探索:陪伴孩子走進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古生物研究館等,實地薰陶,開啟孩子探索力的大門。
快樂學習:給孩子制定一個學習任務和積分獎勵政策,引導孩子享受實現目標後的喜悅感。
C.提升思考力
獨立思考:當孩子遇到一個不會做的題目時,先不要著急給孩子講解,讓他自己去盡力思考。
思考習慣:在生活中不要包辦,而要刻意製造一些實際問題,讓孩子養成愛思考的習慣。比如請孩子安排一次郊遊活動,包括準備清單和人員邀請等。
思維訓練:通過邏輯訓練類書籍,練習「正反口令」、&34;、&34;等遊戲,幫助孩子進行思維訓練。
D.提升自制力
言傳身教:父母用良好的自制力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時注意遠離手機、關掉電視,早睡早起。
制定規矩: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裡。
延遲滿足:適當訓練延遲滿足,既不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學會等待。具體可參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E.提升社交力
社交禮儀:教給孩子一些社交小技巧,比如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不嘲笑他人,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走出社交第一步。
欣賞他人:教孩子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不吝嗇自己的讚美。
多交朋友: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學會合作與分享,廣泛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3、規則意識
A.培養時間意識
給孩子灌輸時間的概念,分別了解什麼是提前、準時和遲到,培養時間觀念。
B.培養安全意識
通過親子共讀「兒童自我保護系列繪本」等方法,給孩子灌輸人身安全、運動安全及交通安全,強調保護自身安全最為重要。
趙昱鯤教授說,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這各種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維、合併,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更何況,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我們就嘗試著去擁抱這種不確定性,與其為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焦慮,不如勇敢地去想像和接納孩子自己開創的驚喜未來。
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開始,不斷地自我學習和提升,逐漸成長為「園丁式父母」,不盲目地追風各類「培訓班」,不做甩手掌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上,定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幼小銜接階段,讓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