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開封2月14日消息(記者袁微) 開封,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開封曾為夏王朝、戰國時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朝八朝古都。開封位於黃河中下遊平原東部,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重要城市。
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在皇城附近生活,開封人們享受著當時最好的絲綢玉器,當然自古以來注重飲食的中國人,也注重製作各種特色小吃,提升生活品味。
開封小吃是開封地區的漢族系列小吃總稱,包括灌湯包、花生糕等一系列小吃。開封小吃源於夏商,盛於北宋,歷經千年、聞名遐邇、長盛不衰。現今,依舊流行和深受喜愛的開封小吃主要有灌湯包、桶子雞、炒米粉、無鰓黃燜魚、花生糕等。
位於開封市西半截街美食城的第一樓灌湯包店
剛出鍋的小籠包
開封第一樓小籠包獲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灌湯包",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灌湯包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然而,不僅灌湯包味鮮形美,當地人們對於灌湯包的吃法也比十分講究,他們會先將包子咬開一個小口,喝掉裡面湯汁,然後一口吃下包子,這樣才能既品嘗到湯汁的鮮美,又能嘗到包子皮薄餡嫩。
擺放在貨架上的花生糕
擺放在貨架上的花生糕
花生糕是古代宮廷膳食,是開封市漢族傳統小吃,源於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流傳至今。據了解,古代宮廷在製作花生糕的時候,技師們都會精選花生仁為主料,輔以白糖、飴糖等,經過熬糖、撥糖、墊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製成,獨具地方特色。成品呈片狀,多層次,顯明細網絡,疏鬆度強,食之香甜利口,含口自化。現在人們製作花生糕的工藝更加講究,同時外觀包裝也更加精美,花生糕已經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而開封盛產花生,以花生為原料製作的花生糕,獨具地方特色。
剛上桌的洧川豆腐
店內擺放的洧川豆腐獲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書
洧川豆腐是開封市尉氏縣洧川鎮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系。洧川豆腐,它迄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洧川豆腐其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純白,質地堅硬,該豆腐可用秤鉤掛,也可用麻繩穿提,放到鍋裡燉不變形,煮不化。侑川豆腐的吃法有多種,而在當地,人們更喜歡把豆腐切成小塊兒,放在沸水裡煮透,而後蘸著由辣椒香油調製的醬料中,細軟鮮嫩的豆腐,搭配精細調製的醬料,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
剛燉熟的桶子雞
開封桶子雞是開封的傳統歷史名產,它創始於北宋年間。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開封就有酒樓烹製桐子雞。後來該酒樓隨宋室南遷,許多烹製桶子雞者也隨之到南京經營。清鹹豐三年因時局動蕩,南京商業凋敝,業主又在開封重現。隨著生意逐漸擴大,桶子雞技藝的傳人馬氏後裔在開封古樓東南角設「馬豫興雞鴨店」沿襲至今,因其形似圓桶而得名。桐子雞最主要的特點是色澤金黃、鹹香嫩脆,肥而不膩。據悉,古時馬豫興桶子雞被視為賓朋宴席上的必備佳餚,桶子雞也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早年間,開封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手拿一串雞,來到鼓樓西,馬豫興家好桶雞」,可見桶子雞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
近年來,開封市政府和文化單位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洧川豆腐等特色小吃,都成功申請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逐漸將從古代流傳至今,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飲食文化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