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決策絕不只是校長一個人的事,也不只是正副校長几個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師的事。
誰是學校決策的主人?
由於工作和研究的關係,筆者到過不少「名校」。實事求是講,這些名校雖然都是廣遭詬病的現行學校評價制度的產物,但總體來看,各方面都要比其它普通學校確實高出一籌。
尤其是,這些名校幾乎都有一位十分敬業、相當能幹、而且比較強勢的校長。事實上,許多名校的發展目標、建設思路及主要舉措等等,都體現著校長個人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及行動偏好。
或許正因為如此,這些名校雖然都有一批優秀教師,但這些優秀教師的作用似乎基本上只體現在學科教學或班級管理方面,而對學校發展的方向、戰略及計劃等等決策的形成,則沒有多少貢獻。優秀教師是這樣,更遑論普通教師了。
「文革」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毛主席揮手我前進」;鄧小平談到自己在長徵中的作用時則說過三個字——「跟著走」。以這兩個偉人來比照未必合適,但在許多名校中,基本格局就是校長「揮手指路」,教師「緊緊跟上」。
其實,不光是名校,即使在許多普通學校,校長通常也都比較強勢,在學校決策方面握有不容置疑的話語權,是學校決策的主宰,而教師則實質性地處於學校決策過程之外。
筆者對這種狀況頗有微詞。學校決策絕不只是校長一個人的事,也不只是正副校長几個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師的事(至於是否也是學生們的事,這個問題有點複雜,這篇小文暫且不談)。一個學校究竟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究竟應當形成怎樣的特色?究竟應當如何配置各種資源?這些事關學校生存發展的一系列重要問題的決策,理應由全校教師來決定,理應體現全校絕大多數教師的意志。也就是說,學校決策的主人其實應當是全校教師。
那麼,校長的作用是什麼呢?校長的作用在於集中全校教師的意志,提出明確的辦學目標,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並布置執行。
當然,一個優秀校長總有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他在學校決策的形成過程中可能、也應當發揮引領作用。但校長的引領應當建立在全校絕大多數教師的意願基礎之上。沒有教師們的普遍意願,校長的所謂引領只會是瞎指揮,只會導致學校管理中的獨裁和專制。
說教師是學校決策的主人,這意味著教師有權利、也有義務對於一切自己認為是錯誤的或不當的學校發展目標、工作計劃及資源配置等等,明確提出自己的質疑和批評,並主動、積極地提出建設性意見。
教師之所以應當成為學校決策的主人,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決策關係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不能不聞不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校決策關係到教師的快樂和幸福。學校是什麼?學校是教師藉以謀生的工作場所,是教師得以行動的集體環境,是教師賴以滋養的精神家園。任何一個教師,都有權力、也有責任為使自己的工作場所、集體環境及精神家園變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而投入自己的情感,貢獻自己的智慧。
因此,說教師應成為學校決策的主人,也就意味著教師應成為學校這個大家庭中負責任的一員,成為一個真正的「家人」。而現實狀況卻是,在許多學校中,教師只是個「外人」。
導致教師成為學校中的「外人」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教師基本上被排除在學校決策過程之外,他不是學校決策的主人,而只是執行學校決定的一個工具。他沒有「主人感」。
大量事實表明,如果教師被排除在學校決策過程之外、享受不到參與決策的平等的話,如果教師並非學校的「家人」而是「外人」的話,那麼,教師難免會產生被決定、被支配、被壓制、乃至被耍弄的感受。
這就十分糟糕了,因為它容易導致教師自覺地不自覺地到班級管理與課堂教學中去尋求決定、支配、壓制、甚至耍弄學生,展現這方面的權力和地位,以獲得一種角色補償。而一旦教師有了這種補償的心態與行為,對學生將是極大的災難。
親愛的校長和教師們,我們還能以為學校決策只是校長一個人的事情嗎?教師還能不成為學校決策的主人嗎?
原刊於《教師月刊》2017年第1期,本文有改動。
—— 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