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從生了娃,就開始了「九九八十一難」的打怪升級之路,沒一樣是讓人省心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眾多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擠破頭去上各類興趣班,一口氣上3到5個興趣班是常見之事。大人和小孩不是在去上培訓班的路上,就是在下培訓班回家的路上,忙得不可開交。
我也不例外,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上了3個興趣班,美其名曰「看看孩子更喜歡哪個,更適合哪個,不試怎麼知道呢」,實則是自己的育兒焦慮作祟,總盼著孩子多才多藝,好能不落人之後。
這種焦慮感在幼小銜接階段會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在眾多興趣班之外,還考慮著文化課要不要「搶跑」的問題。
朋友Linda就是個例子,她在去年的暑假給女兒小美一共安排了6門興趣班課程,下表是小美7月的日程安排,8月的日程安排也差不多,只是學的課程由「主持表演、舞蹈、鋼琴、幼小銜接」變為「英語、樂高、遊泳、畫畫「。
小美7月日程表
至於為什麼要給6歲的小美安排這麼多課,Linda說:「鋼琴、舞蹈、畫畫,這個暑假都要考級,上小學後就沒時間了,所以趁暑假集中訓練。而幼小銜接課程和英語是必須要上的,不提前學一點,到時候怕跟不上。累是累了點,但也沒辦法,現在大家都在搶跑啊。」
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每位兒童平均每周大約有7小時的課外班,平均每年課外班的花費近萬元,約佔家庭總收入的13%,孩子學得越來越早,學得越來越多,學得越來越累。過熱的中國式補習,反映了家長們的普遍焦慮。
作為過來人,本文將從剖析幼小銜接階段的典型焦慮入手,用「2W1H模型」幫你們從容應對。
育兒焦慮是父母緊張不安的情緒與愛的混合體,而幼小銜接階段的焦慮,最典型就是「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擁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把孩子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從開始做父母的那天起,就已經進入了全年無休的工作節奏中。他們期待孩子贏在每一個當下,或者在每一步上都不能掉隊,似乎不這樣,孩子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墜落之路。所以,他們不管什麼事情,都要急吼吼地催自己的孩子「快點,快點,再快點」。
這些父母喜歡為孩子全權做著各種決定。可要命的是,這樣的投入至少得二三十年後才能知道產出情況,所以他們註定一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
雖然國家並沒有出臺「孩子不輸在起跑線」的標準,但「別人家的孩子」皆是標準。
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7個興趣班了,難道我家1個也不上?
別人家的孩子都考級,鋼琴5級,兒童畫6級,舞蹈4級,難道我家一個不考?
別人家的孩子都上幼小銜接或者英語培訓,我家不上,難道不會跟不上?
據人民網相關報告顯示,在新生代父母中,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為孩子教育「未雨綢繆」,80後「二胎」焦慮處於較高水平。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張弛有一句經典臺詞:「我沒有想贏,我只是不想輸」。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焦慮背後的原因,因為怕輸。
幼小銜接階段的父母,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焦慮主要來自於父母對未知的恐懼。
清華大學趙昱鯤教授在《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一書中指出: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恐懼心理會讓人對於事情的發展動向更加消極,總是將可能發生或者無法確定發生的事情,想像出最差的結果。
而這一階段的焦慮,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為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就開始追求完美,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報名各種補習班,各種興趣班,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
但是,天下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養育孩子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互相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互相犯錯的過程。
另一方面,焦慮還來自於過高的養育期望值。
心理學上有個觀點叫做「心理偏盲」,指的是人們喜歡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在育兒方面,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總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然後反覆檢查自己孩子的各項指標,寧可往上比過頭,也不能往下比鬆了勁。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自己家孩子就不如別人,而是父母的心態出現了偏差。
追根究底,就是一個攀比心理在作祟,總會暗暗覺得,別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行,我家孩子怎能一樣不會?人家孩子都在上幼小銜接課程,我家哪能不提前學?這種不自覺地盲目攀比,也會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值,逐漸轉變為大量的育兒壓力,也就產生了焦慮。
說到底,焦慮的本質是一種情緒,是個必然存在。焦慮本身沒有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邏輯。
心理學專家施琪嘉在「心理育兒100講」中指出,焦慮就是人在進化過程中一種基本情緒。就像一隻站在草原中覓食的食草動物,比如麋鹿或松鼠,它們在覓食的時候,會時不時地把頭抬起來,這就是焦慮的表現。但這種焦慮,是能夠保證它的生存,使它處於戒備的、隨時戰鬥的狀態,一邊覓食,一邊準備逃跑。
時代在進步,教育標準在不停地轉變,社會期望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作為父母,在幼小銜接階段尤其焦慮,是因為正面臨著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跨越,面臨著孩子從幼兒到小小少年的轉變,這樣的關鍵節點給手握決定權的父母更多的恐懼。
但是,未來是未知的,選項是無限的,沒有什麼決定會是一成不變的。教育沒有「一刀切」,有時候試錯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在幼小銜接的這個必然階段,我們要想緩解這種焦慮,就得先正視焦慮的存在,明白適當的焦慮對生存發展是有益的,而我們要避免的是過度焦慮。
我在深入研究《正面管教》《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等育兒書籍後,發現自己寫作常用的「2W1H模型」一樣可以用在這裡,解決具體問題,從而緩解焦慮。
什麼是 「2W1H模型」?
「2W1H模型」,即「Why、What、How」,是我們寫作常用的框架思維模式。為了寫文的邏輯嚴謹,我們根據文章要表達的觀點(即目標),用「2W1H模型」進行拆解,根據「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列出文章框架,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又順又好。用這樣的思維模型打好框架,寫出的文章不會邏輯混亂、跑題偏題,也不至於虎頭蛇尾。
說白了,所謂「2W1H模型」,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好這件事的整體框架,以一種更高的視角去觀察,幫助我們在看待事務時具有全局觀。因為有「框架」的存在,則能推動我們去理性地「想清楚」,而「想清楚」又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那麼,到底如何運用「2W1H模型」,去緩解這個階段的父母焦慮呢?
第一步:劃定一個界限,設定一個目標。
法國思想家蒙田有句名言,「如果一艘帆船沒有明確的航行目標,那任何風向對它來說都不會是順風。」
「2W1H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採用金字塔原理,結論先行。也就是先設定一個現階段合理的目標,然後再逐層向前推演。
但是設定的目標,不是說你想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因為這個目標太寬泛了,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劃定一個的界限,也就是為現階段的某一方面設定一個目標。
比如,Linda覺得小美需要鍛鍊身體,她就設定一個目標:暑假讓小美學會遊泳。
再比如,我覺得女兒有點膽怯,於是就設定一個目標:提高她的自信心。
育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路也要一段一段地走,所以我們設定一個現階段的具體目標,是為了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拆解目標。
任何一個寬泛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劃定界限,變成一個個可以拆解的問題。
第二步:拆解目標,搭好框架。
接下來,根據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去拆解它,找到實現路徑,當然路徑不唯一。
具體如何拆解呢?我來舉例說明,幫助理解。
就如我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那麼我就用「2W1H模型」去拆解一下。如下圖。
這樣用「2W1H模型」把目標拆解完,也就等於把某一個問題分析清楚了,然後再結合自己能做到的一條條羅列出來,這樣路徑就很清晰。
第三步:陪伴孩子在成長階梯上一步步地攀登。
就如上面的表格,一旦用「2W1H模型」把具體目標分解完之後,具體操作可以選擇自己能實現的去一項項努力,方法那麼多,總有適合自己的。
這樣,將關注點放在一個整體,而不是聚焦在某一小點上,那麼你也就沒有那麼焦慮了。
當然,在制定每一個具體方案的時候,別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要為孩子搭建一個能一步步往上攀的「腳手架」。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Linda,她在一個暑期給小美安排了主持表演、鋼琴、舞蹈、畫畫四個興趣班,而且其中三個還要考級,所以導致自己看似非常忙,實則非常焦慮。
如果用「2W1H模型」,從設定目標開始分析,她就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
①Why?——為什麼要讓小美上那麼多興趣班?目標是讓小美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培養她的自信心。
②What?——自信心是什麼?自信心是一種良好的情緒,也是積極的自我評價和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
③How?——怎麼才能幫助她提高自信心?方法如上面的表格,其實有很多,並不是一定要一下子上那麼多興趣班,也並不是一定都要考級。
「2W1H模型」其實是一種思維習慣,為了讓自己具備更好的理性思考能力。
查理·芒格說過,他之所以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正是因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且時刻訓練自己的思考。
要想緩解幼小銜接階段典型的「起跑線」焦慮,你就可以嘗試用「2W1H模型」去拆解。在拆解的同時,你就能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找到矛盾聚焦在哪裡,也能看到方方面面的可能性,最終規劃出一條條可實現的路徑。
趙昱鯤教授說,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這各種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維、合併,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更何況,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我們就嘗試著去擁抱這種不確定性,與其為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焦慮,不如勇敢地去想像和接納孩子自己開創的驚喜未來。
「2W1H模型」是一種思維習慣,能讓自己具備更好的理性思考能力,所以,同樣可以運用到育兒中來。
我們可以通過「劃定界限、設定目標——拆解目標、搭好框架——選擇性地逐步實施」三步走,處理幼小銜接過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問題。
育兒先育己,我相信,只要我們能不斷練習用腦思考,用心體驗,不盲目地追風各類「培訓班」,不做甩手掌柜,那麼,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找到焦慮源頭,並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