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吃「正餐」還是加「甜點」
陶文芳是滬東北一所市級示範幼兒園大一班的老師。這幾天,她召集全班學生的家長,緊急開了一次家長會。
說緊急,因為陶老師覺得,如果這件事再不和家長溝通,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作為一位有著2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她第一次感到「力不從心」。
事情要從今年9月開學說起。開學第一天,大一班的微信群就出現「請假微信」。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微信越來越多……
幼兒園還未放學,為何就有這麼多家長迫不及待地提前來接孩子,轉身投入各類社會培訓班?家長熱衷學前教育培訓,到底為了什麼?課外補課是「幼兒園什麼都不教」的誤讀嗎?幼兒培訓機構究竟在教什麼,對報考民辦小學是否有用?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難以解決的新煩惱?
「陶老師,今天晨晨下午要上課,我3時來接」……剛開始,陶文芳默許了個別孩子的提早離校。可後來,有時一大清早,這樣的微信齊刷刷排長隊。陶文芳數過,最多的時候近10條。按班上30名孩子來算,請假早走的孩子佔1/3。於是就有了這場不一樣的家長會。
「按照我們幼兒園的規定,大班正常放學時間是4時10分。」陶老師對家長們解釋,「下午2時半午睡起床和用完小點心後,我們還有一堂正常的教學課。」
她向家長坦陳擔憂:幼兒園的孩子還小,容易受外界影響,比如一個孩子早回家了,其他孩子就會想:為什麼他可以早走,我可不可以也早回家?
「一堂教學課會因為參差不齊的接送而變得支離破碎。」陶老師幾乎是「請求」家長們,「可不可以儘量在4時10分後來接孩子?讓我們完成最後一堂正常的教學任務。」
看到家長們不吱聲,她嘆了口氣,「如果真的有困難,能不能最早下午4時來接,下了課直接去校外機構?這樣可以把對課堂的影響降到最低」。
短暫沉默後,家長們炸開了鍋。「陶老師,真的來不及。我們不在家,都是老人接送,動作慢。」「陶老師,我們的培訓班下午4時半就開始,遲到了就跟不上。」「陶老師,雙休日的培訓班排滿了,我們只能上平日的班」……
陶文芳略微提高聲音:「我不反對孩子們去校外機構上課,但幼兒園也有正常的教學任務,就像是正餐和甜點的關係:千萬別光顧著甜點,忽略了正餐。」
她的話引發了下一輪討論。有位母親說:「馬上要幼升小,報考民辦小學面談,沒有一點知識儲備不行,但現在幼兒園裡拼音、數學、英語什麼都不教。」另一位母親接著說:「周圍孩子都在學,就算是讀公辦小學,也總要提前學一些。」還有一位父親數了數兒子報的培訓班:每周一、三、五是英語課,周二學畫畫,周六安排了圍棋和思維訓練,周日是運動日,練習輪滑和籃球。「兒子比我們家裡誰都忙。」這位父親說。
這次家長會,開了足足1個半小時。陶文芳最終和家長們達成協議:4時接孩子,即便校外培訓班來不及。她坦言,自己當了20多年幼兒園老師,而最近一兩屆,孩子們一到下午就「流失」的情況日益嚴重。
全世界教育模式差不多?
臨近學期末,正是寒假班和明年春季班的報名季。一到幼兒園放學時間,總有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的人員在校門外分發宣傳單。
到底該什麼時候去上校外輔導班?面對湧現出來的新問題,陶文芳也曾和家長協商,建議家長把課外學習儘量安排到雙休日,就可以做到幼兒園內「正餐」和課外「甜點」兩不誤。但家長們也有難處,因為要學的項目太多了……
張森軼是陶老師班上的家長,他說:「我兒子要讀4個培訓班,周末要空出一天全家出遊,去除這一天,其它時間就只能讀周一到周五的日常培訓班。」此外,一般培訓機構在工作日下午的收費,往往比雙休日收費低10%—20%左右。
在市中心一家知名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剛被奶奶接出幼兒園的孫女正在上口語課,奶奶就在一牆之隔的休息室等候;1小時後,奶奶把孩子接回家;晚飯休息後,鋼琴老師上門……奶奶說,只有工作日安排掉一些課程,雙休日父母才能保證一定的親子交流時間。
最近記者調查發現,身邊的學齡前孩子中,在校外報名培訓班的有八成,少則一到兩個班,多則三四個班,多以拼音、看圖說話、思維訓練、英語及樂器、繪畫為主。
王俊雅的孩子小浩今年讀中班,課外「甜點」多以興趣為主:小提琴、圍棋、畫畫等。「現在校外培訓機構很多,我認為是件好事,比我們小時候只有少年宮可以去唱歌跳舞好多了。」王俊雅說,「興趣愛好要從小培養,我讓他多試試,他就會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如果能把其中一至兩樣堅持下來,成為終身愛好,這是值得的。」
王俊雅說,她的堂哥在美國定居,有兩個兒子,一個讀小學二年級,一個讀幼兒園大班,也在校外參加培訓班。「老大找了私教練鋼琴,每周還有3節遊泳課;老二學習小提琴,最近開始練足球。」她說,其實全世界培養孩子的模式都差不多,只是內容有些不同。趁小學三年級前功課還較輕鬆,多讓孩子培養愛好,比單純「玩」有意義多了。
幼兒園裡真的學不到?
幼兒園的孩子,可以由家長隨意提前接走嗎?記者了解到,各級各類幼兒園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制定合理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對於確有需要的家庭,在適當的時候晚送孩子入園或提前接孩子離園,目前沒有明確規定限制。有些幼兒園老師說,有的孩子中午接回家吃午飯。在感冒多發的季節,家長擔心交叉感染,索性接孩子回家睡午覺。
但學前教育專家表示,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和學習活動的場所,家長的自由接送原則上不應影響其他孩子的作息和學習。孩子經常早退缺席,也會對有規律地成長和學習產生影響。
那幼兒園裡真的「學不到」嗎?在長寧區新實驗幼兒園園長、特級教師周劍看來,家長最大的誤區是不了解幼兒園科學安排的學前教育課程。學前教育課程主要內容分為四大板塊,包括學習、遊戲、生活、運動,涵蓋了幼兒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需求。幼兒的學習方式並非家長想像的那樣,幼兒園更多是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即通過各類遊戲活動達到學習目的。
在長寧區新實驗幼兒園,家長會中,園長組織家長代表像小朋友一樣玩贏糖果的遊戲,讓家長體會孩子如何在遊戲中積累經驗。一位博士學歷的父親恍然大悟:「看似簡單的遊戲,積累的是數學中『等分』『圖形』『空間』的經驗。」
「學前階段如果過於強調識字,孩子反而容易喪失讀圖能力。」周劍說,幼兒園不是學科化的教學,不是灌輸知識,更多的是對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臨沂八村幼兒園園長曹湘瑜說:「家長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們對幼兒園的教學存在一些誤解。」在她看來,幼兒園的3年是孩子社會性的開始。上課遵守紀律,生活自理,包括同伴之間的相處、團隊合作,都是學習內容,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成長。
「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課程。」曹湘瑜說,這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但很多家長以為,幼兒園承擔的只是「養育」責任。「這就出現了父母替孩子選擇學什麼的情況,把完整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割裂了。」她解釋,比如午覺起床吃點心,這麼小的一個環節,孩子可以學會等待、謙讓、互幫互助。這些生活的認識和技能,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社會人,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強化培訓就能「上民辦」?
一位「雞血媽媽」在女兒學前階段送讀某思維訓練班,此後孩子考上一所熱門民辦小學。如果沒培訓過,孩子就考不上?
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幼升小」面談不考學科知識。但不少家長感到,別人的孩子都學了,自己不學就落後。更多家長抱著「小時候多學點對將來升學總有幫助」的心態,認為從小激發潛力,贏在起跑線上。尤其自媒體時代,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或因商業利益的驅使,不斷營造緊張的升學氛圍,也激化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招生面談時,我們不看文化知識,更多考察的是非智力能力。面談時關鍵觀察孩子表達、觀察、傾聽、合作、動手、運動等綜合能力,以及學習、生活的好習慣。」普陀區民辦小學金洲小學校長潘阿芳說,幼兒園內學習、遊戲、生活、運動四大板塊的學前教育課程,完全可以覆蓋6歲孩子的學習要求,因此「零起點」可以入選。
金洲小學曾在面談時讓孩子拍皮球,使得周邊不少幼兒園學生都開始練習拍皮球。在潘阿芳看來,只要孩子具有一定的運動能力且協調性較強,面談時如換成跳繩、蹦蹦跳等,也能應對自如。若學前兒童家長堅持要報名參加培訓,她建議選擇藝術類或運動類。
潘阿芳提醒,無論學什麼,都不能給孩子過大壓力,如果不能實現也不要強求。平日裡建議家長帶孩子參加郊外親子活動,參觀科普場館,到圖書館與孩子共同閱讀,也是幫助孩子開闊眼界、拓展知識面的好方法。她還建議每日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和養成良好習慣。
更多民辦小學校長表示認同。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校長吳子健曾說,相比搶跑學科知識,民辦學校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及家庭的教育觀念,傾向選擇與辦學理念相匹配的家庭和學生。
如今,幼兒園其實已設幼小銜接課程,但不是學科知識,而是生活習慣、日常作息等方面的調整。長寧區新實驗幼兒園用1年時間進行幼小銜接。比如,從大班起,學校在教室外放了3個水桶,方便孩子課間喝水。「讓孩子明白喝水要走出教室,慢慢適應小學的環境。幼兒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的幼小銜接,比知識更重要。」周劍說。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提醒,不管孩子參加哪類培訓,家長切記一點——不要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事,更不要讓孩子對此產生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