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淑娥
現為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常務理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常務董事,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顧問等。臺灣資深語言治療師,取得臺灣語言治療師證照,從事語言治療工作近43年。1999年自臺北榮總醫院語言治療退休後,全心投入不同障礙類別機構的早期療育與教育系統的巡迴輔導,擔任教師培訓、聽語督導、語言治療諮詢、家長增能培訓,醫院和機構的早療中心督考等工作。
曾擔任臺北榮總語言治療師與顧問,臺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院復健系聽語組兼任講師等。
獲得獎項: 早療棕櫚獎 、 身心障礙服務績優專業人員獎 、 聽語學會終身成就獎等獎項。
正常幼兒若發音技巧的發展未達其生理年齡該有的清晰度,常造成溝通上的困難,有時還可能受到他人的嘲弄而退縮,導致人際關係不良。
語音障礙就是指說話口齒不清的現象,以前稱為構音/音韻障礙,在所有語言溝通障礙的個案中,語音障礙人數佔一半以上,所以言語治療師接觸最多的個案即是此類孩子。
正常幼兒的口齒不清,稱為「功能性語音障礙」。若矯治幹預的時間恰當,其幹預成效非常高,大都在經過短時間的矯治訓練,配合家裡的練習,就能發音正確。
至於發育遲緩或有生理障礙的幼兒,其發音的問題,多數屬於「器質性語音障礙」,則還要配合大腦運動皮質功能的發展,直到發音器官具有相當正常的肌肉張力和動作計劃執行能力,才能要求幼兒正確的發音,所以情況較為複雜。
通常在幼兒說話能力只能表達詞彙時,大家尚可接受不正確的發音。等到口語能力再進步到能表達3~4字短句時,家長和老師就開始期望幼兒能正確發音,所以有些不適當的矯正或回饋。
如「這樣說不對、再說一次…」等矯正要求,就會加諸在幼兒身上,而抹煞其說話的樂趣,影響主動溝通的意願。所以依據幼兒的能力,給予正確的輔導,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才不會有揠苗助長的缺失。
幼兒各階段都有正常的發音不正確現象,部分錯誤也會慢慢自我修正,但不是每個孩子或每種錯誤都能自己矯正成功。「長大就會好的觀念」常會耽誤孩子最適當的矯正時機。
四歲幼兒說話清晰度平均為93%以上,如果幼兒到了四歲,說話仍很難令人理解或有明顯的錯誤,則可能有語音障礙的問題,應及早接受言語治療師的檢查並做必要的矯治。
幼兒口齒不清
訓練方法如下:
1
如有器官缺陷者要先做醫療上的補救,再來矯正發音。如唇顎裂要先做修補手術、聽力問題要先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視力問題要先配戴眼鏡。
2
與幼兒一起玩「傾聽聲音」的遊戲,建立注意聽別人發音、說話的習慣。如讓幼兒聽各種環境中出現的聲音,和他一起模仿聽到的聲音,或要他猜猜看聽到什麼聲音,如電鈴聲、炒菜聲、時鐘聲、狗叫聲。
3
多和幼兒玩雙唇、舌頭的遊戲,由慢速的口腔動作到快速的靈活移動。如雙唇閉緊發「ba、bu、ba-bu ba-bu ba-bu」,舌頭上下左右移動,發「啦啦啦、咯咯咯、咕咕咕、啪他喀」,學馬啼聲等。
4
按照語音發展的先後順序配合年齡做檢查,將不對的音找出來,依序每次針對一個音做練習,直到熟練後再進行下一個音。
5
每個錯誤音的矯正都要按以下的步驟進行,由單音→音節(聲母+韻母) →詞彙→短句→長句→日常對話,經由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步修正到穩定正確發音。
6
練習發音時要先簡單的告訴幼兒發音部位與方式,並慢慢示範發正確音。不要說「不對,再說一次。不是兔子,是褲子」,幼兒可能聽不出「兔」和「褲」有何不同,或知道不同但不會發/k/音。
7
教材內容及訓練策略除了針對要矯正的「目標音」設計外,還要符合幼兒的年齡、興趣、語言能力及生活經驗,才能引發學習動機和具實用性。
8
平時多注意自己的說話要儘量清晰易懂,速度不要太快,和幼兒面對面說話,讓他清楚的看到說話者的嘴巴動作,多利用視覺、觸覺和肌動覺輔助幼兒學習,才容易正確的仿說。
9
幼兒若伴隨口腔肌肉張力過高或過低的問題,還是語言發展尚無法表達簡單句時,則不應強求正確的發音,以免破壞幼兒說話的興致而使其逃避說話,這對發音技巧的發展非常不利。
10
幼兒接受語言治療期間,家長一定要配合言語治療師的進度協助練習,多用普通話和孩子說話,才能快速見效。但也不要操之過急,多鼓勵示範,少糾正,以免讓孩子覺得有挫敗感而拒絕繼續接受治療。
圖片來源:網絡
供稿:李淑娥
編輯:陳紅 張思遠
審核:曾翠萍 賀貞 陳歡 王如蜜
註: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