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訴苦說她兒子才初二,卻沉迷於手機,不想上學了,整天呆在家裡玩遊戲,她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詢問之下,夫妻倆忙著做生意,整天在外忙忙碌碌,晚上回到家也是抱著手機聯繫客戶。兒子跟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交流,一交流就是為手機問題爭吵。
「他那麼大了,長得比他爸還高,還用我們管什麼?」說到這裡,可能她自己也隱約感受到了問題所在,趕緊補充了一句。
現在不想上學的孩子太多了,我兒子小學班上就有兩個孩子上著上著就不來了。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小學時很優秀,在班上連續幾年擔任班長,但是初中才讀了半年就不想去了。
留心觀察一下,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因為各種原因輟學,家長急白了頭,卻束手無策。
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還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有的家長說,現在的教育制度對孩子太縱容了,打不得,罵不得,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老師根本就管不了;也有的家長認為,現代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不再為溫飽問題發愁,又是獨生子女的多,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高度關注,給了孩子太多壓力,所以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
家長不知道,造成這些問題的癥結,其實正是家長自己。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忙著掙錢,想為孩子掙一個學區房,想讓孩子出國留學,想盡力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
這其中留守兒童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農村父母背井離鄉,把孩子交給老人管,自己在外面沒日沒夜地打拼,一年回家一兩次,他們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圖多掙點錢,讓孩子多讀點書,從此能擺脫種田的命運,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
農村的父母最怕沒錢給孩子讀書,所以拼命出去掙錢,卻不知道,錢掙到了,孩子卻不想讀書了。現在農村很多孩子十一二歲就不讀書了,在社會上瞎混。
有些城裡的父母以為自己做得比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好,其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他們雖然沒有離開家,但人在家,心卻不在。就像我朋友,忙了一天回到家還忙著聯繫客戶。這樣的家庭,對於孩子來說,與留守兒童無異於是一樣的。
孩子需要的不是學區房,不是富裕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很多父母懵懂無知,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等孩子出現問題時,卻把責任推給孩子,認為是孩子笨,沒有學習的天賦,不聽話,沒有養成好習慣,等等。甚至有一些本身很優秀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成才」的樣子,埋怨孩子不會繼承他們的優良基因。
我就見過一對頗有建樹的醫學博士夫婦說到自己孩子成績差時嘆著氣說:「唉!真不知他是怎麼遺傳的,好的不揀,專挑不好的揀,想當年,我們學習時哪用那麼費力啊!」
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自己忙著做別的事情,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從而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問題。
二
一位做家庭教育很棒的媽媽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女兒初二進入青春期,表現真的很叛逆:不想上學,不跟父母說話,整天關在房裡,有時候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把床單剪成一條條的,把桌子用刀砍爛,,甚至用刀片劃手腕。
她想:我是做家庭教育的,為什麼自己的女兒卻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她反思了很久,終於發現原因所在:她因為講課講得很好,所以經常被請到外地去講課,就算不出差,也整天從早忙到晚的,周末不休息,每天很晚才回家。女兒是什麼時候出現問題的她都不知道,等知道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
她說:「當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忙碌時,我嚇了一跳。我整天呼籲別的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自己卻用這樣的方式來『陪伴』女兒。」
她當即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時停下忙碌的步伐,用心在家陪伴女兒。對於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的女人來說,要按下暫停鍵,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她做到了,因為在她看來,女兒的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她在家用心陪伴了女兒半年之後,女兒回去上學了。兩年後,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還有一位爸爸,是我老公的前同事,女兒在高二那年不想上學了,因為覺得壓力太大,幾乎要得抑鬱症了。
這位爸爸二話沒說,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並且迅速辭了職,帶著女兒外出旅遊,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幫女兒進行了休整。後來女兒回校讀書,考上了大學,再後來考研、讀博,一路高歌。
這位爸爸說:「我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陪了女兒這一年。」是的,就算你事業再成功,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你也不會有成就感的。
上面的兩位爸爸媽媽,曾經因為自己的忙碌導致孩子出現了問題。但他們在發現問題時,能夠及時暫停,把心收回來陪伴孩子,從而順利陪伴孩子渡過了難關。
而我的朋友,當我建議她和老公晚上回家後別再看手機,用心陪陪兒子,多跟兒子交流交流,她立即說:「怎麼可能!不看手機,很多重要客戶都要跑掉了!」
在她心目中,客戶比兒子重要,所以,根本無藥可救。
三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朋友分享給我的:她弟弟妹妹的孩子,年紀相仿,都在初中時出現了沉迷手機、不思學習的問題。弟弟把兒子暴打一頓,手機砸了,臥室門也砸了,結果兒子整整三年沒有跟他說一句話,該咋樣還咋樣,現在上高中,整天混日子。
而她的妹妹,意識到女兒的問題之後就走出去學習各種父母課堂、心理學,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陪伴女兒身上,女兒改變很大,不再沉迷手機,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優異。
同樣的「問題孩子」,父母採取了不同的辦法,結果迥然不同。
這個朋友感慨地說:「這是發生在我弟妹身上的真實事情,我親眼見證了他們孩子的成長經歷,才知道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一位開保健品專賣店的朋友,店裡生意很好,不過晚上經常需要出去應酬。兒子從小學升入初中,成績平平,她為此非常著急。後來有明師指點,她把晚上的應酬全部取消,每天都在家陪著兒子。兒子在一邊做作業,她就在一邊做自己的事,或者看書。
她說:「我並沒有看著兒子寫作業,他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我一點都沒插手,但是我坐在旁邊,感覺自己定了下來,結果就不一樣了,兒子成績越來越好,我真的很感謝這位老師給我的指點。」
媽媽只是取消了應酬呆在家裡,孩子就變好了,聽起來很神奇,但背後還是那句話: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永遠是至關重要的。
四
不要以為陪伴孩子很簡單。
當我們的孩子還沒有出現很大問題的時候,用不著像前面那兩位爸爸媽媽一樣要放棄工作來陪伴孩子,我們只需要放棄一點刷手機的時間、煲電話粥的時間、追劇的時間、做美容的時間、出去應酬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就夠了,可是你真的能做到嗎?
你能做到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全心全意嗎?你能做到完全融入孩子的世界嗎?
有一位媽媽就說,每當兒子要她陪著玩的時候,她都會覺得那些遊戲好幼稚,一邊陪玩一邊心煩;兒子想聽她講故事,她又擔心兒子都七八歲了,整天給他講故事會養成依賴性。這樣的陪伴,算什麼陪伴呢?
有時候我們陪著孩子,聽見微信一聲輕響,心便飛到手機那裡去了,恨不得馬上去看看是誰給我們發來了信息;有時候我們乾脆拿著手機陪著孩子,孩子跟我們說什麼我們只能嗯嗯啊啊地回答,根本心不在焉。
甚至有的全職媽媽看似整天在家陪孩子,但她只忙著睡覺、追劇、美容、逛街,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部交給保姆,高興時抱著孩子親幾口喊聲寶貝,不高興時什麼都不管,好像孩子是保姆生的。
沒有感情共鳴的陪伴,我把它叫做「陪伴陷阱」。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小心這種陪伴陷阱,不要以為,我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了。
陪伴的核心關鍵詞是用心。
如果孩子已經現出某些方面的問題,比如沉迷手機、不上學、非常叛逆等等,那就更要考驗家長了。
這時候家長不是說辭職在家就能陪伴好孩子的,因為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背後肯定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要改善親子關係,你的陪伴才有效,否則,孩子根本不理你,你怎麼陪?
此時,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親子關係。一定要有耐心,要接納孩子的現狀,要認識到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責任,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很多家長,看著自己的「問題孩子」就氣不打一處來,一開口就是指責、埋怨、嘲諷、挖苦,那麼,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態,千萬不要陪孩子,倒是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要想孩子改變,必須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你都接納,都無條件地愛著他,不為什麼,只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當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你沒有要求孩子改變,孩子自己就悄悄地改變了。
面對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無條件的愛是關鍵。
上面所舉的事例都是我耳聞目睹發生在我身邊的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等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再抓狂。父母越是在孩子小時候用心陪伴,孩子長大以後問題就會越少,父母就會越省心。
願我們都能成為省心的家長。
(為人父母,須有智慧。Q媽智慧育兒,與您一起探討如何智慧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