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流消費金融
前夜:異常架構調整
2019年9月20日左右,熱烈的節日氣氛漸近,而知名英語培訓機構「韋博英語」北京的幾家門店卻突然關閉了,引起了韋博英語合作金融機構人員的注意。
韋博英語創立於1998年,在國內和美聯、英孚、華爾街並稱為「英語培訓四巨頭」。
據悉,目前韋博英語在全國6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200家門店,主要通過預付款的方式收取學費,件均高達3-4萬元。
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培訓行業,對現金流的渴望如同血液。而四巨頭之一的韋博作為20多年的英語培訓老品牌,正是度小滿的有錢花、京東白條甚至不少銀行、消金持牌機構的首選合作對象。
經調查,韋博英語的訂單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教育分期產品高度依賴,通常分期訂單數量佔比能達到6-7成,部分門店的分期訂單數量佔比甚至能達到8-9成。
而面對合作金融機構的問詢,韋博英語並沒有任何高管站出來解釋北京門店的異常關閉,只是通過官方口徑向合作金融機構答覆:「北京門店關閉系架構調整,要將直營門店改編成加盟模式。」
「老闆有問題,不給發工資了!」但是很快,就有韋博內部員工否認這一說法,舉報韋博已經出現了拖欠工資的問題。
這讓韋博合作金融機構的人員再也不能淡定了。
爆發:多城市暴雷,已涉及上億資金
10月9日晚,情況開始變得焦灼。
一位接近韋博英語的人士鄭京透露,韋博英語北京7家門店已經全部關閉,同時還在成都、天津多地出現了陸續關店的情況。新流財經調查發現,成都地區門店因工資發放問題主動關閉,此外,韋博英語上海總部員工反映,公司出現拖欠工資長達2個月的情況。
幾位成都韋博英語學員告訴新流財經,成都三個門店總學員人數大約在800-1000人左右,牽涉的學費金額至少達到了2000萬。另一位上海的學員反映,上海韋博維權群登記人數已經達到1121人,而很多人的學費金額都在35000元以上。
一位韋博英語合作金融機構人士透露,從目前已經出現問題被曝光的韋博英語門店來看,總體涉及金額已經過億。
多位網友提供的韋博英語學費記錄表顯示,其中成都一家門店的25位學員中,只有4位學員全款,12位選擇了百度的分期產品(後經學員證實此為度小滿的有錢花),分期訂單的數量佔比達到80%。
圖片來源:網絡
據了解,金融機構和韋博英語合作的分期產品期限均為1-2年,件均額度通常在3萬元左右,度小滿和京東數科為主要合作方,最大的一家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已達到數億元。
但在事發之前,合作金融機構均對韋博英語做過充分的貸前調查,據悉還有度小滿金融的相關人員核實過韋博英語門店的財務情況,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英語培訓本身應該是賺錢的,至少從抽查的門店財務報表上看是這樣的,但這種門店同樣可能第二天就跑路了。」一位金融機構人士分析。
今日上午,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各地學員控訴韋博英語跑路的情況,大量韋博英語員工討薪維權。
北京、成都、上海、深圳、天津、南京......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反饋的聲音,培訓巨頭一夜之間陷入危機。
但是,對韋博的這些合作金融機構來說,一輪更大的風險突襲正在路上。
蔓延:誰為教育分期風險買單?
「怎麼辦?」
這個問題首先擺在了韋博英語的員工和學員身上,員工討薪可以走仲裁,學員卻不知道該不該還錢。
「不還又要上徵信,退費又遙遙無期。」韋博英語學員雪莉是成都地區的在校學生,她繳納的學費超過2萬元,昨天剛剛被通知門店關閉,此前通過京東白條貸款支付了大部分費用,雖然跟京東白條方面協商過終止貸款,但並未成功。
按照韋博英語的說法,如果只是部分地區的戰略調整,那麼關閉部分成本過重的門店可能是止損,但奇怪的是——對於合作金融機構的問詢,韋博英語並不曾因資金方可能斷貸的風險,派出任何負責高管向合作金融機構作出明確解釋,這並不合理。
鄭京認為,韋博給出的所謂「架構調整」的說法相當蒼白無力,各地出現欠薪、關閉門店的更大可能實際上是資金出現了被挪用的問題。
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韋博英語內部資金問題的爆發,可能促使幾家大型合作金融機構立馬斷貸,而金融機構的斷貸,會直接砍斷韋博英語的主要現金流,影響正常培訓業務的運轉,讓境況急轉直下。
可以預見的是,很快,在這家全國排名前四的教育機構享受不到服務的學員,會讓韋博英語的數億分期資產,出現一批集中逾期。
首當其衝的就是度小滿、京東數科這兩家跟韋博合作體量較大的巨頭系金融機構,風險損失只是其一,如果將集中逾期的記錄上傳央行徵信,更多持牌金融機構都牽涉其中,下一步勢必將引發用戶的進一步投訴和監管的關注。
究因:是教育機構還是金融機構的問題?
搞消費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把「有真實消費的場景分期」當成低風險資產的口號喊了好幾年,但教育分期場景的風險,並不是第一次爆發了。
早在兩年前,一度佔領教育分期七成市場的度小滿就發生過多次如深圳天瑞地安、國信清軟等合作培訓機構跑路的風險問題。
而這個問題到今天再次重演。
在教育分期行業,儘管「AI、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的標籤被金融巨頭們穩穩貼在身上,但落在業務上,不管是B端欺詐風險管控,還是針對B端的經營風險管控,好像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韋博英語都排名前四,經營20多年了,別人做得分期,為什麼我們做不得?」大部分持牌機構當然都知道其中的B端欺詐和經營風險,某金融機構風控人員江磊表示,但面對公司市場部門的這樣的質問,風控條線很多時候也只能為指標讓步。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這一點在金融機構和培訓機構中幾乎都沒有得到履行。
「我們給放款3個月的貸款,別的金融機構放12個月甚至更長的,韋博這樣的頭部培訓機構就不跟我們玩兒了,他不接你的分期產品你沒有量啊。」江磊表示,教育分期是個買方市場,雖然知道一次性支付給培訓機構的金額越高,期限越長,風險越大,但面對市場商機的搶奪戰況,他們並沒有多餘的選擇。
「這就是市場沒培育好,如果大家當初一起聯手建立好規則,起碼3個月的資金池風險比12-48個月的要小很多。」他無奈表示。
同樣的故事,在醫美、租房、教育場景也多次上演,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中,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更強,更傾向於選擇更偏激的路線收割市場份額,但最終整個市場規則卻再難被糾正。
一番風險的集中爆發和淘汰之後,誰又能保證,在中國金融市場合規化進程堅定的步伐下,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他們,是不是總能重新站起來洗牌呢?