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自我挫敗行為」,世界比你想得要善良

2021-02-19 覺 悟 空

求之,而不得——一種普通人生活的常態,一種日常痛苦的源泉。

得不到的原因,有些來自外界,有些則源於我們自身,且不容易意識到——並非技能、資源,是我們自己的行為。

「自我挫敗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在心理自助經典《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一書中,作者、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馬克·郭士頓博士這樣詮釋「自我挫敗行為」:

當我們意識到正是自己的行為阻礙了我們獲得渴望的愛、成功、健康與幸福時,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讓我們討厭自己。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挫敗的行為。

它讓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像平坦大道上的絆腳石,讓我們難以擁有那些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

自我挫敗行為有時會帶來短暫虛妄的心理快感,但隨之而來的羞愧、內疚和自我輕視,不僅會令自己感到害怕,而且會持續很久。

但如果你把自我挫敗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不屈服於它,用積極的自我發展行為取而代之,你會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尊自愛。

張含韻:

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反自我挫敗」式偶像

今年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當屬《乘風破浪的姐姐》。

不同於其它年輕路線的女團選秀,應邀而來的各位30+的姐姐都出道多年,有顏值、有實力、有作品,不乏寧靜、鍾麗緹、張雨綺這樣能獨當一面的大女主。

而節目第一期,一個曾經的「糊咖」卻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大眾目光。

她就是張含韻。

2004年,十五歲的張含韻在當時最火爆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一戰成名,出道即巔峰,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紅遍整個中國。

然而,伴隨巨大名氣而來的,還有網絡暴力和惡劣謠言。加之後來逐漸不景氣的音樂行業,短暫爆紅後的十餘年間,張含韻成了一個「知名糊咖」。

十多年來,糊掉的張含韻始終沒有停止發展自己的事業,並不斷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當網絡節目主持人,上綜藝,在影視劇中扮演些小角色,進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苦練英語……還有地獄式瘦身。

雖沒能如十幾年前那樣爆紅,但她一步步的努力,後來都有了回報。

《乘風破浪的姐姐》之前,她在《聲臨其境3》中大放異彩:用流利的英語給動畫配音;惟妙惟肖地模仿暴躁「馬冬梅」和風情萬種「曲筱綃」;和韓雪共同演繹的《後媽的茶話會》片段一度成為微博和抖音熱搜。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精彩亮相,其實也是她經過多年積累沉澱換來的綻放。

張含韻的蛻變,不僅令大眾驚豔,更傳遞出一種十分可貴的「反自我挫敗」能量。

【自哀自憐】作為一種暫時的自我安慰手段,就像動物舔舐傷口,能暫時撫平傷痛。它還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更痛苦的情緒中轉移走。但若深陷其中,自信會被逐漸侵蝕,出越來越多的錯,也會失去他人的尊重,難過的程度將發生質的變化。

張含韻在誹謗中傷和事業低谷面前,沒花太多時間去自哀自憐,而是全力尋求新機會。她曾糊掉,但沒垮掉,並重新收穫越來越多的掌聲。

雖然,她有足夠的理由,但成功「翻紅」後的張含韻所呈現出的形象,並不是一副苦大仇深、大仇得報的模樣。

相反,鏡頭前她散發出成熟、從容,展示出一種令曾誹謗中傷她的人慚愧的另類「寬恕」——瀟灑走出他們製造的陰影,宛如這些惡人不曾存在。

正如《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中【心懷怨恨】這一章的給出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創造出了一個更令你滿足的未來,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忘記過去

董卿和姜文:

成功的事業,並沒能幫他們脫離「自我挫敗」

《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中給出了40種「自我挫敗行為」的案例。與大多數長期模式一樣,自我挫敗行為通常源自童年經歷。

【追逐父母的愛與認可】和【讓別人控制你的生活】這兩種行為和童年及父母的關係尤為密切。

前者的症狀是:他們或憤怒或沮喪於父母對自己不認可、不理解。然而他們也承認父母為了養大自己付出很多。他們越來越焦慮,試圖得到父母的認可、關懷、愛或其它,結果卻成了一種自我挫敗的行為。

後者的症狀是: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要想獲得安全感,就要去做那些能讓父母開心的事。他們關注的不是自己的活力、主動性和成長,而是努力讓自己的家更平靜、更安全。他們的價值感取決於他們所依賴的人對他們的看法。

成年後,他們過分關注他人的欲望、願望和需求,形成一種「證明一展示一隱藏一取悅」的性格。大部分時間都在向別人證明自己,隱藏不愉快的事實,取悅他們——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全和有價值。

主持人董卿與導演姜文早已功成名就,卻因童年時父母的影響,而長期籠罩在以上兩種自我挫敗的陰影中。

許知遠曾在一檔節目中問姜文:「你人生中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答道:「我和母親這麼多年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為我做的事情高興。」

姜文說了兩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戲,興衝衝告訴母親,母親卻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另一件就是看到同齡人長大後都給自己的父母買房,姜文也給母親買了房,但是他的母親始終不願意去住。

遺憾的是,母親已經去世了,他再也沒有機會去修補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長久地被困在這樣一種糾結中。

主持人董卿也有類似的經歷:

在她年少的記憶中,不管自己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父親總是不滿意。有時候吃著飯就會開始數落她,讓她一邊吃飯一邊哭;她作為小女孩的愛美、愛玩的天性也從來是被壓抑的。

董卿用「輪子上的倉鼠」形容自己,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期待,但是卻從來沒有走到過父親期待的終點。這些回憶,仍能令她在鏡頭前愴然落淚。

在馬克·郭士頓博士看來,與董卿姜文有著同樣陰影的人需要了解這樣一個現實:

在很多情況下,你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東西,恰恰就是你的父母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東西。因為他們很難給予孩子他們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最終會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撫養孩子,或者以其他方式延續這種剝奪。

郭士頓博士也給出了打破陰影的建議:

做你父母的父母,實質上成為你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給予父母他們從未得到的東西。通過滿足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你也許能使他們不再被自己的成長經歷所束縛,並從他們那裡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常見的自我挫敗的行為,

還包括這些...

自我挫敗行為表現多種多樣,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會不斷侵蝕我們的生活,只是程度不同。

除了上面講述的「自哀自憐」「追逐父母的愛與認可」「讓別人控制你的生活」之外,下面4種常見的行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殺傷力極大。

1. 認為艱難的路就是正確的路

《次經》告訴我們:「不要去做對於你來說太難的事,也不要去做你力所不能及的事。」

當自己的工作舒心愉快時,我們常常認為這是一種偷懶,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工作應該是充滿困難的。

然而簡單的事情,如果不情願去做,也會變得困難。

如果我們常常在自己不喜歡、不熱愛的工作中失敗,就會責備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2.不會拒絕別人

日本作家太宰治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無法說「不」或者總是說「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困境。

比如我們和同事要共同完成一項工作,明明是合作關係,但是對方總是對我用指揮甚至命令的口氣說話,而我又無法拒絕他,只好說「可以」說「行」,只能默默忍受,這就是自我挫敗行為。

就像第二期《乘風破浪的姐姐》艾瑞巴蒂組中的情況一樣,明明丁當是組長,可黃聖依卻越位充當了這個角色,丁當沒有阻止也沒有把自己的意願表達出來,最後結果小組測評成績最差,自己也很委屈。

3.試圖照顧好每一個人

對於一個忙碌的人來說,試圖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的需求是一種自我挫敗的行為。因為你通常無法公平地對待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如果你同時做太多事情,不僅可能讓自己精疲力竭,還可能會讓那些希望你在他們身邊的人對你產生輕視和憤怒,甚至破壞一段珍貴的關係。這是對自己的殘忍。

你自己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因為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內疚。

只要每個人都在真誠地努力做到公平,你和你生活中的人就應該互相寬容。

「五步暫停法」:

當自我挫敗產生時,你可以這樣做

《我們為什麼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一書中,作者馬克·郭士頓博士不僅給出了豐富的案例和各自的解決方案,還貢獻了一套應對「自我挫敗」的思路——「五步暫停法」。

「五步暫停法」

通常情況下,自我挫敗是下意識的反應,我們很容易在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和判斷。五步暫停法就是通過提高我們的感知能力,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第1步:增強對身體的感知。一開始,衝動會引發身體上的感覺。停下來,注意有感覺的部位以及感覺如何,例如:你的胃痛嗎?或者頭、脖子、胸口是否有不適的感覺。

第2步:增強對情感的感知。我們可以試著把身體上的感覺和情感聯繫起來,你為什麼會緊張?為什麼會感到害怕?你對什麼感到生氣?

第3步:增強對衝動的感知。是什麼感覺讓你想要有所行動?產生這些感覺後你想做些什麼?

第4步:增強後果意識。問問自己,如果採取行動,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是什麼。這樣可以意識到採取行動後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以此來阻止你採取行動。

第5步: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當做出決定後,問問自己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哪一種選擇能產生更好的結果。我們還可以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採取更有建設性的行動,將會發生什麼好事,這樣也可以激勵我們做出改變。

自我挫敗行為就像我們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它不斷侵蝕我們的人生,使我們一步一步失去發展自我的機會。

只要我們肯花時間和耐心,去識別自己的自我挫敗行為並消除它們時,便會為自己清除許多阻礙自己成功的路障,增加自己過上理想生活的機會,讓自己離幸福更近。

《轉載聲明》:本號贊成並遵循微信公眾平臺關於保護原創的各項舉措。本號部分推送文章可能未能事先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證真實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經核實後,我們會及時刪除或者註明原作者及出處。

相關焦點

  • -自我挫敗心理解析
    而一旦如此,就證明我完了」這就是自我阻礙,或者自我挫敗!有時人們通過自己給自己設置阻礙,來阻撓自己成功。當然,這種行為絕不是故意迫害自己,恰恰是為了自我保護。「我並沒有真正的失敗,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各種自我設置的阻礙),我肯定能更好」為什麼要自我挫敗呢?由於害怕失敗。人們在面試前歡飲通宵,在大考來臨前徹夜玩遊戲。因為「全力努力卻失敗了',要比」因延誤了時間而有了失敗的藉口「更讓人洩氣和難受。
  • 容易產生挫敗感?這三招讓你瞬間變自信
    作者在書中針對 40 種常見的自我挫敗行為給出不同的專業建議。意識到了自己的自我挫敗行為,我們想改變,但不知道如何改變,或者知道如何改變,但卻不能堅持下去。本書提供了被證實有效的行動步驟,幫助我們克服自我挫敗的行為,並轉變行為,從而擁有更高質量的人生。
  • 自我挫敗受虐型人格及治療|理解人格結構九
    受虐自我挫敗人格發展演變的過程,這樣的人在治療中還是蠻難去對待的,儘管在人格維度上他們是靠近相對健康的那一端的,治療師的體驗是你用一些對其他病人有效的方式來對待這一類病人的時候,事情往往會變得更加的糟糕。
  • 告訴孩子:做人要善良,但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善良的前提是明辨是非,幫助他人的底線是力所能及。與知識、財富、愛情相比,孩子的人身安全永遠都是排在第一要位的。要教會孩子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把自我保護作為終生必修課!遇到同齡人無由來的言語或身體暴力應該怎麼辦?孩子,請一定要學會反抗!首先要有反抗的態度,因為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發聲才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 世界比白金之星實際上強很多的
    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說是白金之星根本就沒有時停能力,之所以能時停是因為承太郎太強大了,所以世界比白金之星實際上是強很多的替身,只是Dio不夠無敵外加脆一點才導致戰敗,覺著聽不靠譜的#(乖) 萌新來問問是真的嗎?翻譯下,白金之星本不會時停,只因本體太強才得到時停。
  • 做到自律並不難,自律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養成的行為!
    一名叫山田本一的馬拉松運動員的奪冠經驗告訴我們:想要更好地堅持一個行為,達成目標,不能一股腦的衝或者咬牙堅持,要學會設置裡程碑。也就是把大目標拆分成合適的小目標,這樣你才不至於疲憊不堪,被前面遙遠的路程給嚇倒。(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
  • 盤點埃森哲世界比洞賽冠軍 伍茲奪三冠是王中王
    搜狐體育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2013年WGC-埃森哲世界比洞錦標賽落幕。馬特-庫查爾連贏六場,奪得了最終的冠軍。回顧這場賽事,1999年世界比洞錦標賽創立時還叫做WGC-安德森諮詢比洞錦標賽。2001年賽事更名為WGC-埃森哲世界比洞錦標賽,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長期中度抑鬱的她,經常失眠,較多自我否定,也曾嘗試自我調節,閱讀了很多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美學等方面的書籍,希望能看淡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改善狀態,像其他人一樣開心快樂,少一些憂慮難過。
  • 長期慢性抑鬱的她,原來具有自我挫敗型人格特質
    長期中度抑鬱的她,經常失眠,較多自我否定,也曾嘗試自我調節,閱讀了很多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美學等方面的書籍,希望能看淡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改善狀態,像其他人一樣開心快樂,少一些憂慮難過。深入的諮詢後,評估Shelley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面質,Shelley長期中度抑鬱與她「自我挫敗」的人格特質有關,也就是具有「自虐型人格」傾向。自我挫敗型人格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自我否定」。這類個體自我價值感低,認為自己的優點並非優點,亦或覺得自己的優點不值一提,更多地關注自己的缺點。
  • 善良的人,幹什麼都不好意思,總是怕對不起別人
    善良的人,幹什麼都不好意思,總是怕對不起別人,容易把所有人想像成好人,心不設防,甚至一直為別人考慮。所以,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這不是善良的錯,也不是善良的人傻,而是善良的人不懂得保護自己。但請記住,當你傷害了善良的人,他不會選擇傷害你,他只遠離你,不再接觸你!
  •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挫敗感(成就感焦慮篇)
    然而,治癒了低水平勤奮,並不等於絕對地擊退了挫敗感。換句話說,只要你對自己不滿意,無論外人覺得你多麼有成就、有效率,你依然會感到挫敗。本篇所說的「成就感焦慮」,就是這麼一種外人看來「賤兮兮」、但自己卻深受其害的心理問題。
  • 心理學解讀:善良的人沒有朋友,也沒有真正的自我
    當下的社會,善良這個詞,似乎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寓意。如果有一天,別人告訴你,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大部分人並不會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更不會為此感到幸福開心,只會覺得原來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老實人」。
  • 「不陪讀母慈子孝,一陪讀雞飛狗跳」別讓挫敗感毀了你的親子關係
    於是父母會自我懷疑,是自己講的不夠好嗎?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接受呢?這種挫敗感自然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如果不及時進行糾正,很有可能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到底什麼才是挫敗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挫敗感就是人在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最終個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才會產生的心理感受。這是一種負面的心態,所以父母一定要儘量避免。
  • 5個方法,幫你告別拖延症
    所謂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不好行為。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88.7%的受訪者有過只顧著焦慮卻遲遲行動不起來的情況,54.3%的受訪者希望能夠戒掉「拖延症」,提高效率。
  • 挫敗感的分析--不要過早覺得是自己害的
    挫敗感是一種被否定的受傷感覺:「你想要什麼,但得不到或被拒絕…」挫敗感令人混淆,因為情緒及不成功的事實兩者合一,難以分辨,
  • 寫給想告別拖延的你:這四個產生拖延行為的主要因素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為它不會再長出來了,但是實際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長出來了」有人這樣評論拖延行為。對某些人來說,拖延就像花朵,其實很容易就可以摘除,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拖延就像一棵棵小草,它們怎麼拔也拔不完,就算拔完了還是會再長出來,它們根深蒂固,無法根除。為什麼我們會出現拖延行為呢?
  • 人,要懂得自我反省
    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在這個社會上人無完人,我們不是聖人,做不到完美,但是我們可以懂得不斷反省,可以在自我反省中改正錯誤 ,讓缺點變得越來越少,這對我們的未來是有幫助的。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接受別人的建議,認真去思考自己身上的意見,而同時我們也要懂得用美的眼光去看待身邊人,不要老是抓著別人的問題不放,這樣下去容易影響朋友圈。
  • 當你有挫敗感,恭喜你
    在挫敗感中形成正確認識,這就是提高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我還記得200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的蔣方舟說過:「學習,只相信你流的血汗。」這句話,我基本是贊同的。在公號寫作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性地遇到挫折。有時候寫出來的文字,自己讀來也覺得面目可憎。然後,我就陷入深深的挫敗感之中。怎麼辦?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楊絳先生在回復年輕人的信中有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頗為認同,且感嘆自己確實該多讀書,因為許多當下的困惑都在最近讀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沉思錄》《教育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曾經與小夥伴兒聊天,感嘆自己沒怎麼認真讀書寫作,大家在鼓勵及安慰之餘,也會說自己的狀態同樣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然而如何做到持續性學習?
  • 自我覺察能力測評:你善於認識自我嗎?
    古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的石柱上還保留著當年的神諭——「認識你自己」。 人生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我們既需要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還要清楚自己的表現如何,如何與他人相互接納、相互滿足。這需要我們具備一個必不可少的能力——自我覺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