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而不得——一種普通人生活的常態,一種日常痛苦的源泉。
得不到的原因,有些來自外界,有些則源於我們自身,且不容易意識到——並非技能、資源,是我們自己的行為。
「自我挫敗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在心理自助經典《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一書中,作者、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馬克·郭士頓博士這樣詮釋「自我挫敗行為」:
當我們意識到正是自己的行為阻礙了我們獲得渴望的愛、成功、健康與幸福時,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我們討厭自己。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挫敗的行為。
它讓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像平坦大道上的絆腳石,讓我們難以擁有那些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
自我挫敗行為有時會帶來短暫虛妄的心理快感,但隨之而來的羞愧、內疚和自我輕視,不僅會令自己感到害怕,而且會持續很久。
但如果你把自我挫敗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不屈服於它,用積極的自我發展行為取而代之,你會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尊自愛。
張含韻:
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反自我挫敗」式偶像
今年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當屬《乘風破浪的姐姐》。
不同於其它年輕路線的女團選秀,應邀而來的各位30+的姐姐都出道多年,有顏值、有實力、有作品,不乏寧靜、鍾麗緹、張雨綺這樣能獨當一面的大女主。
而節目第一期,一個曾經的「糊咖」卻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大眾目光。
她就是張含韻。
2004年,十五歲的張含韻在當時最火爆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一戰成名,出道即巔峰,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紅遍整個中國。
然而,伴隨巨大名氣而來的,還有網絡暴力和惡劣謠言。加之後來逐漸不景氣的音樂行業,短暫爆紅後的十餘年間,張含韻成了一個「知名糊咖」。
十多年來,糊掉的張含韻始終沒有停止發展自己的事業,並不斷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當網絡節目主持人,上綜藝,在影視劇中扮演些小角色,進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苦練英語……還有地獄式瘦身。
雖沒能如十幾年前那樣爆紅,但她一步步的努力,後來都有了回報。
《乘風破浪的姐姐》之前,她在《聲臨其境3》中大放異彩:用流利的英語給動畫配音;惟妙惟肖地模仿暴躁「馬冬梅」和風情萬種「曲筱綃」;和韓雪共同演繹的《後媽的茶話會》片段一度成為微博和抖音熱搜。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精彩亮相,其實也是她經過多年積累沉澱換來的綻放。
張含韻的蛻變,不僅令大眾驚豔,更傳遞出一種十分可貴的「反自我挫敗」能量。
【自哀自憐】作為一種暫時的自我安慰手段,就像動物舔舐傷口,能暫時撫平傷痛。它還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更痛苦的情緒中轉移走。但若深陷其中,自信會被逐漸侵蝕,出越來越多的錯,也會失去他人的尊重,難過的程度將發生質的變化。
張含韻在誹謗中傷和事業低谷面前,沒花太多時間去自哀自憐,而是全力尋求新機會。她曾糊掉,但沒垮掉,並重新收穫越來越多的掌聲。
雖然,她有足夠的理由,但成功「翻紅」後的張含韻所呈現出的形象,並不是一副苦大仇深、大仇得報的模樣。
相反,鏡頭前她散發出成熟、從容,展示出一種令曾誹謗中傷她的人慚愧的另類「寬恕」——瀟灑走出他們製造的陰影,宛如這些惡人不曾存在。
正如《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中【心懷怨恨】這一章的給出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創造出了一個更令你滿足的未來,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忘記過去董卿和姜文:
成功的事業,並沒能幫他們脫離「自我挫敗」
《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中給出了40種「自我挫敗行為」的案例。與大多數長期模式一樣,自我挫敗行為通常源自童年經歷。
【追逐父母的愛與認可】和【讓別人控制你的生活】這兩種行為和童年及父母的關係尤為密切。
前者的症狀是:他們或憤怒或沮喪於父母對自己不認可、不理解。然而他們也承認父母為了養大自己付出很多。他們越來越焦慮,試圖得到父母的認可、關懷、愛或其它,結果卻成了一種自我挫敗的行為。
後者的症狀是: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要想獲得安全感,就要去做那些能讓父母開心的事。他們關注的不是自己的活力、主動性和成長,而是努力讓自己的家更平靜、更安全。他們的價值感取決於他們所依賴的人對他們的看法。
成年後,他們過分關注他人的欲望、願望和需求,形成一種「證明一展示一隱藏一取悅」的性格。大部分時間都在向別人證明自己,隱藏不愉快的事實,取悅他們——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全和有價值。
主持人董卿與導演姜文早已功成名就,卻因童年時父母的影響,而長期籠罩在以上兩種自我挫敗的陰影中。
許知遠曾在一檔節目中問姜文:「你人生中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答道:「我和母親這麼多年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為我做的事情高興。」
姜文說了兩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戲,興衝衝告訴母親,母親卻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另一件就是看到同齡人長大後都給自己的父母買房,姜文也給母親買了房,但是他的母親始終不願意去住。
遺憾的是,母親已經去世了,他再也沒有機會去修補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長久地被困在這樣一種糾結中。
主持人董卿也有類似的經歷:
在她年少的記憶中,不管自己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父親總是不滿意。有時候吃著飯就會開始數落她,讓她一邊吃飯一邊哭;她作為小女孩的愛美、愛玩的天性也從來是被壓抑的。
董卿用「輪子上的倉鼠」形容自己,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期待,但是卻從來沒有走到過父親期待的終點。這些回憶,仍能令她在鏡頭前愴然落淚。
在馬克·郭士頓博士看來,與董卿姜文有著同樣陰影的人需要了解這樣一個現實:
在很多情況下,你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東西,恰恰就是你的父母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東西。因為他們很難給予孩子他們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最終會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撫養孩子,或者以其他方式延續這種剝奪。
郭士頓博士也給出了打破陰影的建議:
做你父母的父母,實質上成為你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給予父母他們從未得到的東西。通過滿足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你也許能使他們不再被自己的成長經歷所束縛,並從他們那裡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常見的自我挫敗的行為,
還包括這些...
自我挫敗行為表現多種多樣,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會不斷侵蝕我們的生活,只是程度不同。
除了上面講述的「自哀自憐」「追逐父母的愛與認可」「讓別人控制你的生活」之外,下面4種常見的行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殺傷力極大。
1. 認為艱難的路就是正確的路
《次經》告訴我們:「不要去做對於你來說太難的事,也不要去做你力所不能及的事。」
當自己的工作舒心愉快時,我們常常認為這是一種偷懶,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工作應該是充滿困難的。
然而簡單的事情,如果不情願去做,也會變得困難。
如果我們常常在自己不喜歡、不熱愛的工作中失敗,就會責備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2.不會拒絕別人
日本作家太宰治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無法說「不」或者總是說「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困境。
比如我們和同事要共同完成一項工作,明明是合作關係,但是對方總是對我用指揮甚至命令的口氣說話,而我又無法拒絕他,只好說「可以」說「行」,只能默默忍受,這就是自我挫敗行為。
就像第二期《乘風破浪的姐姐》艾瑞巴蒂組中的情況一樣,明明丁當是組長,可黃聖依卻越位充當了這個角色,丁當沒有阻止也沒有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最後結果小組測評成績最差,自己也很委屈。
3.試圖照顧好每一個人
對於一個忙碌的人來說,試圖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的需求是一種自我挫敗的行為。因為你通常無法公平地對待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如果你同時做太多事情,不僅可能讓自己精疲力竭,還可能會讓那些希望你在他們身邊的人對你產生輕視和憤怒,甚至破壞一段珍貴的關係。這是對自己的殘忍。
你自己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因為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內疚。
只要每個人都在真誠地努力做到公平,你和你生活中的人就應該互相寬容。
「五步暫停法」:
當自我挫敗產生時,你可以這樣做
《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一書中,作者馬克·郭士頓博士不僅給出了豐富的案例和各自的解決方案,還貢獻了一套應對「自我挫敗」的思路——「五步暫停法」。
「五步暫停法」
通常情況下,自我挫敗是下意識的反應,我們很容易在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和判斷。五步暫停法就是通過提高我們的感知能力,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第1步:增強對身體的感知。一開始,衝動會引發身體上的感覺。停下來,注意有感覺的部位以及感覺如何,例如:你的胃痛嗎?或者頭、脖子、胸口是否有不適的感覺。
第2步:增強對情感的感知。我們可以試著把身體上的感覺和情感聯繫起來,你為什麼會緊張?為什麼會感到害怕?你對什麼感到生氣?
第3步:增強對衝動的感知。是什麼感覺讓你想要有所行動?產生這些感覺後你想做些什麼?
第4步:增強後果意識。問問自己,如果採取行動,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是什麼。這樣可以意識到採取行動後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以此來阻止你採取行動。
第5步: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當做出決定後,問問自己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哪一種選擇能產生更好的結果。我們還可以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採取更有建設性的行動,將會發生什麼好事,這樣也可以激勵我們做出改變。
自我挫敗行為就像我們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它不斷侵蝕我們的人生,使我們一步一步失去發展自我的機會。
只要我們肯花時間和耐心,去識別自己的自我挫敗行為並消除它們時,便會為自己清除許多阻礙自己成功的路障,增加自己過上理想生活的機會,讓自己離幸福更近。
《轉載聲明》:本號贊成並遵循微信公眾平臺關於保護原創的各項舉措。本號部分推送文章可能未能事先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證真實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經核實後,我們會及時刪除或者註明原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