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一部電影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沒有花拳繡腿,沒有花前月下。電影以西北大學教授侯伯宇先生為原型,以愛為線索,講述了這位理論物理學家的一生。
西北大學侯伯宇先進事跡展覽館內,「緬懷西大先輩」主題活動正在舉行。師生們站在侯伯宇先生塑像前,聆聽先生的先進事跡。以侯伯宇名字命名的「侯氏理論」在國際數學物理界具有重要影響。
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在西北大學這所百年學府,有這樣一批老先生,默默堅守一方講臺,堅韌而持續地書寫治學故事,像標杆與風帆,指引著萬千學子,感受、詮釋、傳承著「文明」的高貴品格。
85歲的著名數學家王戍堂先生如約來到教室。每周三和周日下午,他都要義務為學生們上課,與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探討「科學就是奉獻」的話題。在以中國人姓氏命名的現代科技成果中,「王氏定理」是其中之一。
問及上課學生的情況,王老指了指已經在整理書包的幾個學生,「他們是這學期才來的,我還沒記住名字」,又拍拍離自己最近的學生的肩膀,「他們幾個已經堅持一年多了」。老先生的希望是通過教學,把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和過去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傳遞給當下的學生。
張豈之老先生是位「90後」網紅。作為「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他每一學期都會走進「西北大學侯外廬學術講座」的現場,為師生們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10月15日,張豈之先生在西北大學建校115周年慶祝大會上演講,睿智、深邃的目光堅定如常,被一張照片定格,刷爆了師生校友的朋友圈。
自1984年面向全校師生開設「可愛的祖國」系列講座算起,在張豈之先生的推動下,西北大學已堅持34年系統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勵了幾代西大學子,主動親近傳統文化、領略思想智慧雋永之美。張豈之先生說:「雖然我已經90多歲了,但我一定會用剩下的時光,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心得,寫成更多的作品。」
底蘊厚重的百餘年歷史,淬鍊出歷久彌新的大學精神。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說:「『公誠勤樸』校訓凝聚著西北大學的精神與靈魂,是西北大學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滋養了一代代西大人成長的文化土壤,是校園文明的鮮亮精神底色。」
這些公誠勤樸的老先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要求的踐行者,是西北大學校園文明身體力行的推廣者。
西北大學通過長期、系統的精神引領,讓大學精神在師生頭腦中萌芽壯大,啟迪智慧、厚植德行、成風化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每一名西大學子,第一次走進學校,映入眼帘的就是鐫刻在一方巨石上的「公誠勤樸」四個樸實而厚重的紅色大字;每一年的畢業季,畢業生都會收到母校贈送的一方藍田玉印章,寓意「質本潔來還潔去」;每一屆的迎新晚會、畢業音樂會,西北大學師生排演的校園文藝精品節目《英雄如歌》都會上演,獻身祖國石油事業的楊拯陸、知識分子的楷模羅健夫、捨己救人的烈士郭峰和侯伯宇、龔全珍等師生先進典型群體的事跡被一次次再現。
西北大學注重師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2015年,西北大學在陝西全省高校中率先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袋,在學生餐廳取而代之的是可循環利用的紙袋、紙盒。以學生誠信檔案為約束手段,如實記錄學生的「誠信」或「不誠信」行為,培育了誠實守信從小事做起的行為自覺。
「在『實』『細』『小』上做文章,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習慣、一種大學文化,使文明校園建設凸顯『西大氣象』。」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9日 08 版)(責編:王吉全、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