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馮小剛翻篇念頭從何而來
又是賀歲片,又是春晚總導演,這個年底,馮小剛三個字註定是最受關注的。在接受臺灣電影人焦雄屏最新一檔節目訪談時,馮小剛坦言拍《私人訂製》純屬還王中軍人情,而擔任春晚總導演某種意義上也是在還《1942》的人情債,至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直言不諱地說:「如果說現在讓我退休,我也不會有任何怨言,我覺得這個時代,可以在今天翻篇了。」
談願望:特別想不工作,去紐約待一陣
過去十幾年,馮小剛最大的願望就是拍出《1942》。如今,關於《1942》的種種爭議已經塵埃落定,他坦言,對於票房不好,自己真的很難說「無所謂」三個字。當然,他也並不會因此對自己的票房能力失去信心:「我那麼多次都在票房上證明了我的能力,沒有必要在這件事上再去和別人軍備競賽,那我就掉到一個坑裡去了,這個坑永遠爬不上來。」
但是,自己最執著、最心愛的作品沒有得到觀眾的理解,這對馮小剛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我和觀眾在《1942》之前沒有誤會。」他無奈地說,雖然自己覺得《1942》是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很多觀眾並不買帳,就連和自己多次合作的舒淇也不願意看,「她說看了會很不舒服,碟就在那兒擱著,到今天還是沒看。」
拍完《1942》,馮小剛就馬不停蹄地開拍賀歲喜劇《私人訂製》,這一回,他自稱心情「極其放鬆」。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不工作,去過一種特別閒散的生活,「我一直想跑到紐約待上一陣,我覺得那對我有一個很大的號召力,可能到那兒也很無聊、沒意思,但是我有生活了。我可能又會在心裡頭萌發出什麼願望,把某段日子寫出來,但是它一定是要和我的切身感受有關的。」
很多人覺得馮小剛說退休僅僅是撒嬌,但他確實是拍電影拍到有點麻木了,「我這麼多年和電影在一起,我有點反感它了,我想離開。」
談春晚:過去把這事兒弄得太嚴重了
為什麼要接春晚這麼燙手的山芋,圖名還是圖利?很多人都想不通馮小剛的這一步棋。
「拍《1942》的時候,有領導很幫忙,當他來找你幫忙做春晚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考量一下?」馮小剛這樣解釋。
談到自己對春晚的理解,馮小剛顯得相當淡定,甚至用「玩」來形容:「過去他們老把這事兒弄得太嚴重了,它不就是一個聯歡會麼,我一想那也可以玩一次,反正也不是我要去的,是你們請我來的,那我是不是可以按照我的理解我的方式來,你們也可以隨時讓我走。因為我也不是電視界的人,我是拍電影的。」
至於那些質疑他外行的說法,他則回應說:「很多人一部片子都沒拍過,也沒學過電影,他也可以一上來就當電影導演,那一個電影導演完全也可以幹一個我不知道的事兒。」
談作品:
《一聲嘆息》反映我的感情生活
訪談中,馮小剛首次對自己的作品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評價。
對於受到批評最多的《夜宴》,他說:「我是畫畫的,一直想拍一個視覺的東西。拿到《夜宴》這個劇本,我並不是想故事怎麼樣,我馬上想的是這個東西特別滿足我一直以來的願望。」
談到《集結號》,他認為是「對戰爭片撥亂反正」,「因為我覺得八一廠的戰爭片給我感覺極其虛假、不真實,它不僅僅是感情的不真實、人物的不真實,它連戰爭的製作也特別不真實,像兒戲。」
「我有一種自傳式的電影,就是我的感情生活,我離婚了,但是我內心一直很糾結,所以拍了《一聲嘆息》。」他回憶,「我把張藝謀叫來看,問他看完什麼感覺,他說你有一個貢獻,就是突破了婚外戀的題材,過去我們是不能碰的。」
「拍《天下無賊》,又是一次突破,讓賊當主角;拍《唐山大地震》是個命題作文,我把美國英國的團隊叫來,我要突破中國災難片的拍攝手法。」
至於《非誠勿擾》,他把它歸到自己的個人情懷,「其實我有一點浪漫主義。它滿足了我們對愛情的一種想像,尤其是人到中年,愛情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每個人的內心還是有一點不安分。」
即將上映的《私人訂製》,馮小剛稱其是「一針麻藥」,「它幫你實現你的夢想,短暫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點不想當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是現在活著的這麼庸庸碌碌的自己。」
談好友:
為什麼喜歡王朔 姜文 葛優
「王朔對所有權威都是藐視的。他不是很喜歡魯迅的東西,他反感把一個人給捧到了神話。他認為有偉大的作品,但沒有偉大的作家,有偉大的電影,但不可能有一個偉大的導演。」和王朔在一起創作,對馮小剛來說是很享受的,「我的戲,他不喜歡一個人寫,就要我們倆一邊聊一邊寫。一天可能有兩個小時在寫劇本,五六個小時在東侃西侃。」
對於另一位黃金搭檔葛優,馮小剛認為兩人對喜劇的理解有著很深的默契。「我拍不了港式那種撒狗血的喜劇,葛優恰恰也不會演那種。葛優有一種態度很有意思,一本正經地去演一個非常不著調的事,說著不著四六的話,但是態度很誠懇,觀眾特別喜歡這個。」
談到姜文,他實話實說,「他的電影我也不是每個都喜歡,起碼有三個喜歡,中間那個《太陽照常升起》我覺得有障礙,我走不進去,希望它給我一扇門,但是我發現它打開了很多扇門,每個門都進不去。」
對於姜文的演技,馮小剛也讚賞有加:「他經常把人物關係做一些顛覆性的動作,比如《北京人在紐約》,和妻子的關係,他按父親和女兒的關係演;和情人的關係,他按母親和兒子的關係演,戀母情結,表現他的脆弱;和女兒的關係,他按和情人的關係演。這些東西通常很多演員都不會去想。」
談導演換代:
商業電影會變得極端商業
這兩年,新導演層出不窮,特別是《失戀33天》、《泰囧》、《致青春》、《小時代》等影片不斷刷新票房,也被業內看做是新一代導演的崛起。
長江後浪推前浪,馮小剛並沒有因此感到危機,反而覺得這「後浪」來得太晚,「到了又要出一批導演的時候了,否則太不正常了。幸運的是,在這個時代終結前,我拍了很多電影。」
「現在對電影人來說,是比較幸福的時候,過去可能就那幾個導演和演員,現在有多種可能性。投資人可能更願意去賭一些年輕導演。」他認為這一代導演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已經不需要再去找投資,往往是自己投資自己拍,「當他們花自己錢的時候,會不會下手就不那麼狠?我不相信不會有人自己投資去拍《1942》,時代變了,明星會越來越貴,商業電影會變得極端商業,就剩一份算計。」
總結自己的電影生涯,馮小剛認為自己的影片「記錄了中國社會二十年的變化」,「普通中國市民二十年來內心生活態度的變化,在我的電影裡都能看到。我用了比較溫和的方式,賈樟柯他們是用很憤怒的方式在記錄,剩下很多人根本就和這個社會沒有關係。」 本報記者李俐 J203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