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蘇軾,你最讚賞他的什麼呢,或者說喜歡他的什麼呢?是他的詞嗎,千裡共嬋娟,但願人長久,寄託思念之情於其中;還是蘇軾那份漂泊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心境呢。
也許沒有一個詩人像蘇軾這樣,用腳丈量了大地如此之遠。從四川出發,少年的蘇軾來到了汴梁,一時間名聲大震,為人所知。只會更是和弟弟一同登科,步入仕途,然而這一切似乎並沒有預想的順利。
隨著恩師歐陽修的離開,王安石的上臺,蘇軾的仕途似乎也進入了水逆階段。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蘇軾師承歐陽修,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
當然這只是相對於王安石的變法派來說。說到底這不過是新舊黨爭之間的矛盾而已,而蘇軾恰恰處在了矛盾中心,如果蘇軾不是一個大嘴巴那麼,他也不會有什麼事情。
但是這個傢伙偏偏是個有什麼說什麼的主。蘇軾眼見自己的恩師被迫退隱,王安石掌權,讓蘇軾非常不爽。
此時的蘇軾可以說是一個熱血青年,根本不管什麼變革之時皇帝的紅人,竟然公然發出了對改革不利的言論。這下可好,把王安石給惹不開心了,王安石直接上書皇帝給蘇軾調到了外地做官。
而這只是蘇軾被外調的開始,我們不得不說王安石也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他外調蘇軾也只是敲打一下蘇軾而已並不像一直將這樣的人才外放。
然而蘇軾卻不知好歹,雖然說在答覆做官做得很好,蘇軾獲得了升遷甚至說回到京城的機會。可蘇軾就是忘不了王安石貶謫自己,動不動就要說幾句變革新法的壞話。
這下以來,蘇軾惹怒的就不僅僅是王安石了,還有當時的皇帝。畢竟王安石變法乃是皇帝授意的,蘇軾你對變法不滿,不就是對皇帝不滿嗎?
這次皇帝直接非他捉到了監獄之中,就差秋後問斬了,幸虧王安石還知道輕重,畢竟蘇軾乃是大材而非小人,便求情赦免了蘇軾的死罪,將其貶官黃州。
這才保住了蘇軾的性命,但是蘇軾的貶官生涯卻從未停止。我們來細數一下蘇軾的貶官生涯,1074——1079蘇軾被外調任職,之後有機會升遷,且回到京城。
但是1079年又發生烏臺詩案,蘇軾被下獄,幸虧得眾人挽救,才被免去死罪,貶官黃州城擔任團練副使。
此時的蘇軾沒有俸祿,還要受人監視,生活非常不如意。1094,蘇軾又因為新黨執政被貶到惠州;1097又因為黨爭之故牽連被貶謫到了今天的海南之地,此時的蘇軾已經六十二歲。
雖然只會因為蘇軾年老,蘇軾被調回到了江南之地安置,頤養天年,但是僅僅過了一年,蘇軾便去世了,時年六十五歲。
這樣一看蘇軾被貶謫的次數多達五次,從蘇軾出蜀地,到汴梁,之後先後在江南多地為官;晚年之時被先後貶謫到了今天的廣州和海南。可見蘇軾半生飄零,而這也成為了蘇軾的詩詞得一部分,《行香子·秋與》便是蘇軾貶謫惠州之時所作。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
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此時的蘇軾已然六十歲,可謂風燭殘年之際,這樣一位老人,卻不得不保守流離之苦。從江南之地,來到今天的廣州一帶。
在宋代,這裡可無法和現在相比,那是蠻荒之地,開發的緩慢,生活極為艱苦。這首詞沒有豪情,只有無盡的悲涼,這是晚年的蘇軾,再也不是曾經那個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少年。
說起唐宋八大家,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蘇軾。「承李白遺風」的他,也因為快人快語,導致仕途坎坷。當年參加科舉時,瀟灑豪邁的文風深得歐陽修的賞識。
但最終,蘇軾選擇了寄情山水,從心有不甘,到逍遙於世,蘇軾都將他的心境和感悟,寫在了詞作之中。
如何能夠全面了解蘇軾呢?最好的方法便是從他的作品入手。推薦這本《蘇軾詞傳》,通過他的詞作,由淺入深地了解蘇軾的平生。
這套詞傳還包括《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為你展現幾位詞人真實而又充滿詩意的人生。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品讀宋詞,和詞人「靈魂交流」,感受流傳千年的詩詞韻味。
總結:其實這首詞是讓我最不忍讀的一首,因為在這首詞之中,我無法看到那個豁達的蘇軾,只有一個已經風燭殘年,不知所往的老人。
也許這就是英雄遲暮之感吧,從未在任何一位詩人的身上有過這種感覺,李白雖然晚年不得志,但是生活卻從未如此落魄,而蘇軾卻變得如此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