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高二輟學,爸爸只陪著做了一件事,她最後成了博士

2020-09-19 Q媽智慧育兒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訴苦說她兒子才初二,卻沉迷於手機,不想上學了,整天呆在家裡玩遊戲,她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詢問之下,夫妻倆忙著做生意,整天在外忙忙碌碌,晚上回到家也是抱著手機聯繫客戶。兒子跟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交流,一交流就是為手機問題爭吵。

「他那麼大了,長得比他爸還高,還用我們管什麼?」說到這裡,可能她自己也隱約感受到了問題所在,趕緊補充了一句。

現在不想上學的孩子太多了,我兒子小學班上就有兩個孩子上著上著就不來了。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小學時很優秀,在班上連續幾年擔任班長,但是初中才讀了半年就不想去了。

留心觀察一下,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因為各種原因輟學,家長急白了頭,卻束手無策。


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還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有的家長說,現在的教育制度對孩子太縱容了,打不得,罵不得,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老師根本就管不了;也有的家長認為,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不再為溫飽問題發愁,又是獨生子女的多,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高度關注,給了孩子太多壓力,所以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

家長不知道,造成這些問題的癥結,其實正是家長自己。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忙著掙錢,想為孩子掙一個學區房,想讓孩子出國留學,想盡力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

這其中留守兒童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農村父母背井離鄉,把孩子交給老人管,自己在外面沒日沒夜地打拼,一年回家一兩次,他們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圖多掙點錢,讓孩子多讀點書,從此能擺脫種田的命運,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

農村的父母最怕沒錢給孩子讀書,所以拼命出去掙錢,卻不知道,錢掙到了,孩子卻不想讀書了。現在農村很多孩子十一二歲就不讀書了,在社會上瞎混。

有些城裡的父母以為自己做得比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好,其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他們雖然沒有離開家,但人在家,心卻不在。就像我朋友,忙了一天回到家還忙著聯繫客戶。這樣的家庭,對於孩子來說,與留守兒童無異於是一樣的。

孩子需要的不是學區房,不是富裕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很多父母懵懂無知,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等孩子出現問題時,卻把責任推給孩子,認為是孩子笨,沒有學習的天賦,不聽話,沒有養成好習慣,等等。甚至有一些本身很優秀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成才」的樣子,埋怨孩子不會繼承他們的優良基因。

我就見過一對頗有建樹的醫學博士夫婦說到自己孩子成績差時嘆著氣說:「唉!真不知他是怎麼遺傳的,好的不揀,專挑不好的揀,想當年,我們學習時哪用那麼費力啊!」

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自己忙著做別的事情,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從而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問題。


一位做家庭教育很棒的媽媽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女兒初二進入青春期,表現真的很叛逆:不想上學,不跟父母說話,整天關在房裡,有時候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把床單剪成一條條的,把桌子用刀砍爛,,甚至用刀片劃手腕。

她想:我是做家庭教育的,為什麼自己的女兒卻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她反思了很久,終於發現原因所在:她因為講課講得很好,所以經常被請到外地去講課,就算不出差,也整天從早忙到晚的,周末不休息,每天很晚才回家。女兒是什麼時候出現問題的她都不知道,等知道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

她說:「當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忙碌時,我嚇了一跳。我整天呼籲別的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自己卻用這樣的方式來『陪伴』女兒。」

她當即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時停下忙碌的步伐,用心在家陪伴女兒。對於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的女人來說,要按下暫停鍵,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她做到了,因為在她看來,女兒的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她在家用心陪伴了女兒半年之後,女兒回去上學了。兩年後,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還有一位爸爸,是我老公的前同事,女兒在高二那年不想上學了,因為覺得壓力太大,幾乎要得抑鬱症了。

這位爸爸二話沒說,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並且迅速辭了職,帶著女兒外出旅遊,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幫女兒進行了休整。後來女兒回校讀書,考上了大學,再後來考研、讀博,一路高歌。

這位爸爸說:「我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陪了女兒這一年。」是的,就算你事業再成功,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你也不會有成就感的。

上面的兩位爸爸媽媽,曾經因為自己的忙碌導致孩子出現了問題。但他們在發現問題時,能夠及時暫停,把心收回來陪伴孩子,從而順利陪伴孩子渡過了難關。

而我的朋友,當我建議她和老公晚上回家後別再看手機,用心陪陪兒子,多跟兒子交流交流,她立即說:「怎麼可能!不看手機,很多重要客戶都要跑掉了!」

在她心目中,客戶比兒子重要,所以,根本無藥可救。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朋友分享給我的:她弟弟妹妹的孩子,年紀相仿,都在初中時出現了沉迷手機、不思學習的問題。弟弟把兒子暴打一頓,手機砸了,臥室門也砸了,結果兒子整整三年沒有跟他說一句話,該咋樣還咋樣,現在上高中,整天混日子。

而她的妹妹,意識到女兒的問題之後就走出去學習各種父母課堂、心理學,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陪伴女兒身上,女兒改變很大,不再沉迷手機,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優異。

同樣的「問題孩子」,父母採取了不同的辦法,結果迥然不同。

這個朋友感慨地說:「這是發生在我弟妹身上的真實事情,我親眼見證了他們孩子的成長經歷,才知道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一位開保健品專賣店的朋友,店裡生意很好,不過晚上經常需要出去應酬。兒子從小學升入初中,成績平平,她為此非常著急。後來有明師指點,她把晚上的應酬全部取消,每天都在家陪著兒子。兒子在一邊做作業,她就在一邊做自己的事,或者看書。

她說:「我並沒有看著兒子寫作業,他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我一點都沒插手,但是我坐在旁邊,感覺自己定了下來,結果就不一樣了,兒子成績越來越好,我真的很感謝這位老師給我的指點。」

媽媽只是取消了應酬呆在家裡,孩子就變好了,聽起來很神奇,但背後還是那句話: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永遠是至關重要的。



不要以為陪伴孩子很簡單。

當我們的孩子還沒有出現很大問題的時候,用不著像前面那兩位爸爸媽媽一樣要放棄工作來陪伴孩子,我們只需要放棄一點刷手機的時間、煲電話粥的時間、追劇的時間、做美容的時間、出去應酬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就夠了,可是你真的能做到嗎?

你能做到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全心全意嗎?你能做到完全融入孩子的世界嗎?

有一位媽媽就說,每當兒子要她陪著玩的時候,她都會覺得那些遊戲好幼稚,一邊陪玩一邊心煩;兒子想聽她講故事,她又擔心兒子都七八歲了,整天給他講故事會養成依賴性。這樣的陪伴,算什麼陪伴呢?

有時候我們陪著孩子,聽見微信一聲輕響,心便飛到手機那裡去了,恨不得馬上去看看是誰給我們發來了信息;有時候我們乾脆拿著手機陪著孩子,孩子跟我們說什麼我們只能嗯嗯啊啊地回答,根本心不在焉。

甚至有的全職媽媽看似整天在家陪孩子,但她只忙著睡覺、追劇、美容、逛街,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部交給保姆,高興時抱著孩子親幾口喊聲寶貝,不高興時什麼都不管,好像孩子是保姆生的。

沒有感情共鳴的陪伴,我把它叫做「陪伴陷阱」。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小心這種陪伴陷阱,不要以為,我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了。



陪伴的核心關鍵詞是用心

如果孩子已經現出某些方面的問題,比如沉迷手機、不上學、非常叛逆等等,那就更要考驗家長了。

這時候家長不是說辭職在家就能陪伴好孩子的,因為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背後肯定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要改善親子關係,你的陪伴才有效,否則,孩子根本不理你,你怎麼陪?

此時,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親子關係。一定要有耐心,要接納孩子的現狀,要認識到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責任,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很多家長,看著自己的「問題孩子」就氣不打一處來,一開口就是指責、埋怨、嘲諷、挖苦,那麼,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態,千萬不要陪孩子,倒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要想孩子改變,必須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你都接納,都無條件地愛著他,不為什麼,只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當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你沒有要求孩子改變,孩子自己就悄悄地改變了。

面對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無條件的愛是關鍵。


上面所舉的事例都是我耳聞目睹發生在我身邊的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等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再抓狂。父母越是在孩子小時候用心陪伴,孩子長大以後問題就會越少,父母就會越省心。

願我們都能成為省心的家長。

(為人父母,須有智慧。Q媽智慧育兒,與您一起探討如何智慧育兒。)

相關焦點

  • 鄭淵潔兒子小學就輟學,女兒讀書成癮想讀博士,他是怎麼培養的?
    一位小夥伴家庭條件好,爸爸大方地給她買了整套《鄭淵潔全集》哇!回顧自己的輟學生涯,鄭亞旗說:「在學校,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女兒恰好相反,女兒喜歡讀書,喜歡群體生活,學校更適合她。鄭淵潔想到「因材施教」的道理,這才放棄了原來一直堅持的想法,讓女兒順其自然去上學了。
  • 高二輟學,3年後為什麼又回來高考?他說:一件小事讓我頓悟
    用班主任的原話說:「你這麼聰明,只要再加把勁考個一本不成問題的。」可是周小亮根本沒把老師的話當回事,他從高一開始就從她姐姐那裡那貨來學校賣給同學。據說賺了些錢,於是他開始將重心放在做生意上,高二下學期直接不來學校上學了。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1小學畢業就輟學他活得像皮皮魯鄭淵潔是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親,由於兒子鄭亞旗的老師用了「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粗言穢語罵人,鄭淵潔做了一件瘋狂的事,讓僅僅小學畢業的鄭亞旗輟學回家,在家實行繼續教育。他給兒子專門編撰了十本教材作為「私塾」教育之用。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1小學畢業就輟學他活得像皮皮魯鄭淵潔是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親,由於兒子鄭亞旗的老師用了「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粗言穢語罵人,鄭淵潔做了一件瘋狂的事,讓僅僅小學畢業的鄭亞旗輟學回家但鄭亞飛恰好相反,她適合學校的學習方式,也喜歡群體生活,於是鄭淵潔把女兒轉到了國際學校。一路學來,鄭亞飛的成績一直都很突出。2017年高中畢業時,是全年級唯一的全額獎學金獲得者,收到了美國6所名校的offer,今後的計劃是要繼續讀到博士。
  • 幫高二兒子戒掉「習慣性抱怨」,她只做了一件事
    1 兒子的情緒超乎想像高二的兒子對新來的老師要求嚴格坐在餐桌邊,正吃午飯的爸爸也趕緊說:「我今天從食堂打的魚香肉絲不錯,你再吃點吧?」可是最後一節課一看到她(新老師)我就又不高興了。她竟然又沒讓我的作業過關,她怎麼這麼多事!」
  • 女兒運動障礙,爸爸一直陪著她訓練,孩子的表情讓人感動
    導讀:女兒運動障礙,爸爸一直陪著她訓練,孩子的表情讓人感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運動障礙,爸爸一直陪著她訓練,孩子的表情讓人感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雙胞胎女兒患病 90後爸爸帶上最後積蓄離家出走
    拋下可愛的女兒,爸爸離家走了河南商報記者 張鬱/攝河南商報記者 姬中貴半年前,文語、文言姐妹倆結伴來到世上,卻同時被下了病危通知書3個月前,姐妹倆的爸爸離家,至今未歸。同時消失的,還有家中僅剩的醫療費。女兒患病,爸爸離家出走了昨日上午,在中牟縣人民醫院病房裡,24歲的年輕媽媽李鵬真不停抽泣。身旁,女兒文語躺在病床上。文語有個妹妹叫文言,2012年10月3日,姐妹倆結伴來到這個世上時,同時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 高二輟學,做過搬運工,清華賣饅頭,考取北大本科,託福630分
    高二開學剛剛一個月,因為沒有錢交學費,被迫輟學打工。他瞞著父母跑到廣州,先是建築工地上幹了一年多搬運工,後來又到一家中外合資的玩具廠,看著訂單、包裝上的英文,聽著翻譯流利地與外商交流,張立勇第一次感受到英語的重要性。在廣州生活過了幾年,恰好一位北京的親戚介紹他去清華大學食堂當廚工。
  • 博士爸爸給女兒取了優雅的名字,卻被一部動畫片毀了,成全班笑料
    文/小庚庚爸爸都說爸爸是個「女兒奴」,這話還真沒錯。這不,這位高學歷的博士爸爸為了給女兒起一個優雅的名字,想了三天三夜。最後優雅名字有了,女兒也成了全班的笑料了。熊爸爸是一名高學歷爸爸,這名博士爸爸在三天前喜得愛女。
  • 博士爸爸給女兒取個「優雅名」,卻與動畫片同名,成同學笑柄
    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我班有個同學的爸爸為了通過孩子的名字展現自己的文化水準,就給孩子起了一個生僻字「瓛」(huan,二聲),可是這卻給孩子帶來了許多麻煩,每次填報名表也好,還是發成績單也好,又或者是考試寫名字的時候也好,都非常的麻煩,這個字不僅不好寫,大家還都不認識,有的時候還會打不出來,所以在成績單上他的名字永遠寫的是「環」。
  • 一生只做一件事,挑戰不可能
    他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如此描述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挑戰不可能,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壹  長在上海 突遭變故  「我出生在如皋,長在上海。」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是民國中後期如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擁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四歲那年,李昌鈺跟隨家人來到上海,家族從事石油和糧食的經營。
  • 輟學寫歌,染髮紋身,拋開王菲女兒的標籤,她還能火嗎?
    媽媽是華語樂壇叱吒風雲的傳奇天后,爸爸是中國搖滾特立獨行的絕世鬼才。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百的星二代,但卻沒有一個人像竇靖童一樣,可以說,她的降臨,是概率學意義的奇蹟。紋身,染髮,輟學,喜歡同性,眾多標籤交織於一體,可是見過的人都說,她的眼眸,跟嗓音一樣清澈無邪。
  • 爸爸的心聲(一):《爸爸陪著你長大》一書出版後記
    女兒小學6年期間,我共給她寫了251封信,基本上履行了每周寫一封的承諾。寫信時,所遵循的原則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應該說,從履行諾言的角度來看,我這個爸爸還是說話算數的。遺憾的是,這些信件中,女兒只看了一部分,因為年齡的關係,她對很多內容沒有什麼興趣。
  • 吳尊女兒練舞從不喊累:爸爸做對這五件事,孩子更優秀!
    作為娛樂圈的「女兒奴」爸爸之一,除了曬女兒,他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方式也很贊。 近期,吳尊在微博中毫不吝嗇地表達自己看到女兒堅持練舞的心情,而最打動我的,是他對女兒毫不保留地肯定與讚賞: 「爸爸真的佩服也會支持到底。」 「很感動,很感恩,很為你驕傲。」
  • 出道16年,張杰只做了一件事
    小琪會關注張杰的每一次比賽,張杰知道了這件事就打電話鼓勵小琪,還給她準備了現場的票。 最後小琪沒有來。 有人問他:當時這樣做,工作室同意嗎? 張杰說:我沒有跟他們說。 這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沒有人可以阻止。 在英國與街頭藝人交流音樂,在義大利與音樂老天王阿巴諾合唱歌劇,在雪梨大劇院感受不一樣的音樂文化。
  • 兒子哈佛博士,女兒獲總統獎!劉墉30年只做了一件事
    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女兒劉倚帆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美國「總統獎」,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女兒漸漸長大,關心她的學習,他寫了《做個快樂讀書人》,兒子進入社會,怕他不懂得處世之道,他開始寫《靠自己去成功》……兒女優秀的背後,是一位父親30多年的悉心關懷與出色的家庭教育。
  • 「她陪著我,我陪著她,感覺很幸福」
    稚嫩可愛的臉龐,奶聲奶氣的聲音,圓滾滾的小身體裹著厚厚的衣服,抱著一捆跟自己一樣高的繩子,咿咿呀呀地跑到爸爸身邊放下,還能學著爸爸工作的樣子,整理篷布、扭動扳手……最近幾天,幾段「90後單親爸爸帶2歲女兒跑運輸」的視頻出現在網上,引起大家關注。這是一名貨車司機記錄帶著女兒一起工作的場景,有網友心疼孩子,應該在媽媽懷裡吃奶的年紀,卻隨父親在外奔波。
  • 謊稱帶7歲女兒出國,實際讓她輟學做家務…上海爸爸怒了!
    睡地板、做家務、吃不飽、經常遲到、曠課直至輟學……這些事竟都發生在年僅7歲的她身上近日,豆豆的父親吳先生向上海一中院起訴,向前妻張女士要回孩子的撫養權。回國後的張女士找吳先生商量,說她現任丈夫經濟條件不錯,又是外籍人士,以後可以帶豆豆出國念書,希望要回女兒的撫養權。吳先生考慮到自己收入一般,而張女士能給豆豆更好的生活和未來,便同意了。誰知撫養權變更給張女士後,吳先生和他的母親提出想探望豆豆,卻屢遭拒絕。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宜春這一家四代人做了同一件事
    後來,我選擇做老師,退休後捐資助學,就是受父母親的影響。」這樣好的成績,上重點大學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因為母親在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兄弟倆被剝奪了上大學的權利。1978年,周瑞明以民辦教師的身份被東方子弟學校初中部(現宜春五中)請去代課。其間,他考到了分宜師範。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一生只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難只做一件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此人真正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陳岱孫,26歲成為哈佛博士,28歲成為清華院長。那麼,陳岱孫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關於陳岱孫還有哪些傳奇故事?其實,關於陳岱孫所有的事情還要從他出生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著他將來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