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助力優勢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2020-12-23 讀創

12月18日上午,2020年恩平溫泉嘉年華活動項目之一——牛江鎮馮如文化暨瀨粉美食嘉年華活動開幕。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五屆,成為展示恩平農耕文化、歷史文化、美食文化的重要平臺和品牌活動。

牛江鎮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富硒小鎮,國家級萬畝水稻和馬鈴薯生產示範基地,廣東恩平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所在地,是馮如故裡、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恩平市唯一一個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鎮。該鎮富硒絲苗米種植面積約2800公頃(4.2萬畝),年產量1.68萬噸,產值1億多元;馬鈴薯種植面積約733公頃(1.1萬多畝),年產量2.8萬噸,產值9000多萬元;每年生產瀨粉1200噸,產值1500多萬元。近年來,牛江鎮將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和馮如文化相結合,探索和發展農旅產業,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恩平全市三條旅遊精品線路之一「馮如文化精品線路」就在該鎮。目前,「馮如文化精品線路」昌梅段基本建成,已有超5萬人次遊客到昌梅村領略「昌梅之美」「牛江之美」。

為深挖提升「恩平大米」品牌價值,近年來,牛江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作「硒文章」,大力宣傳和推廣「硒文化」,探索和推動發展富硒產業。該鎮利用馮如文化暨瀨粉美食嘉年華作為平臺載體,在周邊地區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向粵港澳大灣區、向全國遊客展示和推介恩平特色文化,助力擦亮「中國避寒宜居地」金字招牌。

活動現場,美食是主題,除了牛江瀨粉、煲仔飯、燒豬、燒餅等本地特色美食撐場,一些外地美食如重慶酸辣粉、長沙臭豆腐等也紛紛「跨界」參與。活動中,牛江鎮農業農村辦公室、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應急管理辦公室等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垃圾分類、禁毒、掃黑除惡、食品安全等宣傳活動,讓市民在「逛吃逛吃」的同時,學到相關知識。活動現場專門設置了一個攤位,用於售賣康園中心殘障人士的手工藝品,收益全部用於改善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

活動期間,「馮如文化精品線路」昌梅村段的景點全部免費開放。經重點打造,該段的設備設施不斷完善,景點各具特色。例如,馮如故居、馮如文史館向遊客講述馮如的故事和航空文化,恩平拉美華僑華人展覽館向大家展示濃厚的華僑文化,環境優美的蓮梅村展現了牛江鎮鄉村振興的巨大變化。

來源:江門日報(記者 周曉營)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鑑國際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1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
  • 「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胡斌賢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特色產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記者日前從省農委了解到,近年來湖南休閒農業處在爆發式增長階段,今年上半年,全省休閒農業接待遊客人次1.1億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1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5.6%和13.3%。
  • 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原標題: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紅薯長在哪裡?紅薯怎麼挖?怎樣的紅薯才好吃?」三興鎮恆暉大農業的紅薯地裡,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提問聲。
  • 濟寧鄒城市香城鎮:「葡萄+」產業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0日訊在產業振興的引領下,濟寧鄒城市香城鎮黨委政府著力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先行,以市場導向為引領,提升產業附加值,不斷延伸「葡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葡萄+」智慧農業依託北齊村現代農業科技園,將葡萄產業發展與發展高端智慧農業相結合,積極發展推廣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種植和「合作社+農戶」的種植管理模式,合作社統一提供葡萄苗種、生產物資,統一培訓,各個生產環節嚴格執行標準化種植要求。現代農業園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充分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廣大村民切實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 江蘇濱海: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雖然這批草莓已經快要接近尾聲了,但是園內的果子仍然又大又甜,口感很好,每逢節假日草莓採摘量和人流量都很大。」紅勝火草莓園負責人陳乃久說,草莓園的興盛發展,也讓鄉村旅遊變得火熱,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濱海縣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鮮明的特色產業和濃鬱的鄉村風情,不斷加快「農業+旅遊業」融合步伐,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讓遊客深入田間地頭享受田園樂趣,感受清新淳樸的美麗鄉村。鄉村旅遊業有著聯農帶農、惠民利民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路徑,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更多群眾踏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 章繼剛: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讓鄉村旅遊釋放更大效能
    從土得掉渣到擁抱時尚,推動條件成熟的村鎮升級為A級旅遊景區,一批鄉村走上鄉村旅遊「網紅」之路,振興了鄉村經濟,使當地農戶走上了持續增收的道路。鄉村旅遊發展對於帶動社會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 鄉村旅遊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評《鄉村旅遊創意開發》
    鄉村旅遊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評《鄉村旅遊創意開發》周玲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旅遊和文化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多樣化和差異化獲得更 高質量的旅遊體驗和感受。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顯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已由2012 年的8 億人次增加至 2018 年的 30 億人次,年均增長30%。截至2018 年底,農業農村部已創建388 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推介了 710 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 我區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該村村委會主任王躍福介紹,當苜蓿等開花時,將和一望無際的「花海」相映成趣,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從2017年開始,小東溝村積極搶抓烏魯木齊打造大南山國際旅遊區的機遇,發展鄉村旅遊,種植了2000多畝波斯菊和虞美人,形成了壯觀的「花海」,大批遊客紛至沓來,很多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收入大增。
  • 發展休閒農業,促進三產融合:長清區鄉村振興道路上的農業旅遊新產業
    近年來,長清區借力歷史文化資源與山水田園風光,以名優特產和秀麗田園為依託,用一二三產融合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在休閒農業和觀光旅遊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打造了萬德茶業特色小鎮、馬山中醫藥康養小鎮、五峰山蒲公英特色小鎮,馬套村更是在發展特色農業鄉村遊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成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 探索文旅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 「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在...
    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任務部署,今天(22號),由江蘇省旅遊協會、鹽都區人民政府、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聯合舉辦的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在鹽城市鹽都區舉行。 江蘇歷史文化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燦爛豐富,「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活動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以「鄉村振興與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為主題,探索美麗鄉村、鄉村旅遊、文旅融合、休閒旅遊等創新發展的多樣化路徑,深入解讀美麗江蘇的應有之義,踐行建設美麗江蘇的行業使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江蘇燦爛的歷史文化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品,放大品牌價值,推動鄉村振興與生態旅遊建設融合發展,助力品牌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 濱海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雖然這批草莓已經接近尾聲了,但是果子仍然又大又甜,口感很好,每逢節假日草莓採摘量和人流量都很大。」紅勝火草莓園負責人陳乃久說,草莓園的興盛發展,也讓鄉村旅遊變得火熱,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濱海縣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鮮明的特色產業和濃鬱的鄉村風情,不斷加快「農業+旅遊業」融合步伐,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讓遊客深入田間地頭享受田園樂趣,感受清新淳樸的美麗鄉村。鄉村旅遊業有著聯農帶農、惠民利民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路徑,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更多群眾踏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 抓農業興旅遊振興美麗鄉村
    為加快推進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尼木縣卡如鄉利用自身優勢,鼓勵合作社牽頭,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旅遊點)」等形式,全面調動農牧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打造「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生態平衡環境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特色鄉鎮,以實際行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 大渡口區持續發展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產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釋放農村活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在50平方公裡的鄉村振興區域內,我們發展的是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大產業。」大渡口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 「紅馬甲」助力山東臨邑鄉村旅遊振興
    原標題:「紅馬甲」助力山東臨邑鄉村旅遊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
  • 威海:融合"文化+旅遊"式發展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線
    「大家好,我現在正在為大家直播……」5月8日,由經區工委宣傳部主辦的「文旅融合 秀美橋頭」媒體採風行活動正式啟動,9家媒體記者受邀齊聚全市農業大鎮橋頭鎮。活動期間,大家實地探訪了恩特千畝杜鵑園和信義文化園,感受橋頭鎮立足傳統農業大鎮資源優勢,緊緊抓住「休閒」兩個字做文章,讓農業與旅遊、文化相融合,開發了一系列旅遊項目,帶給遊客多方位的體驗和感受,促進鄉村旅遊提質升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片區。
  •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依託各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稟賦、深厚的文化與民俗底蘊、豐饒的農林水特色產品,大力發展集休閒觀光、度假康養和農俗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對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高質量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規劃引領,做好統籌設計。
  • 吳麗雲:以創新為導向推動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當前,鄉村旅遊在各地蓬勃發展,如何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吸引更多資本投資鄉村旅遊,創新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是業界關注的問題。當前,鄉村旅遊在各地蓬勃發展,如何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吸引更多資本投資鄉村旅遊,創新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是業界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要堅持以政策為引領。旅遊正成為農業產業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融合領域。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進領域,加速農業產業升級,對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 以農助旅 依旅興農——我省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助農增收
    我省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集聚了全省70%的旅遊資源,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條件,也為鄉村振興和富裕農民打下了堅實基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堅持「以農助旅、依旅興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形成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農村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提升農業、美化鄉村、富裕農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近年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壯大,2019年鄉村休閒旅遊接待遊客約32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現途徑和生動寫照。
  • 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
    園區一瞥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馬利君 黃晨) 7月7日上午,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園儀式。林勝國、徐淵和丁國浩在「會客廳」現場代言了郟縣鐵鍋、鄉村旅遊、紅牛產品,為這些產品宣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